所屬欄目:教育期刊 熱度: 時間:
《寧夏師范學院學報》
關注()【雜志簡介】
《寧夏師范學院學報》是固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主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其中第1、2、4、5期為社會科學內容,第3、6期為自然科學內容。以反映本校科研成果為主,兼聚全國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活躍學術氣氛、推動教學發展、蘩榮學術交流。突出師范性、民族性、地方性和學術性。
《固原師專學報》現用刊名《寧夏師范學院學報》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維普中文期刊全文收錄
獲獎情況:1999年獲“首屆全國百強社科學報”;2002年獲“第二屆全國優秀社科學報”;2000年獲全國高專學報評比“三等獎”(自然版)。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文學研究、史學研究、西北史地、西夏研究、語言文學、西部開發、基礎理論與應用基礎研究、科技應用與開發研究。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1. 寧師賦 《寧師賦》創作小組
2. 杜甫與元結及《篋中集》作者 顧農
3. 西晉時期的樂府詩批評——以荀勖《荀氏錄》與崔豹《古今注》為研究重點 王輝斌
4. 施閏章的酬贈、祖餞詩述論 江增華
5. 再現自我真實中的想象與隱藏——凌叔華自傳體小說《古韻》解讀 孟穎
6. 林斤瀾的語言風格探源 李麗
7. “明天”與“昨天”——試析思嘉與艾希禮愛情觀的差異及成因 楊立瓊
8. “典故”與唐代制誥草擬 朱紅霞
9. 敦煌所出唐五代宋諮文考 王使臻
10. 西夏醫藥檔案整理與研究 趙彥龍,楊綺
11. 隋唐五代時期鄂爾多斯高原行政區劃沿革 保宏彪
12. 唐張弼墓志文字再補 舒韶雄
13. 唐蕭關詩探 蘭書臣
14. 清末民國時期固原文化與經濟社會變遷 薛正昌
15. 固原須彌山景區的文化特色 代學明
16. 學術的積累和多重的堅守——漫談鐘正平教授《文學的觸須》 李生濱
17. 地域文學評論的可喜收獲與有益啟示 王佐紅
18. 都市里的田園牧歌——讀武淑蓮《真水無香》 謝瑞
高等教育論文:系統家庭治療在高校心理咨詢中的應用
摘 要: 隨著大學生群體數量的不斷擴大,高校心理咨詢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本文通過介紹系統家庭治療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探討系統家庭治療對高校心理咨詢的意義,希望能進一步推廣系統家庭治療在高校的應用。
關鍵詞: 系統家庭治療,高校,心理咨詢
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精神分析師兼兒童精神科醫師的納森阿克曼(Nathan Ackerman)首次正式提出“家庭治療”這個概念。之后的幾十年中,各種家庭治療的流派紛紛發展起來,家庭治療成為美國心理治療流派中非常重要的組成。家庭治療被引入中國后,其在高校心理咨詢工作中的應用并不廣泛,高校心理咨詢工作者更多地使用個體療法開展工作。然而,大學生仍未完全脫離家庭而獨立生活,家庭仍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將家庭治療引入高校心理咨詢工作極為必要。
寧夏師范學院學報最新期刊目錄
論孫景堯先生的“副文學”研究————作者:李琪;
摘要:通過對孫景堯先生關于蘇州“彈詞”、中美“說書”以及古希臘口頭文學表演的比較研究,揭示了他在這一新興領域內的開創性工作。孫先生不僅從文學角度深刻剖析了“副文學”的藝術魅力,還通過比較中美“說書”等形式,提出了副文學研究在認知文化傳統和推動文學研究發展中的重要價值。此外,孫先生對柏拉圖《伊安篇》中口頭文學表演的重新解讀,進一步深化了對“副文學”本質的理解。本文呼吁后輩學者繼承孫先生的學術遺產,繼續探索...
符號學視角下“窗”的審美研究————作者:王婭維;
摘要:“窗”為實用之物,同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與審美意義。通過分析“囪、窗、向、牖”等表“窗”義的漢字,研究其承載的文化信息,探討窗的審美價值。作為功能符號的窗,象征著人們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交流。作為景觀符號的窗,以“隔”與“漏”體現著輕逸空靈和澄懷觀道的中國美學特質。作為審美符號的窗,是閨怨詩、詠物詩、思鄉詩、懷遠詩的重要意象,寄托著詩人吐納萬物、觀照內心的情感訴求
一流課程建設背景下“文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理路探索————作者:趙海燕;
摘要:新世紀以來文學藝術場域的整體轉型,使得傳統的“文學概論”課程面臨著教學與科研的雙重困境。在一流課程建設背景下,借助課程思政教學思維,構建文學概論新課堂,一方面有利于“文學概論”課程應對本質主義思維弊端,激活文學理論的自我反思與知識創新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課程內容與思政內涵的緊密融合,有利于推動文學理論對新的文藝現象的積極回應,形成文學理論與文藝實踐的雙向互動關系
各民族全方位嵌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研究————作者:韋緒珊;
摘要:交往交流交融是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經歷著由“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到“大流動、大融居”的特點轉型。加速推進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命題。基于“空間分布、文化傳承、經濟協作、社會治理、心理認同”五維嵌入分析框架,理順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實現路徑與現實困難,有助于為加...
1956年上海高級干部自修班理論學習的歷史考察————作者:王龍;
摘要: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根據黨內理論教育的實際情況,汲取歷史經驗,在各地設立干部理論自修學習班,以推進理論學習工作的有序開展。1956年上海高級干部自修班設立后,通過組織干部自主學習或集體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著作以及中國共產黨歷史等內容,廣大干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黨的歷史有了明確的認識。同時,上海高級干部自修班的設立,對黨員干部掌握理論知識,提升個人思想理論水平有重要的作用,也...
中國用藥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現代轉型————作者:呂越;
摘要:中國用藥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里的關鍵構成部分,其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積累沉淀,蘊含著豐富多樣的醫學理論以及深邃的社會文化底蘊。本文著重對中國用藥文化的歷史承繼軌跡與現代轉型范式予以深度探究,剖析其于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樣態及其與社會變遷的內在耦合關聯。回溯中藥發軔之源,并以《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等經典文籍為切入點,深度闡釋傳統用藥理念里“藥食同源”所蘊含的文化哲學本真與治病祈福所承載的象征意義。...
1936年中共打通國際通道的路線選擇及影響研究————作者:馬志江;廖浩辰;
摘要: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斗爭遭挫。為了保存革命基干力量,黨中央和紅軍放棄原有的根據地,開始戰略轉移。1935年10月,紅軍成功到達陜北,但同時身處內憂外患的境遇之中。為打破這一困境,開拓新的根據地,發展壯大紅軍隊伍,中共中央計劃打通國際通道,從蘇聯獲取援助。為實現這一目的,在具體路線的選擇上,中共中央曾先后考慮過“山西—外蒙—蘇聯”路線和“甘、涼、肅—蘇聯”路線,也嘗試過“...
民族志研究的新形式——后現代文化視域下的抖音短視頻田野————作者:何洋;
摘要:抖音短視頻平臺,開創了身體缺席下的虛擬場域交互新維度,利用熱門話題的精準導航與視頻創作門檻,精心編織了抖音傳播生態中的互動儀式鏈條。在這一獨特場域內,抖音用戶通過短視頻的模仿與創新,汲取了豐富的情感滋養,獲得了鮮明的身份標識,促進了群體內部的緊密聯結,將特定的創作主題提煉為群體共有的文化符號。在這一數字時代的后現代文化視域下,抖音短視頻虛擬社交平臺儼然成為了一片新興的田野,為人類學家的研究提供了豐...
異質空間下的身份差異與勞動脫嵌——以南京HL游樂場為例————作者:張信鮮;
摘要:對于游客來說,游樂場象征著追尋刺激的空間,而對于游樂場中的勞動者來說,游樂場更像是禁錮思想的囚籠。勞動者面對由同一空間所帶來的身份差異,不同的身份背景以及內心需求指引勞動者作出截然相反的應對策略。來自同一消費空間中的后致身份、不同地域背景下的先賦角色和異時代文化下的代際差異共同作用形成了這一龐大的異質空間。同時,面對勞動過程中的脫嵌現象,勞動者好似不屬于這一空間,源于內心的剝離感使得勞動者持續產生...
數字文旅時代寧夏星空旅游融合創新發展的動因與策略研究————作者:劉華;楊盈盈;
摘要:自2019年寧夏提出打造“星星的故鄉”文旅IP后,作為文旅新業態的星空旅游發展迅速。隨著文旅產業數字化程度不斷提高,處于快速成長期的星空旅游如何把握數字賦能新機遇,實現高質量發展頗受關注。立足數字文旅時代背景,從厘清星空旅游融合創新發展的動因入手,分析寧夏星空旅游發展的現狀及短板,按照數字賦能資源保護—營銷模式—文化內涵—創新產品—產業融合—基礎設施的研究思路,構建“星空旅游+N業態”的發展框架,...
黃河流域寧夏段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研究————作者:趙莉娟;
摘要:黃河流域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的聚居地,它凝聚了當地人的生活智慧和實踐經驗。寧夏的傳統村落蘊含了厚重的歷史文化,保留了較為完整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觀和民間藝術,對于推動生態文明和當地的文化建設等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黃河流域寧夏段傳統村落保護為立足點,從寧夏傳統村落的文化概況與特征,寧夏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路徑,黃河流域傳統村落保護對寧夏鄉村振興融合的重要意義三個方面,對黃河流域寧夏段傳...
閩寧模式: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的寧夏實踐————作者:郭勤華;
摘要: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的富裕夢。馬克思主義第一次將共同富裕思想建立在唯物主義哲學基礎之上,指出社會主義是共同富裕實現的制度基礎。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執政承諾,中國共產黨歷屆中央領導集體繼往開來、創新發展,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中國化推向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是實現共同富裕。東西部協作創新實踐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重要理論,豐富了習近平總書記共同富裕重要理論...
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疑難俗字校考十則————作者:李茂林;劉賀;
摘要:黑水城漢文文獻保存有大量寫本文獻,在文字書寫過程中因俗化及訛變產生了大量疑難俗字,增加了文獻釋讀、考校工作的難度。通過對疑難俗字校考,分析疑難俗字的形成因素及過程,有助于辨識俗字、糾正誤識。本文選取了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中的十則文獻,對文獻中的疑難俗字進行了考證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域下網絡輿情治理的應然邏輯與實踐路徑————作者:鐘遠;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管理逐漸向社會治理轉向。作為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輿情治理理所應當成為治國理政的“先手棋”。而伴隨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進程的深入推進,應對網絡輿情應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實現質的飛躍。本文基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域,在感知當前輿情環境的復雜變化中,通過揭示網絡輿情與社會治理的集體轉向來深入分析網絡輿論工作的內生共性,發掘網絡輿情治理的應然邏輯和實踐路徑,以期...
生態美學視域下蘇軾黃州詩文中的草木書寫————作者:郭茂全;馬藝瑋;
摘要:蘇軾作為宋代文學史上的集大成者,在被貶黃州時期,創作了大量書寫草木的詩文,作品具有深厚的生態美學意蘊。他以草木為友、與萬物相親,不僅通過視、聽、嗅、味、觸對植物“物性”予以觀照,也在一年四季中與植物生命共振共感,體現出文人“物情”和“物與”的生態倫理觀。黃州的和諧自然生態不僅為蘇軾提供了心靈凈土,也使他生發了“物各有主”的哲學觀念,孕育了“中和之美”的生態審美境界
基層士人的文化圈層與文學傳承——以清初山東文人唐夢賚為例————作者:王琪;
摘要:清初山東基層士人曾經在社會底層文化建構中發揮了較為重要的作用,以唐夢賚為典型代表,形成了勾連上層精英文人與下層貧寒之士的文化體系。通過考察他的文學作品,可以發現他交友廣泛,且熱心于承傳庶民社會風教,以自己的文學理念和詩教思想影響地方的精神風標,成為推進地方向善的重要力量。基層社會群體之間蘊藏著深厚的文化與倫理能量,對其研究亦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當代傳統文化的傳承模式提供了歷史參照
沉潛與超越:2010年代小說中的城市書寫————作者:王興文;冉彬淋;
摘要:2010年代小說的城市書寫呈現出一種沉潛之后的超越,以更趨理性的態度審視城市化進程是其主要特征。莫言、閻連科對城市化的批判,超越了城鄉二元對立而具有歷史理性特征;石一楓、陳彥的底層敘事超越了此前的苦難敘事,側重市井細民日常生活中的煙火氣息與個人奮斗的堅韌品格;周梅森、李佩甫、楊少衡更關注社會政治生態,理性看待社會關系中權力與人情的界限;李洱、張檸對知識分子的書寫,不再以暴露為主,而是追問知識分子淪...
從事件到倫理——論德里克·阿特里奇的《文學的獨異性》————作者:張金娟;
摘要:何謂文學?這是文學研究領域的一個核心議題,長久以來,英美文學理論界對此莫衷一是。進入21世紀之后,德里克·阿特里奇在其著作《文學的獨異性》中,從語言創作和他者的關系出發,探討了文學審美體驗的獨異性,并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點:文學作品可以被視為一種倫理事件。阿特里奇認為,盡管文學作品建立在既有的慣例和規則之上,它仍可能超越以往任何語言、政治或文化規范,成為一個獨特的事件。這一事件是在讀者的操演中實現的...
超越與重構:盧卡奇研究的新視域——評《盧卡奇文藝思想在中國的接受與影響》————作者:趙瑞宇;
摘要:王銀輝2023年出版的學術專著《盧卡奇文藝思想在中國的接受與影響》,運用極具新意的研究范式,借由譯介學與接受美學等相關理論,聚焦于盧卡奇文藝理論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問題,將主客體之間相互影響與接受的關系鑲嵌于中西方現當代文化交流的宏觀背景下,以一以貫之的問題意識統領史料文本,進行一系列全面系統的史料爬梳、實證分析和深入探討,力圖勾勒出一個較為完整、立體的中國學界對盧卡奇文藝理論接受的概貌。在這一過程...
固原博物館藏開城鎮唐墓出土跪拜俑考————作者:于光建;史牧遙;
摘要:2003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原州區開城鎮唐墓中發掘出了一件匍匐式人物俑,考古簡報將其定名為“跪拜俑”。通過分析唐代其他地區出土匍匐式隨葬俑在墓葬中的空間位置與組合程式,并結合《大漢原陵秘葬經》等文獻記載,對唐代的跪拜俑與伏聽俑進行考辨。綜合來看,原州區開城鎮唐墓出土的跪拜俑表現的正是唐宋以來鎮墓神煞俑中的伏聽俑,強調唐代跪拜俑多位于墓室中后端,且其周邊陶俑為侍仆類俑;而伏聽俑多與鎮墓神煞俑特別是...
相關教育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