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期刊 熱度: 時間:
《中國科技教育》
關注()【刊物簡介】
《中國科技教育》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主辦的一本關于科技教育的國家級綜合性專業科普刊物。
【刊物資料】
雜志名稱:中國科技教育
刊物類別:月刊
主辦單位: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編輯出版:《中國科技教育》雜志社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1-4350
國內統一刊號:CN 11-4765/N
郵發代號:82-418
出版日期:每月15日
開本:16開
【刊物欄目】
[專 題]聚焦科教熱點話題,深入解讀重大科教事件
[八九點鐘]展示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類競賽獲獎學生作品及評委點評
[科教展臺]展示科技教師和科技輔導員發明、教具設計、活動方案設計的獲獎作品
[活動設計]提供科技教師和科技輔導員能直接在課堂和活動中使用的科教活動方案
[NSTA專欄]由美國科學教師協會(NSTA)提供的美國科學教育領域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講壇]聽科學家講故事,了解最近科技進展
【腦科學與教育】撰稿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學習科學領域著名專家韋鈺教授
【氣候變化的故事】撰稿人:氣候變化專家葉謙博士
【中國科技教育史話】撰稿人:中國科技館原館長、著名學者王渝生教授
【刊物宗旨】
貫徹”科教興國”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宣傳黨和政府關于科技教育方面的政策,普及科技知識,介紹國內外科技與教育工作動態與信息,探討開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思路與方法,逐步成為關心、支持、從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各界人士了解、掌握我國科技教育工作動態、開展科技教育工作的必備資料。
【刊物歷史】
《中國科技教育》雜志前身為創辦于1986年的《科技輔導員》雜志。創刊號發行于1986年10月,正16開,32頁,是當時乃至現在唯一的一本面向廣大校內外科技輔導員、科技教師、科教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刊物、科普刊物。《科技輔導員》雜志為當時的中小學校內外科技教育貢獻了巨大力量。
2000年,為了更好地貫徹科技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科技教育工作者,更廣泛地與國外進行科技教育交流,遂更名為《中國科技教育》。
更名后的《中國科技教育》雜志,在保留了《科技輔導員》雜志的重要欄目基礎上,增加了更多實踐性很強的內容,包括科技活動方案、教師發明與教具制作、青少年科技發明與創新等,更在逐漸發展中壯大自身,到2010年,《中國科技教育》雜志已經擴版至128頁,內容涵蓋了科技教育的諸多方面,從科教理論到課程實踐,從科教新聞到科普知識,是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體現,為廣大科技教師從事科學課程教學、科技活動輔導提供了資料的來源。
《中國科技教育》與美國《科學新聞》周刊、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欄目、北京電視臺“魅力科學”欄目、我國科技教育專家精誠合作,不斷改進,將成為您了解國內外科技進展、科技教育政策和重大科技教育活動最新動態的窗口,成為您與同行交流科技教育(教學與活動)工作經驗、探討科技教育工作方法與規律的平臺,成為您利用各類科技教育資源(科技教育教學、活動案例,科技教育活動場所以及資料、器材等),為發展科技教育事業建功立業的有效工具。
2011年,《中國科技教育》雜志全新改版,頁碼改為80頁,全彩色印刷,辦刊方向未做大的調整,細化了欄目,以更貼近提高科技教師、科技輔導員的專業素質,擴充科技教育知識面,增強組織科技活動的能力為己任,更好地為廣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服務!
【刊物定位】
《中國科技教育》雜志服務于廣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為他們更好地從事科技教育工作提供專業指導,《中國科技教育》雜志的內容包括科技教育實踐資料、科教活動概覽和科技知識普,以及科技教育理論研究,并且著重于科技教育實踐資料(包括活動方案、教具發明點評、學生創新作品點評)和科學普及。
廣西省級刊物投稿:管理教練視域下的公務員人才建設研究
摘要:公務員在黨組織中充當著不可低估的角色,如何切實提高人才綜合素質,成為人們迫切關心的問題。世界知識潮流在蔓延,中國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上奮勇向前,部分組織或企業在管理者角色轉變方面卻步履艱難。在西方先進的思想的帶領下,管理教練這一新興的理論開始出現并引起了關注。它起初由美國教練技術的先驅添・高威在網球領域最先提出并應用于企業管理等諸多領域。管理教練理論的興起意味著真正開啟了管理的大門。
關鍵詞:管理教練,公務員,人才建設
一、管理教練的內涵
對管理教練的研究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被定義為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Fournies,1987),幫助員工確認機會以提升他們的績效和工作能力(Orth et al,1957;Popper,&Lipshitz,1992),授權于員工以使他們超越先前績效(Evered,&Selman,1989;Hargrove,1995;Burdett,1998),以及向學習者給予指導、鼓勵和支持(Redshaw,2000)的過程。
中國科技教育最新期刊目錄
社會性科學議題跨學科學習六要素及教學設計框架————作者:林靜;
摘要:社會性科學議題是指由科技應用引發的復雜社會問題,具有跨學科特性。提供學生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學習機會,就是提供學生開展跨學科主題的學習機會,能有效發展學生科學素養與核心素養。本文從學生認知角度解構社會性科學議題跨學科學習,提出學生宜經歷六大學習要素,識別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復雜性與多視角,進而能綜合科技與人文的視角開展跨學科探究實踐,學會駕馭不確定性,以決策結構不良問題的解決方案;從教師教學角度分析教學設...
科技創新 筑夢學生未來————作者:傅巍川;
摘要:<正>沈陽市第一三四中學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承“科技強校、文化立校、學術名校”的辦學策略,充分發揮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多元協同保障科學教育高質量實施,提升學校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培養水平。學校現擁有一支高水平、專業化的科學教師隊伍,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占比為32%,正高級教師2人,省特級教師3人,省骨干教師4人,市區名師、市區骨干教師30余人...
為什么中國人沒有發現澳大利亞————作者:陳巍;
摘要:<正>如果攤開世界地圖,從中國往南一路看去,會發現澳大利亞離印度尼西亞的南邊其實很近。西邊兩國隔著帝汶海,中部隔著阿拉弗拉海,東部更是僅僅隔著一道狹窄的托雷斯海峽。似乎擅長航海的印度尼西亞島民,劃著獨木舟很輕易就能登上澳洲大陸。六百年前,中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到過印度尼西亞許多地方。可奇怪的是,鄭和的船隊似乎卻從來沒有再往南一點點,踏上澳大利亞這片神秘的大陸。鄭和船隊是不知道南邊還有陸地...
雜志概覽————作者:楊元魁;
摘要:<正>《屏幕使用時間過長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JAMA網絡開放》(JAMA Network Open)2025年2月14日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的一項研究在8年的時間內對187名青少年進行了追蹤研究。研究發現,在屏幕上花費更多時間(尤其是移動設備)的兒童在青春期更有可能經歷較高水平的壓力和抑郁癥狀;相反,更高水平的體育活動和參與有組織的運動與較低的壓力水平和較少的抑郁癥狀相關
指向科學素養的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課程設計及實踐——以“中學生如何理性認識酒與飲酒行為”議題為例————作者:焦健健;于北鴻;蔡欣;
摘要: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為提升中小學生科學素養提供了新的路徑。以“中學生如何理性認識酒與飲酒行為”為議題,引領學生從科學、經濟、文化、政治、健康等多個方面認識飲酒行為,通過查閱資料、實驗、參觀實踐、辯論等活動,多元認識并理解酒及飲酒行為等社會現象,在現在或將來面對“誘惑”或“不得已”時,學以致用,從而作出理性判斷,并在此過程中認識科學的本質,養成科學精神,提高科學論證能力、健康生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提高...
異域傳真
摘要:<正>2025-02美國科學教育協會網站美國科學教育協會2025年全國會議即將召開https://www.nsta.org/national-conference-science-education-philadelphia-2025美國科學教育協會2025年全國會議將于3月26—29日在費城舉辦。本次會議以“對科學教育的熱愛(For the LOVE of Science Education)”...
基于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初中跨學科教學——以“通學公交”為例————作者:李燕玲;陳瑩;夏令;李謙;師凡雅;
摘要:本研究設計了以“通學公交”為切入點的初中跨學科實踐案例,通過“認知—分析—暢想”三階段教學模式,結合驅動性問題和跨學科實踐活動,有效整合了社會、經濟、科學、生態等多領域知識,旨在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與實踐能力,同時增強他們的社會參與感和責任意識。課堂實踐顯示了社會性科學議題在促進學科融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價值,為初中階段跨學科實踐提供了可操作的案例
走進自動駕駛——基于人工智能素養的項目式學習————作者:劉宜萍;隗祎;
摘要:<正>作為一個多學科融合的課題,自動駕駛涵蓋了自動感知、定位、決策和控制等多個技術領域。在本課程單元中,學生將通過解決“如何設計并優化自動駕駛小車”,掌握自動駕駛的關鍵技術。課程設計課程目標本課程旨在通過小組合作和跨學科的項目式學習,深化學生對自動駕駛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理解。學生將利用大語言模型和XEdu等人工智能工具,在模擬環境中掌握自動駕駛的核心原理。學生將參與設計、調試和優化自動駕駛小車的過...
圖像識別技術在智能校園消費系統中的應用————作者:高凱;褚天舒;
摘要:<正>當前,人工智能課程的需求主要體現在技術理解與應用、創新能力培養、實踐技能提升、計算與工程思維發展,以及跨學科融合等方面。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些目標,高中階段的課程可以通過搭建一些小型智能系統,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引導學生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和實際價值
STEAM視域下的正六邊形——科技美學剖析與啟示————作者:張佳美;林長春;
摘要:<正>STEA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和數學(Mathematics)的簡稱,強調跨學科融合。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人們對美的追求也突破了傳統界限,而與科技相結合,催生了科技美學這一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美學等多學科領域的新興跨學科領域,正六邊形蘊含著深刻的美學價值。本文將從STEAM視角出發,剖析正六邊形的科技美學...
基于CER模型的“氣候變暖”科學論證教學————作者:王阿慧;武慧娜;陸友倩;
摘要:科學論證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CER模型設計全球氣候變暖的教學,引導學生結合感性體驗初步形成假設,結合數據建模尋找證據作出推理后形成主張,再與同學交流分享,通過二次論證完善證據或修正主張。實踐證明,學生在此過程中提升了獲取證據的能力、推理證明主張的能力、提出主張的能力,以及合理質疑的能力
血液的旅行——北京科學中心場館科學教育活動案例————作者:王云翔;王雪;
摘要:人體血液循環系統較為復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較難理解其運行過程,且學校教師受課程進度目標影響也較少通過多形式的活動輔助學生加深相關認知,而科技場館采用多形式、互動式、探究式的科學活動對學生理解血液循環系統的結構和過程能起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館校合作背景下科技館與學校教育的銜接路徑研究——以河南省科技館為例————作者:李雪婷;
摘要:<正>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旨在“通過3至5年努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各項措施全面落地,中小學科學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各方資源有機整合,實踐活動豐富多彩……大中小學及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明顯健全,科學教育質量明顯提高,中小學生科學素質明顯提升”;要“請進來”“走出去”雙向互動開展實踐活動,大力開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
STEM教育的深度解讀(三十一)————作者:向世清;
摘要:<正>(3)帶著最執著的追求遇見相關的偶然和機遇在深度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就是,在暫時不得終極解決思路和辦法時,只要你一直在心中牢記保持問題必須解決,然后你一直在堅持謀求獲得解決思路和方案,那么總有一個偶然或者偶遇,讓你獲得一直得不到、但在此時似乎一下子就得到了的答案。這其中有兩個關鍵,一個就是一直念念不忘解決問題的目標追求;一個就是冥思苦想卻始終不能得到下的堅持。此過程中間你盡...
對于腦部監測來說,電子文身提供了電極替代物————作者:勞拉·桑德斯 ;王麒;
摘要:<正>這是一種不同尋常的審美,但的確有用:向分布于頭部的圓點上噴涂文身可獲取大腦的活躍狀況,而同樣情況下,以往的測試手段往往會帶來恐慌。在2024年12月2日出版的《細胞生物材料》(Cell Biomaterials)中描述的這種電子文身,使用微噴打印機噴涂,可持續存在數小時,并可用肥皂水清洗掉
淀粉納米纖維打破了世界上最細面條紀錄————作者:斯凱勒·韋爾 ;王麒;
摘要:<正>最細的面條世界紀錄被打破了,盡管這種新型細面條更加適于做繃帶而非上餐桌。研究人員利用白面粉制造出富含淀粉的納米纖維,它們的平均粗細大約為370納米,或者說只有人類頭發的1/200。這種納米面條或可用作生物降解繃帶,化學家亞當·克蘭西(Adam Clancy)和他的同事在2024年10月出版的《納米級進展》(Nanoscale Advances)上就此作了報告
基于物聯網的多終端光電效應實驗系統————作者:陳思鑫;
摘要:<正>光電效應實驗涉及量子物理最基礎的內容,也是量子物理與經典物理學的重要銜接。物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實驗知道光電效應的實驗規律,理解遏止電壓、極限頻率、逸出功等概念的含義;理解光子說及其對光電效應的解釋;知道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知道其物理意義。傳統光電效應演示器存在一些缺陷,比如無法改變電源方向研究遏止電壓大小,對光電效應的研究缺失重要的一環;采用指針式表盤,尺寸較小,在演示時不便于觀察;實...
為了煮出世界上最完美的雞蛋,他們甚至動用了核磁共振————作者:圓的方塊;
摘要:<正>朋友,你煮過雞蛋嗎?即使是廚藝再糟的人,至少都會燒個開水、煮個蛋吧!煮蛋這門手藝是廚藝屆的最底層,這話應該不算過分。但是,看似平平無奇的煮蛋,有人還是能玩出些花活。如今,煮蛋的方法層出不窮,什么水波蛋、全熟蛋、半熟蛋之類的。最近還流行一種“高級”(也可以說“麻煩”)的煮蛋技法,叫作“低溫慢煮蛋”,就是把帶殼雞蛋放在60~70 ℃的水里泡上至少1小時,據說煮出來的蛋清和蛋黃會有絲滑的奶油質地
活動名稱 做一個“π”餡餅————作者:NiNi;
摘要:<正>你的生活中有數學家嗎?他們很可能是圓周率π的忠實粉絲。與他們在3月14日這一天,一起慶祝圓周率日吧!圓周率(Pi)是一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圓的數字。你可能見過它被寫成“π”,或者被賦予3.14或3.14159的值……諸如此類。要了解圓周率的由來,首先請想象一個餡餅,餅皮周圍的圓形距離稱為周長。現在想象一下將餡餅切成兩半,這個直線距離稱為直徑(圖1)
活動名稱 肥皂船————作者:NiNi;
摘要:<正>帆船是利用風力推動前進的,而摩托艇則使用螺旋槳。在本次實驗中制作的小船,其動力來自于別的東西——肥皂!注意事項本次活動中需要剪裁塑料,請成年人協助實驗。實驗條件及材料一把剪刀薄而硬的塑料,例如一次性塑料盤或漿果盒液體肥皂或洗潔精帶塞子的水
相關教育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