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期刊 熱度: 時間: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關注()【雜志簡介】
《承德民族師專學報》是由河北省新聞出版局主管、承德民族師范專科學校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弘揚主旋律,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倡理論聯系實際和積極探索的科學精神,為高校教學科研服務,為繁榮學術研究、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出了突出貢獻。本刊堅持學術性,突出民族性、師范性和地方性,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謀發展。本刊特色欄目為"納蘭性德研究",目前已由承德拓展到全國乃至海外,集中了國內外一批納蘭性德研究專家,從而成為研究納蘭性德的固定陣地;另一特色欄目為"避暑山莊學",以世界文化遺產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為研究對象,充分利用區域優勢和承德市滿民族聚居的特點,圍繞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營建的歷史意義和政治意義、清代民族宗教政策及民族融合、清代執政者的治國思想及清代建筑的園林藝術及建筑藝術等專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承德師專學報;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現用刊名《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維普中文期刊全文收錄
獲獎情況:2000年第一屆、2006年第三屆、2010年第四屆全國社科學報評比中榮獲全國優秀社科學報;河北省高校優秀社科期刊;"納蘭性德研究"專欄被評為"河北省高校學報特色欄目"、"全國高校學報特色欄目"。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避暑山莊文化研究、民族問題研究、鄧小平理論研究、素質教育、高等教育研究、中學教育教研究。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1. 山莊周圍寺廟群是清王朝塞外的佛教圣地 于佩琴
2. 避暑山莊借鑒中國園林多種多樣的建筑形式 段鐘嶸
3. 讀戴逸先生的《應該建立“避暑山莊學”》——編寫《避暑山莊學概論》的總體思考 舒苑
4. 清代“木蘭行圍”制度演變 賀建,趙曉彤
5. 世界文化遺產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的保護與管理 陳浩
6. 熱河文廟——從封建科舉到現代教育的發祥地 黃悅
7. 避暑山莊湖區浮游植物研究初探 董少鳴,宋曉燕,董建新
8. 朝廷與府縣——順治朝下的正定府 戴建兵,靳志雄,DAI Jian-bing,JIN Zhi-xiong
9. 試論我國早期國家的合法性 李曉光
10. 高麗青瓷的藝術魅力 趙征
11. 金枝——巫術在兩千年之后 廖志芬
12. 當前中國農村宗教問題研究綜述 洪藝郡
13. 社會壓迫與魯迅的散文創作 王吉鵬,郝靜怡
14. 破鏡何以重圓?——《唐山大地震》的災難影視分析 張祖群,ZHANG Zu-qun
15. 闡析《夏天,有風吹過》的美學意蘊 李國新,劉常飛
16. “認為”的詞匯化過程探析 尉春艷,何青霞
17. 《圍城》習語英譯研究 王春香
18. 服務型政府視角下的中央與地方關系研究 殷豐收
19. 美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以氣候變化問題為例 馬骦
教育界投稿論文: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校本培訓的問題與對策
摘 要:校本培訓作為一種有效的培訓模式成為音樂新課程師資培訓的理想選擇,在促進音樂教師專業成長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然而,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校本培訓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校本培訓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提高培訓質量。
關鍵詞:音樂新課程,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校本培訓
如果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那么,“教師大計,就應該以學習為本”。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音樂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行為和手段,擴大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從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提高教育教學能力與專業化水平。這就迫切需要音樂教師加強學習,與新課程共同成長。尤其是整體素質并不高的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要能適應、勝任新課程,就更應積極、主動地學習。而音樂教師的學習,一靠自學,二靠培訓。教育部2000年印發了《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及實施意見,文件強調: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要面向全體教師,突出骨干教師培訓,以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為重點,以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為根本目的,高度重視農村、邊遠、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1]。在此情況下,單純依靠高師院校、教師進修學校和教育學院等培訓機構開展的培訓模式,難以保證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全員參與,也不能有效提升他們的專業智能和專業素養,促進整體素質的提高。而“為了學校”、“在學校中”、“基于學校”的“校本培訓”模式經過國內外多年的實踐檢驗,證明是一種符合實際的、可行的、高效的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形式[2]。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最新期刊目錄
魯迅上海時期雜文中的“越軌”女性形象研究————作者:湯俊愷;
摘要:“越軌”一詞常見于魯迅對時事政治的評價,但是在為《生死場》所作序言中,他卻將“越軌”的特質同作者蕭紅的女性身份相連。“上海十年”間,有感于現代都市空間中的各種亂象,雜文成為作家魯迅開展社會批評和文化批判的工具,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以“摩登女郎”“女吊”和洋人的女仆為代表的越軌女性形象在豐富魯迅筆下的女性形象譜系的同時,對于人物結局的安排也承載著作者對于社會等級結構關系的思考,是探究魯...
《素食者》的倫理學批評路徑————作者:李春香;
摘要:2024年,韓江憑借《素食者》摘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韓國作家。小說的主人公英惠“由吃素而遠離社會,又由身體彩繪而在美的世界里找到自我,最后希望變成樹”的過程,從文學倫理學的角度可以通過三條路徑來解讀,即棄絕社會倫理,途經美學倫理,最后回歸生態倫理。這三條路徑層層遞進,展示了英惠從忍受家庭暴力的摧殘,到自我意識的蘇醒,最終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找到歸宿的過程。這一過程也彰顯了《素食者》...
粉碎的身體重新抬回地面——《轉世的桃花——陳超評傳》研究————作者:李振剛;李娜;
摘要:《轉世的桃花——陳超評傳》以陳超的詩歌創作為經線,以陳超的生命詩學理論為緯線,以陳超的精神人格肖像塑造為核心,通過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真實而詩性地論述了陳超的生命歷程與生命詩學。撰述中作者霍俊明真正做到了文本細讀與知人論世,尤其是突出了歷史語境中陳超的精神境遇與命運感。大量詩歌與珍貴影像圖片相互映襯,彼此照亮,還原了真實歷史場域,呈現了陳超這一詩人兼詩評家獨特的立體形象
《燕行錄》中清代熱河風物研究——以《熱河日記》為中心————作者:劉孝文;蘇海燕;孫怡然;
摘要:《燕行錄》是明清時期朝鮮使者依據出使中國見聞而撰寫的紀行文獻的總稱,以其體裁多元、內容包羅萬象及他者視角,為重構明清社會圖景提供了難得史料。熱河是清代陪都、京北重鎮,有關熱河自然地理、城郭疆域、熱河行宮及市井民風都在《燕行錄》中有所呈現,燕行使者以其深邃的思想,深刻地認識到熱河“地據險要,扼蒙古之咽喉”的政治、軍事功能。《燕行錄》可以彌補熱河地方史乘之不足,為研究清代熱河地域的山川風物、歷史人文提...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語境下我國城市民族互嵌社區發展的邏輯建構、挑戰與策略選擇————作者:李曉燕;張立昆;
摘要:城市民族互嵌社區發展決定著城市發展水平。當前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成為黨的民族工作主線的社會語境下,優化城市民族互嵌社區建設對我國民族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我國城市民族互嵌社區發展的困境主要體現在少數民族文化難以適應城市高速發展、社區內少數民族居民收入不高、深度融合不夠以及社會支持度不足等問題。加強社區公共文化建設,增進城市民族文化雙向認同;促進社會經濟資源公平、合理分配,拓寬就業渠...
“退行”還是“超越”——韓江小說中的植物變形析源————作者:郭爾雅;
摘要:韓國當代作家韓江的小說《植物妻子》與《素食者》中,都出現了植物變形的意象,以此隱喻女性的生存與心理困境。植物變形主題在文學中由來已久,自奧維德《變形記》始,便主要指向女性面對壓迫時的反抗與自我意志的伸張。在人類中心主義的靈魂等級觀念之下,植物變形作為人到植物的“退行”,似乎總是被注解為某種“逃逸線”上的悲劇,由此表達對基于主客二分邏輯下的壓迫與統治的批判。然而當我們跳出二元論與人類中心主義的視角,...
韓國多領域數字審美檢視————作者:具香美;畢小雨;何志鈞;
摘要:韓國學界結合數字電影、數字音樂、數字游戲等多個領域藝術實踐對數字審美和數字美學問題進行了思考和探究。在數字電影研究方面,他們對數字電影與可變性現實主義、數字電影中的超現實主義、電影中的表現性數字虛擬美學等進行了系統論述;有不少學者針對數字特效下的運動美學、數字游戲與美學大眾主義、數字美學的再媒介模擬、懷舊審美演出與后數字表演美學、后數字美學轉向及后數字混合現實探索開展研究,促進了數字美學原理研究;...
數字技術賦能“大思政課”建設的理與路————作者:秦小琪;何翠;
摘要:教育數字化是驅動教育現代化和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數字技術與“大思政課”建設之間具有內在契合性,數字技術為“大思政課”建設注入動力的同時,“大思政課”建設也強力驅動數字技術的更新迭代。借助數字技術的賦能效應,“大思政課”的育人資源、場景與模式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呈現出育人資源開放共享、育人場景多維立體、育人模式動態全面的發展態勢。為了進一步釋放數字技術賦能“大思政課”建設的應用潛力,要...
行業院校“大思政課”建設的價值意蘊、總體思路與系統布局——以農林高校“大思政課”建設為例————作者:張麗;秦康怡;
摘要:善用“大思政課”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鑄魂育人實效的重要路徑。從“大思政課”建設的實踐指向上看,不同行業院校應圍繞時代現實、自身行業特點,在堅持共性遵循的同時關注個性需求,回應時代課題,突出辦學特色,切實提升“大思政課”建設的“現實針對性”。農林高校作為行業院校的典型代表,其“大思政課”建設應堅定服務三農、培養知農愛農型人才的具體目標,以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謀劃好總體思路;優化系統布局,構...
習近平青年觀賦能大學生成長的邏輯探賾————作者:魏滄波;郝佳瑩;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也是世界的未來”。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青春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青年成長”多次發表重要論述,為青年成長成才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奮斗動力。深刻認識習近平青年觀的生成邏輯、內容邏輯、價值邏輯和實踐邏輯,對于引導新時代青年練就扎實本領、積極投身實踐,自覺成長為堪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時代新...
大學生混合學習投入與學業自我效能感調查及提升路徑研究————作者:張燁然;孫淑榮;李璐陽;
摘要:為深入了解大學生在混合式學習背景下學習投入和學業自我效能感的現狀及二者關系,選擇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學習投入與學業自我效能感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學習投入與學業自我效能感在年級、是否學生干部、上學期學業成績方面均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學習投入與學業自我效能感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學習投入各因子對學業自我效能感及自我效能感各因子對學習投入均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要提...
從“逃逸”到“生成”:數字時代下的藏地文學發展探賾————作者:黎海英;王明娟;
摘要:后信息時代已悄然而至,數字媒介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學界的數字化審美轉型。元宇宙技術勃興及賽博朋克的日益常態化,促使數字化美學思潮風起云涌。大部分文學范式的更替都是基于主體文學的發展,而藏地文學似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顯得有些邊緣化。在厘清數字時代藏地文學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如何使其融入中國文學的整體發展之中是亟待解決的難題,德勒茲美學思想中的“逃逸”“生成”等理論或能為此提供重要思路
新時代高校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作者:范建立;梁菊平;
摘要:新時代的到來對高校紀檢監察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文章闡述了當下高校紀檢監察工作的現狀,面臨的新形勢和存在的問題,并深入剖析了紀檢監察工作所處的復雜環境,以及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存在不足的成因,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提升紀檢監察工作成效的建議,包括優化紀檢監察機制,明確職責定位;創新監督工作手段,增強監督效能;充實監督工作力量,全面覆蓋監督領域;更新監督工作理念,提升監督質量。通過這些舉措,使高校紀...
河北省單板滑雪大跳臺后備人才培養現狀及策略研究————作者:宋勇躍;李雙陽;李曉亮;
摘要:伴隨著北京冬奧會的紅利,我國冰雪項目競技水平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保持和鞏固單板滑雪大跳臺項目競技優勢,提升河北省單板滑雪大跳臺項目的競技水平,通過完善后備人才培養機制、提升教練員隊伍培養水平、加強運動隊伍保障制度建設、積極推進單板滑雪大跳臺項目普及等手段可以有效應對上述問題,從而促進河北省單板滑雪大跳臺項目后備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
微博環境下高校負面網絡輿情控制與防范處理研究————作者:周璇;寧寧;
摘要: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微博成為大眾傳播信息、輿論表達的重要載體。在微博環境下,選取負面輿情案例進行演化分析,對高校掌握和了解輿情事件的演化規律、應對經驗,提出高校負面網絡輿情控制與防范處理的引導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鑒和現實指導意義
“將革命進行到底”:解放戰爭后期中國共產黨宣傳動員的歷史考察————作者:王瓏姿;何延雕;
摘要:1949年前后,中國共產黨圍繞“將革命進行到底”偉大號召展開宣傳教育,從毛澤東提出的黨、軍隊、人民群眾三方面分別著手、同時進行、相互配合,凝聚起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最廣大力量,加快了消滅反動派、建立新中國的歷史進程。在歷史流變中,“將革命進行到底”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勇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并得以延續下來。新的歷史環境下,“自我革命”概念的生成為“將革命進行到底”賦予了新的時代價值,使其在黨的建...
教育強國背景下校本閱讀課的獨立價值與實施建議————作者:姚穎;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教育強國建設戰略提到新高度。從國際國內的經驗和共識來看,閱讀能力是人終身發展的基礎能力,也成為建設教育強國的人才核心競爭力。學校課程體系中如何給閱讀課以充分的尊重以及獨立的存在空間,是一個具有時代性的話題。作為獨立的校本課程,學校閱讀課有其獨立的價值,對于彌補語文閱讀教學課時的不足、教材選文的缺陷、教學方法的局限也都具有現實意義。在實...
韓江《不做告別》中的歷史書寫與多重敘事————作者:王秀娟;
摘要:韓江以其詩意而深沉的筆觸,直面歷史的創傷,揭示人類生命的脆弱。她的作品給人一種冷峻而凝重的震撼之感,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文學效果,離不開其對敘事手法的嫻熟把握。《不做告別》正是能夠證明這一點的力作之一。在這部作品中,韓江延續了她對歷史書寫的理解,著力關注個體的命運,通過大量的非線性、多視角的敘事,將過去與現在、虛幻與現實,重疊交織在一起,用平面的文字為讀者營造出一種立體豐盈的閱讀感受
論中國臺灣地區數字美學的中華文化底色————作者:許鑫淼;任雅辰;宋爽;
摘要:中國臺灣地區的數字美學探索與中華文化傳統具有深層關聯。須文蔚的“數位餓莩”理論與孟子民本思想具有內在關聯,葉謹睿的“數位懷舊主義”與莊子哲學的本真觀觸類旁通,曹志漣的“造景說”汲取了中國古典園林美學的精髓。他們都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資源破解數字化時代的文化困境,抵御技術異化,紓解技術焦慮。同時,他們也高度重視數字媒介技術對藝術審美創新的促進作用,顯示了中國數字美學將中華文化自覺與技術批...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我國文化主體性的鞏固維度——評《全球化進程中共同體的文化構建研究》————作者:鄭海吶;
摘要:<正>全球化不僅是一個經濟、政治的過程,更是一個文化交融、碰撞和創新的過程。在當今日新月異的全球化浪潮中,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正在成為連接不同國家、民族和個體的橋梁,并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趙學琳教授所著《全球化進程中共同體的文化構建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24年)一書,以全球化進程為時代背景,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研究視域,對文化問題進行了意義探尋和現實...
相關教育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