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科技期刊 熱度: 時間:
《西北地質》
關注()【雜志簡介】
《西北地質》主要報道西北地區地質大調查中造山帶地質、資源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數字地質方面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反映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北地區地調項目管理、工作動態及地調最新進展。并優先發表由國家、省部委重大科技項目及基金資助的相關研究成果,同時也報道大地調中邊緣學科及交叉學科的研究動態和進展,發布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北地區地調項目管理方面的地質調查動態。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被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遴選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并頒發了證書;同時,《西北地質》被中國地質圖書館主辦的榮獲全國科技文獻檢索期刊一等獎的《中國地質文摘》作為中國地學類核心期刊終身收錄;
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萬方數據-數據化期刊群》、《地質工程中文期刊數據庫》、《全國報刊索引》(自然科學技術版)、臺灣華藝(CEPS)中文電子期刊服務資料庫、《書生數字期刊》等眾多著名統計機構收錄。
【欄目設置】
造山帶地質、資源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盆地研究、地調動態、研究快報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鄂爾多斯地區成礦系列與地質建造的關系探討 譚文娟,楊合群,姜寒冰,董福辰,謝群,TAN Wenjuan,YANG Hequn,JIANG Hanbing,DONG Fuchen,XIE Qun
西準噶爾都倫河東巖體鎂鐵質微粒包體的發現及成因探討 段豐浩,李永軍,王冉,張勝龍,紀征寶,DUAN Fenghao,LI Yongjun,WANG Ran,ZHANG Shenglong,JI Zhengbao
巴里坤塔格晚古生代侵入巖巖石地球化學與 Sr Nd Pb 同位素特征 屈翠俠,楊興科,易鵬飛,劉渭,宋宏業,QU Cuixia,YANG Xingke,YI Pengfei,LIU Wei,SONG Hongye
上揚子地塊北緣燈影組硅質巖系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成因 趙長纓,段立志,馬中豪,ZHAO Changying,DUAN Lizhi,MA Zhonghao
東天山七角井-巴里坤地區輝綠巖脈年代學及巖石成因 崔方磊,汪曉偉,徐學義,馬中平,朱小輝,孫吉明,CUI Fanglei,WANG Xiaowei,XU Xueyi,MA Zhongping,ZHU Xiaohui,SUN Jiming
西秦嶺西段曲如溝花崗閃長巖年代學、地球化學特征及構造意義研究 楊拴海,李瑞保,王偉峰,魏立勇,李飛,劉滿年,趙長存,董俊超,YANG Shuanhai,LI Ruibao,WANG Weifeng,WEI Liyong,LI Fei,LIU Mannian,ZHAO Changcun,DONG Junchao
華北板塊北緣中段含銅鎳鉑鎂鐵超鎂鐵巖地球化學特征 黨智財,李俊建,趙澤霖,付超,唐文龍,DANG Zhicai,LI Junjian,ZHAO Zelin,FU Chao,TANG Wenlong
北秦嶺藍田鈾礦田產鈾巖體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對成礦的制約 陳佑緯,董少花,畢獻武,胡瑞忠,CHEN Youwei,DONG Shaohua,BI Xianwu,HU Ruizhong
渝東南新元古界千子門組沉積時代和構造背景--鋯石 U Pb年齡及地球化學制約 王丹,凌云,劉偉,馬志鑫,孫志明,林方成,WANG Dan,LING Yun,LIU Wei,MA Zhixin,SUN Zhiming,LIN Fangcheng
自然科學論文:錦屏“8.30”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及其對工程影響
摘 要 我國高山峽谷地區各種地質災害頻發,且點多面廣,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各種地質災害經常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及財產安全,怎樣對各種地質災害進行研究與防治是目前大家極為重視的問題。本文以錦屏 “8.30”地質災害為例,詳細介紹了高山峽谷地區因暴雨造成的各種地質災害類型,分析了各種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征,并對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了評價,為地質災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錦屏,“8.30”地質災害,災害類型,發育特征,影響分析,成因分析
錦屏一、二級水電站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和木里縣境內,錦屏一級水電站是雅礱江干流下游河段的控制性水庫梯級電站,其下游梯級依次為錦屏二級、官地、二灘和銅子林水電站。
西北地質最新期刊目錄
四川汶川“龍溪玉”地球化學特征及三星堆、金沙玉器的產地溯源————作者:宋明偉;彭義偉;郎興海;程文斌;歐陽輝;陳曦;趙甫峰;彭磊;蔡姬敏;許文麗;
摘要:四川龍溪玉在古蜀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為了探討龍溪玉的地球化學識別標志及其與三星堆和金沙玉器礦料之間的關系,筆者利用X射線粉晶衍射、X射線熒光光譜、電子探針和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等,對龍溪玉的礦物成分和主微量元素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龍溪玉為與大理巖相關的透閃石玉,含少量方解石、白云石、滑石和磷灰石等副礦物。玉石通常具有墨綠色-黃綠色-淺綠色-青灰色色環;高P、Mn、V、Cr、Ni、U含量和低...
低含水率無序黃土填方地基注水增濕試驗研究————作者:司俊澤;孫茉;許健;張鑒;楊少飛;于永堂;
摘要:為探究低含水率無序黃土填方地基的有效增濕方法,在蘭州新區某建設工程填方區分別開展了三種不同注水方案的現場注水增濕對比試驗研究,分析了三種不同試驗方法的增濕效果。試驗結果表明:三種注水方式增濕最大影響深度均未達到擬增濕深度,其主要原因是無序填方內部結構松散、孔隙發育,注水后水分沿優勢滲流通道遷移;采用三種孔深條件(孔深6 m、13 m及21 m)進行地基注水增濕后,土層含水率的分布最為均勻,增濕效果...
浸水過程中黃土孔隙氣壓特性的現場浸水試驗研究————作者:曲晨飛;楊慶義;劉榮豪;程洋;紀成亮;李仁杰;張繼超;姚志華;張登飛;
摘要:在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黃土災害頻發,其關鍵的地質基因在于對水極為敏感。其中黃土場地遇水后的濕陷變形的科學評價,是黃土災害研究的主題之一。黃土場地濕陷性逐漸由“最大濕陷勢”向“可能濕陷勢”轉變,迫切需要查明現場試坑浸水試驗過程中,黃土中水分入滲–氣體遷移–濕陷變形的多場耦合過程。目前,有關現場浸水試驗過程中真實測定孔隙氣壓演化規律鮮有報道。因此,筆者開展黃土高原大厚度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現場浸水試坑試...
不同坡度下生態防護黃土邊坡水分遷移演化特征研究————作者:張文鐸;包含;蘭恒星;鄭涵;晏長根;王俊田;敖新林;
摘要:黃土邊坡廣泛分布于中國西北地區,在強降雨條件下極易發生失穩災害。生態防護已成為保護黃土邊坡的有效手段,但不同坡度的生態防護黃土邊坡,會導致其內部水分遷移特征及防護效果的差異。因此,為研究不同坡度對生態防護黃土邊坡水分遷移與演化特征的影響,本研究以45°和60°兩個坡度的生態防護黃土邊坡模型為基礎,采用時間序列分析法和Hydrus-2D水分遷移模擬軟件,解釋了生態防護黃土邊坡的水分動態演化規律,揭示...
沿黃公路邊坡地質災害破壞模式及風險管控:以陜西綏德–清澗段為例————作者:李彥娥;趙振明;馮衛;馬紅娜;王化齊;
摘要:沿黃公路位于黃土高原黃河中游區,區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多發,對沿黃公路的道路安全造成威脅。筆者通過1∶10 000地質災害野外調查,總結了沿黃公路陜西綏德–清澗段邊坡地質災害變形破壞演化模式,定量評估了邊坡地質災害財產風險和人員風險。結果表明:(1)沿黃公路陜西綏德–清澗段共發育地質災害51處,以小型基巖崩塌為主;崩塌包括巖質和土質崩塌,其破壞模式分為傾倒式、滑移式和墜落式3種;滑坡均為黃土滑坡,...
黃土高原泥流災變機理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作者:王新剛;王道正;王家鼎;黃強兵;胡勝;連寶琴;辜超穎;
摘要:黃土泥流是黃土高原地區較為頻發的地質災害,具有超強的流動性、超遠的運動距離及超大的沖擊破壞力,時常造成重大災難發生。科學的認識黃土高原泥流災變機理對降低災害風險、采取科學有效的減災措施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針對黃土泥流孕災環境特征、流體性質、災變機理以及監測預警等方面研究的最新進展進行了綜述,分析了黃土泥流災害研究方面所存在的關鍵科學問題,提出了針對黃土高原泥流災害研究未來仍需以“野外調研–試驗研究–...
數據驅動模型評價滑坡易發性的對比研究:以黃河中游流域為例————作者:李光明;楊玉飛;唐亞明;王小浩;尹春旺;馮凡;周永恒;
摘要:準確的滑坡易發性圖有益于管理部門開展土地利用規劃和防災減災工作,目前已經成為了中國滑坡風險評估與管控的重點研究領域。本研究旨在對比分析不同數據驅動模型在區域滑坡易發性評估中的表現,以黃河中游流域為研究區,通過詳細的野外調查結合遙感圖像視覺解釋,獲得了包括684個歷史滑坡點的數據庫。選取了14個評價因子,利用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了這些因素之間的相關性,應用C5.0決策樹算法確定了各因素的重要性...
降雨誘發黃土滑坡–泥流的規律及閾值曲線研究————作者:王家政;辛鵬;曹生鴻;李先臣;郭丹丹;
摘要:為研究降雨誘發黃土滑坡-泥流的規律,論文設計了6組室內模型試驗,分析了降雨誘發黃土滑坡-泥流的宏觀變形過程、水文過程及位移變化規律,探討了不同降雨強度、單次累計降雨量及坡度對滑坡發展的影響,并建立了發生滑坡及泥流時的閾值曲線。研究表明:在極端降雨條件下,黃土斜坡有滑動及滑動轉流動兩種破壞模式。當短時強降雨發生時,裂隙化斜坡內張性結構面充水,滑面強度降低,滑體以塊體形式滑動,整個滑動過程表現出在長期...
灌溉誘發濕陷型側壓力對黃土滑坡的影響機制————作者:于國強;朱立峰;張霞;劉港;
摘要:黃土斜坡因濕陷所致側壓力促進坡體失穩滑動,是研究灌溉誘發黃土滑坡的基礎科學問題。本研究通過黑方臺黃土濕陷試驗和坡體穩定性模擬,闡明了灌溉濕陷側壓力在坡體內部空間變異性及其促滑機理。結果表明,該區黃土為自重濕陷性黃土,灌區0~15 m深度黃土為輕度濕陷,20~25 m深度黃土為中度濕陷,非灌區黃土均為強烈濕陷。當坡體含水率由4%增加到20%時,總位移以水平方向為主,水平方向總位移由12 mm增加至1...
融合InSAR與信息量–機器學習耦合模型的黃土滑坡易發性評價————作者:胡祥祥;石亞亞;胡良柏;吳濤;龐棟棟;劉帥令;宋寶;
摘要:環境因子、氣象因子與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地表形態的變化。尤其對于黃土高原區域,在諸多因子的復雜互饋作用下易導致黃土崩滑災害,亟需選擇適用的影響因子和訓練模型開展滑坡易發性評價研究。本研究以天水市為研究區,基于InSAR獲取的地表形變信息,綜合地形、水文、氣候、生態以及人類活動等諸多影響因素,采用信息量模型(IV)分別聯接到隨機森林模型(RF)、決策樹模型(DT)、支持向量機模型(SVM)和...
基于優化最大熵模型的黃土滑坡易發性評價:以陜西省吳起縣為例————作者:張天宇;李林翠;劉凡;洪增林;錢法橋;胡斌;張淼;
摘要:黃土高原地區滑坡災害頻發,嚴重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重大工程建設,進行精準的滑坡易發性評價,識別“什么地方易發生”,有助于高效預測滑坡災害風險,為防災減災提供有效的科學依據。筆者以黃土高原腹地吳起縣為例,采用優化最大熵模型(MaxEnt),利用505個滑坡點,選取高程、坡向、坡度、地形粗糙度、巖性、河流緩沖區、降雨、NDWI(地表濕度)及道路緩沖區作為評價因子,并引入InSAR地表形變數據作為動態...
西北地區地下水依賴型植被生態水文過程研究進展與展望————作者:尹立河;王平;王田野;喬岡;馬洪云;張俊;董佳秋;
摘要:植被與地下水之間的關系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鍵科學問題。西北旱區廣泛分布地下水依賴型植被,部分地區人類活動造成的水位下降已超過其生態水位閾值,導致生態功能受損,甚至植被大面積枯死,嚴重威脅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筆者基于國內外在區域地下水依賴型植被的識別、生態韌性評價、植被-地下水協同演化以及地下水生態水位確定等4個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總結了當前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亟待解決的難題,并指出未來研究應...
西北干旱內陸河下游間歇性生態輸水的河岸帶生態水文響應研究進展與展望————作者:張俊;余堃;董佳秋;龍睿;尹立河;
摘要:間歇性生態輸水是恢復干旱內陸河下游生態系統的重要工程措施。輸水與斷流交替下河岸帶一定范圍發育水鹽動態平衡的淡化帶,成為維系河岸帶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的基礎,其背后的生態水文過程與耦合機制尚待明晰。筆者通過梳理西北干旱內陸河下游生態輸水的水文生態響應研究進展,以期為干旱內陸河流域水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保護修復提供科學依據。重點對河岸帶地下水動態響應規律、水分運移過程及模擬研究以及河岸帶植被用水策略與生態響...
黃河三角洲典型植被–土壤主要營養成分特征分析————作者:黃金廷;方拓;王強;王嘉瑋;宋歌;張太平;
摘要:黃河三角洲濕地是暖溫帶保存最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受人類活動、黃河頻繁改道與入海水沙快速變化的影響,濕地的植被覆蓋度與群落結構等均隨之快速變化,進而影響土壤的營養成分。為查明黃河三角洲典型植被土壤的碳氮磷生態化學計量比,筆者以山東省東營市黃河三角洲為研究區,采集典型天然植被、裸土和農作物的土壤樣品(0~30 cm)并測定有機碳、總氮、總磷營養成分含量。結果表明:(1)不同植被類型的土壤中總有機碳含量...
淺層地下水硝酸鹽來源解析及健康風險評價:以渭南市華州區為例————作者:李培月;李凌茜;田艷;何松;寇曉梅;
摘要:作為全球水資源中最普遍的污染物,NO3-主控因素和來源的識別對NO3-污染控制至關重要。本研究基于人體健康風險、隨機森林模型、同位素和MixSIAR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華州區淺層地下水NO3-分布特征和潛在風險,揭示了淺層地下水NO3-<...
基于多源遙感數據的礦山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研究:以陜北煤炭基地某生產礦山為例————作者:馬露;陳瑩;藺楠;
摘要:礦產資源的開發會對周邊生態環境產生負面作用,影響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相比傳統的礦山生態環境地面監測手段,遙感技術具有宏觀性、動態性和經濟性等優勢,其高波譜分辨率、高空間分辨率及高時間分辨率,能全方位動態反映礦山生態問題現狀與發展趨勢。陜北煤炭基地是中國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本研究選擇其中一座生產礦山作為研究區,綜合運用光學遙感和雷達遙感技術,精準捕捉煤礦開采活動所誘發的地面塌陷、土地損毀以及地表...
鉆井法泥漿用于陜北榆林地區礦山生態修復資源化利用試驗研究————作者:李金雨;王新剛;亓秋燕;王宗金;奚家米;艾子涵;李彥君;王昊宇;辜超穎;
摘要:近年來鉆井法在西部地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隨之伴隨的大量泥漿處置成為了困擾企業和政府的環境難題。鉆井泥漿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礦物質,這些成分能夠有效改善土壤的結構和肥力,不合理處置往往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為探究廢棄鉆井泥漿資源化利用的新途徑,筆者創新性的將其作為礦山土壤改良劑用于改良陜北干旱地區風積沙,以達到變廢為寶的目的。通過開展顆分、滲透性、測定有效磷以及速效K含量等方面的試驗,探...
塔里木河下游墾區土壤重(類)金屬地球化學特征及潛在生態風險評價————作者:劉靖宇;尹芳;錢涵;蔣磊;武婷婷;劉磊;
摘要:為查明塔里木河下游墾區土壤重(類)金屬地球化學特征及潛在生態風險,采集表層土壤樣品125件,測定其As、Hg、Ni、Cr、Cu、Zn、Cd和Pb 8種元素含量和pH值大小,基于地統計學、內梅羅綜合污染指數法(Nemerow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Index,Pn)和潛在生態風險指數法(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RI)對土壤重(類)金屬...
黃河流域地質災害與生態保護研究新進展
摘要:<正>黃河流域西接昆侖、北抵陰山、南倚秦嶺、東臨渤海,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等四大地貌單元,擁有黃河天然生態廊道和三江源、祁連山等多個重要生態功能區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在國家發展大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目前,黃河流域存在生態環境脆弱、地質災害頻發、水文水資源匱乏等突出問題,其深層次原因是整個流域的地質環境...
四川丹巴獨狼溝金礦成因礦物學及指針礦物學特征————作者:凡韜;賴翔;程文斌;郎興海;陳翠華;張海軍;向楊燕;張燕;蔡姬敏;馬天祺;王春林;彭中山;張超;潘亮;金山;
摘要:四川丹巴獨狼溝金礦床位于揚子地塊西緣,是近年來大渡河金成礦帶中發現的一個大型金礦床。區別于典型的造山型金礦,獨狼溝金礦中主要的載金礦物為碲鉍礦物,在成礦帶中也較為特殊,極具研究價值。為精細厘定獨狼溝金礦的成因類型,明確礦床深部及外圍的找礦方向,筆者從成因礦物學和指針礦物學的角度出發,通過電子探針(EPMA)和激光剝蝕–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儀(LA-ICP-MS)對獨狼溝金礦中的黃鐵礦、磁黃鐵礦、閃鋅...
相關科技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