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期刊 熱度: 時間:
《小學數學教育》
關注()【雜志簡介】
《小學數學教育》是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會刊,是面向全國小學數學教師、教研員等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學術期刊。編委會由全國著名數學教育專家、教材主編、教研員、特級教師組成,著名數學家蘇步青題寫刊名。本刊始終堅持"推進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探索小學數學教學規律,為提高我國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科研水平和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服務"的辦刊宗旨,關注數學課程改革,聚焦課堂教學研究,展示教學研究成果,引領教師專業成長,致力于打造中國數學教育期刊第一品牌,深受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教研員的歡迎。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中國知網、維普中文期刊全文收錄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卷首語、本刊特稿、教學研究、教研札禮、好課多磨、課例評介、案例透視、教學頻道、教研視窗。
本站已成功發表的論文:
2 做一名真實的數學教師 劉仍軒; 1
3 明確學的目標 轉變學的過程 提升學的質量 錢金鐸; 3-5
4 指向小學數學教師執教能力培養的模塊研修 曾秀真; 6-9
5 芻議小學數學自主探索式學習 周仁科; 9-10
6 感悟:數學學習最根本的方式 鐘建春; 11-12
7 構建小學數學課堂生成性教學的策略初探 陳文梅;蘭淑; 13-14+21
8 “解決問題”教學中有效滲透數學思想例談——以“比多比少兩步計算問題”教學為例 張茹華; 15-16
9 倡導多種課堂對話 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盧大榮; 17-18
10 數學教學中怎樣有效創設認知沖突 李金飛; 18-19
11 從“有用”走向“有效”——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探索與思考 楊毅;鄧銘; 20-21
12 關于“同課異構”的探索與思考——以“平行線”的教學為例 石言忠; 22+27
13 因為興趣 所以有效 林模忠; 23+72
14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感的培養 劉秋秋; 24
15 體驗·尋找·發現——“排隊問題”磨課手記 高娟娟;叢菲; 25-27
16 經歷操作過程 建構概念模型——“厘米的認識”教學實錄與評析 楚敏;劉紅娟; 28-29
17 求同存異 異中之寓——“三角形的內角和”同課異構教學對比與分析 黃敏麗;馬宏韜; 30-31+44
18 給我一個舞臺 還你一個精彩——“長方體的認識”教學片斷與評析 朱秀梅;靳立江; 32+56
19 “1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實錄與評析 王瀟璐;邢燕; 33-36
《小學數學教育》雜志編輯部投稿須知:
1.圖表:文中盡量少用圖表,必須使用時,應簡潔、明了,少占篇幅,圖表均采用黑色線條,分別用阿拉伯數字順序編號,應有簡明表題(表上)、圖題(圖下),表中數字應注明資料來源。
2.參考文獻:是對引文作者、作品、出處、版本等情況的說明,文中用序號標出,詳細引文情況按順序排列文尾。以單字母方式標識以下各種參考文獻類型:普通圖書[M],會議論文[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利〔P〕,匯編[G],檔案[B],古籍[O],參考工具[K]。
3.請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聯系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詳細聯系地址、電話(包括手機)、郵編等信息,以便聯系有關事宜。
4.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1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5.文題文題要準確簡明地反映文章內容,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題下。
6.基本要求來稿要求題材新穎、內容真實、論點明確、層次清楚、數據可靠、文句通順。文章一般不超過5000字。投稿請寄1份打印稿,同時推薦大家通過電子郵件形式投稿。
中文核心期刊代發: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
摘 要:小學教學對小學生來說是啟蒙教育,因為接觸的知識面不是很廣,所以寫作能力自然就不會太好。翻閱小學生的寫作大致可以發現寫作的內容平淡無奇,寫作的方向不謀而合,基本都是平淡的說出某些人物及事物的好壞和形態。所以提高小學生語文寫作能力是一個勢在必行的教學任務,本人結合數年的語文教學經歷淺談幾點體會。
關鍵詞:中文核心期刊代發,小學語文,寫作興趣,寫作能力
小學作文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教學工作的難點。我們發現老師在語言描述,要求學生進行一定的思維創作時,他們卻感到無從下筆。還有一部分學生把寫作文當成苦差事。作為語文教師,如何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發揮小學生的想象空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小學數學教育最新期刊目錄
教壇新秀
摘要:<正>徐妍,本科學歷,中小學高級教師,現任南京市長江路小學副校長。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小學數學學科帶頭人,南京市“寧教名家”培養對象。從教17年以來,她潛心鉆研教育教學,著力研究“打開的數學”,以兒童特質、多維學習、解決問題、適應未來為中心打開兒童的數學學習。自加入南京市小學數學陳靜名師工作室以來,她以“雙向銜接,支持成長”理念指導教育教學,關注兒童的全面發展。曾榮獲南京市小學數學優質課競...
算法星空下的數學教育————作者:蔡宏圣;
摘要:<正>2025年春節,全球科技界都在談論DeepSeek——一個由中國杭州深度求索公司開發的人工智能助手。其在我國全國高中數學聯賽的模擬測評中,基礎和中等難度題的正確率約為70%~80%,高難度題的正確率約為30%~40%;在美國數學競賽(AIME 2024)的模擬測評中同樣出色
借助參照點建構,培養空間認知能力——“確定位置”大單元教學的思考與實踐————作者:朱潔芬;
摘要:<正>“確定位置”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內容,《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都把這部分內容分成認識位置、認識方向、用數對確定位置、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四個板塊,不同的是,《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前兩個板塊移入“綜合與實踐”領域。依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筆者認為,無視學生空間認知能力培養、弱化參照點及其系統建構,是造成這部分內容教學困難的主要原因
小學生數感培育的路徑探析————作者:周月霞;
摘要:<正>數感是小學階段數學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經驗基礎。本文立足“數與代數”領域,通過剖析其內容本質探索數感培育策略,以期促進學生形成和發展數學核心素養,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數感的內涵剖析《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數感作為數學核心素養在小學階段的主要表現之一,足以表明形成和發展學生的數感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數學抽象素養發展水平研究——以江蘇省南京市某小學為例————作者:張程;
摘要:<正>數學抽象是數學的基本思想,數學抽象素養是學生學習數學必備的關鍵能力。數學抽象是學業質量監測項目組依據目標體系和課程實施的現狀確定的能力維度之一。數學抽象素養主要考查學生從具體事物或現象中抽取共同的數學本質屬性的能力,具體表現為抽象出數或圖形的能力、抽象出數量關系的能力,以及抽象出圖形關系的能力
用好新教材資源,探索學習評價方式————作者:強兆琴;
摘要:<正>蘇教版新教材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變化,就是注重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重視發揮評價的育人功能,積極探索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的評價機制,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反思意識,培養質疑問難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教材在每個單元、每個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后都安排了相關的評價內容,提出評價要求;在“期末復習”單元安排了“評價與反思”欄目,引導學生根據相應的學業質量標準對學習過程與結果作出全面、合理的評價
基于減法意義 理解相差關系——“相差關系”教學實錄與評析————作者:姚蕊;李賀;
摘要:<正>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72~73頁例1、“試一試”和“想想做做”第1~4題。教學目標:1.借助情境使學生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正確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初步學會用減法解決相差關系的實際問題。2.使學生經歷運用加、減法的意義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能借助直觀說明數量關系,初步培養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把握一致性,整體建構兩位數的概念——“認識20~99”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作者:陳靜;
摘要:<正>“認識20~99”是蘇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0~19各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單元的教學,一方面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自然數的基本含義,感悟數是對數量的抽象,數不僅來源于生活且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更加充分地感悟“十”作為計數單位的意義和價值,知道通過“十”的累加可以得到幾個十,而幾個十和幾個一可以組成幾十幾,體會相同的計數單...
基于不同數量類型豐富和發展學生數感——“50有多大”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作者:黃為良;
摘要:<正>“50有多大”是蘇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綜合與實踐”領域的主題活動之一,主要引導學生結合不同的數量類型,通過估一估、數一數、做一做、想一想,以及相應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動,進一步感受50這個數所表示的數量多少,發展數感和初步的推理意識,積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經驗,體會數學學習方式的多樣性,獲得積極的數學情感體驗,提高主動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意愿
小學階段尺規作圖的教學實施策略——以“用直尺和圓規畫等長線段”為例————作者:馬天紅;
摘要:<正>尺規作圖是《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圖形與幾何”領域中新增的內容,其對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發展學生的推理意識,幫助學生感受數學的嚴謹性都具有重要作用。小學數學中圖形與幾何內容屬于直觀幾何,而直觀幾何是描述性的。所謂描述性是指使用日常語言中常用的、一種通過類似定義的方法來描述對象的內涵,或通過舉例、對比加以說明
經歷轉化過程 促進思維發展——“三角形的面積”教學片斷與思考————作者:聶宗敏;梁柳明;
摘要:<正>在數學學習和數學應用中,轉化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多次提及讓學生感悟“從未知向已知的轉化”,同時,在第三學段的“教學提示”中指出:“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思想,推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形成空間觀念和推理意識。”轉化作為一種數學思想方法,涉及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等多個方面。通過轉化,我們可以將一個看似難...
在多維探究中促進數感發展——“等值分數”教學實錄與評析————作者:賈鳳銀;季正偉;
摘要:<正>教學內容:自編教材,適合穿插在三年級下冊“分數的初步認識(二)”單元進行教學。教學目標:1.使學生基于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經歷觀察、操作、思考的過程,借助直觀素材理解等值分數的含義,能夠找出一個分數的等值分數。2.使學生通過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等活動進一步感悟借助幾何直觀描述數學問題的價值,培養初步的數感、幾何直觀和推理意識
構建內在聯系 發展數學思維——“‘立體圖形的體積’總復習”教學實錄與評析————作者:袁文;孫紅偉;
摘要:<正>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94頁的“整理與反思”,隨后的“練習與實踐”第1~6題。教學目標:1.使學生在回顧立體圖形的體積計算方法及其推導過程的活動中構建立體圖形的體積計算方法的內在聯系,感受直柱體體積的一般計算方法。2.使學生在整理、應用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模型意識、推理意識和應用意識,鍛煉數學思維。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以及數學與生活之間...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摘要:<正>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始建于1902年,是南京市唯一一所被列入市級文保單位的小學。學校現有教學班73個,學生3227人,教職工182人,其中國家教學名師1人,蘇教名家培養對象4人,特級教師10人,市級骨干教師33人,區級骨干教師46人。學校以“愛的課程”為依托,致力于“為生長而教”,開展了“小研究”“小伙伴”“小游戲”的“三小”教學方式變革,形成了以“有深度的學習過程、有智慧的師生對話、有情感...
加強活動經驗積累 促進運算能力形成——以蘇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9加幾”教學為例————作者:李新;
摘要:<正>運算能力是數學“三會”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之一,是指根據法則和運算律進行正確運算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解運算和運用運算兩個方面。理解運算主要是指明晰運算的對象和意義,理解算法和算理的關系;運用運算主要是指理解運算的問題,選擇合理簡潔的運算策略解決問題。另外,在理解運算、運用運算的過程中,數感、符號意識、推理意識等也能得到培養與發展
淺談結構化視角下的“筆算乘法復習”————作者:沈夢蕓;
摘要:<正>《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在教學中要重視對教學內容的整體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能體現數學學科本質、對未來學習有支撐意義的結構化的數學知識體系。”因此,教師應該積極踐行新理念,探索結構化的復習方法,通過從零散到有序、從靜態到動態、從表層到深層的教學方式提升復習效果
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的設計與實施——以“設計制作月餅包裝盒”為例————作者:顧劍玨;
摘要:<正>《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綜合與實踐”領域的內容要以跨學科主題學習為主,適當采用主題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數學學科和跨學科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感悟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積累活動經驗,感悟思想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基于上述要求,筆者立足數學學科,融合語文、美術、勞動、信息技術等學科,在六年級開...
學習主題視角下的結構化教學分析與建議——以“圖形的位置與運動”為例————作者:姚春香;
摘要:<正>《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征的課程內容”,并對“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領域的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其中,將“圖形與幾何”領域中“圖形的認識”“測量”“圖形的運動”“圖形與位置”四個主題整合為“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圖形的位置與運動”兩個主題,并將確定點的位置、認識圖形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等內容放入同一主題之中,凸顯圖形位置與圖形運動之...
在真實情境中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制訂旅游計劃”教學片斷與思考————作者:陸暉;
摘要:<正>《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綜合與實踐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學生將在實際情境和真實問題中,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綜合與實踐主要包括主題活動和項目學習等。其中,項目學習主要安排在第三學段,這一階段的學習不僅僅是對知識的簡單回顧,而是要通過設計與實施項目,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理解和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
讓自主探索有“路”可循——“認識平行四邊形”教學實踐與思考————作者:吳波;趙勁松;
摘要:<正>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88~89頁例1、“練一練”,練習十四第1、2題。課前思考:“圖形的認識和測量”主題內容的教學從第二學段起,要求學生能從圖形的組成要素去感知圖形的特征。要素分析的起始課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提煉出從頂點、邊和角這三個要素探索圖形特征的學習路徑,體會到可以通過分解整體來認識局部,通過變化局部來把握整體。學習路徑的...
相關教育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