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醫學期刊 熱度: 時間:
《內科急危重癥雜志》
關注()【雜志簡介】
《內科急危重癥雜志》由國家科委于1995年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主辦,同濟醫院承辦。同年7月創刊(季刊)并正式發行。
主編是著名的內科學專家,博士生導師陸再英教授,常務副主編胡昭明教授,編輯部主任是劉文勵教授。編委會是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及國內醫學院校著名專家教授組成(79位),以及名譽主編邵丙楊教授及12位顧問作學術后盾。
本刊是我國第一個以內科各專科以及相關的神經內科,傳染科等臨床急重癥為主要內容。其宗旨和任務是刊載大內科范圍急危重癥醫學領域的臨床診治經驗總結、臨床與基礎理論、國內外重癥監護(ICU)新成和新進展等。有助于各級醫院內科、神經內科、傳染外廣大臨床醫師、教學、科研人員提高急危重癥的診治水平。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知網,萬方,維普收錄期刊
【欄目設置】
主要版塊欄目:編者的話、專論、論著、論著摘要、講座、綜述、診療經驗、個案、國際學術會議交流連載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影像學評估腦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進展 沈佳慧,徐欣,徐運
醫學名詞規范使用的注意事項 本刊編輯部
顱內動脈硬化的高分辨 MRI 血管壁評估及臨床價值 李敬偉,徐運
一側大腦半球卒中與吞咽障礙發生機制的研究進展 秧杰,毛曉薇,黃東雅
腦出血診療新進展 唐洲平,潘超,朱遂強
《內科急危重癥雜志》編輯部重要通知 本刊編輯部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伴吞咽困難患者營養支持治療臨床觀察 李姣,馮方,許峰,李悅,黃姍姍,王芙蓉,LI Jiao,FENG Fang,XU Feng,LI Yue,HUANG Shan-shan,WANG Fu-rong
富亮氨酸膠質瘤失活1蛋白抗體相關自身免疫性腦炎的臨床特點 鄒為,李丹,賈清,陳唯唯,楊淵,ZOU Wei,LI Dan,JIA Qing,CHEN Wei-wei,YANG Yuan
《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5年下半年各期重點號
霧化吸入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對血管性癡呆患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影響 葉建新,林航,穆軍山,崔曉萍,YE Jian-xin,LIN Hang,MU Jun-shan,CUI Xiao-ping
腺病毒7型致呼吸道感染暴發流行的臨床特點與治療探討 李紅梅,郭青云,蒲秀紅,張葆,宋祖軍,LI Hong-mei,GUO Qing-yun,PU Xiu-hong,ZHANG Bao,SONG Zu-jun
成人腺病毒重癥肺炎早期臨床特征 曹玉書,錢萍萍,王廣勇,石劍波,曾葭,王施,CAO Yu-shu,QIAN Ping-ping,WANG Guang-yong,SHI Jian-bo,ZENG Jia,WANG Shi
國家級期刊投稿:我國醫療侵權糾紛中患者舉證的現實困境探析
摘 要:在醫療侵權糾紛中,患者處于舉證的弱勢地位。由于醫療行為的倫理專業性和風險性,患者對醫療行為的舉證困難;我國醫療鑒定制度的不完善主要包括醫療鑒定和醫療賠償的雙軌制,鑒定機制采信制度缺失也造成患者對醫療鑒定的信任危機,因此應當通過規范醫方的醫療行為,引進專家證人等途徑來破解患者舉證困境,保障當事人的武器平等。
關鍵詞:舉證難,醫療鑒定,雙軌制
依照我國《民事訴訟法》和《證據規定》中規定的舉證責任分配原則,病患主張醫方有侵權行為或違約行為并造成損害的,必須承擔舉證責任,舉證不力要承擔敗訴的風險。現代醫療技術的高度專業性,醫患地位的不平等,醫療資訊獲得的不對等以及醫醫相護等都可能造成病患或者家屬的舉證困難。按照民事訴訟雙方武器平等原則,這些成為解決病患舉證難的核心問題。醫師是否具有過失,醫療行為與損害行為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是醫療舉證中的關鍵[1]。患者在舉證過程中所遇到的現實困難主要包括對醫療行為舉證難和醫療鑒定制度不完善兩個方面。
內科急危重癥雜志最新期刊目錄
絕經后女性嚴重冠脈病變的危險因素分析————作者:蘇凡;馬俐丹;史學文;王錦達;薛劍;
摘要:目的:探討絕經后女性嚴重冠脈病變的危險因素。方法:收集156例絕經后女性冠心病患者,依據Gensini積分,分為對照組(<45分)127例和嚴重冠脈病變組(≥45分)29例,比較2組臨床資料,多因素分析嚴重冠脈病變的危險因素。結果:嚴重冠脈病變組高齡、糖化血紅蛋白、B型腦鈉肽(BNP)和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高于對照組(P
中國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惡性血液病臨床研究進展————作者:鄧淵尹;王淑楊;楊婷婷;黃河;胡永仙;
摘要:嵌合抗原受體T(CAR-T)細胞療法是一種新興的細胞免疫治療手段。近年來,該療法在治療復發難治性B細胞來源的惡性血液病方面展現出顯著成效。本綜述回顧了我國CAR-T細胞治療的發展歷程,重點介紹了功能增強型、雙靶點、新靶點和通用型等新型CAR-T細胞研發及臨床轉化進展。同時,深入探討多種臨床研究方案,以期為未來的研究和臨床實踐提供新的思路與方向
噬血細胞綜合征的診療進展————作者:王晶石;王昭;
摘要:噬血細胞綜合征(HLH)是一種遺傳性或獲得性免疫調節功能異常導致的嚴重炎癥反應綜合征。根據病因不同,HLH可以分為原發性HLH和繼發性HLH。HLH是一種進展迅速的高致死性疾病,及時診斷和治療對挽救患者生命至關重要。近年來隨著對HLH認知的加深,新藥的研發和各種臨床實驗的開展,HLH已經進入精準診斷和分層治療時代。本文將結合國內外最新的高質量臨床研究和真實世界數據總結原發性和繼發性HLH的診斷和治...
優化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全程管理策略,提高治療安全性————作者:毛澤楷;隗佳;
摘要:嵌合抗原受體T(CAR-T)細胞療法在治療復發難治性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其臨床應用面臨多種原因導致的非復發死亡的挑戰。優化CAR-T全程管理策略可有效提升療效并降低不良反應風險。在CAR-T回輸前,通過精準篩選患者、調整橋接治療和優化預處理方案,可改善患者準備狀態并優化治療效果。在回輸期,通過早期識別和干預免疫相關毒性反應,加強感染防控和血液毒性管理,可保障治療安全性。在回輸...
抗人T細胞豬免疫球蛋白聯合海曲泊帕治療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療效————作者:陳小玉;秦程濤;張婷;宮躍敏;張雅文;何廣勝;林傳明;葉寶東;李云龍;紀德香;李菲;
摘要:目的:研究以抗人T細胞豬免疫球蛋白(p-ATG)為基礎的強化免疫抑制治療(IST)聯合海曲泊帕在初發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中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納入31例初發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SAA)患者,均接受p-ATG為基礎的IST聯合海曲泊帕治療。結果:治療后6個月的完全反應率和總體反應率分別為26.2%、84.3%。中位隨訪時間9(0~28)個月,總生存率84.2%,中位無事件生存期為7(0~28)...
后疫情時代蘆可替尼對血液病患者合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療效的真實世界研究————作者:趙潔;艾尚怡;田衛偉;展新榮;李志慧;隗佳;
摘要:目的:評估后疫情時代血液病患者合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DVID-19)后,蘆可替尼對患者疾病轉歸、生存和不良反應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38例血液病患者合并CDVID-19且接受蘆可替尼治療的病例資料。主要觀察指標包括血常規、C反應蛋白、細胞因子、生化指標、凝血指標、胸部CT、28 d內病死率及不良事件。結果:17例(44.7%)患者在診斷CDVID-19前已經接受蘆可替尼治療,21例(55.3%...
新診斷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凝血指標與M蛋白及預后的相關性————作者:豐攀;譚香玉;閆瓊;袁國林;
摘要:目的:探討新診斷多發性骨髓瘤(NDMM)患者凝血指標與M蛋白類型及其定量的關系,以及凝血指標與預后的相關性。方法:回顧性分析157例NDMM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存活狀況分為生存組(100例)和死亡組(57例)。收集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和M蛋白類型及定量檢測結果,分析凝血指標變化與M蛋白類型及...
氨甲環酸聯合纖維蛋白原對創傷性凝血病患者凝血功能及其預后的影響————作者:張聰;胡波;宋招秀;岳三春;
摘要:目的:探究氨甲環酸聯合纖維蛋白原(Fib)對創傷性凝血病(TIC)患者凝血功能及其預后的影響。方法:選取TIC住院患者15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75例。對照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氨甲環酸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Fib治療。收集2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并比較其凝血功能、液體復蘇情況、炎癥因子的表達變化及其預后。結果:治療前,2組患者的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時間(PT)...
血漿組織型激肽釋放酶可評估膿毒癥嚴重程度及預后————作者:王玢然;冉曉;張琴;李樹生;
摘要:目的:探討血漿組織型激肽釋放酶(TK)對膿毒癥診斷、病情嚴重程度及其預后的評估價值。方法:選取重癥醫學科收治的192例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及膿毒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分為SIRS組(42例)、膿毒癥組(62例)和膿毒性休克組(88例)。另選取非感染患者76例為對照組。檢測各組血漿TK含量及活性、尿液TK活性。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評估TK含量及活性對膿毒癥的臨床診斷...
連續腎臟替代治療6小時后的高體溫有助于更早識別危重癥患者真菌感染————作者:陳亞歐;陸件;朱金偉;
摘要:目的:探討連續腎臟代替治療(CRRT)6 h后的高體溫是否有助于更早識別危重癥患者真菌感染。方法:回顧性分析142例重癥監護病房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指數、主要診斷、28 d生存狀況、CRRT 6 h后的體溫峰值(Tmax)。根據病歷記錄中Tmax前、后72 h內是否有病原學診斷為真菌感染,分為真菌感染組(64例)和無真菌感染組(7...
初診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模式演變及進展————作者:鐘立業;
摘要:隨著新藥的涌現,初診多發性骨髓瘤(NDMM)的治療模式發生顯著變革。誘導治療中,四聯方案(如Dara-VRd)逐漸取代傳統三聯方案,分層治療策略因高危患者生存獲益需求而動態調整;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ASCT)在新藥時代仍具重要地位,但其時機選擇(早期或延遲)及串聯移植的適用人群仍需循證支持;維持治療的個體化趨勢顯著,來那度胺聯合硼替佐米成為高危患者的優選治療方案。本文結合最新指南及臨床試驗,系統闡...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在虛弱惡性血液病患者中的挑戰與管理策略————作者:楊慧;賀少龍;田衛偉;
摘要:嵌合抗原受體T(CAR-T)細胞療法已成為惡性血液病的重要治療手段。然而,虛弱患者由于生理功能衰退、合并癥多及免疫微環境的改變等,可能面臨更高的治療風險及更差的預后。本綜述旨在探討虛弱的評估工具,總結虛弱患者的臨床療效數據,分析虛弱對療效的影響機制,并提出基于虛弱患者的管理策略,以期優化治療結局
血小板活化在類風濕關節炎發病中的作用及調控機制————作者:顧譚蓉;芮棵;彭娜;
摘要: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全身多處關節及內臟。其關節病理改變是多種致炎細胞因子和炎癥介質介導的關節滑膜炎癥、血管翳形成,進而導致軟骨和骨破壞,最終出現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多種炎性細胞及促炎因子均參與該病的發生和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血小板除了具有止血、保持血管完整性、營養和支持毛細血管的作用外,還能對環境中失調的分子做出反應,運輸和表達特有的炎癥介質,并在止血和免疫之間...
IgG4相關性疾病與過敏的關系————作者:王玲;胡紫薇;蔡邵哲;
摘要:IgG4相關性疾病(IgG4-RD)是一種罕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病機制目前見解紛呈,但仍謎題待解,這向該病的臨床管理拋出了巨大的難題,給患者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醫療和經濟負擔。近年來,在臨床工作和眾多研究中發現部分IgG4-RD患者存在過敏史和“過敏樣”實驗室表現,這為IgG4-RD發病機制和治療策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分別從臨床癥狀、發病機制、診斷與治療3個方面來綜述IgG4-RD和過敏...
羅特西普治療T大顆粒淋巴細胞白血病難治性貧血1例并文獻復習————作者:葛仁英;熊婷;劉盼;鄧福維;肖毅;
摘要:<正>大顆粒淋巴細胞白血病(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 leukemia, LGLL)是一種罕見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和自然殺傷(natural killer, NK)細胞的克隆性增生性疾病[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的淋巴腫瘤分類,可將LGLL分為3類,其中T大顆粒淋巴細胞白血病(T-LG...
日本立克次氏體感染誘發噬血細胞綜合征1例并文獻復習————作者:尹晴;梅笑寒;鄭邈;
摘要:<正>噬血細胞綜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又稱為噬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多癥(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是由于免疫調節功能異常導致淋巴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和巨噬細胞異常激活、增殖從而分泌大量炎性細胞因子的一種過度炎癥反應綜合征。根據其病因不同,HLH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HLH常見于兒童,潛在的基因缺...
程序性細胞死亡配體1單抗繼發噬血細胞綜合征1例————作者:孟廣強;馮灑然;吳韶飛;劉倩;王焱;
摘要:<正>噬血細胞綜合征又稱為噬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多癥(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是一種免疫介導的以炎癥因子過度分泌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程序性細胞死亡配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單抗是一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通過激活T細...
肺部球孢枝孢霉感染1例并文獻復習————作者:陳秋穎;王堅苗;徐永健;王美佳;
摘要:<正>球孢枝孢霉(cladosporiumsphaerospermum)是自然界中常見的腐生菌,通常在室內外空氣、土壤、腐爛的植被、油漆、硅膠和紡織品上發現[1]。然而球孢枝孢霉很少引起人類感染,既往有文獻報道球孢枝孢霉可致腦膜炎[2]、皮下組織感染[3]和眼部真菌感染[4]。國內外文獻少見球孢枝孢霉所致肺部感染的報道,本文報道1例...
以嗜鉻細胞瘤為表現的兒童von Hippel-Lindau綜合征1例并文獻復習————作者:冉春瓊;蘇瑩;潘初;劉喆隆;楊雁;袁剛;余學鋒;何文濤;
摘要:<正>嗜鉻細胞瘤在兒童中罕見,早發嗜鉻細胞瘤通常與遺傳性腫瘤綜合征有關。本文報道1例9歲患兒,以頭痛起病,長達半年內多處就醫未能明確病因,后因其他疾病就診而發現高血壓、眼底損害和單側腎上腺占位。臨床生化檢測及術后病理證實為嗜鉻細胞瘤。我們通過全外顯子二代測序發現該患兒攜帶胚系VHL基因雜合突變,為非遺傳性自發突變
《血液專科重癥單元危重癥患者診療和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5年版)》要點解讀————作者:黃麗芳;隗佳;劉啟發;
摘要:近年來,新的治療技術如嵌合抗原受體T(CAR-T)細胞治療及新型靶向藥物的積極推進和應用,高強度化療的臨床使用,單倍體移植技術的全國推廣,極大提高了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的整體生存,但隨著中老年患者比例逐漸增多,血液病危重癥患者比例逐漸增加。血液病危重癥患者可以早期、及時轉入血液專科重癥病房(HCU),進行集中診治和護理,加強心電監測和生命支持等,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診治水平,降低醫患糾紛風險...
相關醫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