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科技期刊 熱度: 時間:
科學與社會
關注()《科學與社會》立足科學和技術的最新進展,宣傳科學對社會的影響。評價中國和世界科技的發展及其影響,立足于資源、環境的國家可持續發展;致立于提倡中國科技界的文化品味,當今科學與文化的交融,包括對科技名人、科學史事的評介。
《科學與社會》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科學與社會》曾被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收錄。
科學與社會欄目設置世界科學界、可持續發展、科學文化、科學評論
科學與社會收錄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含擴展版) 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 萬方收錄(中) 上海圖書館館藏 國家圖書館館藏 知網收錄(中) 維普收錄(中)
閱讀推薦:紡織科學研究
《紡織科學研究》是經原國家科委和紡織工業部批準,由國家紡織工業局主管、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紡織科技期刊。本刊是紡織染整工業類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之一,本刊注重論文內容的前瞻性、新穎性、實用性、理論性和時效性,歡迎廣大讀者刊登廣告、踴躍投稿、及早訂閱。
科學與社會最新期刊目錄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背景下的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作者:李廉;
摘要:<正>焦點:大模型機制下的知識發現是以經驗主義和連接主義為特征的,這對以理性主義為基礎的現代科學體系所遵循的知識發現模式與標準均產生較大的沖擊。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改革過程中,需要科學地揚長補短,恪守人才培養的根本價值觀,避免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過多依賴,堅持知識發現“啟于經驗,成于理性”的認知過程,加強對于知識和知識體系鑒賞和批判能力的培養,深化對于科學創新的信念、洞見和領悟,開拓人工智能與人類智...
論科學實踐活動場域的多元主體建構————作者:馮超;王駿;
摘要:科學實踐活動場域,是由異質性行動者的共同參與互動而形成。行動者的角色和職能會在具體的科學實踐活動中不斷交叉、重構與功能性分離。科學實踐活動場域含有三重主體,即作為知識理論生產者的科學研究主體,作為實踐秩序規范者的科學治理主體和作為決策利益相關者的科學參與主體。通過詮釋作為實踐活動的科學所內嵌的多元主體建構過程、指涉范圍、詮釋路徑以及現實困境,可以厘清科學民主化進路中三重主體間的內在共生關系
論壇:基礎學科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
摘要:<正>【編者按】百年大計,教育為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工作,提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的殷切期望。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部署,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推進產品安全科普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初探————作者:姜肇財;張芳禎;田晶晶;宋黎;
摘要:產品安全科普對于保障人身財產安全、提升公民科學素質、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產品安全科普的發展明顯滯后于科學技術和時代發展,主要表現為缺少對新產品的安全科普宣傳和缺失企業這一重要主體的積極參與。本文促進從科技發展的觀念、政府主導的科普供給模式和企業參與產品安全科普的制度安排等三個方面分析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基于此,文章從正確理解科技發展與產品安全科普辯證關系、推動產品安全科普供給模...
我國基礎學科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的挑戰與應對策略————作者:鄭曉靜;高松;李雪;趙劍峰;周城雄;
摘要:數理化基礎學科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也是我國攻克“卡脖子”技術的關鍵。本文圍繞教育改革帶來的新變化、數理化基礎學科教育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研究,發現當前我國數理化基礎學科教育還存在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不暢、人才選拔通道不暢、基礎學科教育質量不高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文章提出了建立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有效銜接機制、豐富人才選拔途徑、提升基礎教育階段數理化學科教育水平與高等教育階段基礎學科教育質量等...
我國科研機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證研究——基于面向導師和學生的問卷調查————作者:江郁;有書涵;周建中;汪庭語;成蒙;
摘要:科研機構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集聚了豐富的科研資源和高水平人才,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當前我國科研機構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參與度不足,且有關實證研究相對匱乏。本研究基于對32家隸屬于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科研機構研究生教育工作委員會基礎組的科研機構中導師和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我國科研機構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存在師生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存在差異、...
歸納風險論證及其爭論——兼論風險管理————作者:段天龍;
摘要:理解價值判斷在科學決策中的作用是當代科學哲學的重要目標。歸納風險論證聲稱科學家在假說接受階段會做出價值判斷,進而使得科學探究活動具有歸納風險。反對者聚焦于科學家的職責對歸納風險論證進行了批判,而部分支持者聚焦于科學探究活動的階段及其風險類型對歸納風險論證進行了擴展,部分支持者聚焦于價值判斷和科學決策的關系對歸納風險論證進行了擴展。深入且全面地考察歸納風險論證及其論爭,不僅可以重塑關于科學價值的哲學...
人工智能時代的科學教育需要新定位和新范式————作者:徐宗本;都琳;黃廷祝;
摘要:<正>焦點: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徹底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及運用知識創新的模式,從而對傳統教育的觀念、模式、內容、方式、方法等形成挑戰,對教師的職業定位與傳統教學關系產生沖擊。在此大背景下,“重定位”是推動人工智能時代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現實的必然選擇。“搶抓機遇,開辟新賽道”是首選之路,“協同共進,塑造新優勢”是最大機遇
在紛繁復雜的時代重塑科學的價值——《為什么民主需要科學》評介————作者:賀久恒;
摘要:《為什么民主需要科學》一書由哈里·柯林斯與羅伯特·埃文斯合著,深入探討了科學家與STS學者應在政策制定中扮演何種角色。柯林斯認為,盡管科學知識社會學將科學與科學家請下了真理的神壇,他仍然認為科學家應當成為政策制定中的重要參與者。本書提出了“貓頭鷹”機構的概念,由具備反思能力的STS學者和科學家組成,旨在監督科學并充當科學家、公眾和政府之間的橋梁。該書在全球STS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激發了關于STS...
生成式人工智能何以賦能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作者:鄭永和;王一巖;
摘要:<正>焦點:生成式人工智能強大的人機對話、邏輯推理、資源生成能力,為科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驅動力”,有助于推動科學教育實踐樣態變革、助力科技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促進科學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我們要高度重視生成式人工智能對于科學教育改革的戰略意義,加強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科學教育的理論和技術研究,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與科學教育實踐的深度整合,正視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科學教育的潛在風險,以助力科學教育的...
我國化學基礎學科教育與人才培養現狀、問題與建議——基于1.97余萬份問卷的調查————作者:袁秀;朱亞先;張樹永;彭晴晴;鄭蘭蓀;
摘要:我國化學人才培養根基雄厚,專業設置多元,拔尖體系完備,競賽平臺豐富,學科支撐強勁,但仍面臨創新人才后勁不足的挑戰。為深入剖析我國化學人才培養的現狀,應對化學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本項目開展了全國范圍的網絡調查,有1.97余萬來自中學、大學及學術機構的相關從業者參與了本次調查。研究發現,我國還存在對化學學科重視不足、公眾認知偏差、實驗教學支撐不足、學生選拔機制不暢等問題。建議強化化學素養教育、加...
綜合性大學“辦師范”:課程建設的優勢與啟示——以上海交通大學理科卓越教師培養為例————作者:嚴曉梅;殷皓;劉少雪;
摘要:響應國家拔尖創新科技人才自主培養的戰略需求,亟需建立一支卓越的高中理科教師隊伍。然而傳統的本碩“進階式”教育專業課程培養方案難以滿足新時代對高中卓越理科教師的需求,且不足以應對近年來高中教師隊伍多樣化的新挑戰。為此,在借鑒西方國家教育碩士課程體系的基礎上,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學院探索并實踐“階段式”職前教師發展方案,圍繞培養高中卓越理科教師的需求,采用“教育學院+學科學院+中學實踐基地”緊密聯合培養機...
健康公正與技術權利——老年群體數字醫療實踐中公平性與可及性問題的倫理分析————作者:翁昱岑;李倫;
摘要:數字技術應用帶來的醫療服務模式轉變,改寫了有關健康管理的傳統認知與行為方式。技術應用帶來便利的同時,作為醫療服務主要消費群體的老年人卻深受數字醫療“不公平”“不可及”問題的困擾,面臨難以享受高質量醫療保健服務、公共衛生領域話語權減弱的問題。在技術哲學視角下,老年群體的數字醫療實踐困境是實踐主體素質條件束縛與技術發展邏輯制約共同導致的技術權利被剝奪,進而侵害健康公正。與之對應,當下需從生命發展原則與...
人機合作:探索生成式AI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圖景————作者:朱逸;闕明坤;
摘要:生成式AI介入質性研究日益增多。學界就人工與機器在質性研究中的實踐狀況進行了諸多比對研究,發現生成式AI對于質性研究有積極的作用。本文選取中文環境下的家庭教育訪談文本作為文本基礎,運用本土生成式AI,比對在質性研究(扎根理論、主題分析)中人工與機器的分析質量。研究采取人工與機器對同一文本進行編碼,邀請專家匿名評價與檢驗兩者的分析質量,發現:生成式AI對人類研究者起著十分重要的輔助與支持作用;人工與...
符號化對科學家社會知名度影響研究————作者:蕭漢;任安波;
摘要:科學家的社會知名度可以用以呈現科學傳播工作的效果。社會知名度的變遷與符號化息息相關。本文通過分析科學家符號化對其社會知名度的影響,發現符號化的潛力受到貢獻程度、學科領域、與公眾的距離、社會選擇等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響;符號化使科學家形象成為大眾文化和公共知識的一部分;合理運用符號學工具,把握公眾認知的社會因素,有利于科學家形象的社會傳播。由此本文認為,科學傳播工作者應敏銳捕捉社會文化氛圍變化,正確引...
公眾科技風險感知與政府角色期待——基于科學技術與社會晴雨表調查的實證研究————作者:閻妍;徐超凡;
摘要:政府支持和管理科學的方式,是政府、公眾與科學之間共同締結的“集體契約”。如何將公眾視角納入相關討論,是一個有待探索的研究議題,也是理解并優化這種“集體契約”的關鍵。本文基于2023年的科學技術與社會晴雨表調查數據,分析我國公眾對政府在科技領域中扮演角色的期待,并探討了公眾科技風險感知如何影響這些期待,以及科學興趣在其中的調節作用。研究發現,我國公眾普遍希望政府在科技資助決策、目標權衡和風險監管等方...
人工智能與科學教育——中國科學院學部第九屆科學教育論壇會議綜述————作者:趙璐;
摘要:<正>2024年9月27—28日,由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普及與教育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科普與教育委)和國防科技大學聯合主辦,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承辦,《科學與社會》編輯部協辦的中國科學院學部第九屆科學教育論壇在湖南長沙舉行。此次論壇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王懷民教授擔任召集人,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100多家單位,170余位院士專家、中小學校長、一線科學教師、科普工作者、科學教育專家,圍繞“人工...
《科學與社會》2024年總目錄
摘要:<正>~
編者按
摘要:<正>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溫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同時也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產生嚴重影響。氣候系統會發生突然的、快速的、大幅度的、超出人類承受能力的變化。當一個臨界點被觸發之后,可能會像推倒多米諾骨牌一樣,推動地球氣候系統倒向另外一個臨界點,放大氣候變化的影響,從而引起氣候、人類和生物系統發生大規模災難甚至是毀滅級的氣候破壞。因此,理解氣候-生態突變并作出適...
數字勞動者失語成因及其話語權力重構研究——以外賣員職業的日常勞動過程為例————作者:張童闊;徐祥運;
摘要:在全球資本主義擴張與技術進步的雙重驅動下,數字平臺的迅速發展催生了新的職業形態,數字勞動者話語權力的缺失問題也由此顯現出來。然而,這一問題在當下的數字勞動力市場中大多處于隱蔽狀態。通過剖析外賣員這一典型勞動密集型數字勞動群體的勞動過程,揭示了其話語權力的結構性失語現象。從話語場景、話語客體和話語主體三個層面,分析算法規訓對話語場景的控制、話語客體對主體施加的符號暴力,以及話語主體對失語現象的感知差...
相關科技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