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科技期刊 熱度: 時間:
《地理科學》
關注()【雜志簡介】
《地理科學》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地理類學術期刊,創刊于1981年。作為綜合性地理學術期刊,其辦刊宗旨是主要介紹我國地理學及各分支學科具有先進水平的學術論文和研究成果、地理學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服務于經濟建設,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繁榮和發展地理科學事業。刊登我國地理學及各分支學科、邊緣學科和學科間交叉的具有創新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的學術論文,側重報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支持反映環境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等新技術方法在地理學研究中的應用成果,注重區域性和綜合性以及人地關系研究,關注資源、人口、環境、能源以及全球氣候和海平面變化等重大課題的學術論文、研究報道、綜述、問題討論、技術方法、學位論文摘要、書評、國內外學術態和學術活動等。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Current Geographical Publications(美國)、Elservier/Geo Abstract(英國)、俄羅斯文摘雜志檢索刊物、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地理科學文摘、《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欄目設置】
設有論著,綜述,研究報道,研究方法,書評,簡介等欄目。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基于“湖泊效應”模型的遼寧省海岸帶陸地范圍測度及其時空分異分析 孫才志;孫冰;郭建科;王澤宇;李博;劉鍇805-813
基于社會感知計算的游客時空行為研究 李君軼;唐佳;馮娜814-821
人口老齡化區域類型劃分與區域演變分析——以中美日韓四國為例 王志寶;孫鐵山;張杰斐822-830
重慶市主城區物流園區空間布局及其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 宗會明;王鵬程;戴技才831-837
自然旅游資源規制中的資本霸權——基于廣東南昆山溫泉的個案研究 李鵬;保繼剛838-844
鄉村地域多功能時空格局演變及影響因素研究——以江蘇省為例 李平星;陳誠;陳江龍845-851
都市邊緣區空間管制效果的產權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基本農田保護區政策視角 陳世棟;袁奇峰852-859
上海市三甲醫院對周邊地區住房價格的空間影響效應分析 彭保發;石憶邵;單玥;陳端呂860-866
海島型城市擴展的生態效應分析——以廈門島為例 徐涵秋;張好867-872
長春市城市建設用地演進的空間識別及影響機制研究 王雪微;王士君;宋飏;胡海峰873-881
基于工業空間視角的長春市1995~2011年城市功能空間耦合特征與機制研究 申慶喜;李誠固;周國磊882-889
基于空間重構視角的老工業區人地關系研究——以沈陽市鐵西區為例 薛冰;張黎明;耿涌;任婉俠;逯承鵬;田旭890-897
風蝕坑形態-動力學研究進展 孫禹;杜會石;劉美萍;哈斯898-904
黃土丘陵溝壑區坡面徑流侵蝕產沙過程的環境解釋 鄭江坤;魏天興;趙健;陳致富905-911
在三門峽水庫影響下黃河有機碳的輸送特征 張永領;董玉龍;張東912-918
清代北疆作物種植結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賈丹;張成鵬;唐菲;劉艷飛919-924
1972~2013年東天山博格達峰地區冰川變化遙感監測 何毅;楊太保;陳杰;冀琴925-932
蘭州理工大學學報投稿:往復式壓縮機故障診斷方法研究
摘要:我國現代科技發展迅速,自動化機械程度逐步完善和提高,設備各零件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若其中某一部件出現故障,容易造成整個機械設備癱瘓。頻繁的設備故障會帶來經濟損失,甚至是人員傷亡事故。文章通過闡述往復式壓縮機的常見故障問題和原理特點,結合案例研究故障診斷方法。
關鍵詞:蘭州理工大學學報,往復式壓縮機,故障診斷方法,自動化機械,人工智能系統,小波分析法技術
在機械設備的實際操作運行過程中,如果可以及早預報和診斷其隱含的故障問題,在壓縮機沒有分解的情況下,就可以正確判斷設備出現故障的具體位置,采用先進的動態測試技術和傳感技術以及計算機信號對故障進行處理,分析機械異常狀況的原因及解決措施,這對預防事故的發生、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都具有重大意義。
地理科學最新期刊目錄
中國數字技術創業的時空格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作者:翟慶華;劉松雯;胡小梅;蘇靖;
摘要:本文在城市尺度下,運用核密度分析、標準差橢圓等方法分析了中國數字技術創業的時空格局。同時,應用面板數據建立了空間杜賓模型以探討數字技術創業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1)自2008年以來,中國數字技術創業持續蓬勃發展,其空間分布呈現出“東強西弱、中部崛起”和“小集聚大分散”的特征。不同類型的數字技術創業不斷從東部向中西部地區擴散。(2)中國數字技術創業的區域重心自東北向西南移動。(3)數字用戶規模、風...
生態視角下吉林省糧食生產效率偏差時空演變與影響因素研究————作者:李冬梅;祁悅;龔河陽;楊奇峰;張平宇;
摘要:本文從糧食生產的生態視角出發,在構建綠色糧食生產效率和傳統糧食生產效率偏差率模型的基礎上,分析2000—2019年吉林省縣域糧食生產效率偏差的時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測器模型剖析影響因素的作用。研究發現:(1)吉林省傳統糧食生產效率與綠色糧食生產效率綜合水平的變化趨勢均為“U”型,但傳統糧食生產效率整體上更優;二者的空間分布格局均呈現中西部穩定高值,中、東部劇烈波動,邊緣區輕微波動的特征。(2)吉林...
2001—2020年氣候時空相對變化對植被的影響——以中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為例————作者:喬鵬飛;李傳華;鐘詩瑤;朱鴻娟;苗沛東;
摘要:本文提出使用飽和水汽壓差(VPD)的正序排序(VPDr)為氣候時空相對變化指標,以VPD、二氧化碳質量濃度(CO2)和年降水量(Pre)為氣候變化指標,基于嶺回歸和相關性分析等方法,定量估算中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區VPDr、VPD、CO2和Pre對植被指數NIRv的影響。結果表明:利用VPD建立的氣候時空相對變化指標VPDr具有可行性,能定量估算其對植被的影...
城市群空間結構對經濟韌性的影響————作者:張學波;何志浩;于偉;郭付友;趙林;
摘要:以中國15個城市群多年份數據為樣本,在測度并分析城市群空間結構特征和經濟韌性水平的基礎上,借助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和中介效應模型檢驗并剖析城市群空間結構對經濟韌性的影響機制。結果表明:(1)中國15個城市群的空間結構整體呈微弱的單中心化趨勢。(2)研究期內各城市群的經濟韌性存在較大差距,東部沿海地區城市群的經濟韌性水平總體高于內陸地區城市群。(3)城市群空間結構對經濟韌性的影響呈現顯著的線性負相關關系...
神農架林區生態旅游地游客時空行為特征及模式聚類————作者:陰姣姣;謝雙玉;喬花芳;徐欣;陳廣平;
摘要:選取神農架林區為典型案例地,基于游客自我報告的活動細分法對游客類型進行劃分,綜合運用格網分析、行為鏈分析等方法分析各類型游客的時空行為特征,并采用K-Means算法對游客的時空行為模式進行聚類。研究結果顯示:(1)神農架游客可劃分為自駕、騎行、徒步、觀光和攝影、滑雪、登山、越野跑、其他8種主要類型,日內活動時段集中,春夏兩季游客多且假期效應顯著,登山及徒步類型游客在生態保護區中停留的時間更長;(2...
試論中國耕地增減的地理分界線:40°N————作者:談明洪;閆紫艷;李秀彬;徐曉凡;黃振宇;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耕地變化呈現出顯著的區域分異特征,研究此分異特征對把握未來耕地變化趨勢、因地制宜制定耕地保護政策和提高政策的實施效果都非常重要。利用遙感影像解譯的土地利用圖、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等多種數據源,分析了1990—2020年中國耕地的空間格局變化,并提出中國耕地增減的地理分界線:40°N線,即古代的農牧業分界線。在過去30 a,耕地變化在此線南北兩側呈現出截然相反的趨勢:北側(古...
基于多源地理數據的多維街道活力與建成環境非線性關系研究——以深圳市福田區為例————作者:段高祥;劉文凱;邢漢發;
摘要:從多個維度感知街道活力并探究建成環境與多維街道活力之間的關系,是提升街道活力的基礎。以深圳市福田區為研究區域,基于百度熱力圖數據、大眾點評數據、POI數據,從社會、經濟、文化3個維度測度街道活力,結合XGBoost和SHAP分析多維街道活力與建成環境間的非線性關系。結果表明:(1)不同維度的街道活力在空間分布上存在明顯差異,社會、經濟活力整體空間分布呈現多中心點狀空間結構,文化活力則呈現多中心片狀...
城市群網絡特征解析與韌性評價————作者:譚德明;李延歡;
摘要:城市群建設是推動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和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途徑,優化城市群網絡結構能提升城市群韌性,促進城市融合。基于復雜網絡理論,測度中國三大城市群(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的網絡結構特征和魯棒性特征。結果發現:(1)三大城市群的基本規模和復雜網絡特征存在顯著差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對間聯系強勢。(2)三大城市群的連接魯棒性表現較差,惡意攻擊前20%城市會導致連接魯棒性驟降到0.2,而恢復魯...
文化和旅游融合視域下東北地區工業遺產空間分布格局及旅游利用————作者:李修遠;郭舒;
摘要:本文選取東北地區工業遺產為研究對象,運用ArcGIS空間分析、集中化指數以及資源優勢度等方法,分析其空間分布特征,探討工業遺產資源與旅游利用間的關系,得出以下結論:東北地區工業遺產主要以重工業類為主,輕工業類較少,各省間類型分布差異化明顯;東北地區工業遺產的空間分布類型呈聚集分布,在市域尺度呈現較明顯的不均衡結構;東北地區工業遺產資源優勢度區別較大,主要有極核區、高度密集區、次密集區和稀疏區等分布...
數字經濟對中國省域人類福祉碳強度的影響機制分析————作者:王圣云;房方;王石;
摘要:數字經濟是驅動碳減排和人類福祉提升的重要力量,也是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本文構建并測度了2011—2020年中國省域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和人類福祉碳強度,分析了數字經濟對中國省域人類福祉碳強度的影響機制及其空間溢出效應。研究表明:(1)2011—2020年,中國省域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形成“西低東高”空間格局;而人類福祉碳強度明顯降低,呈“北高南低”空間特征。(2)發展數字經濟能夠顯著...
《知識流動的隱形壁壘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介————作者:王琛;
摘要:<正>創新已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們對創新的動力和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其中,經濟地理學者著重從空間視角解析知識累積的內生動力,形成了創新環境和區域創新系統等一系列頗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近年來,學者們開始關注多尺度視角下的知識流動和創新機制,認為除了本土創新能力,區際聯系和外部創新資源獲取對于區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新時代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戰略耦合及協同治理研究》書評————作者:錢文榮;
摘要:<正>浙江工業大學經濟學院徐維祥教授撰寫的專著《新時代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戰略耦合及協同治理研究》于2024年11月由經濟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為徐維祥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戰略耦合及協同治理研究(18ZDA045)”的研究成果
蘭坪盆地面積-高程積分特征及控制因素————作者:丁智強;王平;孟耀;郭汝軍;李玉輝;
摘要:選擇全局空間自相關莫蘭指數評價面積-高程積分(Hypsometric index,HI)的空間分布模式,并以2 km×2 km網格計算HI,通過熱點分析和GIS空間分析來探討蘭坪盆地HI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結果表明:(1)蘭坪盆地HI具有聚集分布特征,HI值介于0.198~0.746,平均HI為0.495,處于地貌演化的壯年期,HI高值區主要分布于崇山、龍馬山、雪幫山隆起帶,低值區主要分布于瀾滄江、...
多維距離視角下高校畢業生回流就業影響因素研究————作者:張逸秀;崔璨;勞昕;劉皓妍;
摘要:基于2022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動調查數據,本文對多維距離分析框架進行拓展,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和logistic回歸模型探究了高校畢業生回流就業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發現:較高等級生源地城市或者較低等級就學地城市的畢業生更傾向于回流;人力資本水平越高、家庭資本水平越低的畢業生越不傾向于回流;生源地與就學地之間的地理距離和制度距離對畢業生回流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經濟距離、信息距離和技術距離對畢業生回流具有...
共同富裕視域下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動態演進及驅動因子————作者:張偉麗;馬自豪;李建新;鄭道霖;魏瑞博;覃成林;
摘要:基于共同富裕目標界定并測算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揭示其動態演進及驅動因子,有利于形成共同富裕的空間動能。本文采用縱橫向拉開檔次法測算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并進一步分析其分布演進及驅動力量,發現:(1)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整體呈上升趨勢,東部高水平城市發揮“溢出效應”向周邊城市輻射,中部城市“追趕效應”顯著,西部城市正處在震蕩階段,東北城市亟待遏制發展頹勢。(2)全國和4大區域均在相對經濟高質量...
基于水量平衡的西江流域實際蒸散發評估————作者:童凱;鞠琴;趙銀軍;胡寶清;
摘要:本文以中國西南喀斯特流域——西江為研究區域,基于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利用實測降水、徑流和GRACE重力衛星陸地水儲量數據估算流域實際蒸散發,進而評估GLDAS-Noah和ERA5這2套網格蒸散發產品適用性,在此基礎上,分析2000—2021年流域實際蒸散發時空特征及影響因素。結果表明:(1) GLDAS-Noah和ERA5蒸散發產品在西江流域適用性較好(NSE>0.72,R2>...
地理出身、流入地城市等級與流動人口住房不平等研究————作者:何駿;余運江;
摘要:本文利用2017年中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探討地理出身、流入地城市等級如何影響流動人口的住房不平等及其機制。研究發現:(1)地理出身和流入地城市等級對流動人口住房產權呈現截然相反的作用,地理出身等級越高,流動人口在流入地住房產權層級越高;流入地城市等級越高,則流動人口在流入地住房產權層級越低。(2)流入地城市等級對基于地理出身的住房不平等的作用表現出“強者持續增強-弱者有序增強”的效應。(3)房價...
武漢市都市發展區市內遷居老齡化的測度方法及其空間分異特征————作者:牛強;孫瀛;伍磊;胡金鵬;
摘要:當前,城市內部持續活躍的人口遷居活動已經成為影響市內不同區域老齡化水平動態變化的重要因素,本文稱之為遷居老齡化。然而目前缺乏對它引起的城市內部老齡化空間格局動態變化的監測方法及其空間分異特征的探討。為此,本文基于手機信令數據識別城市內部遷居人口,提出遷居老齡化的測度指標以及遷居老齡化類型劃分方法,并以武漢市都市發展區為例,探究城市內部各型遷居老齡化的空間分異格局及其與地域建成環境的關系。研究發現:...
8200—3200 a B.P.時期人為景觀視角下長江下游地區植物資源的利用與開發————作者:俞清媛;胡耀武;
摘要:考古遺址中出土大植物遺存的組合,不僅反映了先民植物資源的直接利用,也體現了其管理、控制和開發所塑造的人為景觀。當前,運用生態學研究方法對考古遺址的植物遺存進行統計分析,在人為景觀視角下揭示先民對植物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成為國際植物考古新興的研究方向,中國在此領域仍較薄弱。本文利用生物多樣性指標(物種豐富度和均勻度),并首次引入了淀粉類植物組合[水稻(Oryza sativa)、芡實(Euryale ...
過渡帶馬尾松早晚材徑向生長對氣溫突變的響應——以河南省雞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作者:李金寬;彭劍峰;彭猛;韋曉旭;李軒;崔佳月;
摘要:本文運用河南省雞公山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全輪、早材與晚材徑向生長數據,分析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及其穩定性。結果表明:雞公山馬尾松的全輪、早材與晚材年表均包含較多的氣候信息,且全輪、早材與晚材年表具有較高的一致性。但全輪、早材與晚材年表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全輪與早材主要受上年生長季前期和當年生長季前期和末期的氣溫和降水的影響,其中當年春季的水熱組合是影響該地馬尾松徑向生長的主要限制...
相關科技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