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科技期刊 熱度: 時間:
《地震地質》
關注()【雜志簡介】
《地震地質》是由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期刊,1979年創刊。每年3,6,9,12月出版,每期約15萬字。以國內外科研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及大專院校師生為讀者對象,報道地球科學前沿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地球科學的基礎與應用研究進展。以活動構造、新構造、地球內部物理、地球動力學、構造物理、地球化學、地震預報、地質年代測定、工程地震、減輕地震災害為報道內容。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該刊被以下數據庫收錄: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中科雙效期刊
【欄目設置】
(1)研究論文:報道學科前沿的創新性科研成果(新思路、新方法、新認識、新發現),對本學科領域有一定的影響或對今后的研究工作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2)科研簡訊:扼要報道具有創新性的最新科研成果。
(3)科研快訊:確屬新發現和原始創新成果的來稿,快審快發,在最近一期刊登。
(4)新技術應用:各種新技術應用于地學研究中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5)專題綜述:評述重要研究領域的代表性成果、研究現狀、尚待解決的問題、未來發展方向,提出今后的研究工作建議。
(6)學術爭鳴:包括“問題討論”、“學術研討”、“質疑與答復”。主要吸收那些對前沿、邊緣、熱點問題討論的論文,或對《地震地質》已發表的論文提出質疑。
(7)新聞信息:主要報道學術會議、新書評價、辦刊信息等。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中國大陸古地震研究的關鍵技術與案例解析(5)——斷層隱形、尖滅與年輕事件識別 冉勇康,王虎,李彥寶,RAN Yong-kang,WANG Hu,LI Yan-bao
汶川地震同震過程中斷層間的相互作用及子事件觸發 劉博研,史保平,LIU Bo-yan,SHI Bao-ping
怒江斷裂現今錯動速率與地震危險性 王閻昭,王敏,沈正康,邵德盛,施發奇,WANG Yan-zhao,WANG Min,SHEN Zheng-kang,SHAO De-sheng,SHI Fa-qi
2013年萊州M4.6地震序列震源機制與發震構造初探 鄭建常,李冬梅,王鵬,趙金花,徐長朋,ZHENG Jian-chang,LI Dong-mei,WANG Peng,ZHAO Jin-hua,XU Chang-peng
利用基巖斷層面形貌定量特征識別古地震——以霍山山前斷裂為例 何宏林,魏占玉,畢麗思,徐岳仁,HE Hong-lin,WEI Zhan-yu,BI Li-si,XU Yue-ren
1739年平羅8級地震發震構造 雷啟云,柴熾章,杜鵬,俞晶星,王銀,謝曉峰,LEI Qi-yun,CHAI Chi-zhang,DU Peng,YU Jing-xing,WANG Yin,XIE Xiao-feng
宿遷城市活動斷層探測多方法技術運用的典型案例 曹筠,冉勇康,許漢剛,李彥寶,張鵬,馬興全,李麗梅,CAO Jun,RAN Yong-kang,XU Han-gang,LI Yan-bao,ZHANG Peng,MA Xing-quan,LI Li-mei
大涼山斷裂帶北段東支——竹馬斷裂晚第四紀活動性 孫浩越,何宏林,魏占玉,高偉,SUN Hao-yue,HE Hong-lin,WEI Zhan-yu,GAO Wei
川西理塘活動斷裂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形成時代與震級的重新厘定 周春景,吳中海,張克旗,李家存,蔣瑤,田婷婷,劉艷輝,黃小巾
韓城斷裂帶NE段構造應力特征 李自紅,李斌,劉鴻福,閆小兵,扈桂讓,LI Zi-hong,LI Bin,LIU Hong-fu,YAN Xiao-bing,HU Gui-rang
電子技術應用論文:基于隨機森林的跌倒檢測算法
摘要:針對現有跌倒檢測算法由于缺乏真實老人跌倒樣本以及使用年輕人仿真跌倒樣本規模較小導致的過擬合和適應性不足等問題,提出了基于隨機森林的跌倒檢測算法。該算法采用滑動窗口機制,對窗口內的加速度數據進行時間域和變換域處理,提取時間域和變換域特征參數后,在所有樣本集中進行有放回的Bootstrap隨機抽樣和屬性隨機選擇,構建多個基于最佳屬性分割的支持向量機(SVM)基本分類器。在線跌倒檢測階段,對多個SVM基本分類器的分類結果采用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給出最終判定結果。實驗表明,隨機森林跌倒檢測算法可獲得95.2%的準確率、90.6%的敏感度和93.5%的特異性,明顯優于基于SVM和反向傳播(BP)神經網絡跌倒檢測算法,反映出隨機森林跌倒檢測算法能更準確地檢測跌倒行為,具有較強的泛化能力和魯棒性。
關鍵詞:跌倒檢測,隨機森林,支持向量機,反向傳播神經網絡,屬性
0引言
據統計,跌倒目前已成為我國傷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65歲以上老年人傷害死亡的首位原因,而且伴隨老人年齡的增加跌倒死亡率進一步升高。跌倒除了直接導致老年人死亡之外,還產生大量殘疾,降低了老年人的活動能力和活動范圍,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
地震地質最新期刊目錄
2015年西昆侖山前皮山MW6.4地震的構造背景及意義————作者:楊文心;李濤;陳杰;姚遠;
摘要:2015年7月3日,西昆侖山前皮山地區發生了皮山MW6.4地震,該地震是新疆近十年來造成災害較為嚴重的一次地震。針對此次地震開展研究,有助于分析西昆侖山前及鄰區的構造活動特征、應力狀態及未來地震趨勢等。在結合地質、地貌、地震剖面、震源機制解和精定位等數據開展綜合研究的基礎上,西昆侖山前斯力克背斜下伏盲斷坡被確定為皮山地震的發震構造,此次地震沿盲斷坡發生了破裂。發震斷層結構由深...
西南天山喀什背斜東傾伏端的生長演化和地貌響應:基于地質地貌、地震反射剖面和磁性地層數據的綜合分析————作者:何鵬宇;李濤;陳竹新;陳杰;
摘要:喀什背斜位于西南天山喀什前陸沖斷帶的前緣,以北與阿圖什背斜相望,向W和明堯勒背斜相接。前人對該背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出露地表部分,而對隱伏于地下的傾伏端的研究較少。文中利用深度-隆升面積法對橫切背斜東傾伏端的地震剖面進行了分析,獲得以下幾方面認識:1)背斜東傾伏端的生長受距地表約6.8km的古近系滑脫層控制。2)沿地震剖面,背斜總縮短量為(882±79)m,生長過程中有面積約3.4km2<...
1902年阿圖什MS8(1/4)地震重現下的人員傷亡風險分析——以喀什市和阿圖什市為例————作者:聶文鈺;范熙偉;李華玥;齊遠猛;劉敏;
摘要:喀什市和阿圖什市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緣,是中國西北地區2座重要城市。該區域地處印度-歐亞大陸碰撞帶的帕米爾構造結,是全球陸內俯沖作用最強烈、地震活動最頻繁的地區之一。歷史記錄顯示,1902年該區域曾發生Ms8(1/4)大地震,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文中以該歷史地震的烈度情景作為確定性地震情景,基于時序手機信令數據和機器學習方法提取研究區建筑物功能類型,并結...
帕米爾高原及鄰區上地幔頂部Pn波速度和各向異性聯合成像————作者:劉嘉鑫;裴順平;郭一村;
摘要:帕米爾高原位于印度-歐亞碰撞帶西端,研究帕米爾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上地幔的速度和各向異性結構對于認識陸-陸碰撞的構造變形特征及動力學機制具有重要意義。Pn波的射線路徑集中在上地幔頂部,其橫向速度變化能夠顯示上地幔構造活動差異,而其方位各向異性結構則能夠顯示出地幔物質的運動及形變特征。文中利用363 414個Pn波到時數據,通過對Pn波到時進行層析成像,獲得了帕米爾高原及其鄰近區域上地幔頂部的高分辨率...
新疆地區現今地殼變形特征與強震危險性概率預測————作者:陳長云;尹海權;
摘要:文中基于GNSS速度場結果利用球面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計算獲取2024年1月23日烏什MS7.1地震前新疆地區現今的地殼變形特征�;诨顒訅K體基本概念,結合區域地震地質數據將新疆及其鄰區劃分為17個活動塊體,利用三維彈性塊體模型計算了活動塊體及其邊界斷裂帶的滑動速率。基于塊體劃分結果,將研究區劃分為91個潛在地震危險區。將基于GNSS速度場反演得到的斷層滑動速率、面應變等率大地測...
西昆侖山前固滿背斜帶彎矩正斷層活動特征及其形成機制————作者:許建紅;陳杰;李濤;張博譞;邸寧;
摘要:彎矩斷層和彎滑斷層是擠壓構造環境下常見的2種褶皺相關斷層。歷史地震表明這些斷層會同步活動,其地表陡坎蘊含著強震活動信息。西昆侖山前固滿背斜帶北部發育了眾多壯觀的彎矩正斷層陡坎,坎高0.5~16.0m。文中以一段長約5.4km、寬約4.2km的斷層陡坎帶為研究對象,通過無人機攝影測量,獲取了該區域0.2m分辨率的數字高程模型(DEM),并提取了739條跨斷層陡坎地形剖面,計算了陡坎的高度、坡度參數,...
西南天山柯坪沖斷帶斷層形變特征及地震危險性————作者:朱爽;郭南男;龐亞瑾;
摘要:文中收集整理了1999—2023年柯坪沖斷帶及其周邊地區的GNSS融合速度場結果,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進行應變場計算,結果顯示柯坪沖斷帶位于應變高值區的邊緣,沖斷帶兩側的運動特征有所不同,西側的擠壓應變高于東側,西側的面應變率平均值為-3.3×10-8/a,東側的面應變率平均值為-1.2×10-8/a。綜合InSAR形變結果與GNSS速度場結果,利用三維...
《地震地質》稿約————作者:本刊編輯部;
摘要:<正>1 本刊是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期刊。每年2、 4、 6、 8、 10、 12月出版。以國內外科技工作者及大專院校師生為讀者對象,報道地球科學前沿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地球科學的基礎與應用研究進展。辦刊宗旨: 堅持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展示高水平的創新成果,培養高級研究人才
基于震前-震后高精度地形點云數據提取三維地表同震位移場信息————作者:魏占玉;何宏林;鄧亞婷;席茜;
摘要:地震破裂帶附近同震位移和變形模式對于深入理解地震破裂過程、斷層行為及活動斷層與地形地貌關系等至關重要。文中提出一種迭代最近點(ICP)算法,利用地震前后地形點云進行差分確定斷層近場三維同震地表位移。在川西大涼山斷裂帶交際河斷層上選取2期SfM地形點云疊加同震位移場模擬震前-震后點云,測試ICP方法獲取同震位移場的精度。該方法在網格邊長> 50m的條件下可準確恢復同震位移場的方向和幅度,水平和垂直精...
2022年青海門源MS6.9和四川瀘定MS6.8地震震中的精準判定及思考————作者:祝意青;趙云峰;隗壽春;張國慶;劉芳;
摘要:2022年中國南北地震帶先后發生青海門源MS6.9和四川瀘定MS6.8地震,2次地震均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后者還造成100多人傷亡與失聯。這2次地震前,中國地震局在南北地震帶開展過多期地表重力觀測,觀測到震中區域地表重力正、負變化交替出現,呈現出的顯著重力異常變化具有四象限分布特征。文中回顧了對這2次地震成功的中期預測和預測依據,2次地震的實際震中與20...
青藏高原東南緣陸地時變重力演化特征及等效源反演————作者:鄭秋月;陳政宇;吳宇琴;黃江培;劉東;王青華;
摘要:文中利用青藏高原東南緣2014—2022年的陸地時變重力資料,首先基于貝葉斯平差方法獲取了研究區不同時間尺度的區域時變重力場演化特征,繼而采用球坐標系下的六面體單元構建等效源模型,通過檢測板模型測試對測網的場源分辨能力進行了評估,并在場源分辨力較好的區域反演了與構造變化及地震孕育相關的等效場源體的視密度變化特征。利用該方法獲取了地殼20km深度處等效源-1.2~1.2kg/m3 青海門源2016年MW5.9和2022年MW6.7 2次地震的庫侖應力觸發作用及其對周邊發震斷裂的影響————作者:牛鵬飛;韓竹軍;郭鵬;劉冠伸;羅佳宏;郭釗吾; 摘要:分析地震之間的應力傳遞有助于分析及評估未來強震危險性。2016年門源MW5.9地震和2022年門源MW6.7地震都發生在祁連-海原斷裂帶的冷龍嶺段,研究2次地震對西側“托萊山地震空區”的庫侖應力影響可為更深入認識區域強震危險性提供科學依據。文中基于庫侖應力理論、 USGS(美國地質調查局)給出的有限斷層模型及現場調查確定的主要發震斷層的幾何學和運動學參數...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S6.8地震地表破裂解譯與建筑物震害損毀統計————作者:鄒俊杰;邵志剛;何宏林;高璐;許月怡;竇愛霞;梁澤毓; 摘要:2025年1月7日9時5分,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0km,地震最高烈度達Ⅸ度。文中通過高分2號遙感數據開展震前與震后影像解譯,揭示發震斷裂登么錯斷裂的同震地表破裂在幾何樣式上具有南、北段分異性,北段長約3km,表現為幾何結構相對簡單、破裂寬度較窄的“集中型破裂”樣式,具有連續性和繼承性;南段長約12km,表現為幾何結構較為復雜、破裂寬度較寬的“彌散型破裂”樣式,具有斷續性和...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級地震震源破裂機理及鄰區應力變化————作者:楊建文;金明培;葉泵;黎朕靈;李慶; 摘要: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區定日縣發生MS6.8地震。文中基于升、降軌Sentinel-1A衛星影像數據,采用D-InSAR技術獲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變場。以升、降軌同震形變數據為約束,聯合反演了該地震的震源滑動模型,并進一步計算了同震位錯引起的周邊地區的庫侖應力變化,對定日地震的形變特征、震源破裂機理及其對鄰區應力調整作用開展了研究。結果表明:1)InSAR升、降軌同震形變... 中國泥火山的主要分布及研究進展————作者:汪倩;彭萊;蔣雨函;周啟超;高小其; 摘要:文中在系統介紹中國泥火山主要分布及研究進展的基礎上,對不同地區泥火山噴出物的物理和地球化學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中國泥火山均沿斷層或斷裂帶分布,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和臺灣地區,且各地區泥火山的固體噴出物礦物組分相似(如石英);液體噴出物含鹽度高,對其進行地球化學分析發現,泥漿水分別來自于古沉積物孔隙水、深層地下水和海洋沉積孔隙水與大氣降水的混合,分析泥火山泥漿水的來源有助于了解流體上移過程發生... 含層理粉砂巖微觀結構方向性對其拉張變形特征的影響————作者:張茜茜;陳德平;周永勝;王濤; 摘要:為探究拉張變形特征與層理間距及加載方向的關系,通過特定方式切割得到層理間距為2d、■、d的切面以及層面。通過巴西劈裂實驗測定粉砂巖的抗拉強度,利用DIC全場應變實驗觀察巖樣不同方向的變形特征,根據晶體空間分布理論分析粉砂巖巖樣的微觀結構特征。實驗結果表明:1)當加載方向與層理平行時,隨層理間距的減小,其抗拉強度值為29.99MPa、26.56MPa、18.92MPa;當加載方向垂直于層理時,隨層理... 正應力擾動條件下斷層泥帶黏滑行為、應變場和聲發射時空演化特征————作者:余博文;馬勝利;張林; 摘要:工業注水可引起斷層所受應力的擾動,進而對區域內的地震活動性造成影響。通過實驗研究正應力擾動對斷層滑動行為的影響有助于理解誘發、觸發地震活動機制。文中使用雙剪樣品結構開展了不同正應力擾動振幅條件下天然斷層泥和鹽巖斷層泥的摩擦實驗,并對斷層附近應變場和聲發射進行觀測。隨著正應力擾動振幅增加,2種斷層泥的黏滑應力降增大,天然斷層泥的黏滑時間間隔逐漸增大并趨于離散,成核位置增多且該階段無聲發射事件。然而鹽... 2025年西藏定日6.8級地震登么錯段地表變形特征及其成因————作者:梁明劍;董蕓希;左洪;代友林;肖本夫;廖程;譚凌;王余偉;李響;湯才成;張威;張會平;孟令媛;蘇金蓉;吳微微;李傳友;嚴媚; 摘要:2025年西藏定日6.8級地震發生在申扎-定結裂谷系南段,其發震斷裂為登么錯斷裂,并形成長約26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帶和形變帶。其中,北段的破裂帶主要呈正斷性質,垂直同震位錯量達2~3m;南段(登么錯段)的地表變形帶主要分布于登么錯湖東側,寬達上百米,且變形性質復雜,既有拉張變形,又有擠壓變形。在南段的拉張變形帶中,與NNE向斷層陡坎展布一致的變形帶,可能是具有構造意義的地震地表破裂帶。而擠壓變形帶... 太原盆地地殼形變特征及其反映的強震危險性————作者:陳倩;張竹琪; 摘要:文中根據地震地質和深部探測資料構建了太原盆地東、西2條邊界斷裂精細的三維幾何模型,并基于該幾何模型構建了太原盆地的地塊-斷層運動學模型。模型約束主要來源于包含137個站點的GPS速度場及已有的區域構造研究結果。按照先驗信息的特點,設計了多個模擬方案,反演太原盆地及其兩側塊體的旋轉矢量、盆地內部應變率和邊界斷裂長期滑動速率與閉鎖系數分布。對比各方案的反演結果,獲得了對GPS觀測擬合較好且符合已知區域... 2023年平原MS5.5地震矩張量反演及發震構造————作者:許英才;郭祥云; 摘要:2023年8月6日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發生MS5.5地震,震中周邊河北、河南、天津及北京等多地震感明顯,該地震打破了震中50km范圍內無M≥5.0地震的歷史記錄,并引起了社會和地震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基于震中周邊的區域地震臺網地震資料,文中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平原MS5.5地震的矩張量解,利用雙差定位方法對平原MS5.5地震序列中M<... 相關科技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