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期刊 熱度: 時間:
《江蘇高教》
關注()【雜志簡介】
《江蘇高教》雜志創刊于1985年,雙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大16開�?锏霓k刊宗旨為:站在高等教育學科前沿,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研究、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各類問題,充分發揮輿論先導、決策參謀、學術園地、信息橋梁、實踐指導的作用。
辦刊以來,《江蘇高教》立足江蘇,面向全國,堅持實施精品戰略,認真切實把握實踐應用和學術研究之間的結合點:一方面,準確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脈搏,及時反映高等教育領域中的新思路、新動向,為高等教育管理決策和人才培養提供參考作用,另一方面,始終堅持正確的學術導向,促進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和學科的成熟與發展,具備了較高的學術含量�?镌诔砷L過程中逐漸獲得社會的認可,影響日益擴大,贏得了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高等教育管理人員和高校教師的廣泛好評,被全國眾多高校列為高等教育學碩士和博士生的必讀刊物。發行量也在全國同類刊物中名列前茅,訂戶遍及全國高校;同時,刊物還推出了光盤版和網絡版。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該刊被以下數據庫收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社科雙效期刊
歷次均被評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連續多年被美國著名的《烏利希(ULRICH’S)國際期刊指南》選錄。
1995、1997、1999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期刊,2004、2007年被評為江蘇省雙十佳期刊。
歷次均均被選定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來源期刊)。
2001年入選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推出的、由全國精品期刊組成的“中國期刊方陣”。
多年來被權威性二次文獻轉載的論文數量在全國同類高教研究期刊中均名列前茅。
本站已成功發表的論文:
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為什么仍在路上 冒榮
教育體制改革30年后的新起點 馬陸亭
大學治理的理性邏輯及其結構化改革 楊光欽
完善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的難題與策略 周海濤,施文妹
論“去行政化”背景下大學學院的學術權力 王慶林
歐洲大學治理中學生參與的當代發展 馮遵永,丁三青
論西方大學制度的結構要素 丁國勇
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影響因素、基本特征與制定原則 黃海濤
精英式機會平等與分配式機會平等: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平等的分析 何楊勇
大學核心競爭力之中介平臺論 陳明
論我國高校教育智庫建設的困境及其對策 汪明,賈彥琪,潘新民
國家中長期高等教育規模發展的回歸分析 王建宏,劉義榮
產業結構:地方高等教育與經濟協同發展之切入點——基于蘇南地區的分析 張安馳,顧永安
國內高校協同創新研究的熱點分析——知識圖譜的新視角 郁秋亞
國家需求背景下的世界一流大學創建 張光輝
高校法制化改革淺論 韓洪生
美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發展之路——羅斯—霍曼理工學院的經驗與啟示 劉志文,鄭少如
應用技術型本科教育:內涵、特征與趨向 劉曉,申屠麗群
高等教育論文范文:航空法教育模式的轉向
論文摘要 航空法特色教育與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在目標上是一致的,應符合涉外型、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要求。但目前的旁觀者法學教育培養模式扼制了本科生成為卓越法律人才的可能。本文指出應當調整課程結構,改進培養環節,實現由旁觀者教育模式向自體驗教育模式的轉向,以培養卓越的航空法人才。
論文關鍵詞 航空法特色,教育模式,轉向
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與中央委員會政法委員會聯合下發了《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著手在全國范圍內布局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這是對我國法學教育所面臨的危機的積極改革措施,也是對法學教育未來之路的一次探索。我國的航空法特色本科生教育,亟需轉換教育模式,以適應當下及未來我國法學研究人才的需求。
江蘇高教最新期刊目錄
高校二級學院有效治理:影響因素與優化策略————作者:武蓓;徐劉香;鄭昕郁;
摘要:二級學院是大學的核心基層組織,提升其治理效能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實現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基于二級學院治理的生成性、模糊性和復雜性特點,研究選取某行業類高校學院的案例進行深入訪談與剖析,利用扎根理論進行編碼分析,揭示了二級學院有效治理的影響因素:制度體系是核心因素,運行機制是保障因素,組織文化是驅動因素,領導力是關鍵因素。在此基礎上,探討各影響因素的動態演化關系,并通過構建關系模型...
交叉學科建設的歷史脈絡、現實困境和優化策略——基于場域理論的分析視角————作者:劉燕;姚冠新;邵榮;
摘要: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高等教育改革深度演化,交叉學科建設成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與科學技術研究中復雜問題的重要途徑。本研究以場域理論為視角分析交叉學科建設的邏輯結構和發展困境。研究發現,交叉學科建設由以解決復雜問題為目標的學科知識、以內部治理為特征的學術組織和以內外協調發展為動力的學科制度三重邏輯結構構成。目前,我國交叉學科建設面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知識生產融合創新不足、學術組織凝聚乏力、...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雙元范式辨識————作者:李旖旎;王戰軍;
摘要: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關鍵看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從法律層面確立了中國學位類型的雙元結構,為學術型拔尖創新人才和實踐型拔尖創新人才的分類培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面對新時代的要求,兩類研究生教育在選拔、培育、評價上仍面臨同質化難題。為讓“學術更學術、專業更專業”,亟須打造各具特色、齊頭并進的雙元培養范式。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范式應從“分數化選人、學科化育人、指標化評人”向...
促進本科教學邁向高質量的第三方評估:挑戰與進路————作者:施桂紅;徐林;田賢鵬;
摘要:從應然層面看,第三方評估的獨立性、專業性和市場化特征對促進本科教學邁向更高質量具有獨特價值。隨著公共治理理論發展與政府購買服務實踐的推進,第三方評估逐漸成為國際上提升本科教學質量的重要路徑。然而,相對封閉的辦學環境帶來的局限性、高校對第三方評估的信任度和接受度較低、第三方評估機構的獨立性和專業性缺乏保障、第三方教育評估市場發育不充分使中國第三方教育評估發展相對緩慢。為此,高校需要以開放的辦學姿態迎...
輕娛樂化:媒介化社會背景下大學課程教學的新范式——基于國家級線上一流本科課程的扎根理論研究————作者:戴辛夷;
摘要:文章基于扎根理論深入考察國家級線上一流本科課程的教學視頻、學生評價及相關訪談等資料,探討媒介化社會背景下大學課程教學的輕娛樂范式。研究認為,適度的輕娛樂可以提升教學效果,促進教學目標實現。輕娛樂的路徑和方式包括選擇正能量的娛樂內容并將其與課程專業內容和思政內容有機整合,同時通過教師語言表達技巧營造娛樂氛圍,吸引學生專注課堂,兼用節奏控制和媒介主從關系控制的方法控制娛樂的程度
我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實踐探索和經驗啟示————作者:郝清杰;
摘要: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特別是《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關于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總體工作要求,是發揮高等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龍頭作用的重要任務和迫切需要。文章從政府簡政放權、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部分省市改革試點、高校層面綜合改革等方面,總結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寶貴經驗,對于《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的全面構建自強卓越的高等教育體系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新質生產力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內在機理與路徑選擇————作者:徐政;邱世琛;
摘要:新質生產力以創新性、融合性和提質性為特征,為教育體系中的生產要素、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和積極的貢獻,進而促進著教育走向充分、協調和高效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為教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提供保障,為教育“生產關系”結構優化增加動能,為教育“生產方式”提質增效強化基礎。面對當前存在教育公平性缺失、協同性不足、教育成本過高、技術融合度欠缺等現實堵點,應通過整合新質...
工作世界中學術拔尖創新人才成長機制分析————作者:郭成;王建華;
摘要:學術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是選拔、培養和使用的統一,但現實中卻忽略了工作世界在人才使用過程中對其成才確證和成長過程的重要促進作用。從工作世界出發對學術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機制進行分析發現,學術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主要是工作環境、工作制度、人才主體性相互作用的結果,目前主要面臨消費主義對工作環境的不確定性的負面影響、績效主義對工作制度的支持性的價值異化、精英主義對成長主體的建構性的窄化三個方面的風險。未來,...
上海財經大學富國ESG研究院風采
摘要:<正>~
虛擬現實技術支持下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因素與組態分析————作者:史拴拴;
摘要:將虛擬現實(VR)技術運用于教育變革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必然趨勢。VR技術促成良好學習效果的機制是多因素不同條件的耦合過程。基于自我決定理論、技術接受模型,構建包括基礎知識、自我決定、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等因素在內的促成良好學習效果的因果解釋模型,通過大學生參與一學期的VR教學獲取數據,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法(fsQCA)進行組態分析。研究發現:VR支持下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組態分為價值引導型、技...
教育公平視角下高等教育代際傳遞效應研究————作者:廖彬;黃斌;
摘要:高等教育獲得日益成為中國居民的基本訴求,較低的教育代際流動性制約高等教育的普及,且事關教育公平。文章基于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在隔絕天賦遺傳和家庭背景等遺漏變量的條件下,實證估計了中國近幾十年來高等教育的代際影響大小和變化。結果顯示,無論父親還是母親,其高等教育獲得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傳遞給下一代。這一代際影響在不同樣本、不同年代和不同教育層級上存在異質性。父代是農村的個體其高等教育代際傳遞強度大于城市個...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困境與突圍:文化社會學視角————作者:嚴孟帥;唐開福;
摘要:從“李約瑟難題”到“錢學森之問”,其實質是同一個核心問題,即如何培養能實現從0到1范式突破的創新人才。中國傳統教育文化中“學以致榮”“學而優則仕”等教育功利性的慣習觀念,影響著教育的“求真”維度,導致原創性知識生產缺乏文化根脈的滋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絕非“朝夕之事”,它需要持久的文化沉淀,從教育制度文化、學校文化、課堂文化、家庭教育文化等整體社會文化層面培育有助于拔尖創新人才涌現的文化土壤,打破實...
從象征性到真實性:大學教師學術評價范式轉換研究————作者:耿旭;歐陽光華;
摘要:基于“象征性”的學術評價是一種外部質量問責與監控的管理手段,其符號化、外部性和程式化表征引致學術創新價值、正義價值和主體價值危機。真實性評價范式以元評價理論為依據,在本體論上強調公共價值生成,認識論上關注主體間性建構,價值論上凸顯學術增值評價,方法論上創新循證評價方式。對此,實現象征性評價范式走向真實性評價范式,應構建協同治理機制,凝聚多元價值共識;引入實踐哲學視角,重思主體價值關系;關注學術增值...
中國傳統德育智慧厚植大學素質教育的理與路————作者:陳祎;
摘要:素質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防范化解現代性道德危機的立足點。中華傳統德育思想回應了素質教育的根本問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觀教育的精神根脈,富含素質教育的理論根基和實踐智慧,文化育人和教化機制是中國傳統德育智慧的精髓所在。新時代大學素質教育要汲取中國傳統德育的智慧,堅持以德為先、德才兼備,重視文化心理認同,并借助文化場景和數智技術提升教育效果
新時代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戰略意義與提升路徑————作者:代靜;
摘要:重視思政課建設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是黨抓好意識形態工作的獨特創造和政治優勢。當前,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推動新時代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推動新時代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應有之義,是引導青年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的關鍵舉措。為此,需要從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抓好教師隊伍建設、堅持改革創新等方面多措并舉、多點發...
面對時代“升維”的高等教育變革————作者:馬陸亭;
摘要:科技革命再次推動時代的“升維”發展,一個疊加在三維視覺空間里的數字空間正在形成,高等教育面臨著整體性變革。落后是會挨打的,科技革命帶來的世界形態之變是人類生存維度的變化,如由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再到數字時代所發生的變遷,新的數字空間需要大量技術產品去充填。高等教育要能接得住這種變化,實現以創新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這需要在發展模式上由跟蹤追趕轉向自主創新,并把創新轉化為生產力,支撐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
面向新時代的高校教師勝任力研究:基于文獻計量的分析————作者:吳丹;周德群;王群偉;李文琦;
摘要:教師勝任力研究是建立全面、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的前提。在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精準刻畫高校教師勝任力是制定招聘標準、完善培養體系、衡量工作績效等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關鍵環節的基礎。文章以2005-2023年發表在CNKI中的371篇文獻為樣本,使用文獻計量方法,對中國高校教師勝任力的研究現狀、研究熱點和前沿趨勢進行了系統剖析。研究發現:教育政策調整是影響教師勝任力研究熱點階段性涌現的關鍵性因素;學者以獨立...
高等教育與工作世界的“就業力悖論”————作者:韓雙淼;龐淑杰;
摘要:提升畢業生就業力是各國政府在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及其所伴隨的就業危機的戰略選擇,并為中國新時期高等教育人才供給與市場人才需求的結構性失配問題提供了破解路徑。就業力能夠發揮作用的關鍵在于厘清其在短期職業準入能力和終身可持續就業能力、個人回報和社會回報間的差異性意涵。研究以具有強“專業—職業”對應性的工科為例,基于對某研究型大學的31位工科應屆畢業研究生和15位工程類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半結構式訪...
“更多教育”隱憂:“進步強制”視域下高等教育的理性審思————作者:楊曌旻;熊華軍;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學生“稀缺”的時代已經過去,“進步強制”的激勵性話語讓許多學生愈漸樂于接受“更多教育”,以增加競爭資本和就業選擇機會。但“進步強制”邏輯的裹挾也在高等教育領域滋生了“更多教育”的隱憂:占有“更多”成為一般性訴求,使學生被占有“更多”的導向支配;學生的行動被進步和優績話語鉗制,“進步”的意義逐漸窄化;文憑的工具性價值愈加凸顯,遮蔽高等教育的多重價值與使命。紓解此困境,首先要彰...
教學學術的知識危機與系統重塑————作者:李海龍;
摘要:大學教學學術是一種新的知識類型,也意味著完全不同的符號效應。自誕生以來,教學學術在知識系統建構上存在著不小的危機,對教學實踐的影響也有限。學界以大學中教學與科研制度之間的二元對立作為教學學術的研究假設,研究視角集中在概念體系、理論框架和流變過程等“元認知”問題上,也造成了教學學術的建構性意義要超過現實意義。由于“教學學術”的學術價值不可能繞開傳統科學研究觀念的影響,因而缺乏獨立的知識系統與制度構造...
相關教育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