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
關注()《星海音樂學院學報》音樂期刊,創刊于1979年7月,是由星海音樂學院主辦的音樂刊物。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提倡嚴謹的學風,強調選題、觀點、內容、材料等方面的創新,緊扣學術前沿問題,及時反映音樂教學、科研及創作等成果,積極推動學術討論和理論探索。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劍橋科學文摘社ProQeust數據庫收錄。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雜志欄目設置
嶺南音樂文化研究、音樂史學 、作曲技術理論與作品研究 、海外新譯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雜志榮譽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含擴展版)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雜志社征稿要求
1.論文選題力求新穎、論說有據、富有創建性。一般以5000-8000字為宜。
2編輯部使用“社科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對所有來稿進行檢測,對檢測比對報告進行仔細分析判斷。所有擬發表文章的復制比例一般不得超過10%。堅決杜絕學術不端現象。
3.來稿應注明:作者單位,身份,出生年。應有文章摘要、關鍵詞、注釋、參考文獻等。其中參考文獻應析出的項目包括作者、文獻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日期、起止頁碼等。
4.切勿一稿兩投。
5.來稿可郵寄文稿,歡迎以網上郵件的方式投遞。
本刊鑒于人力所限,不作退稿處理,希見諒。如作者另有他用,請來電來函告知。投稿6個月后未收到刊用通知,可自行處理。
閱讀推薦:嶺南音樂
《嶺南音樂》是廣東唯一的音樂雜志,與廣東乃至全國音樂界有著深厚的感情。她的存在,為音樂家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與同行交流互動的平臺;為音樂愛好者創造了一個吸收知識,提升音樂素養的去處;為普通讀者創建了一個傾聽生活旋律的窗口。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最新期刊目錄
“亦此亦彼”:西方音樂接受的一個當代轉向——以李凌及其“又中又西論”為中心————作者:李子豪;
摘要:西方音樂接受是20世紀以來音樂界的一個核心議題。通過梳理20世紀上半葉西方音樂接受話語的歷史敘事,能夠總結出由歷史必然性到現實特殊性的話語轉向與范式變遷。面對歷史必然性與現實特殊性的糾葛,音樂學人常常堅持“非此即彼”思路,將其中一方奉為準則而排斥另一方。新中國成立后,李凌提出的“又中又西論”構建了一條在必然性與特殊性兩種立場之間游移、斡旋的“亦此亦彼”接受路徑。他一方面用歷史必然性克服現實特殊性對...
偶像歌手及歌迷群現象之符號學美學分析————作者:黃漢華;姚宇棲;
摘要:在流行音樂文化中,“偶像歌手”與“歌迷群”的現象是一個值得從多角度觀察的現象。它既是市場商業行為的結果,也是流行音樂符號行為的結果,亦是流行音樂審美趣味行為的結果,三者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文章從商業行為、符號行為、審美行為的角度對“偶像歌手”與“歌迷群”現象的產生及二者的關系進行分析,從而深化對此現象的認識
絕對音樂“非絕對”的價值與體現————作者:金晶;
摘要:絕對音樂一直是西方音樂學界的焦點話題,21世紀以來,該話題在國內學界引起了學者們的共同關注并產生了廣泛的討論,但現有與絕對音樂有關的研究成果尚未充分關注“非絕對”的價值。文章主要從審美接受角度討論了絕對音樂“非絕對”的三層價值,即顯現宇宙音樂的絕對原生價值、賦予自身純粹自主的批判價值、詮釋器樂美學的哲學超驗價值,分析了“非絕對”的三維體現,即點——審美感知的體裁范式、線——審美體驗的音響材料、面—...
荊楚音樂的現代詮釋:徐昌俊《編鐘徊響》的創作特征————作者:梁發勇;
摘要:徐昌俊為40件編鐘與民族管弦樂隊而作的《編鐘徊響》,自2018年“第三屆湖北藝術節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優秀作品展演”開幕音樂會上首演以來,已在國內外演出多場,深受觀眾好評。文章主要從民族打擊樂的運用、民歌材料的運用、音樂材料的發展、復調技術運用等四個方面的創作特征進行分析研究。探究該作品如何通過編鐘、鳥架鼓等打擊樂以及湖北民歌材料的運用,使之充滿了鮮明的荊楚地域特點,展現出作曲家對荊楚音樂的現代...
語境主義視角下當代中國“藝術管理”觀念形態研究————作者:高迎剛;叢曉煜;
摘要:藝術管理觀念形態的研究,對于藝術管理學界的理論發展,政界的政策制定,以及業界的實踐方式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只有充分了解不同社會群體的觀念形態,才能更好地理解藝術管理的基本概念,進而實現藝術管理的社會功能,推進藝術管理學科“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健康發展。當代觀念史研究中的語境主義思潮,對我們理解當代中國“藝術管理”觀念形態的形成與變遷深具啟發意義。對藝術管理觀念的生成語境與發展背景的了...
星海音樂學院
摘要:<正>星海音樂學院校史館于2017年11月23日正式開館。場館位于大學城校區音樂廳一樓,占地面積約為700平方米,館藏包括超過900張圖片及部分校史實物,共設立8個專題(歷史發展、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科研成果、服務社會、國際交流與合作、領導關懷、榮譽室),全面展示了建校以來到2017年6月之前的整體情況。主要專題介紹如下:歷史發
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琴事述考————作者:章華英;
摘要:元代名臣耶律楚材在政治、軍事、文學等方面均卓有建樹,且一生好琴,文章從耶律楚材的古琴師承、彈奏的琴曲、藏琴及交游與琴的關系幾個方面,對耶律楚材的琴事及琴學進行梳理與考辨。耶律楚材幼年受到其母楊氏的影響,即已學琴,后受學于金代琴待詔弭大用、苗秀實及其子苗蘭等人,亦從高僧萬松行秀學佛、學琴。他學過的琴曲有《廣陵散》《離騷》《秋宵步月》《秋水》《秋思》《吾山吟》《水仙操》《悲風》等,尤喜《離騷》《廣陵散...
明代后宮俗樂考述————作者:柏互玖;周籽含;
摘要:明代后宮俗樂是指表演于明代內廷,以娛樂性和互動性為主的音樂。明代后宮俗樂與皇帝及后宮女性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涵蓋宴會、歲時節令等場合下的演戲、歌舞、時調、清唱等音樂形式,由專門的后宮俗樂機構鐘鼓司、玉熙宮、四齋承載。其中演戲是明代后宮俗樂的主要內容,既有雜劇和傳奇各領明前、后期之風采,亦有打稻、過錦、水傀儡諸戲貫穿始終。明代后宮俗樂的繁榮發展,反映出明代后宮的生活狀態、音樂追求、社會風俗,乃至政治主...
東南亞優勉瑤《盤王大歌》唱本的比較分析研究————作者:趙書峰;李政航;
摘要:《盤王大歌》是中國瑤族“還盤王愿”(又稱“還家愿”)儀式中的核心唱本,當下逐漸傳播至東南亞以及歐美各地。在東南亞,尤其是越南、老撾、泰國的優勉瑤《盤王大歌》的唱本內容與腔詞結構在受傳播時間、遷徙路線、主流文化、宗教信仰等綜合因素影響下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演變,呈現出鮮明的地方化差異。其中,越南的優勉瑤經歷了儒釋道等思想與宗教體系,以及“漢字文化圈”因素的影響,致使其形成了以“主文化—亞文化”為特點的結...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粵劇在美國的傳播研究————作者:趙悅;汪勝付;
摘要:粵劇作為粵方言區最具代表性的戲劇劇種,已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嶺南文化與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自19世紀中葉進入北美市場以來,粵劇在美國經歷了輝煌與瓶頸,持續發展的背后是幾代從業者的努力與深厚文化積淀。面對新時代音樂文化的沖擊,粵劇憑借其獨特的藝術特性,遭遇發展與傳播的挑戰。文章以粵劇在美國的跨文化傳播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歷史發展,探討其在跨文化傳播中的機遇與挑戰,提出提升傳播的路徑。認為粵劇的...
盛宗亮琵琶與樂隊《南京啊南京》的線性創作思維————作者:唐小波;周寧波;
摘要:著名作曲家盛宗亮為琵琶與樂隊而作的挽歌《南京啊南京》是一部描寫戰爭題材的重要作品。作品的線性創作思維突出,特色鮮明,技巧純熟,具有顯著的后調性音樂特點。文章從作品的結構形態、音高組織、線性思維、線性對位等方面進行分析,探尋盛宗亮在音樂創作中如何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與西方現代音樂文化相融合的創作理念與技巧
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高校藝術賦能與文旅融合——以藝術劇場“傾聽·康陵”遺址創新展陳為例————作者:鄭敏;
摘要:新質生產力視域下,藝術賦能機制正重構文旅融合的創新路徑。“遺址劇場化”通過空間敘事與歷史語境的互文性建構,實現了藝術作品突破傳統表達的局限,在與遺址空間的歷史互文和場域精神對話中,探索形成遺址“活化”的非同質化路徑。文章以廣州南漢二陵博物館“康陵”遺址的沉浸式藝術劇場《傾聽·康陵》為研究樣本,解析藝術符號與考古場域跨媒介敘事策略,揭示藝術賦能下文化遺產多模態闡釋系統,如何通過“物質遺存—藝術符號—...
征稿啟事
摘要:<正>1.《星海音樂學院學報》是星海音樂學院主辦的綜合性音樂理論學術期刊。常設嶺南音樂文化研究、音樂史學、音樂美學、民族音樂學、音樂心理學、作曲技術理論、中國當代音樂、音樂教育、音樂表演、舞蹈學等欄目,并緊扣學術前沿問題辟有一些動態性的專欄。歡迎在選題、觀點、內容、材料等方面具有創新性的學術論文
越南母道教“上童”儀式音樂表演的身體記憶與文化建構————作者:凌晨;
摘要:越南母道教信仰是以越南陰性文化和民間對母神的崇拜作為信仰基礎,以越南主體民族越族作為主要信奉群體,逐漸發展成為越南北部最具地域特色和信眾基礎的民間儀式活動,也是道教越南化的典型文化符號。在越南母道教“上童”儀式表演語境中,嘲文樂隊通過音聲器樂的唱奏行為建構著儀式表演場域的神圣空間,執儀者“童公”“童婆”通過族群共享的身體記憶與樂舞表演展現著不同神靈的附體行為與儀式互動。越南芒族、苗族、瑤族、岱族、...
波普爾“貧困”論本質的批判與反思————作者:程興旺;
摘要: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發展歷程,應避不開在中華史學大地上游蕩數十年的“幽靈”——卡爾·波普爾,他在《歷史決定論的貧困》中對歷史決定論進行多維詰難,指出“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是歷史決定論者致命的錯誤。實際上,波普爾批判“歷史決定論”存在先在理念錯位、論證根基站不住腳、對論證對象的認識“貧困”等錯誤。反思波普爾深刻的錯誤,吸收其“真理的顆粒”(波普爾語),對堅定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和唯物史觀方法論的科...
出土文獻補證的唐代教坊梨園官工的類型與建制————作者:劉小莉;
摘要:出土文獻保留的唐代樂官樂人案例,主要涉宮廷使官(云韶使、教坊和梨園使及其副使、東頭法曲使)、判官(教坊判官與梨園判官)、宮廷供奉官、地方樂營使及樂工幾大類型,雖有散斷之憾,但對補正以往遺漏、誤解的樂官樂工史實不無裨益。將其與傳世文獻綜合分析可知,宮廷教坊和梨園的長官、判官有定員,多由宦官充任,但也有士人調補的情況;地方樂營使則多委以藩鎮中層文武官員,在不斷吸納宮廷散放樂工及地方樂戶的情況下,于晚唐...
歐美漢學家與晚清域外中國音樂研究————作者:宮宏宇;
摘要:歐美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音樂研究,雖然早在1779年就有錢德明的專書《中國古今音樂記》在巴黎出版,但真正的開端,還是在晚清。十九世紀下半葉,隨著西人來華人士的增多以及歐洲漢學的確立與興起,歐美的一些漢學家也加入了中國音樂研究的行列。漢學家的加入,不僅促成了西人中國音樂研究水平的提高,也引發了學術選題多樣化的趨向。這主要表現在以下這些領域:1.中國音樂典籍之西譯;2.中國樂器的采集及研究;3.中國戲曲的...
儀式象征與集體記憶建構——廣東饒平“非遺”民俗“游旱龍”的民族志考察————作者:江松龍;
摘要:作為傳統文化構件的民間風俗,不僅是歷史的延續,也是實現日常生活運作、調節的客觀載體。盡管其具有某種程度的相對固化形態,但在其傳承過程中,因其文化境遇,而呈現出變異性,以此體現其時代性。而作為集體記憶,其自然兼及歷史性的信息總和,并涉及過去與當下所有集體和個體的雙重屬性。而作為文化行為的儀式,與現實生活的勾連,使之呈現出所謂的記憶同構。文章參照集體記憶理論,借助民族志調研范式,嘗試對廣東省饒平縣“非...
板腔體小戲慢板與原板的同質性量化研究————作者:李德敬;
摘要:板腔體小戲與成熟大戲板式的主要區別在于慢板。板腔體小戲慢板與大戲慢板有明顯差異,而與原板具有“同質性”。文章運用定量統計與比較研究法,設置唱句拍數、唱句拖腔次數、唱句節奏型數、唱句音數等七項參數,對八個小戲樣本和五個大戲樣本的慢板與原板數據分別進行統計,從小戲慢板與大戲慢板、小戲慢板與小戲原板、大戲慢板與大戲原板三個方面進行比較。比較結果顯示:在慢板比較維度,拖腔次數、句均音數、字均音數、句均拍數...
廣東音樂(絲弦樂)三弦音樂的“傳統”新釋————作者:王耀華;陳天國;
摘要:廣東音樂(絲弦樂)三弦音樂,是發源于我國南方珠江三角洲一帶,流布于廣東全省、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乃至全國各地的一個民間器樂樂種。它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開辟了在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中下層知識分子和市民階層為主,對廣東和全國各地傳統音樂曲目的繼承和創新,用嶺南傳統音樂作曲手法進行改編、創作,用經過改良的傳統樂器和外來樂器的民...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