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文化學刊》
關注()【期刊簡介】
《文化學刊》以繼承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探索導引現代先進文化,構建和諧人文社會為辦刊主旨,以創新·求是·爭鳴·前沿為辦刊理念,以關注重大理論問題讓社會關注為辦刊方略,以矚目學術前沿創新使學界矚目。初創之際就獲得學界和媒體關注被贊譽為“出手不凡”的《文化學刊》,是發表高品質學術成果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園地和信息平臺,一座和諧的學術家園。學刊愿廣納多領域、多學派的學者精誠合作,共同努力,共創“名欄名刊”。力求通過創辦數個“名欄”,把《文化學刊》逐漸辦成在海內外有影響的特色學術期刊。
【辦刊宗旨】
以繼承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探索導引現代先進文化,構建和諧人文社會為辦刊主旨
【期刊欄目】
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5 比較文學高地的中國聲音 宋緒連; 14-21
6 論顧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中的魯迅形象建構 董晴; 22-28
7 南宋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影響 徐吉軍; 29-39
8 求真務實 勇攀高峰——徐吉軍學術述評 楊清華; 40-47
9 “扒灰”考源 楊琳; 48-54
10 中國現代名人書信的史料價值及有關的法律問題 蔡振翔; 55-59
11 信仰、自然與生活——桂東客家村落風水林的文化解讀 張桂紅;李賽賽; 60-61
12 “神緣”與身份認同:祖籍地信仰與海外華人——以猴嶼張村與新加坡潘家村為例 袁佳方; 62-64
13 城鎮化進程中文化記憶的符號建構——以浦江鄭氏宗族文化再造為例 李文茂; 65-72
14 中日茶文化之異同 張博; 73-74
15 “先生育,后結婚”現象實證調查 凌琳; 75-77
16 民俗之美——談鄂爾多斯青銅牌飾的裝飾規律 郝建斌;王文靜; 78-80
17 中日贈答行為中的文化差異——基于義理人情和內外意識的視角 劉中燕; 81-83
18 大連方言的語音系統探微——以食物詞匯為例 陳閱平;司維; 84-86
19 漢語和維吾爾語的“以身喻物”成語 樊國賢; 87-90
20 4-6歲兒童動詞和名詞發展與氣質類型關系 黨靜;黨崢崢; 91-93
21 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 陳超海; 94-95
22 閩方言區高校現代漢語教學策略——以黃廖本《現代漢語》為例 李頻華; 96-98
23 淺析《說文解字•艸部》連綿詞 樂晶; 99-101
哲學論文范文:美學視角下的悲劇觀念再闡釋
【摘 要】悲劇與社會和人性息息相關。文章歸納前人著述悲劇的兩個特點,對悲劇的概念再闡釋;又從悲劇產生的本質探究悲劇文學的價值,得出“認識―反思―行動”一脈相承的價值論;最后針對當今悲劇泛化、悲劇藝術缺失問題,進行討論并提出展望。
【關鍵詞】悲劇,定義,價值,再闡釋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對悲劇有這樣的定義:“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叔本華斷言:“大不幸之展示乃是悲劇唯一不可或缺的。”F.L盧卡斯(Lucas)提到,“悲劇,對古人來說意味著嚴肅的戲劇,對中世紀人來說,是有著不幸結局的故事,對現代人來說,則是有著不幸結局的戲劇。”沒有對于悲劇的完美定義,但不論是一種抽象的概括,還是簡潔而謹慎的判斷,抑或是分類的具體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有兩個關鍵詞是比較為大家所認同的,對于悲劇而言是必要的:一為“嚴肅”,二為“大不幸”。
文化學刊最新期刊目錄
試析湖湘文化的數字化轉譯與傳播————作者:汪洋;
摘要: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以及工業4.0技術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地背景下,眾多行業和領域正經歷著數字化的變革。以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蘊為基礎,將其標志性的元素和精髓加以挖掘提煉,整合成促進當地文創產業繁榮、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湖南文化產業。數字信息技術的持續進步,預示著人工智能將在未來改寫信息資源的傳播方式。在這方面,湖湘文旅要走上數字化快車,分析構建新型文旅傳播樣態,推動湖湘文旅產業創新發展,有必要從轉譯、...
“讓文物活起來”的區域文化旅游發展路徑研究————作者:石卓然;
摘要:我國是文物資源大國,“讓文物活起來”有助于文化遺產資源開發,推動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讓文物活起來”要立足文物本身,深入挖掘文物價值,多維闡釋文物價值,充分發揮文物對區域社會發展的帶動性作用,這樣文物不僅能活起來,還能活得好,活得精彩。本文以福建萬壽巖遺址為分析案例,從閩人之源和涉臺文物角度進行充分闡釋,通過國家政策指導和地方規劃布局,萬壽巖遺址在博物館、國家文化公園的帶動中活躍于村落...
成渝地區歷史文化博物館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創新路徑————作者:羅晶;陳宇航;韓勇;
摘要:隨著社會進步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渝地區歷史文化博物館迫切需要實現數字化轉型。本文通過對成渝地區現有的歷史文化博物館進行調研與分析,探討了當前博物館數字化轉型中的四個關鍵領域:展覽形式的創新、文化交流與體驗的深化、智能導覽系統的優化,以及對特殊人群的關注。具體而言,本文通過討論全息投影技術、裸眼3D、數據采集與分析等新興數字化技術,對博物館數字化發展現狀以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多角度分析,并提出了針...
數智化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精準化建設研究————作者:安振翼;
摘要:為了更好地探索數智化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精準化的現狀及對策,首先對“數智化”概念進行界定,分析高校圖書館數智化轉型的關鍵角色及數字資源建設內涵。研究提出,目前數智化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工作面臨著數據標準化、數字資源質量和用戶需求匹配等諸多挑戰,技術實施和運行及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等問題。針對上述挑戰,本文提出加強數據標準化建設,提升數字資源質量,準確匹配用戶需求,優化技術實施和運營管理,加強信...
非物質文化遺產譯介研究與翻譯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基于2010—2023年CNKI文獻的可視化分析————作者:耿延宏;高雅濤;韓林娣;
摘要:以中國知網2010—2023年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研究文獻為數據基礎,通過信息可視化軟件Citespace,對近14年國內非遺英譯領域的發文量、研究熱點進行知識圖譜分析。數據分析表示,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譯介研究呈上升趨勢,但總發文量仍然較少,且研究熱點仍在總括性研究、翻譯策略研究及文化傳播方面,而對人才培養的關注較少。本文立足翻譯專業人才培養,建議設立地方性非遺文化翻譯課程及實踐實訓,強化師資力...
近五年四川新聞傳播學學術話語分析————作者:彭國莉;王潔;
摘要:本文基于費爾克拉夫批評話語分析視角,采用文獻計量法,以2019—2023年為研究時段,通過對CSSCI(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深入探索四川地區科研機構學者在新聞傳播學領域的學術內涵和話語消費特征,解釋學術話語背后的生成邏輯。研究發現,近五年四川地區科研機構學者在新聞傳播學領域研究廣泛,涉及人工智能、媒體融合、期刊出版、全民閱讀等多個研究方向,尤其期刊出版研究得到學界的高度認可。...
數字時代“信息迷霧”的治理對策淺析————作者:王麗;李巖;
摘要:數字時代大量破碎信息、符號涌現,其中裹挾著暴力游戲、色情鏈接、虛假商業廣告等魚目混珠的數字內容,逐漸形成了“信息迷霧”。鑒于此,社會各界要協同發力,在凈化網絡空間的基礎上推動網絡社會有序井然地運行。政府要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協同社會合力、重視網民教育等措施對網絡秩序提升治理能力;學校要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重視大中小學生的網絡道德與法治教育,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用;公民要加強責任意識,發...
從“書坊主”到“把關人”:余象斗在文學傳播中的價值————作者:蔡秀玲;
摘要:文學經典的價值與傳播主體密切相關,傳播主體無論是信息的創造者還是傳播者,都以特定的方式影響作品傳播的深度和廣度。余象斗的身份具有多樣性和整體功能,不僅形成了文本傳播的層次體系,而且體現了文學經典的文化屬性
數字科技賦能非遺:海南文昌灰塑壁畫傳承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作者:賈天天;許傳濤;
摘要:在數字科技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本文聚焦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以海南文昌灰塑壁畫為個案,探索數字科技賦能非遺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文昌灰塑壁畫為省級非遺,具有歷史與文化價值,但保護傳承遭遇挑戰。本文先介紹其歷史背景與藝術特色,再討論數字科技在非遺保護中的應用,如3D Mapping等。針對灰塑壁畫特性,提出融合數字科技的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數字科技為灰塑壁畫傳承提供新工具,助其從靜態保護轉向動態傳承,...
基于AR技術的博物館非遺展示研究——以彝族刺繡為例————作者:喻琳;陳艷;
摘要:過去十年中,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技術在遺產領域的應用逐漸增加,特別是在博物館中用于導覽和增強視覺效果。彝族刺繡作為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文化意義和內涵,彝族刺繡中常以自然界的花草、動物、山水等為主題,體現了彝族人民對自然的熱愛和崇敬。為了保護彝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博物館這一特定場景下,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利用彝族刺繡的技藝,通過虛擬現實的手段將《三女...
杭劇的保護與傳承:元宇宙視角下的數字化探索————作者:龔禎;丁語函;馮子央;
摘要:杭劇是杭州唯一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全國唯一以杭州方言表演的戲曲形式,深刻體現了杭州的地域文化,反映了當地人民的行為習慣和意識形態。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杭劇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逐漸減弱,亟須探索新的傳承與保護途徑。本文通過杭劇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現狀,結合對年輕人群體中的認知與參與度進行了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探討了如何利用元宇宙(Metaverse)技術,應用數字化手段實現杭劇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
基于游戲的中國傳統文化輸出——以《黑神話:悟空》為例————作者:張永寧;楊俊杰;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數字游戲的表現力已經今非昔比。曾經僅作為娛樂消遣的游戲,如今增添了文化傳播的功能。數字游戲的傳播范圍極為廣泛,通過這種形式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了一條切實可行之路。《黑神話:悟空》的成功不僅源于其精良的制作,更在于其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利用游戲這一載體推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
改革開放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路徑研究————作者:劉淑艷;杜立超;
摘要: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改革開放精神熠熠生輝。將具有鮮明時代烙印與強大感召力的改革開放精神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無疑成為提升思政課時代性,使其緊扣時代脈搏、回應時代關切;增強針對性,精準對接學生需求、化解思想困惑;提高實效性,切實將理論知識內化為學生行動自覺的必由之路與關鍵舉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資源探析————作者:張燕;張萬杰;
摘要: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把握“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于高校育人體系中,無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以德潤心”的育人宗旨,還是“以藝育德”的育人傳統,都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力量。這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工作體系創新發展的沃土,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工作的路徑探析的重要著力點
監護過失行為入刑問題研究————作者:聶子嫣;趙穎;
摘要:近幾年監護人因過失而導致兒童傷亡的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從監護過失案件的兒童權益保護無力、同案不同判等諸多司法現狀問題分析出發,監護過失行為入刑具有必要性,規制監護過失行為不必增加新的罪名規制監護過失行為,只需在原有罪名的犯罪審查中重點審查是否違反注意義務,并以被容許的風險為限制,避免入罪擴大化
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建立的國際經驗對我國的啟示————作者:王邑鑫;
摘要: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實施以來,對于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實踐中也存在著申請率低、證明標準模糊、執行邊界不清晰等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當從我國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的立法經驗入手,客觀審視我國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的實施現狀,并借鑒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相關立法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對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進行完善
人工智能侵權:產品責任規制的反思與修正————作者:張東方;富新梅;
摘要:隨著人工智能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人工智能產品的侵權問題逐漸凸顯。在人工智能當前的發展階段,傳統的產品責任制度雖有缺陷但是依然有適用的余地,造成的侵權糾紛從解釋論的角度可以參照適用產品責任,對于適用中的問題可以通過完善“缺陷”的認定規則,實行因果關系的推定,合理確定責任主體等方式進行完善,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論行政程序法中關于公民行政權利保護的不足與對策——以行政處罰法為視角————作者:熊子儀;
摘要:本文以行政權利程序保護為核心研究對象,首先從主體、客體、內容等維度對行政權利概念進行界定,并通過比較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其行政屬性和正當性問題。隨后,以行政處罰法為例,深入探討行政權利保護程序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當前,行政處罰法在公民行政權利保護方面存在著行政處罰程序違法、證據規則有待完善、權利救濟機制效率低下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分別提出加強執法監督體系建設、完善證據規則、構建高...
論中國古代遺囑繼承制度————作者:余春枝;
摘要:本文通過介紹中國古代遺囑繼承的發展歷史,肯定中國古代遺囑繼承制度的存在。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中國古代遺囑繼承的特點。本文希望通過對古代遺囑繼承制度的剖析,為充分挖掘傳統法律資源及其在當代法治建設中得以應用貢獻微薄之力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村文化振興管窺————作者:于東;
摘要:本文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文化振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要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就要解決鄉村地區文化發展后繼乏人、文化投入不足、文化設施利用率不高、文化數量和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