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科技期刊 熱度: 時間:
環境科學研究
關注()《環境科學研究》ResearchofEnvironmentalSciences(月刊)1988年創刊,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主管、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登環境科學領域的新成果、新技術、新方法,環境管理的新理論、新經驗,以及反映環保領域熱點問題的學術論文;通過特別約稿及時討論環境重大問題及重要學術理論。為促進國際環保科技成果、科研項目與科技人員的交流服務,為相關政府機構、研究及教育部門、企業、各類環保團體、環保科技人員、管理干部、高等院校師生服務。
環境科學研究欄目設置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生態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工程。
環境科學研究收錄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網、文摘雜志、化學文摘(網絡版)、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文摘、哥白尼索引、劍橋科學文摘社ProQeust數據庫、動物學記錄、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文獻數據庫收錄
1、中文核心期刊:
1996-2011年連續5屆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11))
2、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3、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2013-2014年度)(含擴展版)
4、數據:MARC數據、DC數據
5、圖書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
6、影響因子:
截止2015年萬方:影響因子:1.409;總被引頻次:3774
截止2015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1.891;綜合影響因子:1.266
7、雜志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8、偏重的研究方向:地球科學、環境化學、化學科學、環境地球化學、地球化學、生命科學、環境污染化學、生態學、大氣科學、環境微生物學、微生物學、環境分析化學、土壤生態學、海洋科學、海洋環境科學、污染控制化學、建筑環境與結構工程、工程與材料、大氣環境與全球氣候變化、環境工程、污染生態學、大氣遙感和大氣探測
9、投稿錄用比例:52%
10、審稿速度:平均2.5個月的審稿周期
閱讀推薦:中國環境管理
《中國環境管理》Chinese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雙月刊)2009年創刊,是環境管理刊物。以宣傳黨和國家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繁榮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管理模式為宗旨。交流、推廣和普及環境管理、環境經濟、環境法學、環境社會學的科研成果、工作經驗和科學知識,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獻計獻策。
搜論文知識網并非《環境科學研究》期刊的官網或雜志社,為客戶提供期刊征稿、論文發表等中介服務,在客戶與期刊 雜志社之間搭建了一座省時、省力的便 捷橋梁。本站與《新高考》等上百家同類正規期刊保持著多年的密切合作關系,切實提高客戶期刊發表的質量與效率。通過本站發表論文,客戶將獲得更大 的 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環境科學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數字技術與城市形態對PM2.5的交互作用————作者:招建聰;陳亮;楊俊毅;康婷婷;關瀟;李增;
摘要:數字技術作為城市社會發展升級的新興技術,已廣泛滲透到產業結構優化和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現有研究忽略了數字技術與城市空間形態之間的協同作用,二者的復雜交互作用對PM2.5的影響尚不清楚。本文基于2005—2020年中國272個城市數據,運用最優參數地理探測器方法,揭示數字技術與城市空間形態單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對PM2.5濃度的影響。結果表明:①社會經濟因子中...
生物炭負載納米零價鐵添加對人工濕地甲烷排放的影響————作者:畢玉翠;劉福興;付子軾;王俊力;何世穎;喬紅霞;黃小敏;
摘要:人工濕地中甲烷(CH4)排放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生物炭負載納米零價鐵(nZVI-BC)由于其獨特的性質能影響人工濕地CH4排放。本文在溫室內構建了三組人工濕地,分別為對照組(礫石)、1%nZVI-BC組(1%nZVI-BC+礫石)和2%nZVI-BC組(2%nZVI-BC+礫石),基于靜態箱-氣相色譜法研究不同nZVI-BC添加量對人工濕地CH 微塑料對苦草富集氟喹諾酮類抗生素的影響研究————作者:許盈盈;王凡;劉桂中;武亞林;孫長虹;凌文翠; 摘要:微塑料會改變抗生素在水生態系統中的遷移轉化和生態效應。為了揭示微塑料對水生植物富集抗生素的影響及作用機理,選取3種氟喹諾酮類抗生素(FQs)——氧氟沙星(OFL)、加替沙星(GAT)和洛美沙星
(LOM),以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為模式植物,開展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氯乙烯(PVC)等微塑料對苦草富集FQs的影響及其機理研究。結果表明:①苦草體內GAT的平均生物... 西安市、咸陽市典型行業有組織排放VOCs源成分譜特征及對臭氧的影響————作者:周弛;張淳;葛毅;吳衛東;王豐;呂婧;史國良; 摘要:近年來西安市和咸陽市臭氧污染愈發突出,已成為關中地區空氣質量持續改善進程中最具挑戰性的區域性環境問題之一。為揭示西安市和咸陽市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典型排放源的成分譜特征,進而分析典型排放源對臭氧生成的影響,于2023年10—12月對西安市和咸陽市工藝過程源、溶劑使用源、化石燃料燃燒源等典型行業VOCs源成分譜進行采樣分析,從臭氧污染控制角度分析不同排放源對環境的影響;并采用臭氧生成潛勢(O... 基于空間網格尺度的2013—2022年寧波市PM2.5污染健康效益研究————作者:阮芳芳;張良;李思萱;戴欣幸;李寧;馮玥溢;紀威; 摘要:寧波地處長江三角洲,由于臨港重化工業和能源基地的特色定位,PM2.5污染問題備受關注。因此,本文基于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分析寧波市2013—2022年的PM2.5時空分布和人口暴露特征;通過1 km×1 km人口結構空間分布數據和街道尺度的基線死亡率數據全面評估寧波市近十年PM2.5污染短期暴露和長期暴露造成的分年齡、分性別的全因死亡人... 微電場人工濕地電極層結構優化及其對礦井廢水的處理————作者:史宏程;劉來勝;李志華; 摘要:為探究微電場強化潛流濕地系統對污染物的去除機制及電極層結構優化策略,解決北方地區礦井水含鹽量高和微生物作用受限等技術難題。本研究通過在不同電極層填充懸浮填料與錳砂構建了3種不同電極層構型(陽極層改良型、陰極層改良型、雙電極層改良型)的電場強化濕地裝置及傳統濕地對照組,系統探究了電壓梯度(1~8 V)、電極層結構、填料類型等參數對模擬礦井水處理效果的影響機制。結果表明:①復合填料較單一填料對污染物去... 能源消費轉型對綠色發展的影響及其機制分析————作者:劉慎瑩;徐小鷹; 摘要:推動經濟社會的綠色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能源消費轉型對綠色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本文基于2006—2022年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不包括西藏自治區和港澳臺地區數據),運用熵值法測算能源消費轉型與綠色發展綜合指數,并分析其時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礎上通過面板固定效應和中介效應模型,實證檢驗了能源消費轉型對綠色發展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結果表明:①2006—2022年我國30個省份的... 數字化轉型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耦合協調的時空格局及分異機理研究————作者:曾嵐婷;陳毅輝;周小亮; 摘要:數字化和綠色化已成為新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然而,數字技術應用引致的能源回彈效應對綠色化形成顯著制約。揭秘數字化與綠色生產力協同轉型的時空特征及其作用機制,對實現經濟生態協同增效具有重要價值。利用2011—2022年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數據(不包括西藏自治區和港澳臺地區數據),結合熵權法、SBM-GML模型、耦合協調度模型、時空地理加權回歸模型、核密度函數等對數字化和綠色全要素... 長江經濟帶環境規制對減污降碳協同的影響機制及空間溢出效應研究————作者:朱高立;李發志;張建;范業婷;饒芳萍; 摘要: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綠色轉型的關鍵途徑。基于2010—2022年長江經濟帶108個城市數據,系統探討環境規制對污染和碳排放的協同減排效應及其機制。結果表明:①環境規制強度與減污降碳協同指數呈現出明顯的時空格局演變。②環境規制顯著降低了污染物與碳排放強度,對減污降碳協同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③綠色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高級化在環境規制影響減污降碳協同過程中的中介效應顯著,即環境規制政策通過... 鋁灰基陶粒AlN高溫發泡規律與機理研究————作者:胡好;朱星翰;楊玉飛;楊金忠;王亞韡; 摘要:陶粒是全量化、綠色化消納二次鋁灰的重要途經,然而,燒結陶粒過程中的發泡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尚不清晰。本研究以二次鋁灰(SAD)為主要原料,結合飛灰、底渣制備多孔玻璃陶粒,采用單因素實驗方法及TG-FTIR、XRD、紅外光譜及壓汞法表征技術,系統探究AlN的高溫原位發泡機理及工藝參數對陶粒微觀結構的影響規律。結果表明:①AlN在燒結過程中氧化生成N2,并通過堿性氧化物調控硅鋁酸鹽熔... 外源溶解性有機質對三峽水庫支流庫灣消落帶和非消落帶土壤吸附鎘的影響————作者:侯孟彬;伍詩宇;劉晉吉;謝海浪;張維; 摘要:三峽水庫支流庫灣是庫區畜禽養殖重點承載區域,也是庫區水體富營養化頻發區域。為揭示外源(如畜禽糞便、藻類)富碳有機質對庫灣土壤重金屬環境歸趨的潛在影響,以消落帶土壤(高程150 m)為對象,對比非消落帶土壤(高程180 m),通過批吸附試驗,結合紫外-可見光譜和傅里葉紅外光譜分析,考察豬糞源溶解性有機質(DOM)、藻源胞內DOM(IOM)和藻源胞外DOM(EOM)對庫區土壤鎘(Cd)吸附特性的影響。... 基于激光雷達的塔里木盆地南緣冬季“2·18”強沙塵暴過程分析————作者:廖七妹;何清;武勝利;張海亮;李晶晶;徐月月;陳非凡;徐鶴瑄;王宏鈺; 摘要:為研究冬季沙塵暴的污染特點,基于民豐縣與和田市兩站點的激光雷達、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地面顆粒物濃度數據及ERA5再分析資料,借助HYSPLIT模型,綜合分析了2024年2月18日(簡稱“2·18”)和田地區民豐縣與和田市一次強沙塵暴過程,結果表明:①此次沙塵暴主要因500 hPa高空西伯利亞低槽及槽前鋒區觸發偏西冷平流輸送,配合850 hPa西風受天山地形阻擋形成繞流,部分氣團進入塔里木盆地引發熱力... 基于概率評估和本土化參數推導廣東省土壤中甲醛篩選值研究————作者:劉勁銘;董敏剛;譚海劍;李婧;韓璐;陳夢舫;谷涵遠;程媛媛;江錕鋙; 摘要:廣東省作為我國重要的涉甲醛工業場地聚集地,含甲醛廢水的不規范排放或泄露導致土壤甲醛污染問題突出,然而,國家尚未出臺針對土壤甲醛污染的篩選值標準,限制了監管部門對甲醛污染場地的風險評估與管控。為此,本研究基于廣東省的本土化參數,結合蒙特卡洛概率模型,推導了甲醛在一類用地和二類用地中的土壤篩選值范圍,并對實際污染場地的監測數據進行了風險評估與統計模擬。結果表明:基于蒙特卡洛模擬結果分析,廣東省土壤中一... 中國糧食主產區種植業碳排放及其與糧食生產的脫鉤研究————作者:陳逸;戴小文; 摘要:為考察中國糧食主產區種植業碳排放與糧食產量之間的動態關系,揭示其內在驅動因素,本文測算了2000—2022年種植業碳排放,利用Tapio脫鉤模型構建種植業碳排放與糧食產量的脫鉤指數,并進一步采用LMDI模型對脫鉤指數進行分解。結果表明:①2000—2022年糧食主產區的種植業碳排放量累計減少644.31×104 t,且在趨勢上呈現“短暫下降—持續增長—慢速下調—迅速減少”的四... 基于梯度提升算法的山東省2019年SO2污染物時空變化分析————作者:李隆;杜寧;鄧小東;張洪飛;龔德才; 摘要:連續的SO2污染物時空分布情況對于監測和綜合治理大氣SO2污染、提高環境空氣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使用Sentinel-5P TROPOMI提供的近實時SO2垂直柱濃度數據、ERA5氣象再分析資料和DEM數據,基于梯度提升機器學習模型(CatBoost)對山東省2019年SO2污染物時空變化進行分析。結果表明:①C... 基于污染治理的塑料生態設計發展現狀和展望————作者:徐玥;譚全銀;李金惠;趙娜娜; 摘要:塑料污染問題已成為全球與氣候變化同等重要的環境問題,開展塑料生態設計是防治塑料污染的重要著力點。本文系統梳理全球主要經濟體在塑料生態設計領域的立法進程、標準制定情況,并提出分階段實施策略與發展建議。結果表明:歐盟憑借前瞻性視野,構建起一套全面且強制的法規體系,貫穿塑料從生產源頭到回收末端的全流程,使生態設計成為法定責任;美國聯邦層面立法啟動滯后,不過近年來州級層面積極發力,呈現追趕之勢;日本因熱回... 沙塵降雨疊加過程PM2.5中水溶性有機物光吸收特性和來源差異————作者:楊依諾;楊毅;董承璇;王萍萍;舒麒麟;楊揚;薛力穎; 摘要:為探究沙塵降雨疊加過程PM2.5中水溶性有機物(WSOM)的光吸收特性和來源差異,本文利用熒光光譜法和紫外光譜法,結合平行因子分析和后向軌跡模型,揭示2023年4月1—14日沙塵和降雨對PM2.5中WSOM的濃度、熒光組分、分子特性和來源的影響。結果表明:①在沙塵暴發當天和降雨量較大(中雨)時,WSOM中水溶性有機碳(WSOC)日平均濃度、類腐殖質含量均... 基于復雜系統管理思想的黃河治理理論與實踐探析————作者:曾恩鈺;陶莎;常河;盛昭瀚; 摘要:在新時期生態環境治理背景下,黃河治理作為一項復雜系統工程,面臨著諸多新任務、新要求、新挑戰,這不僅考驗著治理實踐,也促使治理思路亟需進一步升級與創新。本文從復雜系統管理視角出發,基于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這一邏輯鏈路,論述了黃河治理的本質內涵,并據此提出適應其本質屬性的治理思路與實踐原則。分析結果認為:①黃河治理的本質是對黃河流域復合系統的重構,通過對復合系統的結構、組成要素或其相互關系進行有意識... 不同水文期流域土地覆被對河流溶解性有機質的影響機制————作者:穆政源;王亞俊;李衛平;魏大和;劉慶慶;方捷;肖秋香; 摘要:河流溶解性有機質(DOM)的動態變化、周轉過程及其影響因素已成為水生態環境健康研究的熱點,而明確土地覆被對河流DOM含量、組成和來源的影響,是流域水質目標管理的理論基礎。本文以福建省東張水庫流域為研究對象,分別在枯水期(2024年4月)和豐水期(2024年8月)采集22條入庫河流水樣,解析不同水文期和土地覆被類型對DOM的影響路徑,并利用熒光激發-發射矩陣(EEM)光譜學結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 藻菌共培養系統去除畜禽養殖廢水營養物質及氟喹諾酮類抗生素的效能研究————作者:屈明祥;朱聯東; 摘要:為評估藻菌共培養系統用于畜禽養殖廢水高效處理的可行性,選取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和活性污泥為研究對象,構建微藻和活性污泥單培養系統及不同接種比例的共培養系統,并對畜禽養殖廢水污染物去除率、微藻生長特性、微生物群落結構、關鍵功能物種的識別及微生物功能豐度變化展開系統研究。結果表明:①與單培養系統相比,共培養系統在污染物去除方面更為有效,最優藻菌接種比例為1:10,對CO... 相關科技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