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供需錯位”下旅游課程體系改革的策略
在對培養目標進行了重新定位以后,就要圍繞這一培養目標來設計旅游的課程體系,這也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核心和關鍵。目前,許多旅游院校在課程體系設置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往往在對旅游業的發展規律缺乏認識的基礎上,以自己原先所在學科的優勢和特點為出發點,通過借鑒其他院校的課程體系,確立自己的專業和課程體系,從而導致無論哪所旅游院校,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幾乎都一樣,缺乏自己的專業特色,導致培養的學生使用外語的能力不如外語專業的畢業生,財務管理趕不上財經專業的畢業生,計算機操作不如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相應的導致旅游專業人才市場的“供需錯位”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要改變這種矛盾現象,就必須從課程入手,不斷深化旅游課程體系的改革。
(一)在課程結構上,構建新的“模塊課程”,突出旅游的辦學特色
旅游專業作為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在課程體系結構的設計上應該不同于專業理論性很強的其他專業,為此,必須打破傳統的“三段式”課程體系結構,構建新的旅游“模塊課程”結構體系。這樣才能突顯出旅游專業所特有的特色。作為“模塊課程”結構,它實際上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不同的模塊有不同的功能,并且各個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
新的旅游“模塊課程”結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公共課模塊、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課模塊、選修課模塊和生產實習與畢業論文模塊。需要加以說明的是專業基礎課模塊主要包括管理學科、旅游學科和相鄰學科等的基礎課程,如旅游學概論、西方經濟學、管理學、
心理學、市場營銷學等。這一模塊與共公共課模塊主要是為學生構建一個寬泛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為專業課程學習打下深厚的基礎,這兩個模塊是整個模塊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應占到總學分的55%-60%。而專業課模塊主要有三個子模塊組成,即飯店管理專業子模塊、旅行社管理專業子模塊、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專業子模塊,這一模塊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它應占到總學分的25%-30%。作為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中一個子模塊作為自己的主修方向,其他兩個子模塊作為輔修方向。以飯店管理方向為例,主要包括飯店管理概論、前廳客房管理、餐飲管理、飯店的跨國經營管理等課程,而其他兩個子模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一門或多門課程。作為選修課模塊,也可以稱之為拓展課程模塊,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開拓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面,增強人才培養的彈性,這部分內容也是不容忽視的,為此必須對拓展課程加以篩選,精選出高質量的課程作為選修課程,如生態學、社會學、建筑學、文化學、戰略管理、跨國投資等,它應占總學分的10%左右。最后一個模塊是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模塊,它主要包括課程內部的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部分,其培養目標是為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理論應用能力,它應占到總學分的5%左右。
按上述模式組建起來的新的旅游“模塊課程”體系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它不但可以提高學校的辦學效益,還可以根據旅游市場的變化隨時調整個別模塊,組成新的模塊,從而保持課程的時代性和先進性,以提高旅游教育的市場適應能力。
(二)在課程設置上,處理好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關系,同時大力開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本科專業課程安排基本上是一年級學習基礎理論,二年級學習專業課程,三、四年級學習基本操作,是一種由深入淺的過程,這不符合本科教學的規律,對此必須進行改革。為此,在課程設置上,我們可以采用“正倒三角形”相結合的模式,即基礎課與專業課同步進行,基礎課的數量由多漸少,專業課的數量由少變多,這不但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可以避免由于純粹學習基礎課帶來的無味和枯燥,同時也使得學生循序漸進的了解專業,防止學生越學越沒勁的現象的出現。
另外,隨著旅游業發展對旅游人才質量要求的提升,旅游院校在課程設置上也必須呈現出多元性。這就要求學校要盡可能的開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從而體現出旅游專業的區域特色和學校特色,給學生真正提供按照自己的興趣、特長等選擇課程學習的機會,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從而更好適應旅游業發展的需要。
(三)在課程內容上,要大膽進行整合更新,走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路子
目前我國的旅游專業課程在內容上存在著大量的重復現象,許多相同的內容重復出現在不同的課程中,如飯店類課程中涉及到飯店的財務管理,飯店人力資源管理等,而在旅行社類、旅游景區管理等課程中同樣也涉及到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這不僅浪費人力、財力,更重要的是浪費了寶貴的課時,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完成。另外,像前廳與客房管理中涉及到前廳與客房服務的內容,餐飲管理中也涉及到餐飲服務的內容,對于這些服務性的內容,完全可以抽出來,整合成飯店服務一門課,利用學生實習前的一段時間集中到操作室進行講解、練習,這樣不但節省課時,講解效果也將會有很大的提高。為此,在課程內容改革的過程中,要大膽削減重復內容,整合相關內容,同時引進學科或專業的最新發展動向和態勢,并注重學生職業道德、服務意識、職業素養等隱性課程的開發,從而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和完善。
另外,在注重課程理論內容的同時,還要適當加大實踐技能課的比重,走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路子,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人際關系協調能力。實踐的方式也可以靈活多樣,如旅游市場的調查,野外考察,導游實習,飯店實習等等。這為學生更好的適應旅游業的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加強對實習課程的管理和指導,走校企聯合辦學之路
實習環節是檢驗學生學習理論的手段,同時也是學生進入社會之前的“大練兵”。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處于非常重要的一環。目前,實習課還沒有引起大多數旅游院校的重視,很多院校只有短短3個月的實習時間,這對于培養一個職業經理人來說顯然是不夠的,甚至有的院校讓學生自己找實習單位,然后填寫實習報告就算任務完成,這就造成很多學生干脆不去實習,直接依靠社會關系在實習報告上簽章,這樣的實習課程不但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在無形之中影響了學生服務意識的培養和職業素養的塑造。
2/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