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醫學期刊 熱度: 時間: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關注()【雜志簡介】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為中華醫學會主辦的物理醫學與康復專業的學術期刊,報道物理醫學與康復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讀者對象為從事物理醫學與康復科研、臨床、教學的工作者,以及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臨床各科醫師等。本刊的辦刊方針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與普及相結合,積極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反映我國物理醫學與康復的重大進展,促進國內外物理醫學與康復的學術交流。設有論著、研究報告、病例報告、經驗交流、綜述、講座、會議紀要、國內外學術動態、繼續教育園地、書評(或書訊)、讀者、作者、編者及學術活動預告等欄目。 2007年中華醫學會與萬方數據攜手推動醫藥信息服務,該刊電子版已獨家授權萬方數據來實現其數字化服務推廣。
現用名:《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收錄情況:中國知網、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維普資訊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欄目設置】
述評;論著;綜述;研究報告;經驗交流;讀者·作者·編者。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意向運動療法對大鼠腦缺血后Nogo-A和Rho激酶表達的影響 劉建鋒,侯德仁,張杰文,Liu Jianfeng,Hou Deren,Zhang Jiewen
強化運動訓練對腦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經功能恢復及kalirin-7表達的影響 高晶晶,王玉陽,石浩,王強,Gao Jingjing,Wang Yuyang,Shi Hao,Wang Qiang
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對神經干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大鼠療效的影響 李哲,郭鋼花,王國勝,張秋珍,關晨霞,樂琳,Li Zhe,Guo Ganghua,Wang Guosheng,Zhang Qiuzhen,Guan Chenxia,Yue Lin
足下垂刺激儀對腦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 劉智嵐,賈杰,謝臻,田婧,何志杰,路微波,榮積峰,崔曉,唐朝正
不同次數的功能性電刺激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影響 陳曦,王強,張永祥,董延廣,楊豐延
Bobath理念引導下的核心肌群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功能的影響 歐陽迎,吳毅,周立晨,趙大鵬,李陳,孫慧杰,張丹鳳,蔡佳怡,徐晶
下肢肌內效貼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功能的影響 夏道進,彭濤,魏海棠,楊珺,焦學友,陳燕
早期運動功能康復路徑管理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的療效觀察 邢軍,王艷君,王亞輝,常麗靜,張德亮,王惠君
虛擬情景循環踏車訓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肌張力及運動功能的影響 高晶,王麗娜,趙斌,Gao Jing,Wang Lina,Zhao Bin
兩種步行矯形器對脊髓損傷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吳玉玲,謝漫,周先珊,楊秋紅,林建強,朱華山
脊髓電刺激治療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療效觀察 李玉波,孫明莉,孫國強
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康復效果 劉健,段海鴻,章小彩,陳秀紅,卞清濤,譚淑平,Liu Jian,Duan Haihong,Zhang Xiaocai,Chen Xiuhong,Bian Qingtao,Tan Shuping
醫學職稱論文范文:探討當下特需病房的管理模式
論文摘要:特色的形成是一代又一代護士長期探索和辛勤勞動的結果,只有不斷提高護士素質,才能保持特色傳統,并賦予時代內涵。病房的護理人員應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不斷加強對專業業務能力的培訓學習,以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護理水平,要提倡奉獻精神和團隊精神,加強互相學習。
引言
我院特需病房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的大環境下,隨著醫院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改革的深化及隊國內外開放的擴大,在原有華僑病房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我院特需病房共有床位64張,自1998年8月-1999年8月共收治了341名住院病人,通過實施系統特色服務收到滿意成效。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最新期刊目錄
腦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礙患者吞咽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及預測模型構建————作者:羅秀;李一;曾泓輯;王利濤;王留根;李和平;代書君;曾西;
摘要:目的分析腦卒中后假性球麻痹(PBP)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預后的影響因素并構建預測模型。方法回顧性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4年1月1日期間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治療的腦卒中后PBP吞咽障礙患者的臨床資料。共納入腦卒中后PBP吞咽障礙患者251例, 根據患者出院時洼田飲水試驗評級變化情況, 將上述患者分為吞咽功能預后良好組和預后不良組, 其中預后不良組共有患者164例, 預后良好組共有...
基于"中樞-外周-中樞"理念的咽喉上升強化訓練聯合重復經顱磁刺激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吞咽障礙的影響————作者:孟陽;胡川;王珊珊;王欣;
摘要:目的探討基于"中樞-外周-中樞(CPC)"理念的咽喉上升強化訓練聯合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吞咽障礙的影響。方法選取腦卒中恢復期吞咽障礙患者80例,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抬升組、rTMS組和聯合組, 每組20例。4組患者均給予神經科藥物治療和常規吞咽功能訓練, 在此基礎上, 抬升組進行咽喉上升強化訓練, rTMS組給予rTMS治療, 聯合組采用咽喉上升強化訓練和rT...
腦機接口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影響的近紅外腦功能成像研究————作者:張志穎;李春光;蘇敏;
摘要:目的觀察腦機接口(BCI)對缺血性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 并采用近紅外腦功能成像技術(fNIRS)觀察BCI干預前、后患者大腦皮質激活模式的變化。方法選擇符合標準的缺血性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患者30例,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患者15例。2組患者均進行常規上肢功能康復訓練, 治療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上肢BCI訓練, 每日訓練1次, 每次鍛煉30 min, 每...
電熱針聯合康復訓練對早期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作者:郭立穎;李紅;馬將;楊世寧;陳婷婷;劉先瑩;龔藝;李擎;張莉芳;張峰;
摘要:目的觀察電熱針聯合康復訓練對早期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方法募集符合入選標準的早期腦卒中后偏癱患者36例,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電熱針組和對照組, 每組患者18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康復訓練, 電熱針組在此基礎上增加電熱針治療。電熱針治療每日1次, 每次30 min, 每周治療6 d, 連續治療3周。于治療前和治療3周后(治療后)采用上肢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香...
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電針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作者:張哲;武歡;王小飛;曹雨微;王敏;張照慶;李凱;
摘要:目的觀察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聯合電針治療對缺血性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PSCI)患者的影響。方法選取缺血性PSCI患者183例,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rTMS組、電針組、聯合組, 每組61例。其中, rTMS組、電針組、聯合組分別脫落3例、4例、3例, 最終共納入58例、57例、58例。3組患者均給予藥物及常規康復訓練, 在此基礎上, rTMS組接受rTMS治療, 電針組接受電針治療, ...
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針灸治療對血管性認知障礙患者認知功能及神經炎癥因子的影響————作者:金文杰;孟殿懷;羅開濤;朱鑫鑫;錢立鋒;楊帆;康趙穎;吳燕慧;許光旭;
摘要:目的觀察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聯合針灸治療對血管性認知障礙(VCI)患者認知功能及神經炎癥因子的影響。方法將40例VCI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 每組20例。2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治療, 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rTMS治療, 試驗組采用rTMS聯合針灸治療, 其中rTMS頻率為10 Hz, 強度為90%的運動閾值(MT)。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治療后), 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
腦卒中患者住院康復期間的功能水平與康復支出的相關性及影響因素分析————作者:孫倩倩;施鈺琳;唐華;李瑞;趙素晨;張露文;馮宇萌;萬登峰;燕鐵斌;
摘要:目的分析腦卒中患者住院康復期間的功能水平變化與康復治療支出的相關性及影響因素。方法選取住院治療的腦卒中患者304例, 使用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康復組合(ICF-RS)評估患者入院時(入院24 h內)、住院康復10 d、出院前1 d(平均住院18 d)的功能等級, 并采集其人口學資料、臨床資料及康復治療支出等信息。使用廣義估計方程分析患者ICF-RS功能等級隨時間的變化及危險因素, 并探討其功能...
基于Caprini風險評估模型的脊髓損傷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的預測效應研究————作者:汪澄;陳霞;查鑫蒙;朱珊珊;張婷婷;張金龍;
摘要:目的基于Caprini風險評估模型(Caprini RAM)分析脊髓損傷(SCI)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DVT)相關危險因素對DVT的預測效應。方法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康復醫學科就診的SCI患者576例, 其中符合納入標準有501(86.98%)例, 根據Caprini評分將501例患者分為3組, 0~1分為低危組(130例), 2...
上肢抗阻運動對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運動功能、肌肉力量及生活質量的影響————作者:黃濤;楊戰廣;劉曉哲;牛曉陽;
摘要:目的觀察上肢抗阻運動對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運動功能、肌肉力量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為優化COPD患者康復治療方案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58例穩定期COPD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 每組29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肺康復訓練(包括縮唇呼吸及腹式呼吸訓練),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輔以上肢抗阻運動。于干預前、干預12周后采用6分鐘步行試驗(6MWT)評估患者有氧運動能力, 并檢測肺功...
基于體衛融合模式的運動干預對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響————作者:肖夢晶;許麗;吳存書;魏麗君;陳寶宜;龔翔;魯俊;許光旭;
摘要:目的探討基于體衛融合模式的運動干預對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及體質指標的影響。方法選取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與定期隨訪的2型糖尿病患者109例, 以是否參與體衛融合模式下的運動干預為標準, 將患者分為對照組(78例)和運動組(31例)。采用1∶1傾向性評分匹配法使組間混雜因素達到平衡, 最終對照組和運動組分別納入21例。2組患者均接受糖尿病規范化管理(藥物治療、飲食指導及糖尿病健康教育), 運動組...
經皮脛神經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訓練治療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的療效觀察————作者:李毛毛;忻立萍;翁國斌;伍奇杭;
摘要:目的觀察經皮脛神經電刺激(PTNS)聯合盆底肌訓練(PFMT)治療前列腺癌(PCa)根治術后尿失禁患者的療效。方法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86例PCa根治術后尿失禁患者分為觀察組(41例)及對照組(45例), 2組患者均給予PFMT訓練,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輔以PTNS治療, 2組患者均每天治療1次, 每周治療5 d。于治療前、治療8周后分別采用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尿失禁問卷簡表(ICI-Q-SF)、...
急慢性疼痛時特定區域大腦皮質興奮性變化的研究進展————作者:羅美玲;孫志芳;孫維震;王永慧;
摘要:急慢性疼痛及其所致的情緒心理等問題, 嚴重影響到人們的軀體功能和生活質量, 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公共健康問題。疼痛作為一種極其復雜的多維度情感體驗, 依賴于多區域大腦皮質電興奮性的改變, 完成感覺、情感及認知應答過程。各種原因誘發的急慢性疼痛, 會引起不同區域大腦皮質的興奮或抑制性改變。本文對急慢性疼痛過程中不同腦區(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島葉、扣帶回)皮質興奮性變化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以期為經顱...
腦機接口集成功能性電刺激在腦卒中康復中的應用研究進展————作者:厚雙龍;潘義;趙雨亭;劉睿;
摘要: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生存質量。腦機接口集成功能性電刺激作為一種新興的神經康復技術, 能有效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可塑性, 改善肢體運動功能, 促使患者早日回歸家庭與社會。本文擬對腦機接口集成功能性電刺激在腦卒中康復中的技術概要、臨床應用及療效機制等進行簡要綜述, 并就當前應用過程中的局限性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梳理與展望, 以期推動腦機接口集成功能性電刺激的臨床實踐轉化...
神經松動術在腦卒中后康復治療中的應用和機制的研究進展————作者:梁美珍;鄭逸逸;余秋華;
摘要:腦卒中康復是中樞神經損傷后治療的一大難題。加速康復進程、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已成為醫學界日益關注的重點。神經松動術作為一種新療法, 被廣泛應用于肌骨疼痛疾病, 且療效顯著。目前, 神經松動術在腦卒中的臨床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 其療效并未得到統一定論。本文旨在通過綜述近年來神經松動術在腦卒中后康復治療中的應用和機制研究的進展, 以期為神經松動術在腦卒中康復中的臨床研究和推廣提供參考和借鑒
近紅外腦功能成像技術在腦卒中后康復治療中的應用和研究進展————作者:王佳;曾妮;王先斌;陳彥;鄧羅義;陳源;宋寧;吳霜;
摘要:腦卒中患者大多數伴有功能障礙, 例如運動、吞咽、認知等功能障礙, 而精準個體化的康復治療可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功能障礙, 近紅外腦功能成像技術(fNIRS)作為一種新型非侵入性的腦功能神經成像技術, 具有可實時檢測、精準評估療效、無應用場景限制等優點, 在神經康復的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研究表明, fNIRS不僅可對腦卒中患者的腦功能進行精確的檢測, 為臨床醫師給患者制定個體化的康復治療方案提供參考,...
振動正壓呼吸訓練在新輔助化療后食管癌術后患者中的應用————作者:王龍平;譚金澤;郭霜;何邵沖;沈建紅;劉慧玲;曾斌;
摘要:目的觀察振動正壓呼吸訓練對新輔助化療后食管癌術后患者氣道廓清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募集符合入選條件的新輔助化療后食管癌術后患者40例, 按隨機數字表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 每組患者20例。對照組于術后第一天開始進行常規康復干預, 試驗組在此基礎上增加每日3次, 連續5 d的振動正壓呼吸訓練。于術前、術后第一天、術后第三天、術后第五天檢測2組患者的咳嗽峰流速(PCF);于術前和術后第五天檢測2組患者...
青年慢性非特異性下背痛患者與健康受試者姿勢控制能力的差異性研究————作者:劉芳研;南海鷗;王曉茁;孫浩榮;
摘要:目的探討青年慢性非特異性下背痛(CNLBP)患者與健康受試者在姿勢穩定性及平衡性方面的差異。方法選取青年CNLBP患者25例(納入患者組)及健康志愿者25例(納入正常組)作為觀察對象。分別對患者組及正常組受試者進行閉眼單腿站立測試、姿勢平衡測試、姿勢穩定測試及穩定極限測試, 分析對比CNLBP患者與健康志愿者在動靜態平衡、姿勢平衡及姿勢穩定性方面的差異。結果患者組閉眼左腿站立計時[(27.60±1...
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干預聯合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療效觀察————作者:李威;田艷萍;賴燕媚;李慶紅;孫喬;歷虹;張欣;呂智海;
摘要:目的觀察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干預及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孤獨癥譜系障礙(ASD)患兒的療效。方法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67例2~3歲ASD患兒分為觀察組(34例)及對照組(33例)。2組患兒均早期介入ESDM干預, 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輔以低頻rTMS治療, 2組患兒干預時間均為24周。于入組時、干預12周、24周后分別采用孤獨癥行為檢查量表(ABC)、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
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病理性疼痛療效的影響因素分析————作者:祿熠行;孫曉龍;郗宵;吳相波;韓濤;劉新禹;李嶠楨;成貴卿;戴春秋;梁英;袁華;
摘要:目的探討影響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脊髓損傷(SCI)后神經病理性疼痛(NP)療效的相關因素。方法對89例接受高頻rTMS治療的SCI后NP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將治療2周后數字疼痛評分法(NRS)評分較治療前下降≥30%的患者納入應答組(36例), 余患者納入非應答組(53例)。收集2組患者的人口統計學數據(性別、學歷、年齡)、SCI特點(損傷原因、損傷程度、損傷平面、SCI病程)、N...
低頻脈沖電脈刺激聯合Beckman口肌訓練治療帕金森病伴流涎患者的療效觀察————作者:王麗;石小雪;魏曉艷;鄭銀燕;張雪妨;馮凱倫;何歡;李學;馬建軍;
摘要:目的觀察低頻脈沖電刺激聯合Beckman口肌訓練治療帕金森病(PD)伴流涎患者的療效。方法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120例PD伴流涎患者分為口肌訓練組、電刺激組及觀察組, 每組40例。3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 在此基礎上口肌訓練組、電刺激組分別輔以Beckman口肌訓練或低頻脈沖電刺激治療, 觀察組則輔以低頻脈沖電刺激及Beckman口肌訓練聯合干預。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分別采用流涎評定量表(DRS...
相關醫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