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醫學期刊 熱度: 時間:
《生態毒理學報》
關注()【雜志簡介】
《生態毒理學報》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的《生態毒理學報》(AsianJournalofEcotoxicology)已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于2006年起正式創刊、在國內外公開發行。
《生態毒理學報》是為順應環境科學與生命科學交叉的學科發展趨勢,推動國內環境風險研究領域發展的客觀需要而創辦的。該刊物的創刊為我國從事生態毒理和風險研究的學者和相關機構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填補了目前國內尚無專門刊載生態毒理學/環境風險研究領域學術論文的高水平專業期刊的空白,將在縮短我國在環境風險評價方法學及基礎理論研究與國際前沿研究的差距、促進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生態毒理學報》主要報道有毒有害化學污染物對個體、種群和生態系統的致毒效應,在環境中的歸宿(遷移、轉化和降解),以及對整個環境(人體和生態系統)可能產生的危害和風險研究。《生態毒理學報》將積極報道我國環境風險與生態毒理學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取得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及新技術與新方法,推動該領域的學科發展,促進學術繁榮。
本刊采取主編約稿和作者自由投稿兩種方式組稿。具體要求是:1.來稿選題新穎,具有開拓性和創新性。且屬于國內和國際生態毒理和風險研究方面的前沿課題。所報道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或研究價值,能夠引起本學科同行的廣泛關注;2.所報道的最新研究理論、實驗方法/技術要數據可靠,推理嚴謹,結論明確;3.在文章的摘要中要說明本文所報道的研究工作的意義。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已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美國化學文摘(CA)”、“《Thomson Scientific》”、“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等檢索機構收錄。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生態毒理研究新方法/技術、污染物化學轉化過程與其生物有效性關系、污染物對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態毒性、毒理變化及其風險評價。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高內涵篩選技術的原理及其在生態毒理學的應用 黃超,言野,李娜,馬梅,王子健,Huang Chao,Yan Ye,Li Na,Ma Mei,Wang Zijian
基于毒性效應的非目標化學品鑒別技術進展 鄧東陽,于紅霞,張效偉,史薇,Deng Dongyang,Yu Hongxia,Zhang Xiaowei,Shi Wei
水生生物急性毒性QSAR模型研究進展 劉羽晨,喬顯亮,Liu Yuchen,Qiao Xianliang
水生態模擬系統及其在化學品生態風險評估中的應用 王蕾,劉建梅,劉濟寧,石利利,Wang Lei,Liu Jianmei,Liu Jining,Shi Lili
被動加標在水生生態風險評價中的應用——以多氯聯苯分配系數的測定為例 祁紅學,李慧珍,游靜,Qi Hongxue,Li Huizhen,You Jing
有機磷酸酯阻燃劑的環境暴露與遷移轉化研究進展 高小中,許宜平,王子健,Gao Xiaozhong,Xu Yiping,Wang Zijian
抗生素對微生物的聯合與低劑量毒性研究進展 方淑霞,王大力,朱麗華,石恬恬,秦孟楠,林志芬,Fang Shuxia,Wang Dali,Zhu Lihua,Shi Tiantian,Qin Mengnan,Lin Zhifen
氟喹諾酮類抗生素環境行為及其生態毒理研究進展 孟磊,楊兵,薛南冬,Meng Lei,Yang Bing,Xue Nandong
藥品與個人護理品在魚體中的累積及代謝研究進展 胡君劍,胡霞林,尹大強,Hu Junjian,Hu Xialin,Yin Daqiang
二氧化鈦納米顆粒與重金屬聯合毒性研究進展 王晶晶,王希楠,代慧,劉赟,許安,Wang Jingjing,Wang Xinan,Dai Hui,Liu Yun,Xu An
硫丹的環境行為及水生態毒理效應研究進展 武煥陽,丁詩華,Wu Huanyang,Ding Shihua
皮革行業化學品的管理現狀 桑軍,王夢頔,俞凌云,張曉鐳,林煒,Sang Jun,Wang Mengdi,Yu Lingyun,Zhang Xiaolei,Lin Wei
康復醫學論文范文:論療養院里的康復醫學的發展
論文導讀:定期開展科室民主生活會,使科室在和諧的氛圍中持續發展。醫院應從臨床、教學、科研、政策導向、資金扶持上加以引導,在科研立項、設備引進、資金投入、學術交流等方面向康復或與之相關的專科、專病傾斜。使科室的空間布局更趨合理,儀器設備更趨完備,人員配置更加科學。在不斷激發內涵建設活力,提高學科建設質量的同時,還要注意院際間、學科間的學術和信息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和學術氛圍。
生態毒理學報最新期刊目錄
鎘暴露誘導的斑馬魚體內金屬離子穩態失調————作者:劉曼雪;師程程;耿檸波;高媛;朱秀華;陳吉平;
摘要:作為具有生物積累性的有毒金屬,鎘具有潛在的生態風險。本研究以斑馬魚為研究對象,探究了24 h半致死濃度下Cd在斑馬魚體內的累積水平以及Cd暴露后對存活斑馬魚體內多種金屬元素穩態的影響。結果表明,暴露組斑馬魚體內Cd濃度水平(7.79 μg·g-1)顯著高于對照組Cd濃度水平(0.55 μg·g-1);同時,Cd暴露引起斑馬魚體內多種元素穩態失調,與對照組...
不同類型城市受納河涌大型底棲動物多樣性及其對水環境因子的響應————作者:韋麗妮;劉珊;趙建亮;吳念念;徐茹;劉源;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道路地表徑流所引發的面源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城市河涌作為道路徑流的主要受納水體,正面臨著顯著的污染輸入壓力,對其生態系統構成了潛在威脅。大型底棲動物因對環境變化的高敏感性,常被作為水體生態健康狀況的指示生物,能夠有效反映城市河涌的生態擾動水平。本研究以廣州市3類典型道路類型(城中村道路、高速公路、普通道路)所對應的受納河涌為研究對象,分別于2022年9月(平水期)、2023年2...
微塑料和DEHP的多物種聯合毒性:陸生、水生動物與植物————作者:陳渙文;向奕潔;曾林;張旭;趙曉旭;
摘要:微塑料(MPs)與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作為環境中廣泛存在的污染物,其單一及復合毒性效應對陸生動物、水生動物和植物的生態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筆者系統綜述了MPs與DEHP對不同生物類群的毒性作用及其機制,揭示了復合污染的協同或拮抗效應,為生態風險評估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在陸生動物中,MPs單獨暴露可誘發肝臟炎癥、氧化應激及腸道菌群失衡,并導致神經系統功能異常。MPs與DEHP聯...
入太湖河流及沿線流域中有機磷殺菌劑的污染狀況及生態風險研究————作者:龐步文;茆廣華;陳瑤;吳朝瓊;趙婷;仰榴青;吳向陽;馮偉偉;
摘要:研究入太湖河流及沿線流域中有機磷殺菌劑(organphosphorus fungicides, OPFs)的污染狀況和環境生態風險。采用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和氣相色譜(gas chromatography, GC)聯用方法測定豐水期和枯水期低毒類有機磷殺菌劑在水體、懸浮顆粒(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和沉積物中...
基于專家判斷的生殖發育毒性預測工具(英文)————作者:李康寧;鄭玉婷;Jane ROSE;鄔勝德;李斌;Vatsal MEHTA;Ashley MUDD;George DASTON;于洋;王瑩;
摘要:生殖發育毒性終點涵蓋了生物體整個發育階段或生殖周期的毒性評估。用來預測生殖發育毒性的計算工具既可以為這個復雜毒性終點的評估提供方法,同時為中國篩選新污染物和管理新化學品提供有價值的決策支持。在我國,目前發表的生殖發育毒性預測模型比較少,但有很多相關的研發工作在進行中。2013年,WU等發表了基于專家判斷和規則的生殖發育毒性預測決策樹。該決策樹運用已知的生殖發育毒性物質的相關信息,來預測目標化學物質...
啶蟲脒對多能干細胞成神經分化的干擾作用————作者:陳曉峰;朱宇澄;李明翰;郎玥明;郭俊巖;王晨曦;劉薇;
摘要:盡管新煙堿類殺蟲劑具有種屬特異性毒性,但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暴露于啶蟲脒(acetamiprid, ACE)導致兒童神經發育受損,動物實驗表明產前暴露于ACE導致子代小鼠運動功能異常。目前對于新煙堿類殺蟲劑對哺乳動物的神經毒性和機制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多能干細胞體外神經分化模型,研究了0.5~50 μmol·L-1的ACE暴露對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神經毒性效應潛能及毒性機制。首先對...
BDE-209對斑馬魚胚胎/仔魚早期發育和脂質代謝的影響————作者:沈慧然;孔任;劉春生;
摘要:十溴聯苯醚(BDE-209)因其優異的阻燃性能和低廉的成本,被廣泛應用于商業領域,并在環境中普遍檢出。盡管近年來BDE-209對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日益增多,但其對魚類脂質代謝的影響研究匱乏,相關分子機制尚不明確。因此,本研究開展了不同濃度BDE-209(0、1、10、100 μg·L-1)的斑馬魚胚胎急性毒性測試,利用油紅O染色表征了不同發育階段斑馬魚體內中性脂質的積累變化,...
F-53B的生物積累、毒性效應及作用機制研究進展————作者:李迪;范文宏;王興;楊艷;李曉敏;王穎;
摘要:氯化多氟醚磺酸鹽(6:2 chlorinated polyfluorinated ether sulfonate,商品名F-53B)作為一種新型的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替代物,因其在工業中的大范圍應用而受到廣泛關注。近期的研究表明,F-53B可能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產生潛在風險。本文綜述了F-53B在不同生物體內的吸收與積累,F-53B在生物...
渭河流域典型農藥污染特征及生態風險評估————作者:方晶;侯琳;郭新影;賈世琪;馬文鵬;楊震;金小偉;
摘要:農藥污染被認為是導致淡水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區,農業生產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受到農藥污染的威脅。然而,目前流域內農藥污染特點和生態風險鮮有報道,需重點管控的農藥清單尚不清楚。本研究通過對渭河流域地表水中典型農藥的調查分析,并采用商值法、概率法以及混合風險評估等方法進行多層級生態風險評價。結果表明,氨基甲酸酯、新煙堿、有機磷及三嗪類農藥的總...
白洋淀沉積物中抗生素的賦存特征與生態風險————作者:凌玉婷;賁玉婕;黃林艷;張覃;馬小爽;魏曉鷗;趙亞嫻;
摘要:抗生素作為一類新污染物,對環境安全和人類健康構成潛在威脅。本研究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譜-三重四極桿串聯質譜技術系統分析白洋淀區域淀區核心區、入淀河流及其河湖過渡區沉積物中5類抗生素(包括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磺胺類和β-內酰胺類抗生素),共87種抗生素的賦存特征,并采用風險商值法評估其生態風險。結果表明,抗生素在41個采樣點中普遍檢出,總濃度為1 043 ng·g-1 鐵基金屬有機骨架對中華青鳉毒性作用的持續性與恢復性————作者:葉君玉;李衍紅;李以玲;高陽;夏斌;崔正國;曲克明; 摘要:鐵基金屬有機骨架(Fe-MOFs)在環境治理和修復領域展現出廣泛的應用前景。然而,在Fe-MOFs合成、應用及處置等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釋放到水環境中,對生態系統和生物體造成潛在毒害作用。目前,關于Fe-MOFs生態毒性效應的研究仍較為有限。以中華青鳉(Oryzias sinensis)作為實驗對象,探究了一種典型Fe-MOF(MIL-88B(Fe))對中華青鳉的毒性持久性和恢復性效應。實驗將中華... 敵敵畏暴露PC-12細胞和HEK293T細胞實時熒光定量PCR內參基因的篩選————作者:周祎;楊貴利;李升; 摘要:在有機磷農藥敵敵畏(dichlorvos, DDVP)毒性作用研究中,為了確保敵敵畏致基因表達失調結果分析的可靠性,需要評估其對細胞內參考基因表達的影響。該研究以神經細胞株PC-12和腎細胞株HEK293T為模型,使用不同濃度(0、30、60、90 μmol·L-1)的敵敵畏暴露處理并進行熒光定量PCR實驗,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 AgNPs和AgNO3暴露對赤子愛勝蚓和威廉環毛蚓體內Ag的亞細胞分布及其毒代動力學影響研究————作者:孫玫;張婷婷;李敏;甘云杰;徐軼群;陳子奇;劉海龍;王小治; 摘要:納米銀(AgNPs)能夠通過多種途徑進入土壤,在土壤無脊椎動物體內積累并產生毒性效應。然而,目前有關AgNPs在土壤無脊椎動物體內的積累與亞細胞分布的研究相對較少,這嚴重阻礙了人們對陸生生態系統中AgNPs生態風險的認識。基于此,本研究考察了AgNPs在2種蚯蚓(赤子愛勝蚓和威廉環毛蚓)體內的積累與毒代動力學過程,同時,在亞細胞水平上研究了AgNPs在蚯蚓體內的分布。結果表明,蚯蚓依次經14 d吸... 華南地區城市內河水體、沉積物及魚類中有機磷阻燃劑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風險評估————作者:厲鐘文;李敏;羅偉鏗;黃振魁;許榕發;王俊麗;鄭晶; 摘要:本研究采集了華南地區城市內河上下游不同點位水體、沉積物及配對的21份魚體樣本,分析了14種有機磷阻燃劑(organophosphorus flame retardants, OPFRs)在環境和生物樣本中的污染特征,并探討了魚體中OPFRs的潛在來源及貢獻,進一步評估了水體及魚體中OPFRs的人體暴露健康風險。結果顯示OPFRs在水、沉積物及魚體中的總濃度分別為0.92~356.76 ng·L 有機紫外吸收劑4-甲基芐亞基樟腦污染現狀及毒性效應的研究進展————作者:陳茜茜;柳鑫;趙曉樂; 摘要:4-甲基芐亞基樟腦(4-methylbenzylidene camphor, 4-MBC)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有機紫外吸收劑,然而,4-MBC日益增長的使用量,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的挑戰。本文綜述了4-MBC的環境污染現狀、生物毒性效應及其降解途徑。4-MBC在水體和沉積物中的廣泛分布,以及其生物累積性和內分泌干擾特性,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構成了顯著威脅。盡管4-MBC的部分替代和降解技術已顯示出潛力,但... 白洋淀表層沉積物中藥品與個人護理品賦存特征及生態風險————作者:閆亮;劉琳;楊元平;白藝涵;廖思遠;鄧梓懿;吳冕;羅永麗;趙高峰; 摘要:為探究白洋淀表層沉積物中藥品與個人護理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PPCPs)的賦存特征和生態風險,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檢測白洋淀表層沉積物中48種PPCPs,并通過風險商值法(risk quotient, RQ)評價PPCPs的生態風險。結果顯示,白洋淀表層沉積物檢出了37種目標PPCPs,總濃度范圍在122.14~3... 陜北煤化工園區VOCs污染狀況及其對居民健康風險的貢獻————作者:周潔婷;高敏;徐紅梅;楊夢云;沈振興;馬巖; 摘要:為了解煤化工園區揮發性有機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對當地居民健康的影響,本研究于2021年在陜北神木市錦界煤化工園區內選取230戶家庭進行問卷調查,并選擇其中的典型家庭在夏冬兩季利用蘇瑪罐同步采集并分析獲得室內外空氣中的五大類共114種VOCs的濃度。采用室內外濃度比、主成分分析和正定矩陣因子分析法對煤化工園區VOCs進行了綜合影響因素分析和來源解析,... 2003—2021年洞庭湖沉積物中重金屬時空分布特征及生態風險評價————作者:劉霄;黃張根;盧洪斌; 摘要:為深入了解洞庭湖重金屬污染狀況及其生態風險,本文收集了2003—2021年洞庭湖沉積物中7種典型重金屬(Hg、As、Cd、Cr、Pb、Cu、Zn)數據,使用ANOVA檢驗、Daniel趨勢檢驗等方法研究了重金屬污染時空分布特征。利用地累積指數法(Igeo)對數回歸模型法(Y)、潛在生態風險指數法(RI)評價了洞庭湖及其子湖區重金屬污染的生態風險,并探究了洞庭湖主要支流對重金屬... 河套灌區典型區域地下水中鄰苯二甲酸酯的分布特征————作者:吳冕;劉琳;閆亮;廖思遠;鄧梓懿;羅永麗;趙高峰;孫喜夢;蒲玥;辛言君;周成智; 摘要:河套灌區長期大規模使用農膜導致鄰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 PAEs)等農膜增塑劑在灌區殘留,由此引起的污染問題應受到關注。為探究河套灌區PAEs在地下水中的分布特征,選取五原縣為研究區域。分別采集春灌前、春灌后、秋澆前和秋澆后灌區的地下水樣品,采用氣相色譜-質譜法對樣品中6種PAEs進行分析。結果表明2個灌溉期內地下水中PAEs的濃度為0.14~9.80 μg·L 河北省典型蔬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風險評估————作者:李銀輝;劉韻超;鄭子英;龔玉敏;劉紅;閆藝漫;胡亞寧;劉瑾;王鳳花; 摘要: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 ARGs)作為一種新型環境污染物,在不同環境介質中廣泛存在并傳播。目前,畜禽糞肥的大量施用,已導致蔬菜地土壤成為ARGs的重要儲存庫。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技術,解析了河北省典型蔬菜地土壤中... 相關醫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