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醫學期刊 熱度: 時間:
《國際心血管病雜志》
關注()【雜志簡介】
《國際心血管病雜志》(原刊名:國外醫學心血管疾病分冊)是由國家衛生部上海市衛生局主管,上海市醫學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主辦的國際系列雜志之一,系國內外公開發行的醫學專業學術期刊。本刊的辦刊宗旨:貫徹理論與實踐、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針,反映心血管學科臨床、科研、防治工作的重大進展,促進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自1961年創刊以來,歷經風雨,發展至今,《國際心血管病雜志》在心血管專業的醫務工作者中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我們依托強大的專家、學者隊伍,力圖把雜志辦成最具專業性、實用性、指導性的學術期刊,為從事心血管及相關學科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者服務。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本刊是臨床醫學內科學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統計源期刊,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建造的中國期刊方陣 “雙效”期刊之一。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 述評 綜述 論著 文摘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治療策略流程——2014AHA/ACC指南解讀 張奇,沈衛峰
可溶性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受體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 王彥軍,賈方,孫建輝
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評估冠心病預后 黃帥波,代現良,賀治青,厲娜,梁春,吳宗貴
磁共振成像在干細胞心肌移植中的應用 熊旭光,劉文衛,蘇昌亮,敖啟林
骨骼肌成肌細胞移植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進展 劉琦,孫曉薇,杜文娟
旋磨術的臨床應用現狀 湯佳旎,劉學波
脊髓神經電刺激在心力衰竭治療中的研究進展 熊丹群,陳治松,徐文俊
心臟核磁共振在心力衰竭中的應用價值 萬青,劉銘雅
達比加群酯在心房顫動中的應用與探索 詹碧鳴,胡建新,洪葵,程曉曙
心臟發育異常相關罕見病的分子遺傳學進展 盛偉,黃國英
卵圓孔未閉與斜臥呼吸-直立性低氧血癥研究進展 張婷婷,成革勝,張玉順
保留肺動脈瓣的法洛四聯癥根治術 張維敏,嚴勤
特發性擴張型心肌病相關LRRC10基因新突變的識別 張獻玲,張戟,郭惠欣,劉寶鑫,劉小軍,彭文輝,魏毅東,徐亞偉
一氧化氮合酶在N-乙酰半胱氨酸調控大鼠心肌冷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變化 伊雪,崔翔宇,鄔鵬宇,王帥,王耕野,楊學慧,鄭素琴,李占清
康復醫學論文:運動對藥物治療白癜風患者血漿及組織液內皮素—1的影響
摘要:為探討不同強度的運動結合藥物治療對白癜風患者皮損區面積,以及血漿和組織液內皮素-1(ET-1)含量的影響,選取白癜風患者45例隨機分成3組:安靜對照組(單純藥物治療)、中等強度運動組(中等強度運動+藥物治療)、大強度運動組(大強度運動+藥物治療),每組15例。中等強度運動組采取跑步運動,運動強度維持在心率120~140次/min,每次1h;大強度運動組采取跳繩運動,心率為160~170次/min,1d累計1h。每周運動5d,共進行16周的運動。16周運動干預前后,采取患者血液及組織液,應用放射免疫法測定ET-1質量濃度。通過對血漿微量元素的檢測判斷銅離子的變化;通過肢端血管微循環檢測血管側枝及管徑的變化。結果發現:1)運動使血漿、組織液ET-1質量濃度明顯增加,其中以大強度運動組增加最為顯著;2)16周運動前后,安靜對照組與兩個運動強度組的血銅離子均增加,安靜對照組增加顯著,而運動組只是出現微量增加;3)長期有規律的運動增加了患者血管側枝及管徑,促進了血液循環;4)實驗后3組患者皮損區縮小與實驗前有顯著差異,實驗后3組之間皮損區縮小面積差異沒有顯著性,但運動組比安靜對照組縮小面積大。結果說明,運動可作為白癜風患者的輔助治療手段,其中以大強度運動效果較佳。
關鍵詞:康復醫學論文,運動醫學,白癜風,內皮素-1,運動輔助治療
國際心血管病雜志最新期刊目錄
心率變異性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中的應用————作者:梁琴;蔣燕萍;
摘要: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ü谛牟。﹪乐赝{人類健康。心率變異性(HRV可評價心臟的自主神經功能,反映逐次竇性心律中每個心動周期的差異,與多種心血管疾病的病理機制相關。該文介紹HRV的分析方法及其在冠心病中的應用
微小RNA在心肌梗死中的作用機制及應用————作者:曾露;李彬;
摘要:心肌梗死是威脅健康的重大疾病,對心肌梗死的發病機制進行探究是優化診療方案及改善預后的關鍵。微小RNA(miRNA)是內源性單鏈非編碼RNA,在人體中充當基因調節因子,可作為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診斷和預后判斷的生物標志物。該文介紹miRNA在心肌梗死中的潛在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
心房顫動的藥物與消融治療進展————作者:董瑞;劉曉宇;陳啟;
摘要:心房顫動(房顫)并發癥多,致殘、致死率高,但其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治療手段存在局限性。目前房顫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和導管消融治療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復發風險。因此,聚焦房顫治療手段創新是提高治療有效率以及降低復發率的關鍵。該文介紹抗心律失常藥物與導管消融治療房顫的現有研究成果與未來潛在的治療創新發展方向,歸納總結房顫治療策略創新的優勢與挑戰,為臨床房顫的治療提供更多選擇與思路
左心房心外膜脂肪組織與導管消融術后心房顫動復發的關系————作者:李佳唯;高涵翔;趙晶;程夢瑤;白明;
摘要:心房顫動(房顫)是常見的心律失常,對心血管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導管消融術是治療房顫的有效手段,但術后復發率較高。左心房心外膜脂肪組織(LA-EAT)在心臟電生理和炎癥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參與多種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進展。該文介紹LA-EAT與導管消融術后房顫復發的關系,旨在為降低房顫的復發率提供新策略
小膠質細胞炎癥反應與高血壓————作者:靳宇飛;王蕾;
摘要:小膠質細胞作為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免疫細胞,可通過在特定腦區激活、極化為M1表型、調節表面離子通道及受體、調節炎癥信號通路、與炎癥因子相互作用以及衍生炎癥小體等方式在高血壓中發揮重要作用。該文介紹小膠質細胞相關炎癥反應在高血壓中的作用和機制
流星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作者:邢小娜;楊五小;
摘要:脂肪因子是由脂肪細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或肽類物質,在調節能量代謝、胰島素敏感性、炎癥反應、血管生成以及脂肪組織的生長和分化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該文介紹新型脂肪因子流星素在冠狀動脈疾病、心力衰竭和繼發性心肌病中的作用
微創體外循環臨床應用現狀及研究進展————作者:趙斌;張軍;張小平;岳惠忠;趙雪屏;
摘要:微創體外循環在減輕炎癥反應、保護血液、腎功能和心肌等方面有積極作用,其能改善心外科手術患者預后,降低圍手術期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隨著設備及技術的更新,微創體外循環已適用于所有心外科手術,應用廣泛且安全
舌下微循環監測在重癥監護病房患者中的應用————作者:張清香;黃朝林;
摘要:微循環障礙是重癥監護病房(ICU)患者常見的病理生理現象,舌下微循環監測作為非侵入性的技術,能夠實時評估患者的微循環狀態。該文介紹ICU患者微循環障礙的病理生理機制、舌下微循環監測的方法及其在指導ICU患者治療和預后評估中的價值
穿心蓮內酯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大鼠的保護作用————作者:李偉;馮立芝;宋淑然;
摘要:目的:探究穿心蓮內酯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ü谛牟。┐笫笱獫{中miR-128-3p水平、心肌重構及血管炎癥因子的影響。方法:將40只大鼠分為健康組、模型組、阿托伐他�。ˋTV)組、穿心蓮內酯(AP)組,每組10只。除健康組外,其余3組均建立高脂飲食冠心病大鼠模型。健康組與模型組大鼠不做處理;ATV組大鼠灌服阿托伐他汀鈣片2 mg;AP組大鼠灌服AP 10 mL/kg,均1次/d干預14 d。采...
散發性心房顫動致病基因ISL1突變的檢測與功能分析————作者:陳方圓;楊晨曦;楊奕清;徐迎佳;姜偉峰;萬千里;
摘要:目的:檢測散發性心房顫動(房顫)致病基因ISL1突變并分析其功能效應。方法:測序分析190例散發性房顫患者和208名無房顫健康體檢人群者的ISL1基因。構建野生型人ISL1表達質粒,通過定位誘變獲得突變型ISL1表達質粒,借助脂質體將所需表達質粒共轉染HEK-293細胞,應用雙熒光報告基因定量分析突變體的功能特性。結果:在1例散發性房顫患者發現了ISL1基因新突變,即NM_002202.2:c.5...
殘余膽固醇和TG/HDL-C與慢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及短期預后的相關性————作者:于猛;孫維;劉明新;董智雯;李文鋒;
摘要:目的:探討殘余膽固醇(RC)和甘油三酯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值(TG/HDL-C)與慢性冠脈綜合征(CCS)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及短期預后分析。方法:選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CCS患者964例,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及隨訪1年內發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情況,依據Gensini評分中位數(24分)分為低分組及高分組,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并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
《國際心血管病雜志》稿約
摘要:<正>《國際心血管病雜志》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上海市醫學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主辦,是國家級醫學學術期刊,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醫藥衛生核心期刊、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統計源期刊等。本刊貫徹理論與實踐、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針,主要介紹國內外心血管領域臨床診治、基礎研究的新動態、新技術、新進展和新成就,促進國內外心血...
葡萄糖調節蛋白78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作用————作者:竇文朝;張鉦;
摘要: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礎,其特征包括炎癥、滲出和增殖等。葡萄糖調節蛋白78(GRP78)是內質網的關鍵調節器,能維持內質網穩態并抑制細胞凋亡。在動脈粥樣硬化中,GRP78移位至細胞膜并誘導免疫系統產生抗GRP78抗體,激活相關信號通路,加速疾病進展。該文介紹GRP78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作用及其作為治療靶點的潛力
山莨菪堿在泛微血管疾病中的應用————作者:張振洲;王一波;蔣錦琪;謝文暉;施鴻毓;
摘要:泛微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微血管疾病、腦微血管疾病和慢性腎臟病等,人體微血管功能障礙可導致心、腦、腎等組織器官損傷和功能障礙。山莨菪堿屬于M膽堿受體拮抗劑,臨床廣泛應用于治療感染性休克、急性胃腸炎、腎絞痛、肺水腫等,但在泛微血管疾病中的使用經驗相對不足。該文介紹山莨菪堿在泛微血管疾病中的應用進展
全身免疫炎癥指數與心血管疾病不良事件發生的相關性————作者:李婷;賈宇;趙興勝;
摘要:心血管疾病在全球的發病率較高,炎癥與心血管疾病之間關系密切。多項研究表明,高血壓、心臟瓣膜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等疾病與炎癥反應相關。全身免疫炎癥指數(SII)作為炎癥的綜合指標,較單一的炎癥指標更能反映機體的炎癥狀態,且SII對心血管疾病具有更精準的預測能力。該文介紹SII在各種心血管疾病中的預后價值
間歇低氧干預對缺血心臟的保護作用————作者:彭瑤函;李小燦;趙相棟;朱康鑫;陳婷;
摘要:優化干預手段增加心臟對缺血缺氧的耐受,促進缺血性心臟病恢復是現今心臟康復領域的研究熱點。間歇低氧是頗有前景的干預措施,細化干預方案、提高認知度有益于其廣泛的臨床應用。適度的間歇低氧干預可對缺血心臟產生直接保護作用,但其保護機制仍待研究。該文介紹間歇低氧對缺血心臟的多種保護機制
丁香酸在阿霉素誘導的H9C2心肌細胞損傷中的作用————作者:陳勇軍;鞏雪敏;孫寧;吳攀;
摘要:目的:研究丁香酸(SA)在阿霉素(DOX)誘導的心肌細胞損傷中的作用。方法:將H9C2心肌細胞隨機分為對照組、SA組、DOX組和DOX+SA組,按分組分別添加DOX和SA干預并培養24 h后,CCK-8法檢測細胞活性,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鈣蛋白Ⅰ(cTnⅠ)水平,2',7'-二氯熒光素二乙酸酯(DCFH-DA)熒光探針法檢測活性氧水平,生化...
運動康復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纖維化————作者:李小燦;彭瑤函;趙相棟;陳婷;
摘要:心肌纖維化是以細胞外基質蛋白過度沉積為主要特征的病理改變,過度的膠原沉積會破壞組織結構,導致心功能障礙。運動康復可通過抗炎作用、增強內源性抗氧化系統、促進干細胞募集等途徑,糾正細胞外基質合成和降解失衡,改善心肌纖維化。該文介紹運動康復在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纖維化中的作用
NLRP3炎癥小體在膿毒癥心肌損傷中的作用————作者:李琦;沈麗娟;陳家豪;盛業東;關云艷;邢清敏;
摘要:膿毒癥是由于機體對感染反應失調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礙,嚴重膿毒癥患者易出現膿毒癥心肌損傷,病死率極高。核苷酸結合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蛋白3 (NLRP3)炎癥小體參與機體免疫應答,與膿毒癥心肌損傷密切相關。該文介紹NLRP3炎癥小體通過調控細胞程序性死亡、氧化應激、炎癥反應及鈣超載等方式導致膿毒癥心肌損傷
體外膜肺氧合狀態下左心室卸載作用機制及其在兒科中的應用————作者:施景云;祝忠群;
摘要:體外膜肺氧合(ECMO)為心源性休克患者提供心肺循環支持,但ECMO的使用會直接導致左心室后負荷增加,進而引發前負荷加重,不利于心肌恢復。左心室卸載可以改善ECMO狀態下的血流動力學、減少缺血再灌注損傷、增加冠狀動脈血流甚至促進心室逆重構,從而恢復心肌功能。該文介紹ECMO狀態下左心室卸載的方法、作用機制及其在兒科領域中的應用
相關醫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