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中國比較文學
關注()《中國比較文學》文學期刊投稿,創刊于1984年,是中國大陸唯一的比較文學專業期刊。
《中國比較文學》關注國內外文學理論、思潮、流派、作家及作品的研究;致力于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文學研究;關注中外文學關系研究、翻譯研究、跨學科研究及比較文學教學研究;及時反映中外比較學界研究和出版的最新動態和信息。
《中國比較文學》被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2008年版),《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網》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比較文學雜志欄目設置
專論、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世界性因素、中外文學關系、作家與作品、翻譯研究、比較文學教學、一家言、國外比較文學研究
中國比較文學雜志榮譽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含擴展版)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比較文學雜志社征稿要求
《中國比較文學》創刊于1984年,是中國大陸唯一的比較文學專業期刊。關注國內外文學理論、思潮、流派、作家及作品的研究;致力于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文學研究;關注中外文學關系研究、翻譯研究、跨學科研究及比較文學教學研究;及時反映中外比較學界研究和出版的最新動態和信息。
中國比較文學內容方面,須在“中國比較文學”范圍之內,且選題新穎,論述嚴謹,有較高學術價值;篇幅方面,以10000字以內為佳;格式方面,請參考本刊最新出版所采用的文章體式。
另外,我刊處理來稿的周期為5個月;5個月內未收到錄用通知者,可另行處理。因人手有限,恕不一一回復。如果錄用,即寄刊物。除約稿,我刊一般不發放稿費,亦不接受版面交易。
閱讀推薦:青少年文學
《青少年文學》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中國比較文學最新期刊目錄
世界文學中的“中國故事”征引形態研究——從中外融通視角看“中國故事”的流傳與變異————作者:譚淵;
摘要:在世界文學中廣泛流傳的“中國故事”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一種體現。這些“中國故事”多源自中國,在傳入異國之后,經過外國文學家的再創作,又融合了外國文學的優秀基因和文化特征,成為融通中外文學的新作品。本文對這一過程進行了初步分析,將外國文學家對“中國故事”的加工和再創作分為全盤吸收、修飾演繹、加工改造、吸收歸化、全盤重構等五個主要類型;同時結合敘事學理論,論述“中國故事”征引研究中的四種敘事研究范式,并...
自我、物質與反諷:宇文所安對中國故事的闡釋視角與話語建構————作者:葛桂錄;
摘要: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以他者視角細讀中國典籍文本,對中國典籍文本、人物以及著者注入強烈的自我意識與身份認同焦慮,豐富了人物形象,同時辨別著者的倫理立場,使得闡釋具有明顯的心理學特征。他從文本的物質世界著手,分析唐宋詩人文本中的占有物,以及為私產命名、家宴填詞聽歌等行為,揭示文本符號后的道德禁限,其闡釋因此獲得歷史文化學意義。在詩意與反諷的比照中,中國戲劇暫且放下娛樂與消遣功能,獲得反諷的審美價值,此闡...
從中國故事到世界文學:文化符號的生成編碼、遞歸闡釋與流動衍生————作者:陳琦;
摘要:本文從文化符號學的視角出發,深入探討中國故事走向世界文學的路徑和機制。通過運用數學建模的方法,結合典型案例,本文首先剖析中國故事里文化符號的創造過程及其內涵賦予的生成機制,揭示其對于構建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作用;接著,分析文化符號在翻譯過程中的遞歸闡釋現象,描繪譯者在不同文化場域間進行符號轉換時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剖析中國故事文化符號在世界文學體系中的流動路徑,以及這些符號在世...
“原色”:以“獨化”再解作為色塊與模式的龐德意象————作者:桑翠林;
摘要:從“色塊”到“模式”,再從“疊置”到“剖面的呈現”,美國詩人龐德在兩次對地鐵站經歷的回憶和數個版本的地鐵詩里不斷細化對意象和產生意象的表意作詩法的定義。他特立獨行的表述風格和對地鐵詩細節變化的不予評述,造成了學界對其詩學核心概念“意象”見解各異的局面,尤其是在其與畫家康定斯基的美學關系以及“意象”與“漩渦”之間異同的問題上容易發生誤解和分歧。本文以地鐵詩的色塊版與模式版為文本基礎,以郭象注《莊子》...
希伯來智慧文學的知識譜系與文化源流考釋:以《箴言》與《約伯記》為中心————作者:張若一;
摘要:智慧文學是希伯來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探討智慧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為主,其文學風格、人物形象與知識譜系在希伯來正典中鮮有參照,在《箴言》和《約伯記》兩卷書中較為明顯。事實上,這些內容是猶太智者接受以兩河流域為主的外來文化資源所存留的印記,后者的知識結構與文化淵源對猶太智者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希伯來智慧文學中留下了“飛地”。猶太創作者通過辯論家、宮廷顧問和天文學家的角度來塑造智者形象。追溯希伯來智...
中日文化交流中“虛構”概念流變考略————作者:王鑫羽;
摘要:“虛構”是文學研究中的常用概念,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已存在,通常表示“憑空捏造不實的事”“無端”“妄言”等,而日本學界則從明治時期開始將其作為體現現代文學觀念的重要概念,運用于闡釋文學性質、表示文類屬性、敘事策略等,使之逐漸成為與“想象”等并列、有著廣泛影響的文學理論與批評關鍵詞。西語詞“fiction”與漢語詞“虛構”的對譯,除了與西學東漸有關,還受到了西洋文化東洋化對中國“逆傳播”的影響。“虛構...
梭羅的“四書”翻譯及其對儒家思想的個人主義閱讀與詮釋————作者:胡翠娥;
摘要:作為超驗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亨利·梭羅對中國儒家思想情有獨鐘,其作品《瓦爾登湖》有10多處引自“四書”,然其引文并非出自當時任何譯本,而是梭羅本人直接譯自法國人鮑狄埃的《孔子與孟子:中國道德哲學與政治四書》。究其原因,當時的三個英譯本都是傳教士所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帶有譯者的宗教偏見和加爾文主義神學解讀。這種傲慢的宗教神學立場顯然與正處于新英格蘭文藝復興時期的梭羅格格不入。梭羅的儒家引文并非點綴,而...
禪學研究的跨學科新范式——評《禪與悟的性質和原理:出生前的嬰兒之心》————作者:馮濤;
摘要:<正>自20世紀初敦煌遺書重見天日以來,禪學在東西方煥發了新的生命力,至今持久不衰。以胡適、鈴木大拙、杜默林(Heinrich Dumoulin)和弗洛姆(Erich Fromm)為代表的眾多禪學家、思想家、心理學家以及無數學者和禪修者致力于禪的鉆研,美國達拉斯德州大學凱薩琳·西塞爾講席教授顧明棟是其中頗有建樹的一位。顧教授擁有30余年的禪修實踐經驗和20多年的禪學理論積淀,經過多年東西方禪學的跨...
主持人的話————作者:張帆;
摘要:<正>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把“中國故事”確立為時代命題,賦予“中國故事”重大歷史使命。“中國故事”作為敘事藍本,被世界各國征引闡釋、譯介改編,變異流傳,成為世界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超越時空、種族、文化、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等壁壘,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統一和共情。有鑒于此,對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乃至中外文學關系中的意義和價值進行重新發現和研究,顯得尤為緊迫
打造具有中國氣象的敘事學研究——簡評《中西敘事傳統比較研究》(七卷本)————作者:唐偉勝;
摘要:<正>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拜讀了傅修延教授總主編的《中西敘事傳統比較研究》(七卷本),這是他2016年立項的同名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最終成果。因為某種特別的機緣,我有幸和傅修延教授在江西師范大學敘事學研究院共事五年。在我看來,在當今中國學界,如果要找一位總設計師來系統比較中西敘事傳統,那非傅修延教授莫屬;如果要找一個團隊來承擔中西敘事傳統的比較研究,那非江西師范大學敘事學研究團隊莫屬
“愉悅”作為歷史視角:佩特、波提切利與古希臘————作者:陳書煥;
摘要:英國著名批評家佩特初版于1873年的《文藝復興史研究》是英國19世紀后半葉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著作,其中對文藝復興早期藝術家波提切利作品中“愉悅”特質的描述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佩特作為19世紀英國文化和思想界“重新發現”波提切利的主要代表之一,在其批評寫作中運用的“愉悅”一詞,不僅是描述性術語,還可以作為恰當的理論概念,指向一種多重面向的歷史視角。在20世紀以來的批評理論中,該歷史視角對批評研究的跨學...
劇作《夜未央》跨文化流播的再考察————作者:茅銀輝;
摘要:《夜未央》作為近代最早被譯入中國的西方劇本之一,在中國現代戲劇史和中國20世紀文學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其作者廖亢夫是一名出生在奧地利統治之下的波蘭占領區的猶太人,在德國以德語進行創作,身份背景和文化認同相當復雜。《夜未央》在德國被禁,輾轉譯介至美、法和其他歐洲國家,因譯本質量的差異和對象國受眾的區別,傳播的效果也大有差異。法譯本經李石曾和巴金等人轉譯后,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并造成了持久影響。劇作在...
學術史視域下清末和民國時期翻譯文學研究的多學科意義——讀《魯濱孫變形記:漢譯文學改寫現象研究》————作者:梁新軍;
摘要:<正>對于翻譯在清末民初社會大變局中的作用,許多有識之士都有清醒的認識。尤其是文學翻譯活動,其在中國文學的現代化轉型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民國時期,不少學者都曾將清末以來的翻譯文學視為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著作中重點論述,如王哲甫的《中國新文學運動史》(1933)、阿英的《晚清小說史》(1937)等。但新中國成立后,在新的文學史書寫當中,翻譯文學的地位和作用卻基本被忽視
“中國故事”在東南亞文學中的征引與闡釋——以早期民間故事和文學名著為中心的考察————作者:劉志強;
摘要:“中國故事”不僅是敘事層面的文學、政治、思想和觀念的載體,更是認識自我與他者關系的立場方法。作為區域國別研究的創新方法之一,它同樣適用于研究中國與東南亞的文學關系。由于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在地理和歷史關系上的差異,以及東南亞各國政治形態、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中國故事”在東南亞文學傳播的過程中,形成了各自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隨著歷史流變也在不斷地被注入新的內涵。東南亞各國知識分子與“中國故事”的...
為中國辯護:19世紀美國排華運動中衛三畏對《東周列國志》的翻譯————作者:帥司陽;
摘要:1854年,美國漢學家衛三畏首次將《東周列國志》前19回譯入英文。1880年,在美國排華運動的背景下,他又將該譯稿前三回重新修訂發表,通過篩選其中史實和虛構內容、附加導言注釋等手段,將這部歷史演義小說包裝成“歷史記錄”,借此宣揚正面的中國形象,抗衡排華思潮,是古典文學英譯史上的獨特個案。本文借助大量一手檔案史料,重構衛譯《東周列國志》的緣起和動機,考證其底本,并借助譯文手稿辨析譯者的選擇,進而分析...
弗洛倫斯·艾思柯長江書寫中的縱向旅行————作者:吳娟娟;
摘要:漢學家弗洛倫斯·艾思柯是一位特殊的跨文化作家,她的《中國之鏡》(1925)通過懸置19世紀以來西方殖民旅行敘事邏輯下的長江旅行書寫模式,對長江文學文化和歷史傳統進行了去殖民化式的接受與闡釋。本文在英語長江書寫的歷史脈絡中審視并呈現艾思柯旅行書寫的獨特性,并在旅行文學研究領域“縱向旅行”前沿理論的觀照下探察其多重敘事策略所建構的跨文化詩學與政治。通過肯定中國本土時間性、借鑒中國古典江河日記的創作手法...
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北大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叢書”序言————作者:張輝;
摘要:<正>樂黛云教授領銜編寫的《比較文學原理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一書所附“比較文學學科發展大事記”中曾有下列記錄:1981年,北京大學成立中國第一個“比較文學研究會”,出版會刊《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會通訊》。同年1月23日,北京大學第40次校長辦公會批準成立“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中心”,并開始編輯“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叢書”……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85)教高一字013號...
“中國故事”作為方法————作者:張帆;
摘要:“中國故事”作為敘事藍本,被世界文學征引闡釋、翻譯改編,變異流傳,具有中國精神的主體性和創生性。以“中國故事”介入世界文學研究,旨在重建一種新的方法與理論視野,即在全球化語境中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通過知識考古,考察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知識生產和話語機制,構建“中國故事”的世界譜系。本文依托世界文學“中國故事”數據庫,引入數字人文技術,以史料為證、文本為據,繪制中國故事的世界地圖,展現中國故事的立...
“詩性對應論”的中西璧合——打通艾略特與錢鐘書————作者:夏中義;
摘要:海內外公認錢鐘書是對古典文學遺產有博大精深之美感的鑒賞家,然甚少人確認他又是能從其美感提煉原理卓見暨史論建模的美學家。這怕是學界尚未用其“打通”方法去透視錢學整體賴以合成的內部聯系所致,也與尚未敞亮錢學與西學巨子如艾略特的隱性渠道相系。于是,系統剖析“詩性對應論”的微妙機理,即在艾略特論述“客觀對應物”的原理框架中,“互通有無”地置入錢鐘書植根于“喻象說”的“詩語分子學”,這無疑是將錢學“榫頭”嚴...
論“世界性因素”的比較文學意義————作者:查明建;
摘要:“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世界性因素”是陳思和在研究20世紀中外文學關系過程中提出的重要理論構想。通過對這一命題的持續思考與不斷深化,陳思和逐步豐富了“世界性因素”的理論內涵,并最終將其發展為一種較為系統的理論方法。這一方法不僅為中外文學關系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也開創了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范式。“世界性因素”的問題意識及理論方法在突破比較文學傳統觀念和研究范式局限,增強比較文學目標意識,創新深化...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