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科技期刊 熱度: 時間: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
關注()《石油學報(石油加工)》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石油學會主辦、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承辦的學術刊物,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協精品期刊。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主要刊登有關原油的性質與組成、石油加工及石油化工工藝和催化劑、替代燃料和新能源技術、石油化學品及助劑、化學工程、反應動力學、系統工程、節能環保、油品分析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論文及研究結果的綜合述評;優先報道這些領域的最新研發成果。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被Ei Compedex、CA、API、AJ、CBST、Scopus、中國知網(CNKI)、萬方、維普等國內外重要檢索數據庫所收錄。刊載各類基金資助項目的論文達70%以上。是一本在本行業內有影響、有特色、有品位的具有較高質量水平的學術期刊。
本刊為雙月刊,大16開本,國內外公開發行,逢雙月末出版。
閱讀推薦:青海石油
《青海石油》本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最新期刊目錄
C5烷烴和烯烴分子在酸性催化劑上反應位點與中間體分析————作者:曹韓源;許友好;陳曉偉;
摘要:以正戊烷和1-戊烯為模型化合物,基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分析了二者的靜電勢分布、前線軌道特征及Hirshfeld電荷分布,并探討了它們在酸性催化劑上的反應位點和在酸性催化劑作用下形成的中間體結構特征。研究結果表明,1-戊烯的靜電勢分布較為不均勻,HOMO-LUMO能隙較小,且通過分子極性指數(MPI)和Hirshfeld電荷分析可知,1-戊烯的反應位點更加集中且易于被酸性催化劑激活。因此,...
催化油漿液相交聯協同固相氧化策略調控硬碳微晶結構及其儲鈉性能————作者:馬文貞;婁斌;李駿;師楠;溫福山;楊修潔;薛鑫;王增浩;劉東;
摘要:開發油基硬碳材料是實現重油高值化利用和儲鈉負極材料低成本化規模化生產的重要途徑。以催化油漿為原料,創新性采用液相交聯協同固相氧化法制備重油基硬碳儲鈉材料,通過液相交聯反應調控原料的分子尺寸和平面度,耦合固相氧化過程含氧官能團的進一步引入構建用于鈉離子插入和閉孔填充的短程微晶結構。結果表明,液相交聯瀝青L300在固相氧化溫度300 ℃、氧化時間3 h下制備的固相氧化材料,經溫度1400 ℃、炭化2 ...
氫轉移調控輕循環油芳烴熱縮聚制備碳材料原料————作者:羅洋;彭東岳;石利斌;管翠詩;范啟明;董明;王玉章;申海平;許友好;
摘要:為了實現輕循環油(LCO)低成本高價值利用,提出了LCO芳烴熱縮聚制備碳材料原料的新路線。分別以模型化合物α-甲基萘和實際體系LCO芳烴為原料進行熱轉化反應,基于芳烴熱轉化反應機理加入正十六烷和正辛烯奪氫劑作為縮聚助劑進行縮聚強化,采用GC-MS、偏光顯微觀測和SEM等手段對縮聚產物進行分析表征。結果表明:α-甲基萘為原料進行熱轉化反應產物主要為萘、甲基轉移反應產物和甲基萘縮聚產物,萘的選擇性高于...
CO2加氫制對二甲苯的高擇形HZSM-5設計策略研究進展————作者:金科;
摘要:為解決CO2加氫制對二甲苯(PX)過程中選擇性低的問題,歸納了鐵基催化劑或可還原性金屬氧化物耦合常規HZSM-5催化CO2加氫制PX的作用機理,指出常規HZSM-5表面存在無擇形催化能力的酸性位點以及孔道結構不完全適配,是導致PX選擇性低的關鍵原因。綜述了高擇形HZSM-5設計策略的研究進展,分析了不同策略在提升PX選擇性方面的優勢與局限。SiO?和Si...
LCO加氫轉化-催化裂化耦合制BTX工藝模擬優化————作者:孫世源;陳文良;王龍延;孟凡東;閆鴻飛;
摘要:為了優化催化柴油(LCO)加氫轉化-催化裂化耦合制備苯、甲苯和二甲苯混合物(BTX)工藝(簡稱LCO加氫-催化耦合工藝)條件,提高BTX產率并降低氫耗,建立了LCO加氫-催化耦合工藝過程模型,采用Runge-Kutta法進行求解,使用雙群協作粒子群算法估算模型參數。基于加氫轉化裝置和催化裂化裝置,采用該模型預測加氫轉化溫度、催化裂化提升管出口溫度以及LCO切割溫度的變化對反應深度、BTX產率和氫耗...
全釩液流電池電解液原料與制備技術的研究進展————作者:金也;蘇士焜;王夢皓;鄭金玉;
摘要:全釩液流電池具有本質安全、循環壽命長、環境友好、配置靈活等優勢,在液流電池技術領域得到廣泛研究和應用。電解液的穩定性是影響全釩液流電池性能和循環壽命的關鍵因素,同時也占據了40%~50%的電池成本。總結了全釩液流電池電解液的工作原理,對比了多種液流電池電解液特性,聚焦討論了以VOSO4與V2O5為釩源的V3.5+ 石油和石油化工行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的研究進展————作者:吳沖沖;張斯然;辛靖;楊國明;李永恒;蘇夢軍;宋宇;王連英; 摘要:中國提出了2030年達到“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石油和石油化工(簡稱石化)行業是中國的支柱產業,但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CO2)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3%,為實現“雙碳”目標,石油和石化行業任重道遠。CO2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可以有效解決碳減排問題,對CCUS技術進行了概述,總結了不同CCUS技術的原理及研究進展,并... FER/MFI混晶分子篩的合成及其催化1-己烯裂解性能————作者:馬藝軒;劉建強;歐陽穎;邢恩會;羅一斌;舒興田; 摘要:以吡咯烷為模板劑,通過引入不同添加量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CTAB),成功合成了一系列FER分子篩及FER/MFI混晶分子篩,采用XRD、BET、XRF、SEM和NH?-TPD等手段對其進行分析表征,并系統探究其催化1-己烯裂解反應性能。結果表明:CTAB的引入顯著影響分子篩的孔結構和酸性,高CTAB含量(CTAB/SiO?摩爾比0.10)條件下,形成FER與MFI雙晶相共存結構的混晶分子篩,其... 烯烴限域熱催化反應系統研究與概念設計————作者:許友好;陽文杰;劉凌濤; 摘要:基于烯烴限域催化反應結果,對其反應過程化學進行系統分析。當反應溫度高于600 ℃時,雙分子疊合反應受到抑制,單分子裂解反應成為主導;但與此同時熱裂化反應被促進,甲烷的生成增加。從反應器開發的角度,高選擇性地生成乙烯和丙烯則需要在強化烯烴單分子裂化反應的同時抑制熱裂化反應。根據單分子、雙分子和熱裂化反應的特性,提出“四高三快”技術思路,即反應溫度高、流化床催化劑密度高、催化劑比熱高、原料與催化劑接觸... 發動機典型工況甲烷燃燒動力學機理的優化————作者:李昱翰;魏勝利;嚴書哲;冉穩江; 摘要:為解決發動機典型工況下缺乏適用甲烷燃燒動力學機理的問題,在對現有甲烷燃燒動力學機理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采用多種簡化方法,構建了包含22種組分和164步反應的甲烷燃燒動力學簡化機理;通過遺傳算法和鮑威爾算法對其進行整體優化,得到甲烷燃燒動力學優化機理;并對該機理進行基礎燃燒特性分析和發動機仿真驗證。結果表明:在當量比1.0、壓力1 MPa工況下,甲烷燃燒動力學優化機理能夠準確預測著火延遲期;在溫度... C5、C6烷烴/烯烴抽提分離技術研究————作者:郄思遠;楊明科;田龍勝;唐文成;龐偉偉;趙明; 摘要:針對抽提蒸餾法分離C5、C6烷烴/烯烴能耗高的問題,提出液-液抽提-抽提蒸餾組合工藝思路,并研發兼具選擇性和溶解性的3-甲基環丁砜/N-甲基吡咯烷酮復配溶劑,測得溶劑-烴類體系相平衡數據,回歸得到NRTL模型二元交互作用參數。建立C5、C6烷烴/烯烴抽提分離工藝全過程模擬系統,完成6×105 石腦油催化裂解制烯烴分子水平反應動力學建模————作者:李澤;張鑫陽;楊滿軍;魯家榮;張東培;閆昊;劉熠斌;陳小博;楊朝合; 摘要:為深度解析石腦油催化裂解反應網絡,基于結構導向集總方法建立石腦油催化裂解工藝的分子水平反應動力學模型,結合過渡態理論探索烴類分子的差異化裂解機理,制定31條反應規則用于描述石腦油催化裂解反應網絡。通過模型計算不同工藝條件下的低碳烯烴分布,解析產品收率沿反應器高度的變化規律。
研究表明:通過模型計算證實反應器初段的乙烯、丙烯收率占總收率的60%以上;通過反應條件敏感度曲線確定最優反應條件為溫度68... 正戊烷熱裂解和催化裂解反應特征研究————作者:李芳;張鵬鶴;王怡然;劉月明;何鳴元; 摘要:采用固定床反應器,探究了500~700 ℃溫度區間正戊烷熱裂解與催化裂解之間的競爭關系。結果顯示,ZSM-5分子篩催化劑的引入可顯著提升正戊烷裂解反應活性。當反應溫度低于600 ℃時,正戊烷裂解主要遵循碳正離子機理進行催化裂解,反應路徑涵蓋單分子質子化裂解、負氫離子轉移反應、β裂解,以及環化、脫氫芳構化等副反應。調控該反應路徑是提高正戊烷裂解過程乙烯、丙烯收率的關鍵。基于此,探究了分子篩催化劑拓撲... PC-1分子篩酸處理及其催化甲基萘縮聚反應性能————作者:石利斌;張舉鵬;彭東岳;羅洋;管翠詩; 摘要:PC-1分子篩可以催化甲基萘縮聚反應,為了提高甲基萘轉化率和縮聚產物收率,分別采用檸檬酸和不同含量三氟甲磺酸(TFMSA)對PC-1分子篩進行酸處理制備了系列催化劑,采用XRF、N2物理吸附-脫附、NH3-TPD、紅外光譜等手段對催化劑進行孔結構性質和酸性質表征,并在高溫高壓反應釜中評價催化劑對甲基萘縮聚反應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經過檸檬酸處理制備的PC... 萃取精餾分離醚后碳四技術應用與研究進展————作者:楊明科;趙明;唐文成;郄思遠;龐偉偉;孫睿;宇國佳;田龍勝; 摘要:隨著中國乙烯裂解裝置及煤/甲醇制烯烴裝置的擴能或新建,副產碳四(C4)輕烴資源的高價值利用迫在眉睫,其中對異丁烷、正丁烷和正丁烯等醚后C4烷烴/烯烴混合物的分離具有實際意義。目前萃取精餾技術是分離醚后C4的主要途徑。綜述了基于萃取精餾的乙腈工藝、嗎啉-N-甲酰嗎啉工藝、N,N-二甲基甲酰胺工藝和甲乙酮-N-甲酰嗎啉工藝分離醚后C 1-戊烯和正戊烷在不同硅/鋁比ZSM-5分子篩上的高溫裂解性能————作者:王瑞霖;許友好;陽文杰;王永睿;舒興田; 摘要:本研究系統地評估了1-戊烯和正戊烷在反應溫度700 ℃、反應壓力0.13MPa、質量空速70h-1條件(靶向催化裂化工藝條件)下不同硅/鋁比H-ZSM-5分子篩催化下的裂解性能。研究發現:1-戊烯裂解反應活性遠高于正戊烷,隨著H-ZSM-5分子篩硅/鋁比的增加,1-戊烯和正戊烷催化裂解反應轉化率降低,熱裂化比例增加,氫轉移系數減小。相同反應條件下,1-戊烯在不同硅/鋁比分子篩... 分子篩框架Br?nsted酸位點分布的表征方法進展————作者:白云星;袁振軒;黃偉新; 摘要:分子篩催化劑廣泛應用于烴類催化裂化等重要反應,其催化性能與框架內Br?nsted酸(B酸)位點的限域微環境密切相關。精準表征B酸位點在框架中的分布對分子篩催化劑設計至關重要。綜述了B酸位點酸強度的度量指標及其與孔道限域效應的關系,介紹了探針反應法在揭示該效應中的應用。系統梳理了包括紅外光譜、吸附微量熱、固體核磁共振(NMR)以及液相Co2+ 離子交換滴定法等多種定量表征方法在... SSZ-39分子篩的合成及其在柴油車尾氣脫除氮氧化物中的應用進展————作者:顧智浩;黃邇睿;孟濤;毛東森;周子昂;薛招騰; 摘要:SSZ-39分子篩由于其特殊孔道結構和小孔徑受到研究者們廣泛關注,在脫除氮氧化物(DeNOx)方面具有優異的活性、水熱穩定性及抗中毒能力,被認為是潛在的柴油車尾氣DeNOx分子篩催化劑。綜述了SSZ-39分子篩的合成方法,分析了不同模板劑和不同前驅體沸石的選擇對合成SSZ-39分子篩的影響。從DeNOx條件、水熱老化處理方法、活性中... 微氣泡強化氣-液兩相鼓泡塔流動特性的數值模擬————作者:劉束玉;蔡鎮;李成祥;徐世梅;石孝剛;高金森;藍興英;王濤;賈保印; 摘要:氣-液傳質緩慢通常是限制鼓泡塔中總反應過程速率的關鍵因素,通過采用微氣泡以強化氣-液傳質,近年來受到較多關注。然而,鼓泡塔中氣-液流動特性復雜,目前關于微氣泡流動與分布特性對氣-液傳質的影響機理尚不明確。為此,本研究采用計算流體力學(CFD)方法,通過與傳統毫米級氣泡的流動與分布特性進行詳細對比,闡述了鼓泡塔中微氣泡能夠強化氣-液傳質的原因所在:相比毫米級氣泡,鼓泡塔采用微氣泡時,其液面高度提升了... 基于窄餾分分子結構的重油分子聚集行為介觀尺度模擬研究————作者:關冬;秦康;張霖宙; 摘要:為研究重油的介觀尺度分子聚集結構,有效補充實驗中難以獲取的重油分子聚集結構信息,應用耗散粒子動力學(DPD)方法,以重油超臨界溶劑萃取工藝(SFEF)為例,建立基于窄餾分平均分子結構的重油分子粗粒化結構模型。經介觀尺度模擬得到SFEF工藝原料、窄餾分及其在有機溶劑體系內的分子聚集結構,通過統計分子聚集結構中分子間的距離關系,得到分子聚集率和聚集體分子數等信息。結果表明,重油分子的聚集結構與實驗規律... 相關科技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