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3-08-22 09:41 熱度:
社會學論文發表期刊推薦核心期刊《廣東社會科學》,《廣東社會科學》是由廣東省社科院主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綜合類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理論刊物。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0-114X;國內統一刊號:CN 44-1067/C。郵發代號:46-134。
摘要:伴隨社會結構轉型和婚姻家庭穩定性下降,流浪兒童數量將會急劇增加。然而,能夠得到有效救助保護的只占流浪兒童總數的一小部分,流浪兒童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對社會治安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因而通過觀察、剖析離家兒童成為流浪兒童后的行為與特殊的心理,分析什么樣的環境能為流浪兒童重新融入主流社會提供一個緩沖的平臺。流浪兒童一般缺乏關愛、情緒壓抑、性格孤僻、內心自卑、人際交往能力匱乏。因此為流浪兒童提供的空間環境應以“愛”為核心,在城市整體環境設計中增加“愛”的環境設計理念。“愛”的環境的設置應關注以下三個原則:心理行為適應性、形式靈活性、社會生活互融性。“愛”的交流空間,能夠使流浪兒童可以完全打開心扉,與其他正常兒童一樣過著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關鍵詞:流浪兒童,緩沖空間,交流空間
1引言
流浪兒童是一個缺乏明確界定的概念。我國對流浪兒童的官方定義是“18歲以下的離開家人或監護人在外游蕩超過24小時且無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終陷入困境的人”。流浪兒童是一個社會問題,古今中外都有。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統計,全世界現有流浪兒童的總數大概有8,000萬至1億。其中,每年美國和俄國都分別達到了100萬,意大利也有30萬。據《亞洲的流浪兒童》報告,亞洲的流浪兒童大約有2,500~3,000萬。這些流浪兒童由于過早地接觸社會,沾染了一些不良行為,很多流浪兒童本身不具有獨立生活能力,在社會上為了求得生存,有的小偷小摸、打架斗毆,有的受犯罪團伙教唆、利用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對于流浪兒童若不給予及時的教育和管理,他們極易蛻變為具有反社會傾向的犯罪群體,危害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文獻資料來看,雖然對流浪兒童的研究已有相當一部分,但大都是就流浪兒童的管理、制度控制、資金來源、權利保護、心理特點等方面的研究,但從建筑學和環境行為學的角度研究怎樣使流浪兒童更好的重回社會懷抱很少。本研究試圖從流浪兒童的心理行為特點出發,探討什么樣的環境能為流浪兒童回歸主流社會提供幫助。
2流浪兒童的行為與特殊的心理狀況分析
通過一些資料分析得出,流浪兒童在性格方面存在比較嚴重的缺陷。流浪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沖動性強、說謊話、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和人際交往能力,這可能與他們長期在外,缺乏來自家庭和學校的監管以及長期受人歧視有關,自卑和消極是他們身上的共性。流浪兒童在流浪的過程中,缺乏來自家庭、同伴和社會的認可,難以產生自我尊重等情感。
張明鎖發現,流浪兒童的基本需求已經從滿足自己生存的基本的物質需求層次上升到希望得到尊重,獲得自由,有和大人或其他家庭成員平等的社會地位等精神層面的需求…,這也正是我們急需關注的問題。現在很多有關流浪兒童救助的工作者都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救助工作的重點。他們認為流浪兒童一般從小就缺乏關愛,他們從內心世界十分渴望得到關愛和呵護,因此對流浪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主要的,要以“愛”為核心。要尊重流浪兒童,善于傾聽他們的心聲,以一個長者的身份去理解關心他們,尊重他們的人格。通過心理咨詢活動,多給流浪兒童以激勵、贊美、肯定和接納,激發他們內在的向上動機,漸漸地使他們變得自信、敢于交流、勇于發言。通過開設人際交往知識講座、交往技能訓練教給他們交往的方法與技巧,使他們逐漸敢于和善于與人交往。通過心理教育,讓兒童幼小的心靈得到陽光雨露般的滋潤。
3愛的緩沖空間環境設計
童年的經歷是不可替代和不可磨滅的,會影響人的一生。對于流浪兒童的救助停留在愛的健康教育還是遠遠不夠的。任何一個孩子在某一特定時期都是有逆反心理的,既然愛的健康教育是隸屬于教育范疇,就避免不了“教育”這個讓兒童聽起來就逆反的詞,更何況是流浪兒童。本文試圖探討通過一個環境,讓流浪兒童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慢慢的從心理上、行為上回歸到正常兒童的行列,是主動的從心理上和情感上回歸主流社會,而不是被迫的加入到主流社會。這個緩沖空間環境設計要以下面的原則作為指導。
(1)愛的緩沖空間環境設計要滿足流浪兒童心理、行為的需求
流浪兒童具有很多性格缺陷,如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和人際交往能力等,流浪兒童對外界事物的情感多半是封閉起來的,我們要通過環境空間的語言去和流浪兒童對話,引導他們,滿足他們的需要,創造他們喜愛的空間環境。流浪兒童比較敏感,比較容易受傷害,他們的情感更加脆弱,有時候他們更需要一個獨處,黯然自傷,自我情感調整的場所,這種場所需要小空間并且具有相對獨立性。有時候流浪兒童可望交流,渴望得到人們的關愛,但他們又恐懼交流,人際交往能力差。所以需要設置便于群體活動的較寬敞空間,為他們提供互相接觸交往的場地與設備,使流浪兒童的交往能力不知不覺地增進。流浪兒童很多患有多動癥,為了避免其平時自己對自己造成危害,愛的緩沖空間環境設計最好多一些軟性的設施。
(2)愛的緩沖空間環境設計形式具有靈活性
愛的緩沖空間環境設計應提供多樣的形式,多樣性的交流場所滿足流浪兒童溝通、游戲的需求,才能吸引流浪兒童的注意,更好的鼓勵他們積極回歸主流社會。靈活性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可以體現在空間的封閉程度上,可以體現在空間的尺度上,可以體現在空間布置的具體設施上。
①空間的封閉程度
空間的封閉程度會給人不同的空間感受,不同類型的人喜歡不同封閉程度的空間,間接反映人的不同情緒。所以在愛的緩沖空間環境設計中應設計不同封閉程度的空間,不僅能滿足流浪兒童不同的心理需求,還能針對他們喜歡的空間間接判斷他們的心理狀況,并能針對性的加以引導,更好的為流浪兒童回歸社會服務。
②空間的尺度
空間環境為人所用,因而人體各部的尺寸、各類行為活動所需的空間尺寸、不同心理的空間感受,是決定環境大小的最基本的尺度。兒童有兒童的尺度,流浪兒童有流浪兒童的尺度,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尺度。在環境空間尺度設計時要考慮到流浪兒童的心理需求,有時候自我逃避,需要小尺度空間;有時候需要宣泄、奔跑、嬉戲,設計大尺度空間,能更好的滿足他們的需求。
③空間具體設施的布置
流浪兒童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和人際交往能力等,在環境設計中,選擇多樣化的設施,激發他們好奇、好動、愛探索的天性。感官上提供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多樣情景,滿足各種流浪兒童的心理和行為需求,更好的促進人際交往,游戲中改善性格的缺陷。
(3)愛的緩沖空間環境設計滿足社會生活互動性
愛的緩沖空間環境設計最終的目的是為流浪兒童提供一個回歸主流社會的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他們能更好、更健康、更容易融入主流社會。所以這個愛的緩沖空間環境設計要滿足社會生活互動性,讓兒童在這個平臺上學會與社會上的人們更好的交流和溝通。在有關環境設計的民意調查中發現,允許群眾“再創造”的環境更被人們喜愛,再創作過程中能發揮使用者和群體的創作智慧。這樣的環境能使大家更和睦相處,更團結友愛,更能體現出集體的力量。如果把這種被大家都喜愛的“再創造”環境設計應用到愛的緩沖空間環境設計當中,就能夠把周圍的居民主動都吸引到這個環境中。在這個環境中,成年人必然會跟流浪的兒童有所接觸,他們對一些如噴泉、流水、泳池等水環境的再創造的行為必然會影響到流浪兒童。交往行為是兒童健康成長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兒童社會化的動因,直接影響著他們成人以后的社會交往。在這個愛的緩沖空間環境中,流浪兒童會漸漸的消除人際孤獨、社交恐懼癥等,學會分享、關愛、忍讓等社會生活的技巧。利用這樣的渠道,使流浪兒童具備正常兒童的心理和行為,能更好的和人們溝通,更快的融入到主流社會。
4結語:
隨著當前經濟的飛速發展,兒童問題也日益凸顯。兒童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是人類的未來和希望,兒童的生存、保護和發展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對流浪兒童的救助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單位就能做的,它需要全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幫助,讓流浪兒童早日回歸社會的懷抱。
參考文獻:
1.張美英.流浪兒童問題的研究.救助流浪兒童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石家莊,2003
2.張路紅.在游戲中成長——試論居住區兒童游戲環境設計.安徽建筑,2005年04期
3.梁婕.居住區中兒童戶外游戲環境設計探討.華中農業大學,2007年
4.安懷世.流浪兒童問題的國際背景和干預途徑.社會福利,2002,(10):28—34
文章標題:社會學論文發表流浪兒童回歸主流社會的緩沖空間環境探討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m.anghan.cn/fblw/wenyi/shehui/1840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