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的設計上重點突出親水性和可接近性。水域空氣清新,視野開闊,視線清晰度高。在流動的水體兩岸應形成連續的公共綠化地帶,將林蔭步道、成片綠茵休憩場地、音樂廣場、游艇碼頭、觀景臺、賞魚區等連接起來,創造出居民渴望滯留的休憩場所。
4.3強調創新
居住小區園林綠化設計與其它設計一樣,要求不斷創新,切忌在不同的環境中作出相同的設計來。該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以自然道路為主線,自然環線型主干道打破了整齊建筑群的僵化布置。自由地應用光影、色彩、聲音、質感等形式要素與地形、水體、植物、建筑及構筑物形體要素創造優美環境。水景設計在手法上將形與色、動與靜、秩序與自由、限定與引導等水的作用有機結合,使水體環繞主干道環狀分布,形成人與自然充分親近的生活領域,既改善城市小氣候,豐富了城市環境,又可供觀賞,鼓勵人們參與,使得身居鬧市的人們能獲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
5設計內容
5.1設計要點
5.1.1碧水世紀園屬新建居住區綠地,其景觀綠地率大于35%。
5.1.2在設計風格上,綠地內部協調統一,盡可能與城市綠地規劃協調統一。同時根據居住區的規劃,因地制宜,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點、線、面相結合的布置特點。
5.1.3居住區綠地設計在內容設置上比較健全,同時充分考慮各級綠地的服務半徑。除中心綠地,其他綠地盡可能的均衡布置,點、線、面有機結合。另一方面還注意方便居民前往,并盡可能和公共活動場所和商業中心結合。
5.1.4平面布局與立面設計①平面布局:該居住區采用均衡自由式布局,平面設計中注重色彩的處理,規劃設計中利用適合該地區生長、色彩各異的花草樹木使綠地有一定的色彩變化。②立面設計:立面設計以滿足功能為基礎,與平面布局有機結合。設計中利用微地形、建筑小品、喬灌木高低及色彩有機結合、花架立體綠化等來塑造立面效果。大片綠地則利用成片喬灌木、竹林等來塑造。同時立面設計也考慮到動態透視效果,以取得移步換景的良好效果。
5.2設計內容
該居住區內綠地根據居住區不同的結構類型進行合理規劃,采用“一山、二區、三廊”的綠地系統布局結構。一山是指挖湖堆土建造的生態景觀山;二區是指水巷鄰里景區和生態水廊景區;三廊是指步行景觀廊道、藍色景觀廊道和綠色景觀防護廊帶。
5.2.1一山---生態景觀山
生態景觀山是人工堆土造出來的山體,坡度不大,緩緩升高。采用立體式的綠化組合方式,物種配置多樣化,喬、灌、花、草合理配置,速生與慢生、常綠與落葉樹種科學合理搭配,使之突出景觀的四季變化。山體中盡量避免鋼筋
混凝土等人工材料的使用,用泥土和石料鋪路,使人在其間漫步有如回歸大自然的感覺。山頂設置一座兩層高涼亭,供居民游憩之用,還可登高遠望,將其小區全景盡收眼底。
5.2.2二區---親情閑庭水上區和親水藍色生態區
親情閑庭水上區
該區布置在低層住宅區內,規劃面積1公頃。以水面為主,水中種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并設置水上長廊和靜心亭等設施,滿足中老年人活動、休息、文化娛樂、人際交往的需要。
親水藍色生態區
該區布置在多層住宅區中,規劃面積1.71公頃。設計時考慮兒童的需要,在水上設置了一些娛樂設施。親水藍色生態區設計元素有親水平臺、生態岸堤、親水廣場、木棧道、垂釣臺、觀景臺、游船和劃船等設施,給居民創造充足的親水空間和交流空間。冬季該區可在相關人員的管理下作為滑冰場,以增加居民的冬季戶外活動。
5.2.3三廊---步行景觀廊道、藍色景觀廊道和綠色景觀防護廊帶
步行景觀廊道
步行景觀廊道作為該住宅區的景觀軸線,起點為入口廣場,終點為生態景觀山。該景觀軸線上的設計元素有晨練廣場、健康步道、休閑座椅、閱讀欄、兒童活動場等,一條卵石鋪設的步行道將上述設施聯絡起來,構成綠色休閑廊道。綠化設計上采用單株、雙株、多株樹木組合方式,種植草地和草坡,形成有層次、起伏變化的空間效果。
藍色景觀廊道
藍色景觀廊道的水渠整體設計成“8”字型,水岸岸線線形設計上采用自然式,以岸線多變、靈活為特點,使居民的親水空間更為豐富,增加了水岸的舒適感與親切感。水體兩岸堤設計元素有親水踏步、親水平臺、漫水橋、戲水橋、斜坡綠地及生態步行道等設施,為居民提供理想的親水空間及休閑活動場所。
綠色景觀防護廊帶
該住宅區南側規劃了25米的綠化隔離帶,以種植適合本地區生長的高大喬木為主,起到吸附灰塵及噪音,凈化空氣的作用,同時確保該居住區不受工業區和柴辛公路上交通的干擾。
5.3綠化設計
在該住宅區整體綠化設計方法上,一方面,應因地制宜,根據不同氣候、土壤、景觀要求等具體情況選擇相應鄉土樹種;其二,在綠化配置方式上,應采用群落式的植物配置,提倡
生物多樣性;其三,應充分考慮植物景觀的季相變化;其四,可采用多種綠化方式(垂、爬、吊、掛等)構筑立體化的綠化景觀,增加該住宅區的空間景觀層次。
6結語
居住小區綠地規劃,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它能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特點。社會的發展和形勢的需要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去研究
探索這門學問。運用生態園林的觀點,滿足居住區的功能要求,創造風景優美的居住生活環境,是我們設計者應該不懈追求的目標。
參考
文獻:
[1]宋永昌、田文輝、王祥榮城市生態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王磬巖、謝小英、林鷹倚林佳園居住環境設計[J].
中國園林,2005,(2):63-65
[3]任夢非現代環境設計淺談[J].中國園林,2004,(3):60-63
[4]唐學山、李雄、曹禮昆園林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6-7
[5]楊賚麗城市園林綠地規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203-236
[6]張明軍淺析居住區的綠化布置住宅科技.1999
[7]袁棟淺析居住區綠化規劃設計城鄉建設。1999
2/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