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10 09:05:55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最新期刊目錄
2025年《中國疼痛醫學雜志》征稿與征訂
摘要:<正>《中國疼痛醫學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學和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共同主辦的專業性學術期刊。報道有關疼痛學科領域基礎研究和臨床診療具有原創性和前沿性重要研究成果的綜合性學術刊物。現收錄于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來源期刊、世界期刊影響力指數(WJCI)報告、中國科協“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等數據庫。...
第十八屆疼痛學科建設發展學術研討會通知
摘要:<正>“第十八屆疼痛學科建設發展學術研討會”將于2025年5月16~18日在廣西省南寧市召開。疼痛學科建設發展學術研討會自2006年首屆舉辦以來,始終聚焦疼痛科發展的關鍵難題,為學科發展精準助力。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和“健康中國”戰略的大背景下,疼痛學科既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如何突破發展瓶頸、提升診療質量、滿足患者需求,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焦點。本次會議以“創新引領,協同發展...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征稿簡則
摘要:<正>《中國疼痛醫學雜志》(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學和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共同主辦的專業性學術期刊。本刊報道有關疼痛學科基礎和臨床研究的文章。主要讀者對象是國內臨床各疼痛相關科室的醫務人員和從事疼痛醫學基礎研究、教學的工作者。本刊的宗旨是根據“基礎與臨床結合、普及與提高并重”的原則,通過報道有關疼痛學科基礎與臨床研究的...
大劑量氫嗎啡酮PCIA在前列腺癌難治性癌痛中應用1例————作者:陳濤;王鈺;郭東桃;楊富國;
摘要:難治性癌痛的治療工作艱難且重要,近年來,中國抗癌協會癌癥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推廣“治痛道合”癌痛規范化管理等一系列項目,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難治性癌痛治療之路。為提升臨床難治性癌痛規范化診療水平,通過多期的難治性癌痛臨床案例MDT研討和技能比拼,將評選出的對臨床具有借鑒價值的典型難治性癌痛案例,邀請專家全面解析點評,刊登在《中國疼痛醫學雜志》合理用藥欄目中,以期為廣大臨床醫師提供參考
自主神經功能監測在軀體癥狀障礙病人臨床評估中的研究進展————作者:時小晗;杜思敬;楊波;呂琳;徐金;王慶;徐亞楠;祁婧;呂巖;顧楠;
摘要:軀體癥狀障礙(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 SSD)與慢性疼痛的癥狀高度重疊,疼痛是SSD病人最常見的軀體癥狀之一,疼痛科醫師在SSD的高效評估和準確診斷上面臨著重大挑戰。常用量表評估難以充分解釋和處理這些問題,臨床需要客觀、可靠的方法來改善以疼痛為表現的SSD病人的評估。新近研究提示自主神經功能改變在SSD發生與維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心率變異性、交感神經皮膚反應及紅外熱成...
三叉神經半月節電刺激鎮痛應用及進展————作者:姜在瑩;倪兵;杜濤;劉思宜;黃運健;祖偉;楊豆;朱宏偉;
摘要:除典型三叉神經痛之外,其他面部慢性疼痛仍困擾著眾多病人,藥物治療、射頻、微血管減壓手術等干預效果對大部分病人并不理想。三叉神經半月節電刺激(gasserian ganglion stimulation, GGS)是一種以三叉神經半月節為靶點的神經調控療法,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GGS在臨床應用將會越來越廣泛,但缺乏其鎮痛機制探討,也缺乏標準化的適應證和手術流程。本文針對GGS的治療原理、適應證、手術...
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危險因素及其治療研究進展————作者:鐘凱;許剛;陳子明;張雪軒;張學學;
摘要: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臨床常見疾病,可采用保守及手術治療,隨著手術治療的發展及其適應證的擴大,并發癥也相應增加,較為常見的術后并發癥為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 rLDH),疼痛嚴重者仍需再次手術。目前已有研究表明,手術術式、病人年齡、性別、肥胖情況、椎間盤高度、吸煙、糖尿病、負重、M...
成人術后急性中重度疼痛預測模型的系統評價————作者:曹穎;廖玲;譚敏;
摘要:<正>術后急性疼痛是臨床最常見和最需緊急處理的急性傷害性疼痛,主要集中在術后24~72小時,常持續1周左右,短于1個月[1]。術后疼痛是全球范圍內重要的健康問題,國內外調查結果均顯示術后急性疼痛控制現狀不容樂觀,中重度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或數字分級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評分≥4分 鎮痛泵置入術后并發貝伐珠單抗相關遲發性皮下血腫1例————作者:李成;高亦深;胡鵬濤;羅裕輝;閆棟;熊東林;樊碧發; 摘要:<正>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是一種重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可選擇性結合并抑制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生物活性。主要用于治療晚期癌癥,如轉移性結腸癌、腎癌、腦癌、肺癌和乳腺癌[1]。使用貝伐珠單抗靶向轉移性結直腸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CRC)的血管生成是一種標準治療[2]。Cao等[3]
基因編碼的阿片肽熒光探針-實時監測體內阿片肽的動態變化————作者:Dong C ;Gowrishankar R ;Jin Y ;劉風雨;
摘要:<正>阿片肽調控疼痛、獎賞以及厭惡等反應,與多種臨床病癥密切相關。該研究基于κ、δ、μ型阿片受體(κOR、δOR、μOR),開發基因編碼的阿片肽熒光探針,并實現實時監測體內阿片肽的動態變化。主要結果:(1)采用氨基酸替換的方法,將環狀排列的綠色熒光蛋白(circularly permut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cpGFP)融合到人源的κOR、δOR、μOR,分別構...
電針對背根神經節持續受壓模型大鼠機械痛閾及TRPV1、SP、CGRP表達的影響————作者:魏周園;鄭雨;江民健;池恒愉;康玉蓉;何曉芬;李曉宇;周姝婷;杜俊英;邵曉梅;方劍喬;蔣永亮;
摘要:目的:觀察電針對背根神經節(dorsal root ganglion, DRG)持續受壓(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 CCD)模型大鼠機械刺激縮足反射閾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及DRG瞬時受體電位香草酸亞型1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
阿片類藥物誘導機械痛覺敏化和鎮痛耐受的中樞神經機制————作者:向倓含;尹廣娟;
摘要:反復使用嗎啡及其他阿片類藥物可引發兩種主要的疼痛相關不良反應:阿片類藥物誘導的痛覺敏化和鎮痛耐受,二者可進一步分為機械性與溫度性兩種類型。其中,機械型痛覺敏化/耐受的中樞機制尚未明確。本研究發現,從腦干外側臂旁核表達μ阿片受體的神經元(LPBNMOR+),經由下丘腦室旁核表達強啡肽的神經元(PVHDyn+),再到脊髓背角表達κ阿片受體的γ-氨基丁酸(γ-...
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發病機制及非藥物治療研究進展————作者:何璐羽;李維梅;楊樂醫;王賀波;
摘要:卒中后中樞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是一種腦卒中后致殘率、致死率較高的中樞性神經病理性疼痛綜合征,以自發痛、痛覺過敏、痛覺超敏和感覺異常為主要臨床表現。CPSP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當前主要認為由中樞去抑制化、中樞敏化以及離子通道異常假說等共同作用,且藥物治療效果也并不盡如人意。近年來,CPSP發病機制和非藥物治療的相關研究進展迅猛。本文就CPSP臨床...
氫嗎啡酮皮下PCA在中重度癌痛快速滴定中的臨床應用————作者:陳軻鑫;孫婧璇;高翔;李航;陳建平;
摘要:<正>50%以上的癌癥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尤其中晚期的癌癥病人中70%以上存在中、重度的癌痛,其中一半以上的病人疼痛反復發作,難以控制[1],不僅給病人帶來了身心痛苦,也對醫師治療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阿片類藥物滴定是針對個體病人尋找合適鎮痛劑量的過程,首選口服嗎啡滴定。但口服嗎啡滴定過程中藥物達峰時間較長,滴定周期延長,不能滿足中重度癌痛病人的治療需求[2]<...
多區域腦機接口閉環刺激對嚙齒動物具有鎮痛作用————作者:司婷;
摘要:治療慢性疼痛的有效方法目前十分有限。理論上,結合感覺信號檢測與治療性干預的閉環神經接口有望實現及時且高效的疼痛緩解。然而,由于疼痛信號的準確解碼和快速鎮痛治療傳輸的技術所限,開發此類系統面臨巨大挑戰。疼痛由感覺與情緒兩方面構成,其神經活動主要由初級軀體感覺皮質(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S1)和前扣帶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
雙電極短時程脊髓電刺激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應用研究————作者:喬保光;吳方方;陳巧艷;朱巖;張雁;何睿林;
摘要:目的:探討雙電極短時程脊髓電刺激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選擇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山東省菏澤市立醫院和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就診且病程在3個月內的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病人80例,擇期行短時程脊髓電刺激治療,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單電極組和雙電極組,每組40例。記錄兩組手術時間、異感覆蓋范圍、治療時間、治療相關的并發癥例數(神經損傷、硬膜外血腫、感染、腦脊液漏、電極移位)和術...
多模式藥物鎮痛治療胰腺癌疼痛1例————作者:李甜甜;閆龍濤;苗羽;魏斐;覃旺軍;
摘要:<正>疼痛是腫瘤病人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會使病人感到極度不適,甚至焦慮、抑郁等,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1]。腫瘤病人的疼痛管理是臨床治療中的重要環節,其與抗腫瘤治療具有同等重要性[2,3]。阿片類藥物在癌痛治療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單純的加量和單一給藥方式往往不能完全滿足病人的鎮痛需求。多模式鎮痛是指聯合使用作用于疼痛通路...
氫嗎啡酮治療淋巴瘤神經病理性疼痛1例————作者:龔娟;劉備;劉楠;
摘要:難治性癌痛的治療工作艱難且重要,近年來,中國抗癌協會癌癥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推廣“治痛道合”癌痛規范化管理等一系列項目,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難治性癌痛治療之路。為提升臨床難治性癌痛規范化診療水平,通過多期的難治性癌痛臨床案例MDT研討和技能比拼,將評選出的對臨床具有借鑒價值的典型難治性癌痛案例,邀請專家全面解析點評,刊登在《中國疼痛醫學雜志》合理用藥欄目中,以期為廣大臨床醫師提供參考
大鼠周圍神經損傷后前扣帶回皮質Yes激酶相關蛋白表達變化————作者:趙石祥;平蘋;李治貴;黃美金;劉明沅;孔繁一;李娜;
摘要:目的:探討前扣帶回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的Yes激酶相關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 YAP)在神經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中的表達變化。方法:建立坐骨神經慢性壓迫損傷(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 CCI)大鼠模型,疼痛評估采用...
神經病理性疼痛與認知功能障礙共病的細胞和分子機制研究進展————作者:張涇緯;劉堯;高燦;
摘要:認知功能障礙是神經病理性疼痛的常見并發癥,表現為注意力、記憶力及判斷力下降,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盡管已有研究揭示神經病理性疼痛與認知功能障礙之間的密切聯系,然而其共病的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導致臨床治療策略有限。神經病理性疼痛引起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功能紊亂、神經活性物質的改變及神經回路重塑等現象是潛在的病理基礎。本文綜述了神經病理性疼痛與認知功能障礙共病的細胞和分子機制,提出了未來研究的潛在方向,...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第五編 醫藥、衛生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