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10 13:05:19
自然資源學報最新期刊目錄
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演變特征、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以武陵山區64個縣為例————作者:朱小會;于法穩;
摘要:城鄉發展不平衡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矛盾,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道路。縣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精準把握縣域城鄉融合多維時空特征,厘清要素流動影響城鄉融合發展的作用機理,對豐富新時代共同富裕理論體系意義非凡。基于流空間理論,解析要素流動對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機制,從人口、土地、生態環境、資本、產業、技術、管理及數據8種要素層面構建適用于縣域尺度的城鄉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耕地資源資產價值間權衡/協同關系研究——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作者:馬國斌;吳彬;王鵬程;陸汝成;蔣愷;
摘要:探究耕地資源資產價值間權衡/協同關系是保障農戶生計,支撐自然生態系統管理與助推農林復合生態系統實現一體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以網格作為耕地資源資產核算單元,闡釋“經濟—社會—生態”耕地資源資產權衡協同機理,進一步明晰廣西耕地資源資產價值核算結果,利用空間疊置法、斯皮爾曼相關系數以及PPF曲線等方法,綜合研究耕地資源資產價值間權衡協同關系下的空間異質性、相互關系及最優作用組合。結果表明:(1)廣西...
黃河上游現有水電站水庫光伏開發的潛在效益評估————作者:陳凱;馮玥揚;周妍汐;宋雯;周強;陳睿山;
摘要: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將持續快速增長,而土地利用是其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漂浮式光伏作為一種重要的光伏發展模式,特別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相較于陸基光伏,表現出土地和水蒸發節省、光伏性能提升以及水生雜草抑制的顯著優勢。若漂浮式光伏與現有水電集成,還將有助于光伏發電的輸送和大規模消納。然而,這些優勢通常以定性方式呈現,尚缺乏系統的定量化分析。以黃河上游鄂陵湖湖口至青銅峽河段為研究...
中國新發展格局下產業轉移的水環境效應研究————作者:寧靜;周申蓓;侯伽萍;何海;
摘要:如何在產業發展大勢下評判產業轉移的水環境效應問題,是新發展格局下實現高質量發展及建設美麗中國的迫切需要。使用2016—2022年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數據,運用動態偏離—份額法測算產業轉移的規模及趨勢,采用工業灰水足跡度量工業水污染量,并利用空間杜賓模型分析當前產業轉移的水環境“污染天堂”或“污染光環”效應。研究表明:產業轉移呈現出“污染天堂”與“污染光環”的復合水環境效應;承接地水污染因...
產權視角下國家公園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的厘清研究————作者:余莉;李云;朱仕榮;
摘要:囿于行政管理體系下國家公園監管者權力和所有者權利邊界不清,國家公園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管理普遍存在所有權授權合法性不足、行權機制不暢等問題。通過國家公園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結構特征分析及其管理職責內涵釋義,以權力和權利的法律性質、行使模式的法理分析為切入,從管理目標及內容、法律性質及適用、行權主體及模式、履職內容等方面,劃清了國家公園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和監管權邊界。結合國家公園保護...
中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國土空間治理制度構建————作者:陳宇超;張楊;張銜春;張琰;
摘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國土空間治理制度是生態文明建設方向,是黨和國家推動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和科學實踐。辨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國土空間治理相關概念與理論邏輯,分析面臨的治理問題和實現基礎,探究制度構建的進路。研究發現:(1)目前面臨的治理問題為治理對象的生態反饋需得到應有的重視、治理主體的協調聯動尚有改進的余地、治理制度的協同賦能存在優化的空間;(2)必須回應中國自然...
賦能型治理:土地細碎化有效治理的實踐邏輯——基于三個縣市的典型案例分析————作者:梁偉;
摘要:土地細碎化治理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落實糧食安全戰略的應有之義。基于“賦能型治理”視角,構建“主體—機制—路徑”的分析框架,對三個縣市的土地細碎化治理實踐進行剖析,闡釋土地細碎化有效治理的實踐邏輯。研究發現:(1)基層政府是賦能主體,為土地細碎化治理提供各類治理要素;(2)基層政府通過制度賦能、資源賦能和組織賦能等方式,提升了村社集體的治理能力;(3)基于基層政府的主動賦能,多元主體以村社集體為核心構...
村落尺度資源環境代謝分析發展路徑及未來趨勢————作者:李宏慶;許耀天;徐月萍;任婉俠;薛冰;
摘要:開展村落尺度的資源環境代謝研究不僅能夠直觀地觀察到人類活動對資源的利用特征及環境的擾動影響,而且也為加快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提供了支撐。在對資源環境代謝概念辨析的基礎上,基于CiteSpace 6.3R1對當前國內外文獻的分析建構了關鍵詞共現圖譜,深入探究了村落資源代謝在數據構成、模型模擬、賬戶設計和優化調控方面的現有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未來村落資源環境代謝良性發展的建議:部署村落尺度數據入庫及共...
從孤島、島群到島海綜合體:關系轉向下的島嶼研究進展————作者:楊文才;劉玄宇;劉云剛;
摘要:島嶼是“被水圍繞的小塊陸地”。自1980年代以來,島嶼認知經歷了從強調孤域性轉向強調關系性的轉變,更加注重對陸—島、島—島、島—海關系的理解。關系轉向下的島嶼認知挑戰了島嶼/大陸、陸地/海洋的二分法,對島嶼的解讀更多強調空間、社會與陸海環境的相互建構。在研究議題上,陸—島關系主要關注后殖民與權力批判轉向、島嶼殖民、非主權島嶼地區治理、島嶼地緣政治研究;島—島關系主要關注島群轉向與流動轉向、島嶼交通...
中國集體林主要分布區天然林停伐政策對森林碳匯和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作者:廖文梅;蔣麗雯;鄭希賢;徐彩瑤;孔凡斌;
摘要:天然林停伐政策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踐行“兩山”理論的重要探索。基于集體林主要分布區2005—2022年面板數據,運用交疊DID模型分析天然林停伐政策的森林碳匯能力提升效應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效應。結果表明:(1)長期的天然林停伐政策能夠顯著提升森林碳匯能力和農村居民收入,但在短期內顯著抑制了農村居民經營收入的增長。(2)主要機制是通過生態建設與保護投資提升森林碳匯能力,并通過非農轉移就業和林業產業結...
生物文化多樣性視角下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區劃方法研究——以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統為例————作者:王玏;宋希法;劉思雨;張志遠;
摘要:開展農業文化遺產生物文化多樣性研究,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其社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全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統為研究對象,運用ArcGIS空間分析、耦合協調度模型、地理加權回歸模型等方法,構建生物文化多樣性視角下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區劃方法。研究結果表明:(1)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統生物文化多樣性空間分異特征明顯,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在空間上高度重疊...
湘西地區生態資源與產業發展協同融通演化及驅動機制研究————作者:龍翊宇;丁國勝;焦勝;
摘要:生態資源與產業發展之間的協同融通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為厘清生態資源與產業發展協同融通的驅動機制,采用耦合協調模型、障礙度模型及地理探測器,分析2000—2021年湘西地區24個區縣協同程度的時空演變特征、障礙因子及驅動因子。研究顯示:(1)生態資源綜合水平與產業發展水平皆呈現出上升趨勢;(2)雖然生態資源與產業發展的整體協同程度逐步提升,但仍存在顯著的“東北高,西南低”的空間差異;(3)...
農業生態系統核算的國際標準及國家經驗————作者:王勇;馮靖;路雅倩;
摘要:農業生態系統核算是全面了解農業生產可持續性、生態環境健康以及農產品質量與安全的重要支撐。目前,關于農業生態系統核算有三個國際標準:《農林漁業環境經濟核算體系》(SEEA-AFF)、《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生態系統核算》(SEEA-EA2021)和《農業與糧食生態系統及人類福祉評估》(TEEB-AgriFood)。基于這三個國際標準,部分國家開展了農業生態系統核算。本文對三個國際標準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
大食物觀視域下耕地“非糧化”治理:邏輯、挑戰與策略————作者:李惠敏;陳子文;張亦弛;王曉諾;王晨奇;胡銀根;
摘要:大食物觀對耕地“非糧化”治理的理念深化、內涵拓展、目標轉型和策略演進等提出了轉型要求與更高標準,基于大食物觀視域下重新審視耕地“非糧化”治理,不僅有助于改善糧食供需失衡態勢,也可為保障國家安全提供基礎支撐。研究發現:(1)大食物觀視域下耕地“非糧化”的中心問題并不在于“糧”與“非糧”的二元對立,而是“大糧食觀”下多元食物品類間的合理配置。(2)大食物觀與耕地“非糧化”治理在理論邏輯上具有根本目標和...
成渝城市群國土空間碳收支精細核算與驅動因子監測研究————作者:魏中胤;涂建軍;肖林;楊洋;李玥;
摘要:土地是國土空間的核心載體,也是碳排放和碳吸收的重要主體,優化土地利用方式是調控國土空間碳收支的重要手段。基于復合碳系數法構建30 m×30 m柵格尺度的碳收支指數,精細核算2000—2020年成渝城市群因土地利用變化導致的碳收支變化,并結合興趣點(POI)數據識別影響碳收支的驅動因子,在此基礎上構建碳收支監測預警指數并進行風險分區。研究表明:(1)研究期內,成渝城市群發生變化的土地面積共2.27萬...
生物多樣性核算的國際經驗及中國探索————作者:田成詩;戚琳;
摘要:生物多樣性是維護地球安全、人類福祉和經濟繁榮的根基。生物多樣性核算能夠深入理解生物多樣性與經濟社會的聯系,為保護和加強生物多樣性提供信息。基于國際生物多樣性評估行動合理劃分核算體系的形成階段,以明晰其發展規律與核算本質;依據聯合國官方文本的具體內容,從核算邏輯、核算范疇、核心賬戶和核算方法四個層面分析國際標準的更新演進;面向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從范圍界定、區域選擇、賬戶設計和指標構建四個維度探...
新質生產力賦能藝旅資源開發的全價值鏈:內涵、模型與機制————作者:孫佼佼;
摘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旅游資源開發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典型領域,其中藝術資源開發尤其具有代表性——新時代藝旅資源開發不僅與新質生產力高度契合,也是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創新路徑。但目前,新質生產力如何賦能藝旅資源開發,其內涵和機制等問題尚未得到系統解答。基于此,第一,提出新質生產力賦能藝旅資源開發的全價值鏈模型,闡釋其依據與內涵,剖析其涵蓋的藝旅資源的發掘與生產、創造與...
共睦態視角下藝術旅游資源開發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促進機制——基于北川羌族自治縣的案例————作者:李延浩;劉力菁;孫佼佼;
摘要:《關于實施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的意見》指出,要以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藝術作為新時代旅游產業的重要資源,如何利用好藝術資源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亟待回答的理論問題。因此,以北川羌族自治縣為案例,探討民族藝術資源開發如何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發現:第一,民族藝術旅游以表演和審美空間為基礎,以互動儀式為過程生成在場共睦態,經由個人幸福感和集體認同...
武陵山片區旅游資源開發空間網絡結構特征及其社會福祉效應研究————作者:王兆峰;張先甜;
摘要:明晰典型山區旅游資源開發水平的空間關聯網絡特征,對最大化發揮旅游資源公共福利性功能、增進社會福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以2008—2022年武陵山片區71個縣(市、區)為研究對象,在測度旅游資源開發和社會福祉水平的基礎上,采用修正引力模型、社會網絡分析法刻畫旅游資源開發的空間關聯網絡特征,并運用空間計量模型從中心性視角分析其社會福祉效應。結果表明:(1)武陵山片區旅游資源開發水平和社會福祉水平呈增長趨...
流量經濟背景下旅游資源豐裕度與網絡關注度空間錯位及驅動機制——以云南省為例————作者:趙書虹;孔營營;李曉光;李佳懿;
摘要:網絡關注度是市場需求的集中表達,流量經濟背景下其為釋放旅游消費潛力和優化旅游資源配置提供了新的著力點。基于當前網絡關注熱點與以空間為基礎的資源分布豐度并未完全協同、旅游資源利用價值向產品市場價值轉化不足等現象,綜合使用重心模型、空間錯位指數和地理探測器方法,從整體和局部尺度分析云南省2013—2022年旅游資源豐裕度和網絡關注度的空間錯位關系及其驅動機制。研究表明:(1)從整體錯位特征來看,研究期...
自然資源學報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好期刊的模范,點個贊!學報這幾年成長的非常快,影響因子已經破10,得益于快速的反饋流程、公正的評判標準和多樣的期刊活動。 有幸5月份投稿1篇,退修3輪,7月錄用,12月見刊,速度很快,版面費7k+,中等偏上價格
2024-11-22 21:23人生第一篇c刊,因為一個專家連續給了四次復審意見,所以周期有點長,歷經十一個月,但是對文章整體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最后,終于接到錄用通知啦。
2024-11-08 14:317.15收稿開始初審 7.25初審通過,送外審,串審,先后送了兩個 7.25-8.11,第一個專家外審完成,但看不到意見 8.16-9.08,第二個專家外審完成(比系統最晚時間晚了兩天。但兩個專家對論文沒有大意見,比較好改) 9.08-10.07,退修,9.14作者修改完畢 9.14-9.16,再次退修(這里的退修是編輯部讓修改一下地圖等等的固定格式。這里作者猜想,應該是外審專家意見不多,而且都是小意見,作者修改的比較好,編輯部就沒有再次送給專家復審,直接進入下一步的格式修改環節了。) 9.17-9.18,再次就格式問題退修,并附“同意發表,擬刊用,并送主編終審”的結論。(此次退修還是固定格式的修改,應該是模板修改,因為很多格式的要求論文根本不涉及) 18號當天修改回去后,一度沒有下文了(系統一直停留在我返修回去的操作流程),忐忑等待中,直到9.26日才進入終審。 9.26-11.5終審錄用。終審真是漫長的等待,期間在網上看大家的經驗分享,終審大多一到兩周就完成了。心中難免忐忑著急,怕有什么變故,不過還好最后幸運錄用。(現在來看,應該是和自然資源學報的投稿系統更新有關,5號啟用新的投稿系統后,當天就完成了終審。) 個人感覺,自然資源學報十分看重外審專家的意見,只要專家意見好,終審基本不會再有退稿的風險,期刊編輯也很負責,效率很高。作為碩士期間的第一篇C,學術道路上的第一個成果,我要感謝我的女朋友,在投稿過程中焦急的等待過程中對我的安撫。也要感謝平臺上的各位大佬,分享自己的投稿經驗,祝大家多多發文,投稿順利!!!
2024-11-06 09:226月20日投稿,23日送外審。 7月8日,專家意見一返回; 7月11日,專家意見二返回。 兩位專家意見很細致,專業性很強。為修改提供了諸多幫助。 雖未被該期刊接收,但根據專家意見修改,改投SCI1區后,收到了退修信。是一次很好的投稿與學習過程。
2024-09-03 11:23請問大家初審是幾天?我的現在已經過了8天了,還在初審。
2024-08-06 14:26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