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10 11:05:52
中國園林最新期刊目錄
適應高溫天氣的綠色空間營造優先級研究——以北京中心城區為例————作者:陳麥尼;黨安榮;李翔宇;翁陽;黃競雄;
摘要:加劇的高溫天氣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氣候風險之一,綠色空間營造是適應高溫天氣的有效舉措。諸多城市在綠地建設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但高溫脆弱群體的降溫需求與城市綠地的有效供給之間仍存在一定的空間錯配。以北京市中心城區為例,在以風險評估為核心的傳統研究框架基礎上創新性地引入了可行性和有效性2個維度,提出了綜合“風險-可行性-有效性”的綠色空間營造優先級評估框架,結合高時空分辨率的遙感數據開展高精度實證分析...
傳統村落景觀營建知識研究——基于主體性和系統性的思考————作者:章墨;張中華;
摘要:構建主體性和系統性相結合的研究框架,梳理傳統村落景觀營建過程中處理主客關系、主體間關系和系統諸要素之間關系的底層邏輯,從本底層、技術層、景觀層和動力層4個維度構建傳統村落景觀營建知識模型。采用分層分類編碼的方式剖析知識內涵,并基于知識構成元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和知識與景觀之間多對多的對應關系,搭建知識脈絡結構,厘清傳統村落景觀營建知識的生成演變機制。最后以陜西省黨家村為例進行實證分析,以期引發更多理論...
集中連片視角下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協同發展研究——以北京門頭溝為例————作者:凡來;張大玉;李雪華;石煬;
摘要:針對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作所面臨的問題,以北京市門頭溝區12個傳統村落為例,通過交通網絡模型的構建,構建出集中連片發展的空間結構,從理點成核、串核聯網、聚村成片3個維度,剖析了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集群區的空間結構。從理論層面分析了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協調機制,從實證層面測度了門頭溝傳統村落的村落資源、村落整體風貌、文化傳承、村落發展活力、接待能力、基礎設施各指標,構建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評價...
基于視頻深度學習的街道行人療愈效應機制研究————作者:徐丹寧;張霞;馮恒健 ;韓李濤;唐爐亮;
摘要:存量更新時代,城市街道具備滿足公眾日常療愈需求的可觀潛力,是健康城市中微觀層面的高效資源。雖然已有研究將行人作為街道療愈要素,但缺乏定量表征,對環境和行人如何共同影響街道療愈性的機制不明。基于療愈環境理論,將行人要素納入核心變量,結合視頻語義分割和行人檢測技術,對實驗圖像中的環境和行人要素進行識別與分析,為探究街道行人數量和活動對療愈效應的影響提供技術支撐。結果表明,街道人流量對療愈感知存在影響閾...
視聽交互下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對居民健康的影響研究————作者:邱玲;于小騫;符瑞瑞;趙亞男;高天;
摘要:視覺、聽覺作為人體接觸綠地的重要媒介,鮮有研究視聽交互下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對居民健康的影響效應及因素。因此,本研究將被試者(N=270)隨機劃分為9組,體驗由高到低不同水平的植物多樣性與鳥鳴多樣性結合的9類城市綠地環境,并測量被試者心理的情緒恢復及生理的腦波、肌電、皮電、皮溫、脈搏與血壓等指標。研究結果表明:1)單純欣賞植物環境對于居民的情緒恢復;2)聆聽鳥聲對被試者心理健康有益;3)視聽交互組的...
基于復雜網絡的城市公園綠地服務效能與公平性研究————作者:楊晉蘇;沈政鑫;曹風曉;
摘要:提升城市公園綠地服務效能是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和改善人居品質的重要舉措。為量化城市公園綠地的服務效能及其公平性,構建了整合“直接服務”和“間接服務”的綜合效能評價框架,并基于網絡指標和空間分布評價服務效能的公平性。以福州市核心區為例,運用復雜網絡分析等方法,評價了多出行模式下的綠地服務效能及其公平性特征。研究顯示:1)隨著居民出行機動性水平提升,綠地直接服務效能整體增強,服務網絡結構由局部團簇向多中心...
城市環境中雷達探測植物根系技術的應用研究————作者:李瑜凱;尹豪;
摘要:探地雷達作為一項非破壞性技術,在植物根系探測工作中表現出巨大潛力。目前雷達探根方面的研究集中在野外和人工實驗環境中,幾乎沒有在城市環境中進行根系探測的探索與實踐。在總結現有的雷達探根實驗與實踐的基礎上,設計根系探測實驗,通過研究城市行道樹根系的生長環境特征與根系的分布特征,驗證城市環境中雷達探根技術的應用方法、可行性以及可靠性。實驗表明,雷達探根技術在城市地下環境中的應用具有諸多優勢,行道樹根系集...
城市更新——從物理空間到人文空間————作者:王向榮;
摘要:<正>科學技術的進步與人文精神的積淀是推動城市發展的兩翼。前者的目標指向未來,追求城市硬件設施的不斷更新迭代,以創造安全、高效、方便、舒適的城市環境;后者在面向未來的同時,更應不斷回望,以重拾城市中逐步消失的山水詩意、鄰里互動及市民的文化認同與歸屬感,營造溫馨安逸的城市生活氛圍。只有讓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兩翼協同并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就如同美國社會學家和城市規劃理論家劉易斯·芒福德...
北京花園城市的微花園社區更新網絡治理途徑探索——以景山和朝陽門花園社區為例————作者:侯曉蕾;郭婧;劉欣;姚莉莎;孔泑涵;
摘要:北京花園城市建設目標推動城市更新走向精細化、生態化和綜合化,微花園社區微更新成為重要實踐路徑。微花園社區更新以公眾參與為核心,是空間建設轉向社會網絡治理的載體,構建了“空間網絡-社會網絡-網絡耦合-場景呈現”的分析體系。從空間和社會網絡治理雙重角度,提出有效行動路徑,通過實證案例驗證其促進社會網絡修復的可行性。進一步從多元參與協同機制、動態彈性反饋機制和長效韌性協同增益機制3個層面,提出微花園雙網...
綠灰基礎設施空間配置與凈碳排放強度的交互機制研究——以浙江省村鎮組片為例————作者:朱曉青;孫卓揚;徐劍;黃戈;鐘月彬;
摘要:協調配置綠灰基礎設施對于節約國家資源、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以浙江省6個村鎮功能組片為例,圍繞組片間及內部的綠灰設施空間配置與碳源匯空間格局的交互效應展開探討。構建生物量-碳匯、消費端-碳源模型,提出綠灰空間配置量化方法,設立綠灰交互指標,基于地理探測器模型進行交互機制研究。結果顯示:1)灰色度、綠灰歸一化差異指數及生態核心區百分比是影響凈碳排放強度的關鍵因素;2)組片地理特征和主...
基于細分地形多尺度響應的山地城市公園空間適應性設計與精明增效————作者:肖競;曹珂;楊亞林 ;李若晨;
摘要:基于存量更新時期城市空間精細化利用和提質增效目標,針對復雜地形條件下山地城市公園空間“精明增效”問題,提出細分地形多尺度響應的設計應對思路,將山地城市公園的基址地形細分為山嶺、丘崗、谷凼3種宏觀地類,陡崖、坡坎、麓坡、單丘、多丘、溝谷、坑凼7種中觀地形,以及崖邊、崖頂、緩坡、陡坡、陡坎、麓邊、麓底、丘頂、丘緣、丘底、谷緣、谷底、坑緣、坑底14種微觀址位;從城市空間、園區空間、場所空間三重空間尺度,...
公園綠地生態位及其與城市功能空間的關聯性演化特征——以南京為例————作者:夏瑩欣;吳殿鳴;邵大偉;
摘要:公園綠地與城市功能空間存在空間占有及利用的關聯,相關特征與演化規律仍有待揭示。引入生態位寬度、生態位重疊、總體和類型間聯結性模型,結合POI、土地利用數據,探究2012、2016和2020年南京公園綠地與城市功能空間的空間占有與利用特征,揭示二者關聯和演化規律。結果表明:1)公園綠地的生態位寬度呈縮減趨勢,與城市各功能空間差異顯著;2)公園綠地與城市功能空間整體呈顯著正聯結,空間格局漸趨穩定,但其...
懸鈴木樹形結構對城市街道小氣候及行人熱舒適的影響研究————作者:王涵;胡炎軍;晏海;吳仁武;包志毅;
摘要:行道樹可以通過其樹冠的遮陰及蒸騰作用有效改善城市街道熱環境。懸鈴木因其冠大蔭濃、耐修剪整形的特性被廣泛用作行道樹。選取杭州市典型街谷為例,采用ENVI-met數值模擬的方法探討了懸鈴木樹形結構對街道峽谷小氣候及行人熱舒適的影響。結果表明,懸鈴木樹冠形態和枝葉密度對街道氣溫及相對濕度影響較小,而樹形結構對街道風速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懸鈴木樹形結構能夠有效降低街道平均輻射溫度(MRT),尤其在容易產生...
“空間-社會”視角下的歷史文化街區空間形態識別-優化-驗證方法研究————作者:唐天鵬;哈靜;陳思思;王雯思宇;張志成;
摘要:空間形態體現了歷史文化街區的內在組織規律,揭示了歷史文化街區在結構與社會功能方面的內在聯系。然而,純粹依靠空間途徑解決社會問題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為此,以張家口市堡子里為例,整合GIS與空間句法分析技術,從“空間-社會”視角構建歷史文化街區空間形態識別-優化-驗證方法。首先,從空間和社會2個層面構建空間形態和社會熱點指數;其次,從結構、特征和均衡性三方面對“空間-社會”結合較差的區域進行識別,并提...
京西門頭溝傳統山地鄉村的水適應性歷史、特征、限制與愿景————作者:張晉;
摘要:門頭溝區位于北京西部,是北京市唯一的純山區,同時也是永定河山峽段所在區域,悠久的鄉村發展歷史與特殊的山水地理條件使其在人水相互適應方面形成了多樣化的地域性特征,同時在北京“23.7”特大雨洪災害中,門頭溝也是受災最為嚴重的區域,暴露出了較為尖銳的人水適應矛盾。以水適應性為視角,借助文獻、田野調查與空間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誰來適應”“適應什么”“如何適應”三方面系統性定義門頭溝傳統山地鄉村水適應性...
晉祠理水過程的水權動因及其營建智慧探析————作者:史斌斌;吳國源;史哲偉;
摘要:晉祠選址于懸甕山麓晉水發源處,是水利工程逐漸風景園林化的典型個案。核心動因水權作用于晉祠的理水過程,使得園內水系從晉水灌區渠首水利工程發展為水利風景、園林水景。厘清晉祠水系的營建過程,有助于明晰以水利工程為基礎的園林理水活動和營建智慧。通過分析水權分配規則與管理制度實施、借助“水神”文化身份建構2個方面對晉祠水系空間的影響,提煉理水過程中蘊含的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三方面營建智慧:因地因時制宜的多功能...
公眾參與城市微更新促進社區空間治理形成的策略研究——以上海市東明路街道基層共生實踐為例————作者:劉悅來;王奕辰;崔靈楠;
摘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引導下,城市微更新逐漸向以空間手段培育社會、促進社會轉型的綜合性行動發展。以社區營造為代表的空間實踐將社區治理納入空間行動目標,強調跨部門協同下公眾參與對空間與社會的提升作用,將促進社區社會網絡重構與治理共同體形成作為核心價值。基于風景園林領域內實踐缺少路徑引導和研究通用方法尚未形成的現狀,通過總結公眾參與城市微更新促進空間治理的要素和內在邏輯,以社會網絡與治理共同體為核心的社區發...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城市綠地健身網絡特征研究——以上海市內環區域為例————作者:劉頌;白釗成;柳迪子;沈培宇;
摘要:綠地是城市居民健身活動的重要載體,但傳統的綠地網絡分析方法難以反映居民的實際使用模式。以上海市內環區域為例,利用健身軌跡數據構建城市綠地網絡,并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從節點、子群和整體3個層次分析了綠地健身網絡的結構特征。研究顯示:1)綠地節點呈現出“核心-邊緣”結構,節點中心度受綠地內部道路長度、周圍寫字樓面積等內外部環境因素影響;2)健身網絡存在顯著的區域隔離,利用結構洞識別到了工業用地阻隔、...
園林綠化政策工具分析框架與應用研究——以深圳市為例————作者:謝宏立 ;孔佳藝;林廣思;
摘要:當前的風景園林學科政策研究大多從政策客體的知識體系出發,導致抽象的專業概念難以轉化為利益相關者可理解的政策實踐語言。為構建風景園林師與行政管理者之間共同的話語體系,以政策工具理論為媒介建立了“供給-環境-需求”3個維度的公共政策分析框架,并開展深圳市的園林綠化政策量化研究。通過NVivo20梳理深圳市1992—2022年269份園林綠化政策文本后發現:1)深圳市園林綠化政策經歷了行政管理轉型、上級...
基于杭州花展應用的郁金香品種篩選及其適應性研究————作者:陸海根;周銓;曹貝貝;
摘要:杭州太子灣公園從1993年開始栽培郁金香,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深受杭州市民和各地游客的喜愛。通過對60個郁金香品種開展栽培試驗,以郁金香群體指標、個體指標及栽培為依據,建立基于杭州花展應用的郁金香評價體系,根據不同郁金香品種賦分排序,篩選出性狀優良、觀賞性高且適合杭州地區栽培的15個郁金香品種,為周邊地區提供選種指導。選擇部分優良品種開展不同環境栽培試驗,分析出不同光照強度以及溫、濕度條件對各品...
中國園林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速度的快慢挺看欄目編輯的,有的編輯非常快,我第一天投稿第二天就初審審回交審稿費了,一周后送了復審,大概一個半月后給了意見,兩個都是修改后再審,其中一個對我的研究方法質疑,之后仔細逐條修改后錄用了,共歷時五個月。 個人感覺挺看創新性的,身邊好幾個人寫了研究方法一般的文章都被拒了,基本不會過復審。
2024-05-09 15:572022年11月份投的稿,審稿費500(不管是否被錄用都不退的),算是比較貴的,但好在初審速度比較快,第二天就出了初審結果。12月22號收到復審結果,給的結果是“修改后再審”,差不多會給到半個月左右修改時間,1月5日修回的。給的修改意見還是比較有建設性,比較寬泛,不會很具體。有個別意見不是很認同,在修改說明做了進一步的討論和說明。2月14日給了第二次復審結果,讓修改后再復審,這次給的意見相對正面一些,同樣半個月修改時間。3月31號文章復審通過,進入終審,4月3日終審通過。 可以說一下復審有幾項重要標準:是否屬于原創性研究高水平論文?是否屬于學科核心或前沿主題?是否圍繞主題和主要問題進行闡述?摘要是否體現了論文的精髓?關鍵詞是否涵蓋了論文涉及的主要領域?作者是否對論文所涉及的研究領域有一個全面的論述和客觀的評價?研究目的是否明確,方法是否可行?表格、圖表和圖像是否支持了發現/結論?是否充分說明? 《中國園林》屬于建筑T1,北核,整體投稿難度較大,審稿速度得看審稿人,快的復審一個月左右,慢的三四個月的都有。從錄用到見刊周期較長,一年以上,著急的可聯系編輯部優先網絡出版(免費)。文章5頁以內,版面費1000元/頁,超出5頁的,每增加一頁收取版面費1500元/頁,最多8頁。
2024-04-24 20:57最近似乎爆倉了,半個月前投的一直卡在“初審已審回”,不退稿也不發審稿費通知
2024-04-11 11:12投稿半年被錄用,初審比較快。復審要500塊審稿費,復審送兩個專家,速度全看碰到的專家,快的半個月審回,慢的3個月沒消息。 中國園林雜志社好像沒有主動催促機制(例如有的期刊系統自動半個月給專家發一次短信),如果等太久可以打電話問問,自己主動問編輯才會處理。后面終審比較快。
2024-01-04 19:41比較一下,建筑學頂刊有版面費但畢竟是 C還審稿快,規劃學頂刊無版面費是C所 以審稿慢……而這本期刊版面費最高,等 級低于上述,審稿速度較慢……因此在建 筑領域頂刊里性價比最低的一個了……然 而國際規則是高版面費對應快審稿速度 ……本人雖然認可這個期刊的水準,但從不 投且暫時沒有打算投這本~因為貧窮
2023-11-23 15:31第七編 工業技術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