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10 10:05:51
水產學雜志
北大核心Chinese Journal of Fisheries
水產學雜志最新期刊目錄
北疆地區8種養殖魚類重金屬含量與食用風險評價————作者:馬莉;陳韓飛;楊帆;王雪;孫世萍;熱比古麗·沙吾提;鄭亞玲;王麗;王甜;米乃瓦爾·木依提;陳牧霞;
摘要:為了解北疆地區主要養殖魚類的重金屬含量及食用風險,采用原子吸收光譜法檢測伊犁州和烏昌地區5種大宗淡水魚類[鯉(Cyprinus carpio)、鯽(Carassius auratus)、鰱(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ys nobilis)及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3種名特優經濟魚類[斑點叉尾 (Ictaluru...
珠三角地區大口黑鱸3種病毒的檢測與流行規律分析————作者:黃偉民;江飚;馬壯;林昌毅;張家豪;蘇友祿;
摘要:為研究珠三角地區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養殖場中蛙屬虹彩病毒(LMBV)、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ISKNV)以及彈狀病毒(MSRV)的流行規律,對2021年3月—2022年2月在廣州、佛山、肇慶和江門等地采集的820份樣品進行熒光定量PCR檢測,分析這3種病毒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區和宿主不同生長階段的感染情況和流行趨勢。結果顯示,大口黑鱸的LMBV、ISKNV和MSRV的...
丁香酚和2-苯氧乙醇對不同品系羅非魚的麻醉效果比較————作者:李珊;高延奇;趙立寧;王莎;陳善真;
摘要:為探明不同品系羅非魚對麻醉藥物的敏感性,指導不同品系羅非魚麻醉劑的選擇和使用,在水溫(20.0±0.5)℃下,首先,將體質量(50±5)g的尼羅羅非魚和吉富羅非魚分別暴露在丁香酚濃度為10 mg·L-1、20 mg·L-1、40 mg·L-1、80 mg·L-1、120 mg·L-1和16...
皖南地區“克氏原螯蝦-再生稻”輪作的生產性試驗————作者:周旋;張冬冬;潘志輝;沈蓓杰;奚業文;周文宗;成永旭;吳旭干;
摘要:為研究“克氏原螯蝦-再生稻”輪作模式在皖南地區應用的可行性,2021年3月14日—5月12日,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洪林鎮上海海洋大學稻漁科研基地3口面積分別為3 068.00 m2(B1)、3 268.00 m2(B2)和2 935.00 m2(B3),具有寬2.50~3.00 m、深0.30~0.40 m的“回”字型環溝的池塘中,...
馬口魚人工養殖研究現狀————作者:王家玉;吳成賓;趙春龍;于琪;高曉田;孫硯峰;
摘要:本文總結了馬口魚(Opsariichthys bidens)的形態、分類、生殖、發育和遺傳學等特征,以及人工增養殖的研究進展,對人工配合飼料的研發和疾病防治提出了建議,以期為馬口魚的深入研究和養殖產業化提供參考
miR-2184和miR-182-5p在牙鲆性腺中靶向調控rbpms2基因的表達————作者:劉翠;趙珊珊;夏優;張俊玲;
摘要:本研究為探究miR-2184和miR-182-5p在牙鲆性腺中作用的靶基因及其功能,首先通過在線生物信息預測確定rbpms2基因是其潛在的靶基因,隨后通過雙熒光素酶和綠色熒光蛋白兩種報告系統鑒定miR-2184和miR-182-5p與rbpms2的靶向關系,并通過miRNA過表達實驗分析miR-2184和miR-182-5p與rbpms2在牙鲆性腺中的調控作用。雙熒光素酶和綠色熒光蛋白報告實驗均證...
不同觸手數目的海蜇螅狀體比較轉錄組分析————作者:田梅琳;李云峰;李玉龍;鮑相渤;劉衛東;陳百靈;周遵春;
摘要: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是我國重要的海洋經濟動物,具有獨特的生活史,其中無性繁殖螅狀體階段持續時間最長,約占整個生活史周期的60%,是海蜇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本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測序技術對具有16條、20條和24條觸手的螅狀體進行轉錄組測序,共獲得789.23 Mreads,拼接得到116 501條unigenes,檢測到超過1.1 M SNP位點、4 8...
五氯酚鈉脅迫對泥蚶SOD、Na+-K+-ATP酶活力、基因表達和血細胞功能的影響————作者:李敏;陳然;張翔;黃曉林;肖國強;
摘要:為了研究五氯酚鈉長期脅迫對泥蚶(Tegillarca granosa)體內相關酶活力變化、基因表達和血細胞功能的影響,在水溫(20±0.2)℃和鹽度23下,將體質量(6.27±1.09)g的泥蚶置于50 L塑料桶中,暴露于含有0μg/L(對照組)、10μg/L和100μg/L五氯酚鈉的海水后,第1 d、7 d和14 d測定鰓、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 五氯酚鈉對凡納濱對蝦的急性毒性和脅迫作用————作者:劉志偉;黃曉林;滕爽爽;肖國強;李敏; 摘要:為了研究五氯酚鈉對凡納濱對蝦(Litopenaeus vannamei)的急性毒性和脅迫作用,在鹽度25~26和水溫26~28℃下,將體質量為(14.51±0.97)g、體長為(13.86±0.78)cm的凡納濱對蝦置于含有0 mg·L-1、50 mg·L-1、70 mg·L-1、90 mg·L-1、110 m... 褶牡蠣線粒體全基因組遺傳特征————作者:滕煒鳴;王朔;孫永欣;于喆;李琪;王慶志; 摘要:基于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解析大連沿海石城島海域(122°98'38''E,39°56'69''N)褶牡蠣(Alectryonella plicatula)的完整線粒體基因組,重建牡蠣屬的系統發生關系,探索褶牡蠣在巨蠣屬中系統發生地位。結果表明,褶牡蠣的線粒體全基因組大小為18 225 bp,包含12個蛋白質編碼基因、24個tRNA基因和2個rRNA基因,atp8基因缺失,這與大多數雙殼類動物一致... 青蛤幼貝生長及性腺組織學研究————作者:廖曉婷;閆素素;柳梅梅;董志國; 摘要:2020年10月15日—2021年9月21日,采集2齡和3~12月齡的青蛤(Cyclina sinensis),測定殼長(SL)、殼高(SH)、殼寬(SW)及體質量(BW),解剖性腺初步確認性別;測量成貝肝胰腺、性腺及殼質量(SWE),觀察幼貝剝離掉肝胰腺的內臟團及成貝性腺的組織切片,確認能辨認青蛤性別的最早時間點。結果顯示:3~12月齡青蛤各項生長指標呈“增長-滯育-加速增長”的趨勢;青蛤的性腺... 隔河巖水庫秋季浮游生物群落結構特征及其影響因素————作者:魏念;向邈;王秋妍;郭祉賓;吳舟航;林剛;楊德國;李學梅; 摘要:為了解長江在湖北省的第二大支流清江上的隔河巖水庫浮游生物群落的結構特征及環境影響,于2022年秋季(9月)調查了隔河巖水庫的浮游生物群落和水體理化性質。結果表明,藍藻門隱球藻(Aphanocapsa sp.)和微囊藻(Microcystis sp.)為隔河巖水庫秋季浮游植物優勢種,原生動物俠盜蟲(Strobilidium sp.)為浮游動物最主要的優勢種。隔河巖水庫秋季浮游植物豐度和生物量以藍藻門... 葛氏鱸塘鱧消化系統的形態與組織學結構研究————作者:孫佳鑫;陳秀梅;劉鐵鋼;安思雨;李明澤;林允杰;吳雪芹;金笑延;李旭男;王桂芹; 摘要:為探究葛氏鱸塘鱧(Perccottus glenii)消化系統形態與組織學結構,促進其人工養殖及飼料研發,用生物學測量、解剖觀察、石蠟切片制作及電鏡觀察等技術系統研究了體質量為(28.89±0.82)g,全長為(13.89±1.00)cm的野生葛氏鱸塘鱧外部形態學性狀、消化系統結構特征及組織特征。結果表明:葛氏鱸塘鱧的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胃和腸道,消化腺主要為肝臟和膽囊。葛氏鱸塘鱧口裂較大,鰓... 中國光唇魚屬魚類研究進展及前景展望————作者:汪勇翔;鐘天星;姜建湖;李福貴;周佳俊;林永晟;李家樂;任建峰; 摘要:光唇魚是光唇魚屬(Acrossocheilus)所有魚類的統稱,是一類在山澗溪流和江河中上游等急流環境中棲息的鲃亞科小型魚類。近年來,該屬中的光唇魚(A. fasciatus)、半刺光唇魚(A. hemispinus)和云南光唇魚(A. yunnanensis)三個物種逐漸發展成為人工養殖對象,并形成一定的養殖規模,成為重要的名特優經濟魚類。本文主要以光唇魚、半刺光唇魚和云南光唇魚為對象綜述了光唇... 魚類飼料效率性狀的遺傳基礎研究進展————作者:徐藝華;鄭先虎;孫志鵬;劉天奇;那榮濱;魯翠云; 摘要:魚類飼料效率性狀不易準確測量,傳統選育技術改良飼料效率性狀難度較大,而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育(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能快捷選擇飼料效率性狀,是改良飼料效率性狀的有效途徑。開展MAS的關鍵是遺傳解析該性狀,發掘調控性狀的關鍵基因和標記。目前養殖魚類飼料效率性狀的遺傳基礎研究進展較慢,僅部分魚類利用標記-性狀關聯分析、數量性狀位點(Quantitative trai... 亞硝酸鹽對降海早期大西洋鮭(Salmo salar)的急性毒性————作者:陳娟;劉淑蘭;趙延寧;胡麗萍;紀凱;王振洋;韓厚偉;姜黎明; 摘要:在水溫(15.6±1.5)℃和鹽度30~31下,將平均體質量279 g的大西洋鮭(Salmo salar)降海鮭置于容積3 m3、加入2.5 m3水的圓柱形玻璃鋼養殖缸中,每缸24尾,24 h連續充氣。用NaNO2母液配制亞硝酸鹽質量濃度為0 mg/L(NaNO2濃 黑龍江茴魚種群遺傳多樣性及地理變異的微衛星分析————作者:彭文杰;馬波; 摘要:利用微衛星技術比較研究了黑龍江水系松花江上游支流松江河(SJ)、黑龍江上游支流根河(GH)與呼瑪河(HM)及嫩江上游支流諾敏河(NM)4個地理種群的黑龍江茴魚(Thymallus grubii)遺傳結構,旨在了解黑龍江茴魚的遺傳多樣性及地理變異信息。結果表明,黑龍江茴魚表現出較高的遺傳多樣性水平,平均等位基因數17.4,平均觀測雜合度0.805 1。4個種群中GH遺傳多樣性水平最高,HM和NM其次... 秋季黑龍江茴魚的年齡結構與生長特性————作者:韓豪祥;金洪宇;廉杰;薄永芳;馬波; 摘要:為了解黑龍江流域黑龍江茴魚(Thymallus grubii)的生長特性及資源現狀,2020年9月—10月采用擬餌鉤釣和三層流刺網在黑龍江流域呼瑪河和額木爾河采集黑龍江茴魚332尾,測定體長(精確到1.0 mm)、體質量(精確到0.01 g)和年齡組成等,解剖取出性腺,判斷性別,同時以微耳石鑒定年齡,并通過Von Bertalanffy方程計算生長速度和生長加速度。結果表明:秋季黑龍江茴魚樣本平均... 飼料中不同鋅水平對大口黑鱸腸道脂肪代謝的影響研究————作者:朱文歡;潘小妹;陳見;古殿超;譚青松; 摘要:鋅是水生動物所必需的元素之一,且與魚體脂肪代謝密切相關。本研究以初始體質量(5.26±0.12)g的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為實驗對象,用鋅水平分別為50.1 mg/kg(Zn50)、73.3 mg/kg(Zn73)和209.2 mg/kg(Zn209)的3種飼料進行為期10周的養殖,研究不同鋅水平對大口黑鱸腸道脂肪沉積以及脂代謝相關酶和基因表達的影響,以期為大口黑鱸... 鹽堿脅迫對大鱗副泥鰍鰓、肝及腸組織結構的影響————作者:王瑞;顏秉龍;徐維康;朱明;張家敏;陳建華;顧忠旗; 摘要:為研究鹽度和堿度對大鱗副泥鰍(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鰓、肝及腸組織結構的影響,在水溫20.7~21.5℃、p H7.49~7.52條件下,將體質量(7.63±0.89)g的大鱗副泥鰍飼養在充分曝氣后的自來水(淡水組,FW)、鹽度12(SW組)、堿度35 mmol/L(AW組)及鹽堿混合水(鹽度12、堿度35 mmol/L,S+A組)中14 d。以充分曝氣的自來水與過濾天... 水產學雜志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第六編 農業科學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