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10 11:05:02
人民音樂最新期刊目錄
集多元之美 展民族之懷——中國-東盟音樂周助力中國民族管弦樂發展評析————作者:石峰;
摘要:<正>中國-東盟音樂周是廣西藝術學院以“立足廣西、服務全國、輻射東盟、面向世界”為主旨所主辦的國際性大型音樂活動。其創辦伊始以中國民族管弦樂專場揚帆啟航,隨后確立為每屆閉幕式的專屬形式。如今中國-東盟音樂周已昂首走過十二個春秋,推出音樂會二百余場,本文僅以閉幕式所上演的近百部民族管弦樂隊作品為觀照,詮釋中國-東盟音樂周為中國民族管弦樂發展注入的這一縷馨香
統籌與創新:重新定義新時代的世界高等音樂教育——2025曼谷“全球高等音樂教育峰會”述評————作者:楊和平;楊嘉偉;
摘要:<正>在人工智能、虛擬仿真等新興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世界高等音樂教育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與挑戰。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應用于高等音樂教育何以成為可能,將它們應用于高等音樂教育是否能夠提高效率,具體運用的實踐路徑如何,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實現世界高等音樂教育的共振與創新中能否發揮它的獨特作用?基于這種思考,由泰國高等教育部與泰國瑪希隆大學舉辦的2025年曼谷“全球高等音樂教育峰會”于新年伊始在泰國瑪希隆大學拉...
第二屆全國民族器樂展演
摘要:<正>~
圖片新聞
摘要:<正>~
探索文化遺產“活化”展覽新路徑——以藝術劇場《傾聽·康陵》為例————作者:鄭敏;鄭欣榮;
摘要:<正>遺址劇場沉浸式體驗是當下“遺址活化”的文旅活動中采用的主要手段,如《印象·劉三姐》利用桂林山水展現壯族文化;《長恨歌》在華清宮復現唐朝宮廷生活,結合現代技術重現歷史;《魅力紫禁城》運用高科技手段展示故宮的歷史與文化;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通過復原唐代街景和舉辦各種文化活動,重現盛唐風貌等。這些項目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旅游業并提升受眾文化認知。但多以遺址上表演“節目”為主,凸顯場地“歷史遺跡”的特...
作為貝多芬《第三交響曲》第一樂章曲式基原的修辭布局————作者:瓦·霍洛波娃;彭程;
摘要:<正>貝多芬《第三“英雄”交響曲》(Op.55)是世界交響音樂中的一部偉大杰作。這部作品作為古典音樂中的必修內容貫穿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每一位接受音樂教育的人必然會對它進行研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也足以證明,《第三交響曲》在“貝多芬學”中始終被當作古典主義作品中的典范。在音樂史學、曲式學的教材以及專門的學術論著里,已經對其第一樂章做出過曲式分析,對該樂章的結構及主題的認識在不同作者的論述中不盡相...
“雙創”背景下中國古典文學題材音樂的發展向度————作者:邱桂香;
摘要:<正>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古典文學體題材音樂創作,如水滸傳主題系列音樂(2021)、芭蕾舞劇《紅樓夢》(2023)、歌劇《桃花扇》(2023)等作品的涌現,不僅是藝術家個人創作旨趣使然,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雙創”)在音樂創作中的重要體現,是音樂創作“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實際行動,在一定程度滿足人們對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音樂之審美需求1,也引發筆者對該題...
問道與尋路——記“傳統·世界·未來: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發展之路學術探討會”————作者:本刊訊;
摘要:<正>[本刊訊]2025年3月22日—23日,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的“傳統·世界·未來: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發展之路學術探討會”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行。會議聚集了近百位來自全國各地音樂院校的院長、作曲家、學者、師生,以及奧地利、俄羅斯、韓國等地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延伸出的四個議題“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的技法與風格、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發展的理論問題、音樂創作‘中國性’問題研究”,以及...
中國當代歌曲創作精品工程——“聽見中國聽見你”2024年度優秀歌曲推選活動結果揭曉————作者:本刊訊;
摘要:<正>[本刊訊]近日,中國當代歌曲創作精品工程——“聽見中國聽見你”2024年度優秀歌曲評審結果已完成公示,20首優秀歌曲現正式向社會發布。本年度“聽見中國聽見你”活動共收到中國音協各團體會員單位、音樂創作委員會、新興音樂群體工作委員會,以及主流網絡音樂平臺等共45家報送單位推選的386首作品(含港澳臺作者作品);評審工作從2025年1月10日開始,至3月11日結束,共組織了五輪(六次)線上線下評...
先秦至魏晉時期黃河流域古琴藝術發展述略————作者:李夢楠;李琳倩;
摘要:<正>古琴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回望中國古琴藝術的發展歷程,南宋以降,南方地區流派紛呈,有浙派、虞山派、廣陵派、金陵派、浦城派、泛川派、嶺南派等,北方黃河流域唯有中州、諸城二派,盛衰對比明顯。但從更早的歷史時段觀察,則可知先秦至魏晉時期,黃河流域是中國古琴藝術發展的中心地區,黃河流域古琴藝術在中國古琴藝術歷史進程中地位重要、意義非凡
海南省海洋風音樂研究院創作工作研討會在煙臺舉行————作者:本刊訊;
摘要:<正>[本刊訊]3月14日,海南省海洋風音樂研究院創作工作研討會在煙臺舉行。研討會旨在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海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助力發展海洋文化,加強海洋現實題材創作,挖掘提煉適合大海氣質的音樂元素,以音樂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海南故事、南海故事
他帶來了永遠帶不走的旋律——門德爾松的莊園與樂園————作者:張振濤;
摘要:<正>一、他的聲音綻放于我的人生節點上1971年,我的中學班主任集合全班同學,舉行了一個小型告別會——那個年頭少有的儀式。老師把書本合上,神情嚴肅地對全班同學說:“今天我們只上一半課,下一半改為音樂課,請大家聽聽自己同學的演奏。”她回過頭對我說:“從明天開始,你就再也不用來上課了。你的學生時代到此結束。你是我們班上的第一位畢業生,從此將成為一名光榮的革命文藝戰士。你的畢業儀式,就是給全班同學演奏一...
場域與表演:河洛地區“上廟”場域中笙管樂表演形態研究————作者:高石磊;
摘要:<正>洛陽市及其毗鄰之鄭州、三門峽、焦作、濟源、許昌、平頂山等市的部分地區,曾廣泛地流布著名為“海神”“十盤”“十萬”“吹歌”“社盤”的笙管樂。俗稱雖不相同,但各分支樂種的文化形態高度一致,屬同一樂種族,筆者統稱之為河洛笙管樂。河洛笙管樂由農民傳習,與區域內民間信仰關系密切。大部分樂社的樂隊編制由“笙管位”“打擊位”1等兩部分構成,呈“二位一體”樣態。其中,前者由管、笙、笛、...
《愛樂者》:20世紀80年代交響樂復蘇中的公共話語空間————作者:魏星;
摘要:<正>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交響樂復蘇的重要時期,在經歷了長時間的中斷后,交響樂逐漸恢復活力,而廣大愛樂者的積極參與,成為這一進程中不可忽視的推動力量。在這一歷史背景下,上海交響樂愛好者協會于1985年成立,并創辦了會刊《愛樂者》報,既真實記錄了上海交響樂普及的歷程,也成為連接業余觀眾與專業音樂家之間的重要紐帶。《愛樂者》以普及交響樂文化為宗旨,通過評論、讀者來信和研討會等多種形式,搭建了一個開放...
技融兩系 意通古今——姜萬通混聲合唱《靜夜思》解析————作者:鄭剛;
摘要:<正>在清代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中,李白《靜夜思》的全文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閱讀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時,卻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這么看,宋人著錄的《靜夜思》中的文字應是可信的”1。既然宋本離李白的時代更近,更加接近李白原作,但為什么不如后來的版本更為流傳呢?對此有學者闡釋道:首句“床前看月光”,原本有三截意思:“床前”...
從白山黑水走來的音樂旅人——懷念摯友徐占海————作者:曉丹;
摘要:<正>幾十年來,徐占海在當代歌劇領域,一寸寸壘高自己的藝術殿堂,用心去擁抱時代,在樂壇眾多門派、風格的激烈競爭中,堅持不懈地汲取中外音樂精華,鉆研創作方法,領悟音樂規律,力求在自己的作品中說出獨特的音樂語言,創立屬于自己的音樂風格。徐占海的作品幾乎囊括了國內音樂方面所有大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旅部“文華大獎”、中國音樂“金鐘獎”。他的創作涉獵京劇、評劇、歌劇、舞劇、清唱劇及合唱、影視音樂作...
視聽 演繹 評論——“庫倫奇斯現象”之思————作者:方文;孫國忠;
摘要:<正>2024年11月,提奧多·庫倫奇斯率領其親手締造的音樂永恒樂團二度訪華演出,所到城市上海、北京、武漢和深圳皆掀起了愛樂熱潮,“庫倫奇斯現象”成為近期音樂界和愛樂圈的一個熱門話題。庫倫奇斯以其獨特的音樂理念和另類的指揮風格,通過音樂會演出場域制造的視覺與聽覺交融和個性化音樂演繹,在重新定義音樂會現場體驗的同時,對傳統的古典音樂鑒賞及其審美感知形成挑戰
技術與情感的平衡 找尋自己的聲音——評于冠群2024年武漢獨唱音樂會————作者:袁利軍;
摘要:<正>作為在歐美眾多歌劇院頻繁亮相的中國女高音歌唱家,于冠群近幾年致力于以獨唱音樂會的形式回饋國內聽眾。自2022年11月在上海的演出引發轟動效應后,2023年12月和2024年3月,她先后在長沙和深圳成功舉辦獨唱音樂會。2024年6月22日晚,武漢聽眾也終于迎來這位備受關注的歌唱家
中法音樂何以會通——由“境·象”江晨鋼琴獨奏音樂會曲目引發的美學思索————作者:孫月;
摘要:<正>2024年11月30日,上海交響樂團演藝廳里舉行的一場鋼琴獨奏音樂會,引發了我對一個話題的興趣與探索:中法音樂何以會通?這場題名“境·象”的鋼琴獨奏音樂會,與江晨以往舉辦的個人獨奏會一樣,曲目設計上頗具匠心,節目冊也精美考究。用調色過的油畫名作為宣傳背景,紅白藍三色搭配的清透典雅,印象派的快刷筆觸,從視覺上就讓人瞬間察覺對質感與品位的追求。從文本來看,大至音樂會名稱,小到每首樂曲的標題與解說...
阮“樂改”七十年評述————作者:劉平;
摘要:<正>1954年起,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學研究所樂改小組等指導的全國性民族樂器改革(本文簡稱“樂改”)全面開啟,現代意義上的阮自1955年產生,至今已然走過七十個春秋1。阮這一樂器在歷史長河中歷經數度興衰,當代對其進行的樂器改革與改良成效顯著,諸多學者如石一冰、高舒等都曾對這一過程予以梳理,并給予了較高評價2。不過,當阮直面當下演奏舞臺...
人民音樂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兩個月毫無動靜,打電話去詢問得知還沒看到,編輯說讓我等等他現在看,過了十分鐘打過去被告知文章觀點有失偏頗。感覺人民音樂里面很多文章比較偏社會學文章也不是特別學術 所以寫的題材比較新。不過感覺編輯觀點偏保守,盡量不要對傳統音樂提過多的意見。 不過仔細想想還是編輯建議還是有一定道理 傳統音樂看不起現代音樂已經是常態,編輯說話已經算很客氣了哈哈哈哈。
2020-10-18 12:03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