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7-01 18:07:59
熱力發電最新期刊目錄
生物質與煤流化床混燒過程污染物排放及成灰特性試驗研究————作者:許慧;張子皓;趙瑞東;陳天舉;武景麗;方龍;吳晉滬;
摘要:生物質與煤混燒可降低燃燒過程中的污染物和碳排放,但二者混燒過程中污染物排放和成灰特性及其關鍵影響因素仍缺乏系統地對比研究。采用小型流化床裝置研究了稻殼(RH)和煙煤(SC)混燒特性,考察了燃燒溫度、反應氣氛和摻混比例等對混燒過程NO和SO2排放規律及成灰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隨燃燒溫度升高,混燒過程NO排放質量濃度先升高后降低,SO2排放質量濃度則逐漸升...
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變負荷特性模擬————作者:劉梁;高凱旋;謝德清;何建樂;黃中;金燕;呂俊復;柯希瑋;
摘要:新能源裝機占比的不斷提高對包括超臨界循環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鍋爐在內的燃煤發電機組靈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某350 MWCFB鍋爐為對象,采用計算顆粒流體動力學(computational particle fluid dynamics,CPFD)方法,針對變負荷工況下的爐內過程響應特性開展了模擬研究,并探討了燃燒-循環干預措施對變負荷速率的影響。結...
CO2地質封存與利用技術發展態勢與展望————作者:方杰;雷宏武;時俊杰;白冰;李娜娜;趙晏強;
摘要:CO2捕集、利用與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術是緩解CO2排放對環境影響的關鍵技術,CO2地質封存與利用是CCUS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了CO2地質封存與利用技術領域的全球發展態勢,從政策體系建設、項目實施、研究成果等方面梳理了我國的發展...
基于TimeGAN的燃氣輪機氣路故障 數據增強方法————作者:陳啟泰;翟春華;黃慶;牛晨暉;蘇新民;焦道順;金建華;潘赫男;李冬;奚新國;袁源;陰海強;蘇通;
摘要:為解決燃氣輪機(燃機)氣路故障機器學習模型訓練時存在的故障樣本不平衡問題,提出基于時間序列生成對抗網絡(TimeGAN)的燃機氣路故障數據增強方法。首先,對實際工況下的燃機氣路故障瞬態運行數據進行清洗、標準化、特征工程及PCA降維,以保留關鍵故障特征。然后,構建包含嵌入、生成、判別與重構4模塊的TimeGAN模型,并利用Optuna超參數優化工具實施貝葉斯優化以獲得最優超參數。最后,通過預測指標、...
天然氣摻氨燃燒研究進展————作者:張斌;王光磊;羅賽貝;潘亦璘;張海;高緒棟;范衛東;
摘要:天然氣摻氨燃燒技術憑借在降低碳排放方面的巨大潛力,已成為全球研究焦點。氨在燃燒過程中存在著火困難、火焰傳播速度緩慢以及易被吹熄等諸多問題,而天然氣的摻入能夠顯著改善這些問題,也推動了氨燃料的廣泛應用,為清潔能源的開發開辟了新途徑。首先從技術可行性與經濟可行性方面對天然氣摻氨燃燒技術的應用潛力進行評估,分析其在能源轉型進程中的積極意義。接著,借助反應動力學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氨與天然氣摻混燃燒的化學反...
燃煤電站鍋爐摻氨燃燒特性及對鍋爐影響研究進展————作者:李宇航;田舒嫚;張普選;晉中華;鄧磊;車得福;王志超;
摘要:綜述了燃煤電站鍋爐摻氨燃燒的燃燒特性及其對鍋爐的影響,旨在為大規模應用氨作為燃煤替代燃料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通過系統回顧現有文獻,研究氨燃燒的基本特性、火焰傳播特性、火焰形態及其對燃煤鍋爐的影響,同時探討了富氧燃燒、預熱燃燒及氫氣助燃等強化燃燒的方法。結果表明:氨煤混燃雖提高了酸露點但能夠減緩受熱面積灰、結渣、磨損和高溫腐蝕等問題,氨的反應性較差可能導致爐膛損失增大,但采用增氧燃燒等策略可以減少這...
二次再熱機組旁路蓄熱方案調峰容量及經濟性研究————作者:沈仁虎;鄭莆燕;程佳豪;張相鵬;黃婭彤;葉子杰;
摘要:為研究熔鹽蓄熱方案對二次再熱凝氣式機組調峰能力以及經濟性的影響,以660 MW二次再熱凝汽式機組為例,將蓄熱與機組旁路相結合,考慮不同蓄熱熱源,設計了7種旁路蓄熱方案。通過仿真模擬,研究了30%THA~50%THA蓄熱起始范圍內不同方案的最低發電負荷率、蓄熱降負荷數、增加的調峰容量補償及煤耗成本等指標的變化。結果表明:并聯了多股蓄熱熱源方案的最低發電負荷率要低于使用單一熱源,并聯了3股蓄熱熱源的方...
集成化學鏈制氫的CO2零排放SOFC/GT/ORC混合動力系統性能————作者:佟勇婧;王軍;池立勛;程思昱;段立強;張漢飛;王秋實;王浩博;黃龑;
摘要:提出一種新型集成化學鏈制氫的CO2零排放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燃氣輪機/有機朗肯循環混合動力系統,在實現高效發電的同時,高效分離捕集CO2。系統以甲烷為燃料,通過化學鏈反應產生氫氣進入燃料電池,避免了電池內部積碳現象發生,電池陽極出口回路至化學鏈,燃料反應器出口與電池陰極出口氣體進入燃氣輪機做功,排氣余熱被有機朗肯循環系統回收利用,進一步提高系統效率;并建...
布袋除塵器內灰粒動態沉積特性及對沉積層影響的數值研究————作者:吳嘉俊;游永華;毛漢林;易正明;
摘要:在使用多孔介質方法描述濾袋及其表面灰層滲流的基礎上,借助Fluent軟件的DPM模型模擬布袋除塵器內灰粒運動和沉積行為,研究灰粒尺寸對濾袋表面濾餅動態形貌的影響,并探求濾餅附加阻力對后續灰粒沉積的影響。結果表明:1)除塵時間足夠長時,灰層厚度和除塵器壓力損失近似隨時間線性增加,在灰粒質量流量不變條件下,灰粒尺寸越小,壓力損失越大;2)小直徑灰粒跟隨性好,容易被上升氣流攜帶至豎直濾袋尾(頂)部,而大...
基于灰污特征場感知的電站鍋爐智能吹灰系統設計與應用————作者:劉道慶;李鶴;陳昊;姜磊;王先權;陳解決;安呈帥;王林;顧玉順;
摘要:為解決大比例摻燒經濟煤種帶來的鍋爐受熱面嚴重積灰結渣問題,基于灰污層與煙氣流場參數間的密切關系,提出了截面灰污特征場的概念,并據此開發了包含特征場檢測生成與基準場預測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鍋爐智能吹灰控制系統。通過比較基準特征場與當前特征場落差值與集中度差異,系統能夠及時準確地判斷合理吹灰時機,實現了智能感知、按需吹灰。新系統解決了現有的模型計算法測點缺乏、精度不高的問題,克服了爐內觀測法儀器設備造價...
基于多任務不確定性損失的電站鍋爐關鍵指標預測————作者:王宇飛;李楠;謝剛;張曉紅;聶曉音;周勇;
摘要:隨著電站鍋爐靈活運行需求的增加,頻繁的變負荷運行導致污染物含量和煙氣參數大范圍波動,對單一污染物或煙氣參數等關鍵指標進行建模已無法滿足電廠實際需求,因此需要考慮多種關鍵指標的耦合性進行協同預測建模。基于燃煤電廠的歷史運行數據,通過核函數映射進行特征提取,構建硬參數共享結構的長短時記憶神經網絡進行多任務預測建模,利用不確定性損失的方法優化預測模型。實驗結果表明,所提出的預測模型在變負荷工況下表現出較...
耦合不同制氫技術的合成氨系統技術經濟性分析及碳排放評估————作者:杜逸云;劉路堯;陳越;于吉慶;張馨藝;張棟順;劉先海;李標;王桂楠;張漢飛;
摘要:“雙碳”背景下,利用可再生電力電解水制氫合成氨,不僅可以消納可再生能源,解決氫能儲運難題,也促進傳統合成氨工藝的綠色轉型。為了探究不同制氫方案對合成氨系統技術經濟性的影響,對比分析了質子交換膜電解槽制氫、質子交換膜電解槽和堿液電解槽制氫比例為1:1以及堿液電解槽制氫3種制氫方案的系統熱力性能和經濟性能的表現,并利用夾點分析和數學規劃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了質子交換膜電解槽和堿液電解槽協同制氫合成氨系統...
大規模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技術現狀及發展研究————作者:楊曉;姚明宇;韓偉;馮鵬輝;張可臻;
摘要: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制氫已成為新能源消納及“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主要介紹了國內外氫能政策及戰略布局,分析了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技術的優點及技術瓶頸,并對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制氫系統的分類、協調控制優化及能量管理進行了梳理。在此基礎上,對目前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裝機容量及制氫成本進行了簡要剖析,可為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體系建設及終端能源的清潔替代提供參考
考慮調峰輔助服務收益的耦合儲熱罐熱電聯產機組運行調度研究————作者:周天羽;張一農;徐鋼;李敏杰;董偉;
摘要: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形勢下,要求熱電聯產機組更多地承擔調峰任務,其中耦合儲熱罐是機組提高調峰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為解決在調峰輔助服務市場背景下儲熱罐與機組的運行調度問題,對熱電聯產機組進行熱力系統仿真,獲得了反映機組實際工況的煤耗與運行安全區;建立了耦合儲熱罐的熱電聯產機組系統優化模型,以系統凈收益最大為目標,對某熱電聯產機組及儲熱罐逐小時運行調度智能尋優。結果表明:儲熱罐儲熱過程...
CuO和CuCl2添加劑對二元碳酸熔鹽熱物性的影響————作者:田禾青;何燦;郭茶秀;
摘要:微納顆粒摻雜是熔鹽相變儲熱材料改性的重要方法。以40Li2CO3-60Na2CO3(質量分數)二元碳酸熔鹽為基體熔鹽,CuO和CuCl2作為添加劑,利用高溫熔融法分別制備了CuO-Li2CO3-Na2CO3 基于Y形翅片的相變材料冷卻光伏電池的實驗及理論研究————作者:郭偉;賀春光;韓偉;付康麗;張順奇;姚明宇;安佳坤; 摘要:光伏發電充分利用了太陽能綠色清潔、分布廣泛、儲備豐富的優勢,但光伏組件的發電效率往往因工作溫度升高而下降,嚴重影響系統性能。針對這一問題,通過實驗研究了基于Y形翅片的相變材料對光伏電池的冷卻效果,重點分析了Y形翅片的分杈角、位置長度和長度比等結構參數對系統熱電性能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與無翅片系統相比,帶有Y形翅片的系統平均光電轉換效率提高了0.37%,同時石蠟的平均熔化速率增加了21.52%;位... 350 MW超臨界循環流化床煤電機組啟停調峰試驗————作者:宋海峰;王君峰;安仲紅;蘭文祥;常健;郭金亮;郎麗萍;柯希瑋;呂俊復; 摘要:隨著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的快速增長,煤電調峰能力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為了挖掘超臨界循環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燃煤發電機組的啟停調峰能力,以某350 MW超臨界CFB機組為研究對象,開展了壓火熱備與快速啟停的試驗研究。試驗結果表明,超臨界CFB機組在壓火時能夠快速達到近零負荷(平均負荷變化率接近10%Pe/min),之后維持熱備狀態達108 min。壓... 熱管型深層地熱驅動熱電聯供系統熱力學與熱經濟分析————作者:李驥飛;饒建業;李瑞忠;郭智琳;苗政; 摘要:建立了熱管型深層地熱驅動熱電聯供系統分析模型,通過熱管-地熱巖層數值計算獲取熱管的動態取熱特性,耦合直膨式熱電聯供系統熱力學與熱經濟性能分析,研究了熱管結構(熱管直徑、熱管長度、保溫層長度)、運行時間和地溫梯度對熱電聯供系統性能的影響規律。結果表明:熱管蒸汽冷凝溫度越低,熱管取熱量越大,有助于縮短投資回收期,但冷凝溫度的降低會降低熱電聯供系統熱效率,同時,存在最佳蒸汽冷凝溫度使得系統LCOE最低。... 直接空氣碳捕集耦合二氧化碳光、熱、電轉化技術研究進展————作者:柳待;王宇旸;吳嘉僖;吳宛霖;王騰;熊卓;劉婧;趙永椿;張軍營; 摘要:直接空氣碳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技術作為典型的負碳排放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技術之一,但是其依然面臨高成本、高能耗問題。DAC技術與碳利用技術的深度耦合,將捕集的CO2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可提升碳減排效率,并降低全過程成本,在碳中和路徑中具有重要價值。介紹了DAC技術的分類和原理,綜述了DAC技術與二氧化碳光、電、熱轉化技術耦合的研究進展和... 660 MW對沖鍋爐下位燃盡風錯層布置燃燒特性數值模擬————作者:宋和斌;郭修文;韓金克;夏永俊;吳建群;李志華;方慶艷; 摘要:某660 MW對沖鍋爐設計采用下位燃盡風錯層布置,投運前墻上層燃燒器時爐膛出口NOx質量濃度高、燃盡效率低。利用數值模擬研究滿負荷工況磨煤機組合運行方式和前墻下位燃盡風率、射流角度、噴口高度對鍋爐燃燒及NOx排放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停用前墻上層燃燒器后NOx排放質量濃度降低了29.49 mg/m3,且飛灰含碳... 熱力發電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常見問題及解答
陜西省西安市地區核心期刊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