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醫學期刊 熱度: 時間:
《中國抗生素雜志》
關注()【期刊簡介】
《中國抗生素雜志雜志》創刊于1976年,本刊為月刊,主編:譚仁祥。國內統一刊號:CN51-1126/R,國際刊號:ISSN1001-8689。
《中國抗生素雜志雜志》現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為全國藥學類,北大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目錄),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核心期刊)(2008版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目錄期刊),分別于1992、1996、2000、2004年被列入《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攬》,被國內幾乎所有數據庫、文獻檢索系統收載、是我國微生物藥物領域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1997年第一批進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被萬方數據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首席醫學網和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收錄。同時被美國生物學文摘(BA)、美國化學文摘(CA)、國際藥學文摘(InternationalPharmaceuticalAbstracts,IPA)、荷蘭艾斯維爾生物文獻數據庫(ElsevierBibliographicDatabase)、荷蘭醫學文摘數據庫(EMBase)收錄,并被NCBIMedline部分收載。
【雜志收錄】
CA化學文摘(美)(2009)
CBST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期刊欄目】
綜述,藥理與臨床,微生物藥物篩選,分離純化與化學合成,遺傳育種與生物合成,分析與質控、制劑,研究簡報,短訊。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刺五加內生放線菌Planomonospora sp.12代謝產物研究及其菌種鑒定 劉麗,劉愛華,任浩,何寧,陳汝賢,袁麗杰,解云英,Liu Li,Liu Ai-hua,Ren Hao,He Ning,Chen Ru-xian,Yuan Li-jie,Xie Yun-ying
生物與化學方法相結合提高海洋生境放線菌YB-24菌株星形孢菌素產量 蓋翠娟,董姣姣,楊愛崗,林文瀚,鐘惠民,田黎,Gai Cui-juan,Dong Jiao-jiao,Yang Ai-gang,Lin Wen-han,Zhong Hui-min,Tian li
在東方擬無枝酸菌中建立Ⅰ-SceⅠ內切酶介導的無標記敲除系統 朱麗,饒敏,羅敏玉,Zhu Li,Rao Min,Luo Min-yu
TetR家族轉錄調控基因tfpA對鏈霉菌合成A21978C的影響 逄麗,魏維,靳旭,戈梅,陳代杰,Pang Li,Wei Wei,Jin Xu,Ge Mei,Chen Dai-jie
表面活性劑對活躍鏈霉菌產那西肽發酵的影響 趙世光,李德才,薛正蓮,吳安寧,周揚,華駿,Zhao Shi-guang,Li De-cai,Xue Zheng-lian,Wu An-ning,Zhou Yang,Hua Jun
24孔板培養活躍鏈霉菌合成那西肽條件的優化 周揚,薛正蓮,秦艷飛,趙世光,劉艷,Zhou Yang,Xue Zheng-lian,Qin Yan-fei,Zhao Shi-guang,Liu Yan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鹽酸博來霉素的有關物質和組分 魯瑞娟,楊倩,曹曉云,Lu Rui-juan,Yang Qian,Cao Xiao-yun
HPLC-電噴霧檢測器測定硫酸阿米卡星中卡那霉素和硫酸鹽的含量 張鳳妹,王建,Zhang Feng-mei,Wang Jian
HPLC法測定羥基地美硝唑有關物質 張秀英,李強,溫芳,趙文杰,陸連壽,徐肖君,王在時,Zhang Xiu-ying,Li-Qiang,Wen Fang,Zhao Wen-jie,Lu Lian-shou,Xu Xiao-jun,Wang Zai-shi
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范文: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探析
摘要: 目的 探討手法復位配合外固定架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方法和療效。 方法 對本院采用手法復位配合外固定架治療37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 37例患者骨折愈合情況中,優94.6%,良5.4%,差0.0%,無明顯不良反應。 結論 手法復位配合外固定架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效果好,創傷小,可以推廣。
關鍵詞: 核心期刊發表,手法復位,外固定架,股骨粗隆間骨折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指股骨頸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間的骨折,該病癥多見于老年人。由于老年人骨質較為疏松,一旦跌倒或其他原因造成下肢突然扭轉或急劇過度外展、內收就可能引發骨折。現代醫學上多采用手術治療,切開復位成為常規選擇,但是治療中老年患者多不能耐受手術創傷和麻醉風險,造成切口復位內固定受到限制[1]。本院自2013年1月―6月共收治了37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復位配合外固定架治療后,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中國抗生素雜志最新期刊目錄
藥用真菌來源活性分子的異源生物合成研究進展————作者:強亞雄;楊璟;應雙霞;杜承鐘;趙群飛;
摘要:藥用真菌因其獨特的療效和深遠的歷史在中醫藥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野生藥用真菌由于對特定生態環境的依賴,資源稀缺,限制了其開發和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通過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實現活性成分的綠色高效合成,為珍稀藥用真菌活性成分的可持續利用開發提供了新的途徑。本文綜述了近年來藥用真菌活性成分異源微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進展,并探討了基因組挖掘與異源生物合成技術結合在新藥效物質發掘方面的潛力,旨在為藥用...
寧夏某三甲醫院28例尿路感染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目細菌分子流行特征及耐藥性分析————作者:閆麗新;朱晨宇;陶佳;洪煒;胡欣欣;賈偉;
摘要:目的 探討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尿路感染碳青霉烯類耐藥腸桿菌目細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的分子流行特點及其耐藥性和同源性,為其治療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收集2013年12月—2022年11月住院患者尿路感染CRE28株,使用WHONET5.6軟件統計菌株分布、耐藥性;應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chainreaction,P...
Penicillium sp.MYA5中microperfuranone聚酮合酶基因在構巢曲霉中的異源表達————作者:孟憲超;胡波;于豪冰;孫園園;劉小宇;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過基因挖掘與異源表達提高極地內生真菌Penicillium sp. MYA5中抗菌化合物microperfuranone的產量,并驗證其生物活性。方法 基于基因組測序數據,利用antiSMASH分析預測生物合成基因簇;克隆聚酮合酶基因mfpksA,構建重組質粒pYTU-mfpksA,通過酵母和大腸埃希菌轉化篩選陽性克��;將重組質粒導入Aspergillus nidulans LO...
鹽田來源極端嗜鹽真菌Fusarium incarnatum GXIMD00527抗污損活性成分研究————作者:梁莉芬;陸春菊;傅春青;黃華慶;陳春曉;戚夢凡;羅小衛;高程海;劉永宏;徐新亞;
摘要:目的 研究一株極端嗜鹽真菌變紅鐮刀菌Fusarium incarnatum GXIMD00527次級代謝產物及其抗海洋生物污損活性。方法 通過硅膠柱色譜、高效液相色譜等方法對其次級代謝產物進行分離純化,運用核磁波譜技術及文獻查閱方法確定其化學結構,并測定了單體化合物抗污損生物藤壺幼蟲附著活性和細胞毒性。結果 共分離鑒定了8個化合物,包括4個特特拉姆酸類生物堿decalintetracid A(1)...
北部灣海洋曲霉菌MDKFD-13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及其抗氧化活性————作者:王子敏;侯海鈴;歐梅;駱華珊;蘇以潔;譚萍;孔凡棟;
摘要:目的 對1株北部灣刺螺來源曲霉菌MDKFD-13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及其抗氧化活性進行研究,獲得結構新穎的活性次級代謝產物。方法 采用大米固體培養基對菌株進行發酵,乙酸乙酯提取發酵產物;應用正反相ODS柱色譜、半制備液相等多種色譜學方法進行分離純化;綜合運用質譜、核磁共振、化合物理化性質等對分離的化合物進行結構鑒定;采用DPPH法對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進行測試。結果 從曲霉菌MDKFD-13發酵產物中...
深層土壤真菌Aspergillus sp.GZWMJZ-1617次級代謝產物研究————作者:吳香群;何文文;吳耽;王冬陽;王立平;朱偉明;
摘要:目的 研究深層土壤真菌Aspergillus sp. GZWMJZ-1617的活性次級代謝產物。方法 利用硅膠柱色譜、凝膠柱色譜、高效液相色譜等技術手段對其發酵物進行分離純化,并通過核磁共振波譜、質譜和比旋光等方法鑒定化合物結構;熒光法測試ORAC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活性、PNPG法測試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以及用比色法測定PTP1B酶抑制活性。結果 從深層土壤真菌Aspergillus sp. G...
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LHS-P1-3次級代謝產物的分離鑒定及腫瘤細胞毒活性研究————作者:舒婷;孫建;伍榮香;位彩霞;田靜源;王佩;孔凡棟;王聰;周麗曼;
摘要:目的對分離自落花生中的內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LHS-P1-3的次級代謝產物進行研究。方法利用正相硅膠柱色譜、高效液相色譜等對真菌次級代謝產物進行分離純化,通過ESI-MS、NMR等方法進行結構鑒定,采用CCK-8法進行腫瘤細胞毒活性評價。結果從內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LHS-P1-3中共分離得到9個化合物,其中包括1個新化合物(stackyline E...
海洋真菌Trichoderma sp.MDCW-16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作者:許睿;徐心艷;徐輝;陳敏君;楊雪芳;李培海;孔凡棟;王聰;
摘要:目的 對廣西北部灣來源的海洋真菌Trichoderma sp. MDCW-16與香蕉枯萎病菌共培養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進行提取并研究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柱色譜等技術對發酵產物進行分離和純化,并利用紫外光譜、質譜和核磁共振等方法鑒定化合物的結構。基于斑馬魚模型對分離得到的化合物進行促血管生成活性評價。結果 分離鑒定了1個新的吡喃酮類化合物以及9個已知化合物:4-羥基苯乙酸甲酯(2)、對乙酰氧基苯乙醇...
十字孢堿磺�;a物合成及其細胞毒活性研究————作者:趙林春;李港;許言超;朱偉明;王立平;
摘要:目的 對放線菌來源的十字孢堿進行結構修飾,豐富其化學結構的多樣性,發現具有選擇抑制活性的抗腫瘤先導化合物。方法 以十字孢堿為原料,在其3'-N上與磺酰氯反應得到磺�;宙邏A衍生物;利用色譜技術對目標化合物進行分離純化;采用質譜(MS)、高分辨質譜(HRESIMS)、核磁共振(1H NMR和13C NMR)等鑒定化合物結構;并通過CCK-8法對十字孢堿衍...
海星共附生真菌Cippumomyces sp.GXIMD02047天然產物的研究————作者:滕全;夏辰曦;金鑫;陳顯強;
摘要:目的 研究海洋真菌Cippumomyces sp. GXIMD02047化學成分的多樣性與活性。方法 采用正相硅膠柱色譜、ODS柱中壓色譜、Sephadex LH-20凝膠柱色譜和高效液相色譜等技術分離Cippumomyces sp. GXIMD02047天然產物,并利用核磁共振波譜結合文獻數據比對方法鑒定天然產物的結構。運用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1, 1-Diphenyl-2-...
近40年真菌代謝產物中環狀四肽、五肽和六肽研究進展————作者:姜悅;王宇;易湘茜;高程海;劉永宏;曹沛;白猛;
摘要:環肽是一類主要由氨基酸殘基通過肽鍵形成的非線性含氮化合物。短桿菌肽抗菌劑是在20世紀40年代被發現的該家族的第一個成員。在隨后的幾十年里,更多的天然環肽類似物被公開報道。本文對1986年12月—2024年6月,從真菌資源中共獲得的121個環狀四肽、五肽和六肽的來源、化學結構特征和生物活性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綜述。此外,大多數的環肽化合物表現出顯著的抗腫瘤、抗菌、抗瘧疾、抗炎和抗病毒等藥理活性,為新藥的...
Pseudogymnoascus sp.OUCMDZ-4032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及遺傳體系的構建————作者:安成澤;杜榮添;王維運;王乂;
摘要:目的 分析南極來源嗜冷真菌Pseudogymnoascus sp. OUCMDZ-4032次級代謝產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并建立菌株遺傳轉化體系,為激活菌株沉默基因簇奠定基礎。方法 通過antiSMASH網站分析生物合成基因簇。通過抗性篩選,菌絲生長培養基和酶解時間的優化,制備了優質原生質體。利用原生質體吸水漲破,對原生質體進行檢測和再生率計算。通過將hph和neo耐藥片段導入,對轉化系統進行驗證。結果...
基于斑馬魚模型的化合物lignicol促血管生成活性研究————作者:劉長宇;李佳潯;王聰;李曉彬;張云;李培海;
摘要:目的 基于斑馬魚血管損傷模型,對化合物lignicol的促血管生成活性及其作用機制進行初步探究。方法 利用Vatalanib(PTK787)孵育斑馬魚胚胎(24 hpf)構建斑馬魚血管損傷模型,同時暴露于濃度為5、10和20μmol/L的lignicol中24 h,阿魏酸(ferulic acid)作為陽性對照,觀察并計算斑馬魚節間血管和腸下靜脈血管的生長情況,利用RT-PCR技術測定各組斑馬魚血...
楊樹桑黃菌次生代謝產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作者:劉旭雯;周潔;葉董艷;李芊慧;尹樹仁;徐子雯;劉丹;努爾比亞姆·努爾麥麥提;白鶴龍;
摘要:目的 研究楊樹桑黃菌固體培養物的化學成分和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超聲提取和半制備液相色譜法進行分離純化化合物,通過核磁共振波譜數據鑒定其結構,評估了它們對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結果 從楊樹桑黃菌提取物中分離得到7個化合物,分別是牛奶樹堿(1),莨菪亭(2),phellifuropyranone A(3),青霉內脂D(4),(3E, 6S)-3-庚烯-1, 6-二醇(5),ethyl ...
土壤來源擬盾殼霉屬真菌Paraconiothyrium sp.ACC31771的次級代謝產物研究————作者:鄭圣?;何立銘;王聰;陶韋新;張克勇;蔡由生;
摘要:目的 從中國新疆布爾津縣喀納斯湖土壤分離出擬盾殼霉屬真菌Paraconiothyrium sp. ACC31771,對其次級代謝產物及活性進行研究。方法 采用馬鈴薯葡萄糖肉湯培養基(PDB)對菌株進行發酵,發酵液和菌絲體經過濾分離,菌絲體使用丙酮超聲萃取,減壓濃縮后得到粗提物。利用HP20大孔樹脂吸附提取發酵產物,采用硅膠柱色譜、Sephadex LH20凝膠柱色譜和半制備液相法等技術進行化合物的...
APD-CLDs生物合成基因簇攜帶菌株的基因篩選與分析————作者:方志鍇;陳麗;林鵬輝;陳楠楠;江紅;周劍;
摘要:目的 建立氨基戊二烯環脂肽類化合物(APD-CLDs)基因簇攜帶菌株的篩選策略,從實驗室建立的放線菌菌種庫中篩選并分析APD-CLDs基因簇攜帶菌株。方法 采用PCR技術結合基因組掃描,成功篩選出7株攜帶APD-CLDs基因簇的放線菌,并對這些菌株進行了基因組測序和分析。結果 基因組分析結果表明,Micromonospora sp. FIM99-461、Micromonospora sp. FIM...
1株廣西紅樹林放線菌Streptomyces sp.的次級代謝產物及抗菌活性研究————作者:楊淑玉;肖陽;章唐桀;劉蜜;劉洪存;楊立芳;姜明國;
摘要:目的 為獲得更多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對1株來源于廣西茅尾海紅樹林老鼠簕根際土壤的放線菌Streptomyces sp. GY-10129的次級代謝產物及其抗菌活性進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膠柱色譜、高效液相色譜和半制備液相色譜等技術,對該菌株的次級代謝產物進行分離;采用波譜學方法對單體化合物進行結構鑒定;并采用濾紙片法對單體化合物進行抑菌活性測定。結果 從Streptomyces sp. GY-...
基于肝癌HepG2細胞三維培養模型的紅樹林根際放線菌來源actinomycin D抗腫瘤活性機制初步研究————作者:陳丹丹;葉景靜;梁振益;徐靜;
摘要:目的 基于肝癌HepG2細胞的二維(2D)和三維(3D)培養模型,研究紅樹林植物紅樹根際土壤放線菌Streptomyces parvulus A-30發酵提取物中的化學成分放線菌素D(ActD)抑制肝癌HepG2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討其作用機制。方法用不同濃度Act D處理HepG2細胞,采用CCK-8法檢測其對2D培養的HepG2細胞增殖的影響;以Matrigel基質膠為基質材料建立體外...
RP-HPLC法測定注射用頭孢曲松鈉中的高分子雜質————作者:孫玉雙;李敏;表亞囡;劉萍;魏寶軍;鞏海雪;鮑楠楠;蔡晨琳;王利杰;
摘要:目的 建立RP-HPLC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注射用頭孢曲松鈉中的高分子雜質,并應用2D-LC-HR-MS/MS法對其中的高分子雜質進行結構鑒定。方法 采用RP-HPLC法,色譜柱為Shim-pack GIST C18-AQ(4.6 mm×250 mm,5μm),流動相A為0.05 mol/L磷酸緩沖鹽(取十二水合磷酸氫二鈉9.0 g和無水磷酸二氫鉀3.5 g,加水溶解稀釋至...
特邀主編點評 “抗生素藥品質量控制與評價專輯”——強化市場監管,助力產業發展————作者:胡昌勤;
摘要:<正>藥品的安全、有效和質量可控是上市藥品應具有的最基本屬性。藥品監管是指藥品監督管理機構對藥品的研制、生產、流通和使用環節進行管理的過程。對上市藥品的質量監管是藥品監管的重要部分。從2008年起,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統一部署下,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每年組織全國各級藥品檢驗機構對上市藥品進行評價性抽驗(后稱“國家藥品抽檢”)。其目的可以概括為:客觀地評價國內藥品的質量狀況;分析產品的主要質量...
相關醫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