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期刊 熱度: 時間: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關注()《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月刊)創刊于1981年,是由教育部主管、華中農業大學主辦的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雙月刊。讀者對象主要是從事與農業、農村、農民有關的科研、管理及教學人員。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華中農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211工程”重點大學,辦學質量、科研實力、聲望與地位都居全國農林高校前列。本刊依托學校的學科優勢,把“三農”問題研究作為本刊的特色和重點。獲獎情況:全國高等農業院校優秀社科學報;全國高等理、工、農醫院校優秀社科學報;湖北省優秀期刊;“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欄目獲湖北期刊“特色欄目”獎。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欄目設置
農業農村農民、政治哲學、經濟管理、社會法律、教育教學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榮譽
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閱讀推薦: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ISSN:1673-0143 ,CN:42-1737/N) 是由湖北省教育廳主管、江漢大學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自然科學類綜合性學術期刊,雙月刊。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數學文摘》、《中國無機分析化學文摘》來源期刊,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全文收錄。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最新期刊目錄
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數智化轉型論析————作者:陳波;郭瑞達;
摘要:新質生產力兼具經濟與社會雙重屬性,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理論的又一次創新。在數智化時代,面對我國農業大而不強的突出問題,新質生產力已然成為建設農業強國的根本動力,而農業數智化則是新質生產力基于我國農業國情的必然選擇與應用。從出場邏輯看,新質生產力為農業數智化的出場,提供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和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基礎;指明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交匯;闡明了農業數智化的躍遷升級源于新質生產力的...
論基層政府拓展自主性中的“經營型治理”——以A省S縣梅鎮產業發展為例————作者:張緊跟;張旋;
摘要:制度緊縮環境和治理現代化背景推動著基層政府行動邏輯發生變化,“經營型治理”出現并成為新時期基層政府尋求自主性的新趨向。通過對梅鎮政府產業發展的田野調查,發現基層政府借用治理的名義進行情境造勢,順利獲取上級政府和基層社會的關注與配合,完成自主空間的再造,由此成為邀功與避責的利器。基于制度邏輯的理論視角,文章構建出“多重制度邏輯-情境嵌入-組織行動”的分析框架,認為“經營型治理”的實現源自基層政府對所...
從流量變現到內力再生:數字時代鄉村治理有效的實現路徑——基于“村BA”出圈現象的分析————作者:許曉;楊明;
摘要:隨著新興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數字鄉村戰略的實施推進,農村農民邁入數字時代已是大勢所趨,這也為化解村治難題、提升村治效能創造出新的機遇。從中國式鄉村治理有效的“恒常”出發,結合對臺盤村“村BA”網絡出圈現象的實地調研,可以將數字時代鄉村治理有效的實現路徑總結為“從流量變現到內力再生”。流量變現黏合了原本松動的人村關聯,使村莊演變為能吸引村民返鄉創業、能增加農民收入的時空場域。在此基礎上,社會關聯得以重組...
氣候變化下的中國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再測度————作者:尹朝靜;楊坤;孔鋒;
摘要:測算糧食生產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并揭示我國糧食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源泉,對于推動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基于省級層面糧食行業面板數據,將氣候因素作為外生不可控投入要素納入糧食TFP測算體系,使用特定測量(MS)模型對糧食TFP增長進行測度,并將其分解為技術進步、投入變化、氣候變化和效率變化,進而細致剖析25年間我國糧食TFP增長及其構成。研究發現:(1)25年間我國糧食T...
高質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進路————作者:丁玲;鐘漲寶;
摘要: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國家安全基礎,都離不開農業農村發展。高質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進路在于:以深化改革為指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以糧食安全為底線,構建高質量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以科學技術現...
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耕地撂荒的影響及其機制分析————作者:張冰冰;仇童偉;
摘要: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地撂荒的影響是一個動態過程。利用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CLDS)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三期數據,研究65歲以上人口占比以及45~64歲人口占比對耕地撂荒的影響。結果顯示: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越高,農戶撂荒耕地的可能性越高;而家庭中45~64歲的人口占比越高,則農地撂荒的發生率越小。機制分析表明,人口老齡化通過務農經驗積累抑制耕地撂荒;而由于老齡人口的健康狀況更差、采用農業...
農業數字化的碳減排效應:理論分析與經驗證據————作者:史常亮;
摘要:在測度各省農業數字化轉型水平的基礎上,使用擴展的STIRPAT模型和2005-2022年省級面板數據,對中國農業數字化的碳減排效應及其作用機制進行檢驗。結果發現,數字化顯著促進了農業碳減排,并且綠色技術創新尤其是實質性綠色技術創新是其中重要的作用機制。異質性分析發現,在東部地區、人力資本水平高和數字基礎設施發達的省份,農業數字化的碳減排效果更加顯著。面板門檻回歸結果表明,數字化對農業碳排放的影響存...
高等教育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效應與機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作者:劉在洲;汪發元;
摘要: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推動城鄉融合,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關鍵。高等教育承擔著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重任,充分發揮高等教育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作用,對于提升城鄉融合水平,促進國家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30個省市2012-2023年的統計數據,構建固定效應模型,實證檢驗高等教育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并進一步構建中介效應模型和調節效應模型,檢驗其中的影響機制和路徑。結果顯示:高等教育對農業...
“促進”或“抑制”:農地經營規模擴大如何影響作物種植凈碳匯效應?————作者:李亞玲;陳同勤;易福金;
摘要:中國種植業具有巨大減排增匯潛力,對實現“雙碳”目標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全國縣級數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農地經營規模對作物種植碳排放、碳匯及凈碳匯強度的影響,并通過聯立方程模型從要素投入強度、種植結構和作物單產等多維度檢驗其影響路徑。結果表明:(1)隨著農地經營規模擴大,作物種植凈碳匯強度呈“U型”變化,拐點出現在人均農地經營規模為2.25公頃時,其中作物種植碳排放強度呈“倒U型”變化,碳匯強度...
推廣一致性對農戶綠色生產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研究——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例————作者:李欣;李文靜;
摘要:政府組織與市場組織協同發力能夠有效引導農戶采用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基于黑龍江、湖北、廣西三省995份農戶調查數據,探析推廣一致性對農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并從信任程度的視角解析其作用機制。研究發現:(1)推廣一致性水平對農戶綠色生產技術采納行為具有正向影響,在通過內生性處理后解決度量誤差造成的偏誤問題后,上述結論依然成立;(2)推廣一致性對農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在不同的農戶群...
回流行為對中國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研究:基于多樣性選擇視角————作者:秦詩樂;鮑夢雨;呂新業;
摘要:作為鄉村經濟轉型的重要驅動力,農村居民的回流行為正逐漸成為推動社會結構重塑和農村發展的關鍵因素。基于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從多樣性選擇視角探討回流行為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及其內在機制。研究發現:農村居民的回流行為會顯著提高其收入水平,主要通過促進非農就業選擇與抑制保守理財觀念兩種多樣性路徑發揮作用。同時,回流行為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在家庭儲蓄水平上表現出顯著異質性特征,但在是否參與失業保險方面并未...
鄉鎮編外用工的組織形態及其轉變——基于“控制權”理論的分析————作者:廖啟湖;
摘要:編外用工在推動基層實現有效治理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福建省橙鎮編外用工從專管員到綜合巡查隊的組織形態嬗變過程為例,借助“控制權”理論探究專管員和綜合巡查隊兩種編外用工形態的內在差異,揭示推動編外用工組織形態嬗變的結構性力量。研究發現:(1)專管員和綜合巡查隊兩種編外用工形態的根本區別在于實際“控制權”的差異化分配,橙鎮編外用工組織形態轉變的本質是鎮政府在爭取編外用工的實際“控制權”;(2)鄉...
教育如何調節互聯網使用對社會公平感的影響?————作者:陳新忠;楊寧欣;
摘要:互聯網像一把雙刃劍,既增益人們的生活,又混淆人們的視聽,而教育有助于化害為利。基于2021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數據,運用調節效應與門檻效應模型,探討居民互聯網使用、社會公平感與受教育程度三者之間的關聯機制。研究發現:互聯網使用對城鄉居民社會公平感具有顯著負向影響,使用互聯網比不使用互聯網的居民社會公平感更低;城鄉居民自身受教育程度和父輩受教育程度在這一負向影響中起到正向調節作用,有效弱化...
家庭農場信息化水平測度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1199個家庭農場調查樣本的分析————作者:王丹;郭熙保;
摘要:家庭農場信息化是農業信息化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從信息化素養和信息化技術應用出發,構建家庭農場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基于熵值法實證測度和分析我國1199個家庭農場的信息化水平及影響因素。結果表明:(1)現階段我國家庭農場信息化平均水平為0.260,處于中等偏低水平;家庭農場信息化主要由信息化素養支撐,信息化技術應用的貢獻明顯不足。(2)家庭農場信息化發展存在經營類型、示范級別等方面的異質性,非糧種植...
數字經濟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技術進步和要素流動的視角————作者:龔勤林;喬濤;冷玉婷;
摘要:在持續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的背景下,利用2011-2019年中國273個地級市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了數字經濟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研究結論如下:第一,數字經濟發展能夠顯著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第二,技術進步和要素流動是數字經濟影響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機制,具體包括農業技術進步、農業勞動力轉移、農用耕地流轉與農業資本深化;第三,數字經濟作用存在異質性,其對我國西部地區農業全要素生...
數字鄉村建設對縣域就地城鎮化驅動效應的測度與分析——以西南地區215個脫貧摘帽縣為例————作者:時朋飛;王夢君;李星明;
摘要:在構建數字鄉村建設影響縣域就地城鎮化理論框架的基礎上,使用縣域數字鄉村指數與縣域面板數據相匹配,考察了數字鄉村建設對縣域就地城鎮化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結果表明:數字鄉村建設能驅動縣域就地城鎮化,數字基礎設施、經濟數字化、治理數字化、生活數字化對其均有正向作用,但治理數字化作用程度偏弱;數字鄉村建設對縣域就地城鎮化具有正向空間溢出效應,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數字鄉村建設驅動縣域就地城鎮化的...
返鄉創業試點政策的勞動生產率提升效應——基于CFPS微觀數據的實證考察————作者:曹壹帆;陳慧杰;李雪穎;
摘要:在中國農村由“打工經濟”逐步向“創業經濟”轉變的背景下,利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2012-2020年的數據,從微觀農戶視角,考察了返鄉創業試點政策對農戶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研究發現,試點政策能夠顯著提高農戶勞動生產率,該結論在通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依然成立。細分勞動生產率類別發現,試點政策通過促進非農就業顯著提高了農戶非農勞動生產率;對農戶農業勞動生產率而言,試點政策的影響并不顯著。其原因在...
農業社會化服務對農業碳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影響————作者:劉藝;李谷成;李練軍;
摘要:農業低碳發展對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選取2003-2020年中國部分省(市、區)的農業碳排放和農業碳匯測算數據,采用空間杜賓模型分析了農業社會化服務對農業碳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直接影響及其空間溢出效應。研究發現:(1)2003-2020年中國農業碳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2.3%,其中前沿技術進步的貢獻率為2.27%;(2)在空間鄰接矩陣和地理距離矩陣下,農業社會化服務對農業碳全...
耕地細碎化對種植結構“非糧化”的影響研究——基于農戶數字參與的調節效應————作者:王婷昱;藍紅星;
摘要:耕地“非糧化”整治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利用“中國鄉村振興調查(CRRS)”數據系統探討耕地細碎化對農戶種植結構的影響以及農戶數字參與在這一關系中的調節效應。研究表明:從總體估計來看,耕地細碎化對種植結構“非糧化”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耕地細碎化越嚴重,農戶種植結構“非糧化”程度越高;從東中西部地區的分樣本估計來看,耕地細碎化對種植結構“非糧化”的影響在中部和西部地區仍較為穩健,但在東部地區影...
糧食企業化生產多元主體協同行動:內在邏輯與案例佐證————作者:諶潔;翁貞林;鄧倩;
摘要:糧食生產是一項多元主體目標相容的協同行動過程。以江西鄱谷農業科技公司糧食企業化生產組織為案例,基于新結構經濟學視角構建分析框架,解構有責企業驅動糧食生產多元主體目標相容的運行機制及其內在邏輯。研究發現:有為政府通過制度供給為企業運行的市場空間擘畫制度邊界,有能集體落實有為政府的政策主張并通過基層服務實現企業和農戶及農業資源的有效對接,有效市場激活資源要素,同時,糧食生產企業積極融入社會目標承擔社會...
相關農業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