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經濟期刊 熱度: 時間: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關注()《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季刊)1982年創刊,是由廈門大學主辦的中國經濟史學科專業雜志。由廈門大學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每年四期(首年僅出三期)。1988年起﹐改由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主辦。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創始人是中國社會經濟史學家傅衣凌﹐1982~1984年任主編。1985年起﹐由楊國楨任主編。韓國磐﹑陳詩啟任顧問。該刊以刊登中國社會經濟史理論研究和專題研究論文為主﹐也發表一些罕見的或新發現的史料和調查報告﹑中外史壇動態及書評。每年均有一定篇幅刊載外國學者的來稿。創刊以來到1988年﹐發表了四百多篇文章﹐體現了從經濟剖析社會﹐從社會剖析經濟的社會經濟史學風格和注重發掘民間文獻和區域研究﹑細部研究的學術特色﹐受到海內外學者的重視。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2008年版)收錄。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雜志欄目設置
專題研究、會議(學術)綜述、書評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雜志榮譽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含擴展版)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雜志社征稿要求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投稿須知
1.文章標題:一般不超過300個漢字以內,必要時可以加副標題,最好并譯成英文。
2.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寫單位名稱(一、二級單位)、所在城市(不是省會的城市前必須加省名)、郵編,不同單位的多位作者應以序號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3.提要:用第三人稱寫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語,100-200字為宜。
4.關鍵詞:3-5個,以分號相隔。
5.正文標題:內容應簡潔、明了,層次不宜過多,層次序號為一、(一)、1、(1),層次少時可依次選序號。
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過1萬字,用A4紙打印,正文用5號宋體。
7.數字用法:執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凡公元紀年、年代、年、月、日、時刻、各種記數與計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數字;夏歷、清代及其以前紀年、星期幾、數字作為語素構成的定型詞、詞組、慣用語、縮略語、臨近兩數字并列連用的概略語等用漢字數字。
8.圖表:文中盡量少用圖表,必須使用時,應簡潔、明了,少占篇幅,圖表均采用黑色線條,分別用阿拉伯數字順序編號,應有簡明表題(表上)、圖題(圖下),表中數字應注明資料來源。
9.注釋:是對文章某一特定內容的解釋或說明,其序號為①②③……,注釋文字與標點應與正文一致,注釋置于文尾,參考文獻之前。
10.參考文獻:是對引文作者、作品、出處、版本等情況的說明,文中用序號標出,詳細引文情況按順序排列文尾。以單字母方式標識以下各種參考文獻類型:普通圖書[M],會議論文[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利〔P〕,匯編[G],檔案[B],古籍[O],參考工具[K]。
11.基金資助:獲得國家基金資助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的文章請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及編號,按項目證明文字材料標示清楚.
12.作者簡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現供職單位全稱及職稱、學位,研究方向。
13.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其他:請勿一稿兩投,并請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投寄稿件后,等待審查。審查通過編輯部會通知您一般雜志社審核時間是1-3個月。
閱讀推薦:山東經濟
《山東經濟》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唐宋間中央財政體制分工方式演變考論————作者:張釗;
摘要:北宋前期總領中央財計的三司,源出唐后期的度支、戶部、鹽運三使司。但是唐宋中央財政體制在分工方式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唐代三使司施行東西分掌制,以地域分工作為其組織架構的原則。而宋代三司承襲五代之制,更類似于唐前期的戶部,以事任分工作為劃分職任的方式。中央財政體制由地域分工向事任分工的轉向,是觀察唐宋之際中央財政機構變革的一個重要角度。深入分析則可見五代之三司合一,實未必出于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而...
保圣寺藏“元和縣正堂示禁”碑——兼議清代中后期賦稅征收中的經保人問題————作者:高超;
摘要:蘇州甪直鎮國保單位保圣寺碑廊內收藏一方清代的“元和縣正堂示禁”碑,記載了同治九年元和縣知縣厲學潮對漕銀米征收過程中不法經保人巧立名目額外收費侵害糧戶利益的示禁。這方石刻是研究清代中后期江南漕弊問題的重要史料,兼具文物和史料雙重價值,對于清代江南賦稅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晚清粵省宗族社會的治理——以陸豐縣為觀察視角————作者:許瑾;
摘要:粵省陸豐縣吉康都河田一帶有五大宗族。發生于咸豐七年的莊連喜案,便涉及葉、莊兩大宗族的糾紛。受英法入侵廣州、日本侵臺等事件影響,粵省官府依賴地方武裝,導致宗族勢力膨脹。光緒四年,陸豐縣令徐賡陛重審莊連喜案,并進行清丈、治盜、儲才、連鄉等一系列宗族社會改革。然而,復雜的宗族勢力、教會背景和官府的制度局限使徐賡陛的改革中斷。光緒九年,法軍進犯越南,兩廣總督曾國荃為統籌軍力再次整頓宗族勢力,并為徐賡陛平反...
從民國初年川粵漢鐵路購軌糾紛看經濟民族主義實踐之路————作者:呂興林;
摘要:清末民初,為了保障購用鐵路材料的利權,在政、商的統籌合作下,川粵漢鐵路與漢冶萍公司簽訂購軌合同,以示共同“扶助路政”,號召地方各路通用本國所造鋼軌及料件,以改變以往鐵路建設依賴外洋路軌的狀況,富有經濟民族主義之意義。一戰期間,外洋鋼鐵輸華受限,川粵漢鐵路與漢冶萍公司本可借此時機推進這一合作。但是,合同雙方在鋼軌加價問題上產生爭執,居中調停的北洋政府交通部又處置不當。于是,政商之間的利益糾葛、不顧大...
水生經濟作物與南宋江南水環境————作者:艾訊;
摘要:南宋以降,受商品經濟發展、市場需求增長及人地矛盾加大等因素刺激,水生經濟作物在包括臨安西湖在內的江南水域大規模擴種。這一時期,有力之家為追求經濟效益,依靠自身的政治、經濟優勢租佃西湖,再轉租給沿湖居民,賺取差價;普通百姓則為謀生,大量種植茭白、菱及蓮藕。這三種作物的生物特性和種植方式容易蓄積泥沙,與其他人類活動交互作用,誘發了水質污染、湖泊淤淀及沼澤化加速等環境問題,對宋元以降江南地區的水環境產生...
如何理解宋代社會新變的動力和意義——《宋代技術創新與經濟變革研究》讀后————作者:黃純艷;蹇雪;
摘要:<正>宋代經濟變革何以產生,宋代社會因而表現出怎樣的不同面貌,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是宋史研究的核心問題。長期以來,學界從制度變革、生產力發展等方面作了解釋。柳平生、葛金芳著《宋代技術創新與經濟變革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24年版,以下簡稱《技術創新與經濟變革》)從技術創新角度,對上述問題進行了獨樹一幟的闡釋,并以此為基礎提出農商社會新理論
山東根據地北海銀行會計制度研究(1938—1948)————作者:何家偉;謝宏芝;
摘要:北海銀行是山東根據地主要金融機構,憑借其出色的運營能力,建構了一套相對系統規范的會計制度。北海銀行會計制度的建立是基于保障北海銀行正常運作,促進財政統一收支與供給,抵御敵對勢力“蠶食”山東金融的需要。北海銀行會計制度經歷了從萌芽探索、初步構建、規范發展到統一完善的過程,形成了以會計記錄、會計稽核和內部控制為一體的會計體系,建立了較為成熟的會計運作流程及工作機制,保障了北海銀行日常運作,規范了會計行...
從學產導向到學款導向:廢科舉前后學田轉向探賾————作者:尚偉;沈世培;
摘要:作為一項傳統助學制度,學田在科舉革廢前后轉向新學的過程頗具階段性,并非一蹴而就。清廷推行書院改學堂時,便著手謀劃以官、私學田漸次填補新式學堂經費,衍生出以學產裕學款的流轉邏輯。廢科舉之際,緣于中央與地方對學田運作實態認知的錯位、地方學務權力的沖突,學田的歸置分化出多重路徑。宣統年間,學堂激增,學款亟缺,承襲學田的款項價值成為各方共識,政府遂采取明定學田范圍、學款專管、規整學租用途、清查學田等措施對...
技術自主化與人才成長——粵漢鐵路株韶段在技術史上的意義————作者:馬陵合;袁素文;
摘要:擺脫西方技術控制、實現近代中國鐵路自主化的重要基礎是技術人才培養和技術標準的確定。晚清以來,中國鐵路技術標準不斷完善,基本形成了一套與本國地理環境和運輸需求相適應的鐵路建設規范,受過系統專業教育和培訓的中國鐵路技術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建成了以交通大學為核心的高級鐵路技術人才的培養體系。粵漢鐵路株韶段在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得以推進和建設,展現逐漸成長的鐵路技術力量。粵漢鐵路株韶段在鐵路技術上的成就,主要...
理想與現實:近代中國在東北地區自有路港系統的競爭力————作者:牛淑貞;
摘要:近代中國在東北地區自有路港系統的構建,不僅受到日俄(蘇)的多方阻撓,而且受到它們對東北鐵路修筑權競奪及日美關系的影響。中國在美國支持下勉力建成的鐵路系統,與日蘇所控路港系統間既有競爭關系,也有因缺乏優勢出海港等原因而被迫建立的給養關系。由于日本借款包筑中國鐵路等原因,成為日本給養線的中國鐵路較蘇聯為多,不僅使日本獲利更多,而且分割了中東路在東北北部的腹地,對蘇控路港系統形成一定程度的打擊。處于“兩...
近代華資銀行信息能力建設考略(1919—1937)————作者:裴麗婕;王玉茹;
摘要:信息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信息能力是金融機構的核心能力,而信息調研是銀行提升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徑。從近代華資銀行信息調研體系的發展歷程看,其信息能力的建設重點從最初的偏重信息獲取逐漸變化為強調信息資源管理與利用,建立了相對完善的信息資源管理體系。該文以近代華資銀行信息調研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為線索,結合檔案和近代報刊等資料,考察銀行在信息能力建設方面的探索與實踐,認為近代華資銀...
略論民國時期會計師服務收費思想與實踐————作者:方寶璋;
摘要:民國時期,我國會計師服務收費的制定經過雙方自由商定、會計師公會制定和政府制定三個發展階段,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其中收費標準的高低在當時引發不少議論,會計師行業普遍認為,其收費與英美相比過低。如仔細分析比較,其實上層會計師差距不大,下層事務員差距較大,主要是由會計師事務所內部分配結構性不公平造成的。少數人認為如從當時我國經濟水平和企業承受能力來看,會計師公費標準是過高了;認為我國會計師公費標準過低的...
清末民國時期的清代海關與對外貿易研究——不容忽略的重要研究階段————作者:崔思朋;
摘要:學術史研究注重連續性,目前學界在梳理清代海關與對外貿易研究成果時,多未注意到清末民國時期的相關研究。仔細梳理可以發現,一些具有開拓意義或研究水平較高的著作在此時期就已出現,推動了有關議題的學術進展。尤其是進入民國以后,隨著海關在中國對外貿易及國家稅收中重要性的日漸凸顯,相關問題研究隨之繁榮起來,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了有關清代尤其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海關與對外貿易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形成了...
嘉庚企業的跨國網絡與文化傳承————作者:林楓;何子沐;苗永清;
摘要:支撐嘉庚教育、嘉庚愛國情懷的,是嘉庚企業創造的巨大財富。陳嘉庚先生首先是一位企業家,企業經營所得是嘉庚先生捐資興學、救亡圖存、大愛無疆的財政基礎。嘉庚企業涉及行業眾多,跨越不同地域,顯示出“跨國網絡”的典型特征;而嘉庚企業相當長時間內的興盛及其影響,又因為其中蘊涵的文化傳承;嘉庚企業是商業誠信等嘉庚精神的重要載體,嘉庚企業及其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是嘉庚精神的內在核心
清前期西北戰時軍需奏銷問題————作者:劉錦增;
摘要:軍需奏銷是奏銷制度的重要內容。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間,清政府在辦理西北戰時軍需奏銷的過程中,開始強化軍需奏銷的責權問題,明確軍需奏銷的時限和形式,具體體現在:其一,軍需管理及奏銷事宜由地方督撫、大將軍辦理轉為專人負責;其二,軍需奏銷由事后奏銷轉變為戰時分案隨時奏銷與戰后奏銷相結合。通過不斷完善軍需奏銷制度,清政府有效加強了對戰時糧餉的管理與控制,為軍事上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清前期的西北戰時軍需奏銷,...
從山林到市場——清代長江流域徽州木商的木材貿易機制探究————作者:戴昇;
摘要:清代長江流域徽州木商在木材經營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貿易機制,這一機制是從大量經營實踐中總結而來的,同時也指導著人們如何從事木材貿易活動。木材貿易機制主要分為拼木與采伐、裝簰與放簰、通關與納稅、堆木與銷售等環節,每項環節又有相應的流程與注意事項。通過貿易機制的開展,木材經相應的長江水系被源源不斷地從林木生長地流通到江南等木材銷售地,實現了木材商品由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的轉移。與前代相比,清代長江流域...
自然生態環境演變與新石器時代黃河上游甘肅地區原始農業發展——以環境考古學為視角————作者:蘇金花;
摘要:大地灣是我國黍種最早的發現地之一,仰韶時期逐步由黍粟為主轉為粟黍為主的旱作農業體系。馬家窯文化時期,形成了粟黍為主,水稻、大麻、麥類、豆類為輔的多種作物種植體系。齊家文化時期,促進了粟黍等旱作農業多樣化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大地灣、馬家窯、齊家文化原始聚落都表現出農作物種植和家畜飼養、野生動物狩獵和植物采集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混合經濟形態。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展現出種植和飼養比重逐步提高,狩獵和采集比重逐漸...
中國古代經濟改革中的政策試驗——基于國際比較視野的考察————作者:李丹;張申;
摘要:政策試驗在當代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有關中國政策試驗的研究多認為中國的政策試驗始于近代,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國學說的影響。文章著眼于經濟改革中的政策試驗,圍繞“試點—推廣”這一核心內容,對中國古代的政策試驗進行了系統整理和分析,并開展了同歷史時期的國際比較。研究顯示:中國古代具有豐富的政策試驗,呈現出了鮮明的階段性特征,即先秦時期的萌芽、漢唐時期的形成、宋元時期的完善和明清時期的轉型四個階段。與西...
試論戰略局勢對唐代互市的影響——以開元后期唐與突厥市馬糾紛為例————作者:景凱東;
摘要:互市作為古代中原王朝和周邊政權之間一種常見的交往方式,既有其以物易物的經濟性一面,也有維系雙方關系的政治性一面。互市的政治性特征決定了在發生糾紛時,雙方的態度會隨戰略局勢和自身政治需要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在王言材料記載的發生于開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間的唐與突厥互市糾紛中,唐朝先是因突厥可汗新立而予以特例優惠并申明自身底線,后因突厥東征歸附唐朝的東北兩蕃而滯留其使者、馬匹,最終因東西兩線的邊境危機選擇...
以“私家”供給“公庾”:北宋黃河下游水災頻發下的富民階層————作者:林建;
摘要:北宋時期黃河下游頻繁決溢與河道遷移,致使黃河下游河道所經的河北、京東兩路生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水災頻發,民眾流離失所。然而政府因財政匱乏,無法采取持續有效的救災措施,進而將賑濟與職役負擔轉嫁于富民階層,使得黃河下游地區的富民階層在災荒與剝削的雙重壓力下喪失了參與基層社會建設的熱情,區域社會也在富民階層的消極態度下難以應對水災的侵蝕,最終走向衰敗
相關經濟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