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10 06:05:39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最新期刊目錄
熊佛西與《北平晨報·劇刊》——兼談其“戲劇大眾化”實驗之緣起————作者:楊煬;
摘要:熊佛西所主持的《北平晨報·劇刊》是20世紀30年代持續時間最長的戲劇周刊,以它為坐標形成了促進新興戲劇運動的公共話語空間,其中戲劇職業化又是《劇刊》同人努力的方向。因《劇刊》的編輯方針、現實旨歸與熊佛西的戲劇理念與實踐活動相勾連,故對熊佛西主持下的《劇刊》進行全面考察,不僅能探察其編輯身份背后的文化心態,也能發現其戲劇大眾化思想之肇始,為定縣農民戲劇實驗提供有益參照,這對于探討報紙戲劇副刊與中國現...
論人工智能生成音樂獨創性構成————作者:鄭智武;
摘要:人工智能生成音樂是利用人工智能系統產生的音樂表達形式,其獨創性是與原始數據有顯著本質特征或者足夠量細微差異的、被人類身體感官感知的、類人創作的、音樂活動的結果的特有屬性,表現為非原有性、非必然性、類情感性。人工智能生成音樂是否有獨創性存在肯定、否定與折中三類觀點;基于獨創性產生來源,形成了工具說、人格類比說、公共產品說、二元創作說。國際上,人工智能生成音樂的制度保障和司法實踐也各有特色。人工智能生...
人工智能技術在音樂創作與制作中的應用————作者:李政奇;王欣;
摘要: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音樂編創過程中逐漸展現出強大的潛力與廣泛的應用價值。各類音樂生成產品在詞曲生成、編配優化以及風格模擬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AI技術能提高音樂創作的效率,擴展創作者的表達邊界,推動音樂發展。然而,其應用也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AI音樂的發展在技術上受限于算法、算力與數據庫的制約。另一方面,AI音樂也引起了人們對創作...
音樂專業大學生人工智能素養的構建與實踐————作者:章崇彬;
摘要:人工智能(AI)技術正以深刻且具體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成為提升創作效率和拓展藝術表達的重要工具。在音樂創作、表演與教學領域,AI的廣泛應用為高校音樂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時代,AI素養的培養已成為亟須關注的議題。本研究針對音樂專業大學生,構建了一個涵蓋技術認知、實踐操作、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的人工智能素養框架。實踐結果表明,該框架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技術與藝術融合的理解,還...
基于OBE理念的流行音樂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作者:黃德俊;
摘要:成果導向教育(OBE)理念的提出是一次重大變革,意味著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轉變。流行音樂是個新興專業,2019年剛被列入教育部專業目錄,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課程思政等領域中尚有諸多問題值得探討與研究。將OBE理念應用于流行音樂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能夠明確課程思政的目標導向,優化建設路徑和方法,對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專業素養的流行音樂人才起到積極作用
論王國維“實念”說及音樂審美現象學和美育學價值————作者:劉舒怡;
摘要:王國維的“實念”脫胎于叔本華“意志的客體化”,意指在無功利審美意識引導下對事物本身的直觀、還原和沉浸,然從構詞法和概念創新角度來看,卻是一個富于中國氣息、特色和修辭風格的全新術語,與之相關的直觀時“非特別之物”的意識則與“絕對臨響”“零度寫作”“葆真”的去成見、敞開姿態遙相呼應。特別是“實念”用極短的表述,高度概括了現象學旨趣,與“意向性存在”“音響經驗實事”等敘事相契合,蘊含著豐富的學術意涵和適...
梅山文化中張五郎神話及其道德教化功能————作者:謝瓊;
摘要:梅山張五郎作為中國西南多民族共尊的儺神,其身世神話蘊含豐富文化意義與藝術價值。研究發現,古梅山族群借張五郎神話強調“正統漢族”身份,追求國家認同及民族認同,強化了族群內部的凝聚力,展現出梅山人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時,積極融入國家倫理體系的倫理實踐。因此,張五郎神話的演變過程反映出梅山族群對王朝國家倫理、合作權力倫理及時事權力倫理的逐步接納與追求,不僅體現了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也為少數民族地區的道...
本期名家 李詩原————作者:李宛城;
摘要:<正>李詩原,1963年生,湖北羅田人。1989年畢業于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1994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1997年、2000年分別獲碩士、博士學位(中國當代音樂方向)。現為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中國音樂高等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紅色音樂文化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歌劇學、中國紅色音樂文化研究方向)、《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副主編;《人民音樂》特約編輯、《音樂研究》編委;中國音樂學...
賈湖二孔骨笛的仿制實驗與音樂性能初探————作者:陳瑞泉;
摘要: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自1986年首次發現骨笛,至2013年第八次發掘,共出土骨笛40余支,極大地拓展了史前中華禮樂文明研究。這些骨笛中,二孔骨笛因出土數量較少并未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關注。采用實驗音樂考古學的方法對二孔骨笛進行實物樣本仿制實驗,并采用“斜吹法”演奏測音,可以發現,二孔仿制笛具有一致的音列結構,且音列結構中以純四、純五、純八度音程為主要特征。進一步試奏分析揭示,二孔骨笛背面的兩個笛孔實際...
宋雜劇人物服飾考論——以韓城宋墓壁畫雜劇圖為例————作者:張彬;任佳欣;
摘要:陜西韓城盤樂村宋墓西壁雜劇壁畫是目前考古發現的唯一一個腳色完備、色彩豐富的雜劇演出畫面。雜劇壁畫人物服飾的形制風格多樣且色彩豐富,其對宋雜劇服飾文化的建構產生了重要影響。壁畫中雜劇腳色身份從左到右依次為末泥、副凈、副凈、副末與裝孤,其服飾穿戴具備一定的程式性特征;雜劇壁畫中人物服飾總體上來源于宋人日常服飾,但由于宋雜劇表演形式的需要,其又在宋人日常服飾基礎上進行了部分創新;雜劇壁畫中人物服飾與宋代...
同鄉組織與越劇傳播:抗戰時期上海七邑越劇研究社考論————作者:王方好;
摘要:誕生于抗戰時期的七邑越劇研究社,是近現代旅滬同鄉組織中極具影響力的戲曲團體。從上海市檔案館、上海市圖書館新發現的縮微文獻資料看,該社先后透過多條渠道開展慈善救濟活動,其中當數1939年舉辦的“救濟難民大會串”最具典型性。此次義演的大獲成功,取決于三個方面的努力:一是刊載劇目,報道進程;二是開辟專版,樹碑立傳;三是發表專文,多維度闡釋。七邑越劇研究社所產生的歷史影響相當深遠:首先,提升了越劇的品格,...
從“神瞽”到“狂瞽”——先秦至漢瞽矇樂人的身份轉變及其具身詮釋————作者:鄒如愿;
摘要:自先秦時期以來,瞽矇樂人以其獨特而神秘的聽覺能力,在社會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隨著社會、政治和文化觀念的轉變,瞽矇樂人的身份經歷了從“神圣”到社會“邊緣化”的劇變。漢代時,這一群體不再被視為擁有特殊能力,不但成了“困病”的代表,甚至被污名化為“狂瞽”。這一身份轉變,反映了樂文化與失明身體互動中的深層變化,揭示了古代社會對身體與能力認知的復雜性
從王莽作樂看兩漢雅樂的價值取向————作者:劉穎;
摘要:受傳統史觀的影響,王莽的雅樂制作長期被忽視甚至抹黑。實際上,王莽制樂是兩漢之交禮樂文化建設的一環,在西漢至東漢雅樂價值取向的流變中較為特殊。首先,王莽的音樂制作從理論的建設、政治倫理意義的建構、樂舞的改革與實踐三個維度展開,將樂教真正提升到國家政治的層面。其次,王莽作樂與其對于郊祀、宗祀兩大國家祭典的建設有密切的關系,禮樂復古的成功為王莽篡位鋪下了坦途,但對稽古的狂熱最終又導向他政治的失敗,他的音...
自照與和鳴:清代女性詩詞中的古琴書寫————作者:戴菁;
摘要:閨閣創作繁盛的清代,古琴作為詩樂之教的載體與寄托情志的雅器,成為眾多文學女性的書寫主題。個體層面,撫琴為文學女性創設了燭照自我的文化場域,個體情志的抒發成為女性詠琴的內驅力。家庭層面,家學承繼與家事牽纏凝合為“習琴”與“廢琴”的吟詠主題,女性不同人生階段由“家庭”切入的古琴書寫呈現出情感“溫差”。社會層面,古琴書寫折射出清代女性的交游網絡,既包括昭示女性厚誼的群體性吟詠活動,還綴合了跨越性別畛域的...
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近期活動剪影
摘要:<正>2024年11月,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群舞《漪漪水色》獲第一屆中國研究生“文化中國”兩創大賽全國總決賽舞蹈賽道舞蹈創作二等獎,并于2024年12月獲第一屆江蘇省研究生新人新作舞蹈大賽創作組優秀作品獎
淮海戲唱段《夢梨園》音樂編創的程式性探微————作者:俞衛娜;薛雷;
摘要:《夢梨園》由袁連成作詞、黃甫啟林編創,是淮海戲又一新編力作。該唱段運用了淮海戲代表性曲牌【好風光】【二泛子【嗨嗨調】的素材,并將曲牌素材的變化形態貫穿全曲。在具體唱段的音樂編創方面作了三點嘗試,一是既對傳統曲牌的曲調進行解構,也建構了似像非像的“新曲調”;二是對基本板式、輔助板式均進行重組運用;三是采用中西合璧的伴奏形式,展現作品的當代性。《夢梨園》將淮海戲傳統音樂編創技法與現代作曲技巧相結合的做...
革命與傳播:論于伶的改譯劇————作者:何菲菲;
摘要:左翼劇作家、戲劇活動家于伶選擇意旨精神與現實斗爭相契合的外國戲劇進行創造性改譯,其中國化、革命化的改譯實踐以及改譯劇的演出效果折射出于伶切合現實斗爭需要、重視舞臺演出而非案頭劇創作的改譯戲劇觀。同時,于伶在不同時期面對不同觀眾所改譯劇作的演出成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戲劇演出效果因時因人而異的特點
語境論:電影的釋義規則與語境生產————作者:苗瑞;
摘要:語境不僅是一個研究對象,更具有方法論上的意義,無論影片的釋義還是修辭建構,電影語境都具有最高的約定性。電影語境是以影片為中心建構的關聯性實在,它動態、連續地生成,以網絡系統的方式普遍存在并賦予影片具體特定的意義。電影語境包括內語境與外語境,是一個包含“上下文”、情景語境、互文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的系統網絡:“內語境”關系的是電影作為藝術生命體的審美認同,是影片對自身詩學身份的想象;“外語境”關系著影...
武裝割據與突圍轉移中的革命歌謠——中國工農紅軍音樂的生成與流變————作者:李詩原;
摘要:中國工農紅軍音樂循著土地革命戰爭進程,在以“武裝割據”和“突圍轉移”為戰略目標的軍事斗爭中生成與流變,成為“軍事斗爭中的革命歌謠”。“武裝割據”為紅軍音樂的生成提供了相對固定的文化空間,并使其呈現出基于“軍民融合”的融合形態,使“紅軍音樂”成為“紅軍及其革命根據地音樂”涵蓋音樂事象的總和,并為紅軍音樂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展露出鮮明的戰區風格;“突圍轉移”則推動了紅軍音樂的傳播,并帶來了紅軍音樂的...
舊貌換新顏——中國民間音樂傳承與變異特征新議————作者:伍國棟;
摘要:中國民間音樂類型、體裁及其形態等所有的歷史性變異,實際上就是一個由傳承方式制約牽控的系統創新過程。民間音樂特有的“口傳身授,心領神會”傳承方式,注定了傳承過程中所有的音樂內容與音樂形式,都同時具備了可塑性和可變異的基本特性。民間音樂在傳承過程中發生變異,作為一種基本特性顯現,其中社會歷史變遷、人文環境改變、音樂種屬關系更迭、傳承群體和個體文化差別等,是最重要的也是影響最為深遠的幾個因素和環節。中國...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第三編 文化、教育、歷史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