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10 08:05:52
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最新期刊目錄
農田系統中生物污染現狀及其阻控技術研究進展————作者:趙立志;趙建寧;李玉輝;徐艷;
摘要:生物污染物作為一類具有廣泛分布、持久性和生物積累性的污染物,長期的積累和擴散已成為環境和生態系統的一大威脅,成為制約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挑戰,科學有效地防控生物污染正逐漸被納入國家戰略計劃。因此,新形勢下如何推進生物污染防控以保障農田土壤健康和食品安全已成為緊迫任務。本文簡要總結了農田系統中的生物污染現狀,系統梳理了農田系統中生物污染物的來源及其傳播機制,并綜述了生物污染阻控技術的研究進展。基...
流域尺度磷素兩級輸出系數模型構建及應用————作者:陳郭青;高敏;吳杰;龍丹丹;吳雷;馬友華;儲茵;
摘要:為了快速準確評估流域尺度不同來源磷素的輸出負荷,將磷輸出過程概化為子流域輸出和河道遷移兩個過程,提出磷兩級輸出系數,即子流域磷輸出系數和河道磷輸出系數,并建立相關計算式。在此基礎上,構建磷兩級輸出系數與其影響因子的關系模型。將該模型應用于巢湖豐樂河流域,借助經過率定和驗證的SWAT模型獲得各子流域出口及流域總出口磷輸出負荷,計算不同子流域、不同年份磷兩級輸出系數,構建了子流域磷輸出系數與子流域降雨...
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時空格局演化及影響因素分析————作者:劉莉;劉雨婧;鄧瀟瀟;劉陵;譚志榮;蔡德文;
摘要:為探究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時空格局演變特征,并識別其驅動因素,本研究以湖南省14個市州為研究對象,采用超效率模型、核密度估計分析2010—2020年耕地利用效率時空演變特征,利用時空地理加權回歸模型探究其驅動因素的時空分異性。結果顯示: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呈波動上升趨勢,總體增幅為17%。2010—2015年效率值低且呈逐年下降特征,2016—2020 年效率值呈波動上升趨勢,且逐步出現集聚特征。大湘...
復合微生物菌劑在制藥菌渣堆肥過程中的保氮效果及機理————作者:徐樂言;張奇;賈傳新;趙旭;何聲寧;張峰;徐愛玲;
摘要:為探討復合微生物菌劑對制藥菌渣堆肥過程中銨態氮(NH+ 4-N)、硝態氮(NO- 3-N)和總氮(TN)等理化因子和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揭示其對氮素保留效果及作用機理的影響,本研究通過將1‰(v/w)RW菌劑(T1)、1‰MC菌劑(T2)、2‰MC菌劑(T3)分別添加到菌渣堆肥體系中,每3d檢測堆肥過程理化性質,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測序技術對堆肥過程中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進行深入分析。結...
農戶視角下西南典型丘陵地區耕地非糧化種植意愿影響因素及對策————作者:周振邦;嚴子循;海鋒;譚智元;胡豐;曹銀貴;何灝;
摘要:本研究以重慶市長壽區為例,探討了西南典型丘陵地區農戶非糧種植的影響因素及治理策略。基于289份農戶調查問卷數據和統計年鑒數據,采用頻率分析法和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研究發現77.5%的農戶糧食種植年均收入低于1萬元,糧食種植對家庭總收入的貢獻有限,主要用于自給,外售比例較小。盡管農戶享有種糧補貼政策,但其激勵效果有限,未能有效提升農戶的種糧積極性。模型分析表明,純農業勞動人口、糧食收入占比...
生態移民區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滿意度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寧夏紅寺堡區65個行政村為例————作者:程淑杰;王林伶;朱志玲;
摘要:探討紅寺堡生態移民區人居環境質量滿意度及其空間分布特征和形成機制,揭示政府干預下生態移民區人居環境空間重構的特殊性,對差異化推進鄉村人居環境優化提供理論支撐。本研究從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居住環境、公共服務設施和文化風貌5個維度構建人居環境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 采用田野調查法、面對面訪談對65個行政村開展實地調研,運用統計分析、ArcGIS及地理探測器等工具,探究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滿意程度及空間分布特...
長江經濟帶耕地利用可持續集約化時空差異分析————作者:劉桂英;趙妞;陳躍靈;張夢梅;郝文茹;
摘要:為實現耕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和環境污染最小化,耕地利用可持續集約化為中國耕地利用轉型協與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能的方向。本研究利用能值核算法分析了2001—2021年長江經濟帶耕地利用過程中的投入產出流,測算了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11個省市的SICLU水平。結果表明:長江經濟帶耕地總投入呈下降趨勢,總產出呈上升趨勢,且投入/產出結構區域差異明顯,耕地利用過程中表土凈損失是耕地系統恢復力的1.73倍,這給耕...
恢復類耕地潛力影響因子診斷與重點區域識別—以安徽省利辛縣為例————作者:王秉義;劉璐瑤;劉洪雨;
摘要:為探究恢復類耕地的分布特征和恢復潛能,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標注的“即可恢復”和“工程恢復”地類為基礎數據,利用景觀格局分析、模糊綜合評價和地統計分析對安徽省利辛縣恢復類耕地進行因子診斷與重點區域識別。結果表明:利辛縣恢復類耕地破碎度高,主要分布在縣域西南部、高速公路沿線及縣域北部毗鄰區;即可恢復地類在總規模、集中連片度和斑塊大小方面高于工程恢復地類。農業生產適宜性、生態技術能力、社會經濟水平是耕地...
葉面噴施不同鉀源的山梨醇螯合鉀對芹菜產量、品質及鉀素吸收的影響————作者:張子琪;張海莉;張靜;石祥;張明霞;鄭瑞麗;高旨恩;劉可忠;顏冬云;
摘要:中國優質鉀資源匱乏,通過改變鉀元素的存在形態促進植物對鉀素的吸收在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山東省青島市開展連續兩季的田間試驗,在常規施肥基礎上進行芹菜不同生育時期的噴施,清水噴施為對照(CK),探究以氯化鉀(CP)、硝酸鉀(NP)、乙酸鉀(AP)、甲酸鉀(FP)、硫酸鉀(SP)為鉀源的山梨醇螯合鉀對芹菜生長及根區土壤有效鉀素吸收的影響,明確以上五種山梨醇螯合鉀中最適合...
小麥秸稈與生物炭配比對石灰性潮土N2O氣體排放的影響————作者:呂金嶺;張燕;紀朝鳳;駱曉聲;李太魁;肖強;董文旭;
摘要:為了探明秸稈與秸稈生物炭配比對典型堿性土壤N2O排放的影響,本試驗以石灰性潮土為研究對象,設置CK(空白對照)、CK200(200 mg·kg-1硫酸銨溶液,以N計,下同)、C(小麥秸稈生物炭+CK200)、S(小麥秸稈+CK200)以及三種組合方式(3/4SC、1/2SC和1/4SC)共計7個處理,開展室內培養試驗。結果顯示,小麥秸稈與秸稈生物炭配比顯...
基于糧食生產能力的耕地非糧化時空演變規律研究————作者:曹宏宇;李飛;王伊斌;王建;劉翠翠;
摘要:耕地非糧化影響著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作為氣候條件限制下耕地所能實現的最大糧食產量,糧食生產潛力能夠反映區域的糧食生產能力情況。從糧食生產潛力角度出發分析耕地非糧化格局,可有效判別耕地非糧化的發展是否利于糧食生產。本研究采用彈性系數法分析了耕地非糧化水平與糧食生產潛力的相對變化趨勢,并通過設置反事實情景、構建回歸模型,探究耕地非糧化所引起的糧食生產總潛力損失及其對糧食產量的影響。2000—2020年...
基于牛糞纖維的復合燃料制備及燃燒性能探討————作者:牛明芬;張一明;林妍;郭英達;趙澤;李剛;郭書海;
摘要:本研究以肉牛牛糞為主要材料,經過脫水處理后,與花生殼及干化煤泥混合制備復合燃料,獲得了最優的摻比參數,并對該復合燃料的燃燒性能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經過脫水處理,牛糞固相中的灰分降低63.3%,揮發分和固定碳分別增加3.5%和173.8%,發熱量提高53%,氮元素和硫元素含量分別降低48.3%和43.7%,碳元素含量增加6.6%。采取優化后的花生殼和煤泥的混配比例,顯著提高了復合燃料的熱值,改善了...
6種土壤調理劑對酸性水稻土改良效果的綜合評價————作者:楊右君;馮朗佳;任科潤;王進進;張玉龍;李文彥;李永濤;胡崢;
摘要:為評價6種堿性土壤調理劑對酸性土壤質量改良的影響,本研究以廣東省韶關市水稻土為供試土壤,進行為期90d的室內培養試驗。試驗選用6種經農業農村部登記的土壤調理劑并設置7個處理,分別為:CK(不施調理劑)、X1(燃煤煙氣脫硫石膏)、X2(鉬尾礦、白云石)、X3(硝酸磷肥副產品)、X4(牡蠣殼、石灰石、甜葉菊渣)、X5(牡蠣殼)、X6(白云石、鉀長石、石灰石)。選擇pH、有機質、速效鉀、有效磷、堿解氮、...
基于高頻監測的稻麥輪作區水稻泡田期排水與硝態氮輸出特征————作者:劉文龍;吳慧;朱衛彬;陳雅雯;吳宇軒;丁世洪;陳誠;佘凌宇;賈忠華;
摘要:水稻泡田期是稻麥輪作區農田旱轉水的變化時段,在大量灌溉水抬升農田地下水位的同時,麥作期殘留在土壤中的硝態氮迅速溶于水;除了發生一系列生化反應外,這些硝態氮可能隨稻田排水進入受納水體,成為區域水環境污染源。鑒于常規水文水質監測難以捕捉短期內排水中硝態氮變化的詳細過程,本研究采用高頻原位監測和重復子采樣方法,分析了泡田期稻田排水與硝態氮流失特征以及水質采樣頻率對氮素輸出負荷的影響。結果顯示,研究區稻麥...
陜西省糧食生產效率動態演變及空間分布差異————作者:陳鑫;楊海娟;付璐瑤;梁英明;
摘要:研究陜西省各縣(市)級糧食生產效率,為保障地方糧食安全提供理論支持。本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指數模型測算了2000—2021年間陜西省101個縣(市)的糧食生產效率動態變化情況。在此基礎上利用Kernel密度函數和Dagum基尼系數,刻畫陜西省糧食生產效率的動態演進過程及空間分布差異的主要來源。結果表明:2000—2021年,陜西省大部分地區糧食生產效率處于穩步增長,年均增速為1.60...
《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征稿簡則
摘要:<正>一、宗旨與欄目設置《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ISSN 2095-6819,CN 12-1437/S)是全國性學術類科技期刊,旨在搭建我國廣大農業資源與環境領域研究者的學術交流平臺,充分反映我國該領域前沿的科學研究與應用成果,推進我國農業環保事業的發展。《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主要報道農業資源利用、農業環境保護領域新觀點、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主要欄目為土地資源、養分資源、生物質資源、水資源與水...
蘇打鹽堿地水田治理技術研究進展————作者:吳緒海;李家亮;謝黎棟;王月玫;宮婷;孟慶雪;楊飛;馮中華;王明明;
摘要:種稻是實現蘇打鹽堿地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當前蘇打鹽堿地大面積新墾水田多源自中重度鹽堿地,存在pH高、滲透性低、肥力差、理化性狀惡化、治理難度大、見效慢等重大科技問題。本文回顧了近年來蘇打鹽堿地水田的治理歷程以及在工程措施、化學措施、物理措施、生物措施、農藝措施與綜合措施等治理方向取得的進展。同時,基于蘇打鹽堿地水田治理的技術短板與需求,提出了新階段蘇打鹽堿地水田治理技術研究的重點任務,主要包括蘇打...
秸稈生物炭與炭基肥對冬小麥田氨揮發及小麥產量的影響————作者:王小非;寇長林;李太魁;駱曉聲;毛保民;冀建華;
摘要:為探究秸稈生物炭與炭基肥對冬小麥田氨揮發特征及小麥產量的影響,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與農田氨減排提供理論依據與科學指導。本研究于2018年10月至2021年6月,在華北平原潮土區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下進行了連續3年的田間定位試驗,試驗設置4個處理:不施肥(CK)、單施化肥(CF)、單施化肥+秸稈生物炭(BF)和施炭基肥(BBF),測定分析了小麥季氨揮發速率及小麥產量。結果表明:基肥期各施肥處理的...
江西省水稻秸稈資源分布與替代化肥潛力分析————作者:車奇風;陳星月;陳國雄;李文裕;涂起紅;
摘要:厘清江西省水稻秸稈資源數量及其養分資源量,得出水稻秸稈還田替代化肥潛力,為全省水稻秸稈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化肥減施、提高肥料利用率以及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科學依據。本研究通過調查并查閱統計年鑒,分析相關研究及文獻資料,采用草谷比方法,對江西省2020年—2022年水稻秸稈資源量和養分資源量進行了估算,并分析得出其替代化肥的潛力。結果表明:2020年—2022年江西省水稻秸稈年均總量為2 075.46...
秸稈促腐還田耦合氮肥類型對黃淮海地區鮮食玉米生長和氮素利用的影響————作者:劉健;胡智慧;宋博雅;方恒;胡宏祥;谷曉博;
摘要:為探究不同秸稈促腐還田和氮肥類型互作對鮮食玉米生長和氮素利用的影響,以期為黃淮海地區鮮食玉米的氮肥減量增效提供理論依據。試驗以鮮食玉米為研究對象,設計主裂區試驗,主區為秸稈直接還田(DS)、秸稈氨化還田(AS)、添加腐桿菌還田(FS);副區為尿素(UF)、緩釋肥(RF)、摻混肥(MF)。探究秸稈促腐還田耦合氮肥類型對鮮食玉米干物質、葉綠素、產量、植株氮素積累和土壤硝態氮的影響。結果表明,在相同氮肥...
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第七編 工業技術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