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10 12:05:22
民族論壇
北大核心Minzu Tribune
民族論壇最新期刊目錄
刊首語
摘要:<正>生機盎然春意濃,神州大地萬象新。今春以來,DeepSeek橫空出世、《哪吒2》驚艷全球,一系列創新突破競相迸發,匯聚成激蕩人心的時代強音,振奮了民族自信心,激勵著全體中華兒女投身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新征程中逐夢奔跑、建功立業。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到貴州黎平縣肇興侗寨考察時指出,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既要保護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風貌,傳承無形的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能力建設路徑————作者:羅黎明;
摘要:文章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能力建設為研究對象,通過深入分析當前相關研究中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際問題及其能力建設關注度欠缺的現狀,進一步闡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需能力的深刻內涵,并探討提升這些能力的可行路徑,以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能力建設提供理論思考與實踐方向
近代以降中國社會“民族觀”的演進邏輯——兼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觀念主線————作者:劉永剛;蒙虹宇;
摘要:作為社會觀念有機構成部分的民族觀,因國家轉型與時代變遷呈不斷演進態勢。以1840年西方列強堅船利炮打開國門為起點,中國開啟了從傳統族類觀向現代民族觀的轉變演進歷程。這種民族觀的轉型是在“世界之中國”到來的“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以中國歷史進程為本位、以世界民族國家體系為場域展開的。歷史與現實、中國與西方的雙重維度,決定了民族觀的生發演進以統一的多民族中國為框架與實踐基礎。這一過程深刻而生動地體現著...
清水江文書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研究————作者:鐘一葦;
摘要:清水江文書作為記載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重要古籍文獻,蘊含了諸多反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話語。在政治上,通過“歸”與“議”的話語,展現了國家制度嵌入地方社會形成政治共同體的進程。在經濟上,通過“規”與“公”的話語,展現了各貿易主體在市場活動中明確規則、公平交易,最終結成經濟共同體的歷程。在文化上,通過“祖”與“教”的話語,展現了苗、侗、漢等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共祖同源文化記憶,以及儒家文化...
中國共產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歷史進程、內在邏輯與優化理路————作者:包庭嘉;丁凱;
摘要: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基礎上,不斷重塑、豐富和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內涵,推動中華民族實現了從自發到自覺的歷史性飛躍。在這一進程中,各族人民越來越以共同體樣態參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實踐中。以破解生存危機、突破發展瓶頸和保持團結穩定為問題導向,中國共產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深刻契合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打造新型一體...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脈絡及變遷邏輯——基于歷史制度主義范式的分析————作者:馬明沖;劉亨;
摘要:作為一項中國特色國家治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歷經初創探索、曲折發展、恢復重塑、堅持完善四個歷史階段。從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視角來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生發遞進蘊含著深層的結構觀和歷史觀邏輯。就結構性變遷而言,宏觀歷史情境決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走向,中觀政治變量形塑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現實樣態,微觀行動主體引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演化變革。就歷史性變遷而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呈現出鮮明的路徑依賴性,同...
中華民族共享符號研究:“龍”傳承的歷史敘事——中國歷史上北族政權對“龍”的傳承————作者:何曉芳;張立夫;
摘要: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首推“龍”。考古學界在史前文明時期的紅山文化等多處文化遺址中,發現了龍形實物文物,這些文物的分布范圍遍及燕山以北,并且向黃河、長江中下游推進,證明龍植根于中華文明起源之中。紅山文化與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之間的交流,為華夏文明選擇“龍”符號提供了重要契機。在這一過程中,黃帝逐漸從神話傳說中走出,被尊奉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歷經夏商周,龍的形象日益...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文化路徑研究——以湖南為例————作者:段超;
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總體要求和戰略方向。湖南省貫徹落實黨的民族理論政策不斷取得新成就,特別是近年來在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創造新的經驗,形成湖南模式。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引,充分利用湖湘文化資源富集優勢,挖掘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活躍的現代文化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共...
從“以墻守邊”到“治苗安邊”:明清湘黔邊墻治理結構演變——兼論北方長城————作者:陳文元;
摘要:明清時期,湘黔邊區極不穩定,中央王朝曾先后兩次修筑邊墻,治理方針從軍防鎮戍限制轉向管控與整合并重,通過政策調整強化統治,重構社會秩序。相較于明代,清初的湘黔邊區曾維持相對穩定,但后復動蕩,爆發了乾嘉苗民起義。清廷由此認識到既有治苗政策的局限性,因而適時調整施治方略:重修邊墻劃分民、苗界址,加強治安管控,規范貿易和司法,實現了從“糾偏”到“順序”的轉變。清廷吸取了先前的教訓,不再一味依靠軍事防控治理...
民族地區經濟現代化的新趨勢————作者:丁賽;
摘要:民族地區現代化的推進不僅彰顯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是達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目標的應有之義,是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經濟基礎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時期,民族地區經濟總量不斷提升,增幅高于全國水平;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引領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升,鄉村振興顯成效。在全國一盤棋...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對“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的理論建構————作者:沈桂萍;
摘要:中華民族是具有國家形態的民族實體,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表征,是具有國家形態的文化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以“五個共同”中華民族歷史觀為視角,以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依托國家形態發展演進為核心敘事,揭示了“大一統”“和而不同”等儒家核心價值觀,引領中華大地各類人群在文化領域交融互鑒,鑄就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不僅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貢獻了史學的分...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野下少數民族漢語文民間文獻價值新論——以浙南畬族民間文獻為例————作者:曹大明;范宇婷;
摘要:少數民族民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并積累了豐富的漢語文民間文獻,這些文獻是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互動的結晶。文獻內容記載了少數民族與漢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勾勒出跨民族經濟交流、文化融合及民族團結的歷史圖景。重視少數民族漢語文民間文獻的獨特價值,有助于從少數民族主體視角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重要意義
非遺傳承人創新能力研培“在地性”策略探究——以四川德昌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傳承人文創實踐活動為例————作者:周瑩;吳濟池;
摘要:為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各地積極開展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為理念的傳承人研培活動,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新時代非遺保護工作中,提升傳承人的技藝水平、文化產品轉化與服務能力以及文化創新設計能力,是促進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弘揚當代價值”的重要手段。積極探索基于在地性策略的非遺傳承人創新能力研培實踐,可以進一步挖掘和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激發民眾文化自信,促進民族特色文...
論云南臨滄跨民族節日共慶現象————作者:李玉琳;成良斌;
摘要:云南臨滄作為少數民族雜居、聚居與融居的典型地區,跨民族共慶傳統節日的現象突出。相較于其他地區,其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和實踐資源更為豐富,跨民族節日共慶呈現覆蓋面廣、內涵豐富、成效顯著等特征。這一現象的發展與國家社會進程緊密相關,自新中國成立后初步孕育,改革開放后范圍擴大,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泛形成。其形成需要物質充裕、社會交融和文化認同等前提條件,以及較為成熟的組織機構和運行機制。跨民族節日共慶作為各民...
居庸關的文化記憶:元明清時期云臺建筑變遷研究————作者:張幼欣;
摘要:元代,居庸關作為元帝巡行兩都的關津要道受到重視,順帝下令在此修建過街塔,其目的有二:一是祈求神靈保佑,鞏固統治秩序;二是在巡幸途中營建安全的休憩之所,修建時各族人士參與其中,各族文化在此交流、融合。明代,長城地帶族群沖突不斷,居庸關作為邊關重鎮,屯駐有大批朝廷調遣的內地軍士。中原文化通過軍事移民在居庸關地區得以廣泛傳播,云臺上方由此修建起漢傳佛教形制的泰安寺佛殿,其建筑的形制與風格較元代有巨大變化...
作為方法論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緣由、特征及戰略意義————作者:李晶;
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原創性概念日益發展為標識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話語,并進一步被提升至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論。作為方法論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源于中國共產黨對國際國內形勢、人類文明發展格局及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準確研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法論指的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與方法的基礎上,由根本方法、基本方法以及具體方法構成的關于新時代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工作的方...
清代康雍乾三帝長城詩歌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者:尹變英;
摘要:在古代中國,清朝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意識的形成過程中,帝王的思想觀念與情感態度發揮了關鍵作用。長城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的重要見證以及文明標識,對其的認知必然蘊含著對共同體意識的表達,而長城詩歌則成為承載這一表達的主要形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對這一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作用重大,深入研究其長城詩歌,可以清晰洞察他們的共同體意識,具體表現為:內外一家的疆域意識、內外...
民族片面性與局限性的消解:馬克思恩格斯論民族融合————作者:李風華;張淇;
摘要:馬克思主義民族融合思想,長久以來一直是民族學界密切關注且熱烈討論的焦點話題,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馬克思恩格斯以其深邃的歷史視野與科學的理論架構,對民族融合的內在本質、基本原則以及演繹路徑進行了全面而又系統的剖析。他們指出,民族融合乃是社會歷史進程中不可阻擋的趨勢,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與交融中逐步邁向共同繁榮的必由之路。鑒于此,馬克思恩格斯高度評價了資產階級在推動民族融合歷史進程中...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視閾下的湘西苗族挑花研究————作者:彭倫波;徐昕;
摘要:湘西苗族挑花生成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其紋樣也體現了多元文化交融,且長期為多民族共享和共同傳承。基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視角,從湘西苗族挑花技藝、湘西苗族挑花紋樣、湘西苗族挑花傳承三個方面對湘西苗族挑花進行探討。研究得知,湘西苗族挑花技藝源于中華民族刺繡技藝且流傳于多民族交匯地帶;湘西苗族挑花紋樣體現了苗文化與楚文化以及苗文化與漢、土家文化的歷史性文化交融;湘西苗族挑花在以山歌和跳香儀式為代表的...
基于民族文化傳統的共同體構建:論盧梭民族共同體思想————作者:袁朝飛;
摘要:盧梭的民族共同體思想在民族思想史上占據獨特的地位。盧梭是首位賦予全體人民以民族特性的思想家。以能體現公意的法律為基礎構建現代國家民族,并將法律的精神融入一個民族原有的風俗習慣之中,是盧梭民族共同體思想的核心。盧梭不是要摧毀原來的民族,也不是要無條件地保留自在的民族,而是要在尊重一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能夠體現全體人民共同意志的法律對其加以改造。根據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將一個個分散的、各自為政的族群...
民族論壇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第一發核心,導師一作。九月份投稿,12月份告訴需要修改,12月見刊。因為是季刊,每期數量較少。總體來說還不錯。
2023-08-11 09:50十分差勁,編輯部的人合作搞課題,拿別人鍋吃飯,還砸別人碗
2023-04-22 12:06碩士二作,導師一作。十二月投稿,一月回復修改,修改過后一周被退稿。速度算快的,據說被退稿是換了主編,文章偏向換了。
2023-04-14 22:50第一編 哲學、社會學、政治、法律類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