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7-02 05:07:11
麥類作物學報最新期刊目錄
冬小麥根系發育特征及其與分蘗成穗的相關性————作者:謝松鑫;賈曉雯;周蘇玫;楊健;滕政凱;段劍釗;胡乃月;賀德先;楊習文;
摘要:為了解冬小麥根系特征與分蘗成穗的相關性,設置3個施氮水平(0、120和240 kg·hm-2),以冬小麥大穗型品種武農981、鄭麥618、濮麥116和多穗型品種西農529、鄭麥16、鄭麥22為材料,研究了冬小麥不同生育時期0~40 cm土層中根系形態性狀、根系活力及莖蘗數的動態變化。結果表明,隨小麥生育進程的推進,根干重密度、根表面積密度、根長密度、單株次生根數和根系活力均呈...
小麥穗發育機制及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作者:韋加固;楊佳慶;冉莉萍;董覲聞;吳雨陽;熊飛;余徐潤;
摘要:小麥穗發育是一個復雜的形態建成過程,包括生長錐分化、幼穗器官分化、性細胞發育等。該過程不僅受多基因構成的網絡調控,還會因外界環境因素(光照、溫度、水分和營養供給等)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可塑性。本綜述旨在系統梳理和分析當前國內外關于小麥穗發育機制的研究結果,重點探討小麥小穗分生組織分化和小花發育過程的基因調控特征,以及溫度、水分和激素等非生物脅迫對小麥穗發育的影響,以探索小麥穗性狀的遺傳改良及栽培技...
小麥花培高愈傷誘導率基因型篩選及培養基優化————作者:劉曉雨;薛琛婧;汪曉璐;王開;徐文競;祁廣;馬朋濤;韓冉;劉成;
摘要:為了獲得高愈傷誘導率小麥及提高小麥花藥離體培養效率,利用W14mf培養基對22份小麥材料進行愈傷誘導率的篩選,同時以W14mf培養基為基礎,設置不同添加濃度的2,4-D(1.0、1.5、2.0、2.5和3.0mg·L-1)、6-BA(0、1.0、2.0、3.0和4.0mg·L-1)、ABA(0、0.2、0.3和0.4mg·L-1)和...
異地穿梭培育的高產穩產優質小麥新品種——川麥920————作者:張浙峰;李俊;萬洪深;唐豪;王琴;楊凡;楊寧;楊武云;劉澤厚;鄭建敏;
摘要:<正>(川麥920是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通過異地穿梭育種培育的高產穩產型優質中筋小麥新品種,系譜為親3949-50/川麥為母本10,4//主栽15品PL種71川91。麥2014年春,以親3949-50104為父本,配置單交/F1;2014年夏,在昆明夏繁基地,以(親394 9料-50川麥104)F1作為母本,自育高代材1麥5PL7191為父本,配置三交組合親3...
高產穩產優質國審中強筋小麥新品種——柳麥521————作者:王傳之;趙太宇;張韻;楊子怡;楊怡潔;和昱彤;方金熙;夏明陽;李揚眉;王小雷;陳軍;張明;
摘要:<正>柳麥521是由安徽柳豐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和安徽農業大學培育的中強筋小麥新品種。該品種以淮麥20為母本,金麥8號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和系統選育而成,于2024年6月通過國家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241023)。1特征特性柳麥521屬于半冬性小麥品種,全生育期約228.2d,成熟時間與對照品種周麥18相近
噴施硫肥對強筋小麥GMP粒度分布特征和品質的影響————作者:馬智健;柳明陽;張志雯;張靈鑫;王曜闊;閆彥菲;張敏;袁智;楊敏;李昊昱;蔡瑞國;
摘要:為明確花后噴施硫肥對冀東地區強筋小麥谷蛋白大聚合體(GMP)形成和面粉加工品質的影響,以強筋小麥品種中麥886和津農7號為供試材料,分析了花后噴施甲硫氨酸(Met)和硫酸銨(S)對強筋小麥籽粒產量、蛋白質含量、GMP含量及其粒度分布和面粉加工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與噴施等氮的尿素水溶液(CK)相比,噴施Met和S后,中麥886的籽粒蛋白質含量分別提升0.63和0.25個百分點,津農7號的籽粒蛋白質...
小麥種子活力相關性狀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作者:董中東;孫叢葦;張舒宇;陳永芳;裴丹;陳鋒;趙磊;
摘要:種子活力是一個重要的小麥品質相關指標,與小麥種子發芽和穗發芽均有直接關系。為鑒定小麥種子活力相關性狀的遺傳位點并挖掘其相關候選基因,本研究以163份黃淮麥區小麥品系構成的自然群體為材料,對其發芽率、發芽勢和發芽指數3個種子活力相關性狀進行調查,并結合90K SNP芯片進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結果共鑒定到196個與發芽率、發芽勢和發芽指數3個性狀相關的顯著性SNPs,其中67個SNPs可以同時在3個性...
大麥LRR型類受體蛋白激酶基因HvLRR-RLK510啟動子的克隆與功能驗證————作者:董陳文華;周洪斌;郎雨萌;羅亮扎;李仕金;姜瑞梅;毛孝強;趙海云;唐進;李勇;王玫酈;陳升位;
摘要:為了解大麥LRR型類受體蛋白激酶基因HvLRR-RLK510啟動子及其功能,以特異性PCR引物擴增大麥材料Morex和保大麥8號的HvLRR-RLK510基因啟動子并構建p EASY○R-510重組質粒,基于大腸桿菌Trans1-T1菌株的陽性克隆測定獲得2368bp的啟動子序列。結果表明,通過在線軟件Plant CARE預測,該啟動子攜帶茉莉酸甲酯、脫落酸、低溫等非生物因素的響應元件。經擬南芥轉...
藍粒小麥籽粒灌漿期表達譜構建及粒色相關基因比較分析————作者:李祖春;黃晨曦;范京蠡;王浩;趙嘉寧;管悅;趙肖琦;王長有;劉新倫;趙繼新;李停棟;陳春環;鄧平川;吉萬全;
摘要:藍粒小麥的籽粒糊粉層中富含大量的花青素,對人類健康具有多種益處。為了解析其糊粉層中花青素的合成與調控的分子機制,利用農藝性狀評估、分子標記、液相芯片技術及轉錄組分析等方法對藍粒材料E10-2B與白粒材料E10-2W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相較于E10-2W,E10-2B的株高、穗長、千粒重和粒長分別降低了15.31%、17.93%、5.99%和4.40%。從分子標記和液相芯片分析結果看,E10-2B...
藥隔期低溫對小麥植株形態和產量性狀的影響及抗寒性評價————作者:郭緒雨;王洋;楊富晶;陳勤歌;李毅龍;趙越;邵磊磊;周昊;王海容;牛娜;馬翎健;
摘要:為探討倒春寒對小麥植株形態和產量性狀的影響,以C112-8、矮抗58、百農207等18個小麥品種(系)為試驗材料,在藥隔期通過低溫培養箱低溫脅迫模擬倒春寒,分析倒春寒發生后小麥的葉片和穗部凍害、株高和產量的變化及不同材料的抗寒性。結果表明,藥隔期低溫脅迫后小麥葉片發黃,葉面積減小,株高降低,穗變小。低溫脅迫導致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下降,最終降低產量。通過對13個性狀進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個特征值...
甘肅省不同生態區小麥莖基腐病病原鑒定及其致病力分析————作者:田曉明;蔣晶晶;張海英;王藝璇;李惠霞;劉永剛;
摘要:為明確甘肅省不同生態區小麥莖基腐病病原種類組成及其致病力差異,于小麥灌漿至乳熟期在隴南徽成盆地、隴東旱塬、河西走廊綠洲灌區等11個縣區22個采樣點,采集具有小麥莖基腐病癥狀的病樣40余份,采用組織分離法分離純化病原真菌,根據菌株形態學、分子生物學特征鑒定病原,選取代表性菌株接種進行致病力測定。結果表明,從104個培養物中利用特異引物篩選得到76株鐮孢菌。經形態學及TEF序列分析,從76株鐮孢菌中鑒...
小麥-單芒山羊草染色體易位系創制————作者:宮文萍;汪曉潞;韓冉;劉愛峰;李豪圣;劉建軍;徐文競;劉成;
摘要:單芒山羊草1N染色體上含有小麥育種所需的優異基因,為快速準確鑒定小麥背景中的單芒山羊草1N染色質,本研究利用合成的212對引物對單芒山羊草、一套小麥-單芒山羊草附加系和小麥對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引物TNAC1006、TNAC1017、TNAC1029和TANC1031的擴增產物經TaqⅠ酶切后,在單芒山羊草和小麥-單芒山羊草1N附加系中分別獲得長度為900、1 200、1 800和400 bp的...
基于RNA-seq的冰草EST-SSR標記開發及驗證————作者:楊東升;李冉;寶格日樂;王海偉;盧倩倩;郝水源;劉建華;
摘要:冰草是小麥抗逆遺傳改良的重要近緣植物,開發冰草基因組分子標記對于加快冰草的遺傳育種效率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基于轉錄組測序(RNA-seq)技術,對2個冰草材料的幼嫩根、莖、葉片及結實期的花穗、種子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開發高多態性的EST-SSR標記并進行驗證。結果表明:共獲得33 993條Unigene,總長度為29 309 958 bp,GC含量56.44%,Q30為93.04%。將Uni...
小麥幼胚離體培養的不定芽分化及體細胞胚胎發生特性分析————作者:楚宗麗;唐明明;孫紅雙;陳鋒;張天海;王付娟;李淑梅;曹永潤;李亮杰;
摘要:為了揭示小麥幼胚離體再生過程中的特征變化,本研究以周麥18、鄭麥004等8個小麥品種的幼胚為材料,進行愈傷組織的誘導和再分化培養,觀察和分析了小麥幼胚離體培養過程中胚性愈傷組織的形成、體細胞胚胎發生及器官發生過程中的組織結構及形態特征變化。結果表明:胚性愈傷的再分化可分為直接成芽、先葉后芽以及芽葉混生3種類型。3種分化類型的器官發生表現為:直接成芽型隨著芽的生長幼葉逐漸展開;先葉后芽型在幼葉邊緣、...
過表達AtHPT和AtTC對小麥營養品質和農藝性狀的影響————作者:王丹;郭雅潔;劉夢甜;韓雪瑩;李慧芳;姬祥;劉會云;
摘要:小麥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是人類膳食營養的主要來源,通過生物育種手段可以提高小麥籽粒中維生素E特別是α-生育酚的含量。本研究利用農桿菌介導的遺傳轉化方法將擬南芥AtHPT和AtTC基因分別轉入六倍體小麥Fielder中,通過qRT-PCR選擇AtHPT和AtTC基因在籽粒中表達量較高的轉基因株系,對其生育酚含量進行HPLC檢測,并對其株高、粒長、粒寬、千粒重、小穗數和穗粒數進行考種分析。結果發現...
不同品種小麥苗期氮利用效率評價及Ta SPX1基因表達分析————作者:顧鵬程;姚立蓉;張宏;汪軍成;王昊;馬艷;李玉剛;李葆春;
摘要:培育氮素高效利用的小麥材料是提升氮素利用率和降低生產成本的有效方法,SPX基因家族在植物對氮的響應及逆境應答中起關鍵調控作用。本試驗以20份不同小麥品種為供試材料,在低氮(0.05mmol·L-1)、正常氮(5mmol·L-1)和高氮(25mmol·L-1)三種氮濃度處理下進行苗期水培試驗,測定不同濃度氮處理下小麥苗期的形態指標和生...
青稞禾生指葡孢霉(Dactylobotrysgramincola)LAMP快速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應用————作者:張海青;杜春梅;董瑞芳;姚強;
摘要:青稞鞘腐病是由禾生指葡孢霉(Dactylobotrys gramincola)引起的穗部病害,嚴重影響青稞的產量和品質。本研究基于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以D.gramincola的ITS序列為基礎,設計并篩選出1組特異性引物,通過優化反應溫度,建立了靈敏度高且可快速檢測青稞D.gramincola的LAMP檢測...
小麥T型雄性不育恢復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遺傳分析————作者:吳冰瑞;王詩音;李天宇;龐玉輝;馬指揮;李家創;李嬌嬌;王黎明;董普輝;
摘要:為探究小麥T型細胞質雄性不育育性恢復的遺傳規律,以恢復系T16-2-1R分別與不育系T9023A和T-Luohan 7A配制雜交組合,并對兩個組合的親本及F1、F2代進行育性調查,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遺傳模型進行T型不育系育性恢復的遺傳分析。結果表明,T9023A/T16-2-1R和T-Luohan 7A/T16-2-1R組合恢復性遺傳均受2對加性-顯...
沿淮地區小麥籽粒淀粉粒度分布與糊化特性分析————作者:肖龍飛;張培文;李文陽;李浩杰;雍玉東;張士雅;張曉;閆素輝;
摘要:為了解沿淮地區小麥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及其與糊化特性的關系,于2020-2021年度和2021-2022年度,以沿淮地區44個小麥品種為材料,分析小麥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糊化特性及其相互關系。結果表明,沿淮地區小麥籽粒B型淀粉粒體積占比22.45%~45.06%,A型淀粉粒體積占比54.94%~77.55%;B型淀粉粒表面積占比69.18%~84.45%,A型淀粉粒表面積占比15.55%~30....
102份燕麥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及農藝性狀綜合評價————作者:張知;鄒璨陽;梁秀芝;康佳惠;鄭敏娜;楊富;
摘要:為了解燕麥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并篩選優異燕麥品種,分析了102份燕麥種質的21個農藝性狀的變異程度及遺傳多樣性,并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對其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表明,供試燕麥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較高,質量性狀中,小穗形的遺傳多樣性最高(1.100),而數量性狀中,千粒重的遺傳多樣性指數最高(2.053),其次為主穗小穗數(2.046)。不育穗數變異系數達到56.00%,所有表型性狀變異豐富。利用主成...
麥類作物學報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常見問題及解答
陜西省西安市地區核心期刊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