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10 09:05:17
解放軍醫學雜志最新期刊目錄
tRNA衍生的小RNA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研究進展————作者:渠怡彤;徐炎;管志偉;孟璐;李銀麗;邱建利;
摘要:tRNA衍生的小RNA(tsRNA)是一種新型非編碼小RNA,具有調控基因表達、蛋白質翻譯、表觀遺傳、細胞增殖和凋亡及通訊等多種生物學功能。tsRNA在呼吸系統癌癥、肺損傷、肺動脈高壓、兒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及呼吸道病毒感染中異常表達,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但目前關于tsRNA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調控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因此,本文介紹tsRNA的來源、分類與檢測方法,總結tsRNA在呼吸系統...
腸道微生物與病毒性肺炎的因果關系及代謝物的中介作用:孟德爾隨機化研究————作者:杜亞軒;吉寒冰;丁潔;白珈睿;楊曉凌;郭小滿;杜海濤;
摘要:目的 采用兩樣本和兩步孟德爾隨機化(MR)方法,探討腸道微生物與病毒性肺炎的因果關系與潛在機制,以期為病毒性肺炎的預防和治療提供新思路。方法 數據均取自公開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匯總數據,其中腸道微生物數據分別來自MiBioGen聯盟和荷蘭微生物組計劃,病毒性肺炎數據來自芬蘭R10數據庫,血漿代謝組數據來自公開的GWAS目錄庫。根據預設的閾值提取工具變量,本研究采用逆方差加權(IVW)、M...
中國成人重癥加強治療病房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現況分析:一項全國多中心隊列研究————作者:楊曙光;孫瑤;王婷;張華;孫薇;安友仲;趙慧穎;
摘要:目的 分析重癥監護病房(ICU)住院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臨床資料,了解ICU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分布、微生物學特點、耐藥情況和死亡危險因素。方法 本研究為一項多中心前瞻性隊列研究。收集2021年7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全國16個省(直轄市)67家有ICU科室的醫院在ICU住院期間可疑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的存活情況和耐藥情況進行分組。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ICU肺...
間充質干細胞移植于缺血心臟后合成蛋白的特異性提取與分析————作者:盧婉兒;代鎣;湯穆浛;魏康;陳術佳;黃懷;林靜;彭浩榮;周禮軒;韓敦正;
摘要:目的 應用突變型的甲硫�;�-tRNA合成酶(MetRSL247G)標記新生蛋白技術特異性提取和分析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SCs)移植于缺血心臟后的新生蛋白質組,以探究移植后BMSCs可能的作用機制。方法 通過慢病毒感染的方法使BMSCs的MetRS基因第274位進行點突變,實現BMSCs新生蛋白的疊氮左亮氨酸(ANL)標記,并采用熒光非標準氨基酸標記(FUNCAT)驗證此技術...
嗜酸性粒細胞性支氣管擴張癥:一種新炎癥類型的研究進展————作者:石磊;夏茸;王丹;李芳偉;魏海東;
摘要:非囊性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癥(簡稱支氣管擴張癥)是常見的慢性氣道疾病。中性粒細胞歷來被認為在支氣管擴張氣道炎癥中占主導地位,但近年研究發現20%~30%的支氣管擴張癥患者痰液和血液樣本中嗜酸性粒細胞數量或百分比增加(痰嗜酸性粒細胞比例>3%或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300/μl),被稱為嗜酸性粒細胞性支氣管擴張癥(EB)�;谶@一新的炎癥類型,有學者呼吁將支氣管擴張癥作為“炎癥性疾病”而非“感染性疾病”進...
結核分枝桿菌DosS/DosR雙組分調控系統與宿主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新型疫苗研制中的研究進展————作者:楊雨婷;龔麗坤;王艷;段曉娟;楊國平;
摘要:結核分枝桿菌(Mtb)在宿主體內以休眠狀態長期存活,處于潛伏感染狀態時對大多數抗結核藥物無明顯反應,臨床中無法進行檢測,在機體缺氧、氧化應激或免疫系統功能受損等情況下可重新被激活,引起活動性結核病(aTB),對結核病的防控造成巨大困擾。休眠氧傳感器組氨酸激酶調節子(DosS)/休眠生存調節子(DosR)雙組分調控系統(TCSs)是介導Mtb潛伏感染的重要調節系統,其調控的蛋白在研發針對Mtb潛伏感...
飛行人員血管源性腦白質高信號航空醫學鑒定專家共識————作者:江文;魏東;張瀟;萬婷;張勁松;林偉;張遷;
摘要:腦白質高信號(WMH)是指在磁共振T2加權序列或液體衰減反轉恢復(FLAIR)序列上,腦白質區域呈現的異常高信號表現,以血管源性WMH最為普遍,其病理機制與腦血管病變相關,可造成認知、運動、情緒等多維度的腦功能障礙。由于工作環境的特殊性,飛行人員較普通人群更容易出現血管源性WMH;且隨著磁共振成像在飛行人員顱腦疾病篩查中的廣泛應用,血管源性WMH的檢出率明顯增高。針對這一航空...
腰椎退行性疾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特點及危險因素分析————作者:孫伯林;熊緒;鐘彥鑫;劉宇;杜瀏學;陶騰輝;黃山虎;劉志禮;劉家明;
摘要:目的 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特點及相關危險因素。方法 回顧性分析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22年10月1日-2023年4月15日因腰椎退行性疾病住院并接受腰椎手術治療的29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術后1周內是否發生下肢DVT分為DVT組與非DVT組,分析術后DVT的發生率、分布特點,采用單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DVT發生的危險因素,通過ROC曲線計算相關危險...
煙霧病患者視神經纖維層厚度變化及相關因素分析————作者:曹水琴;胡曉涵;郝方斌;郭青;丁然;李慧;陳麗麗;張麗麗;梁歌;
摘要:目的 探討煙霧�。∕MD)患者視神經纖維層厚度變化特點及相關危險因素。方法 回顧性選取2016年5月—2023年12月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神經外科收治的6~65歲MMD患者150例(150眼)為觀察組,以及該院眼科門診年齡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0名(150眼)為對照組;并將兩組分為兒童亞組(≤18歲)、青年亞組(>18~40歲)和中年亞組(>40~65歲)。采用相干光斷層掃描測量4個方位的視盤周...
基于臨床指標構建自身免疫性肝病診斷模型的價值研究————作者:金家丞;于佳池;李芮冰;李綿洋;
摘要:目的 基于臨床指標構建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診斷模型并評估其價值。方法 納入2019年6月-2024年2月于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內科或風濕免疫科確診的181例AILD患者(設為AILD組)、13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C)患者(設為HBVC組)以及100名經嚴格篩選、無肝臟疾病的健康人群(設為HC組)作為研究隊列進行回顧性分析。比較各組臨床資料、血常規及生化指標。采用傾向性評分匹配法...
外周免疫細胞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進展:聚焦腸道菌群————作者:陳雅婷;陳清誠;胡利;劉洲;
摘要:阿爾茨海默病(AD)是常見的老年神經退行性病變,日益增加的證據顯示外周免疫細胞參與AD的發生發展。腸道菌群失調和外周免疫細胞異常均在AD早期發生,腸道菌群可通過腸-腦軸以及對外周免疫細胞的調節作用等機制,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影響。靶向腸道菌群和免疫細胞的AD治療方法日益受到重視。本文綜述腸道菌群對外周免疫細胞的調節作用和機制,及其在AD發生發展中作用的相關研究進展,以期為AD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相關研...
一種新型腹股溝止血帶壓迫止血的有效性分析————作者:劉鵬飛;孫灝;豆夢杰;劉亞華;柴韶斌;陳思羽;呂發勤;陳威;
摘要:目的 評估一種新型腹股溝止血帶在健康人體應用的有效性,分析腹股溝局部壓迫與股動脈血流阻斷的關系。方法 本研究為自身對照研究。自2024年11月9日—11月30日在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招募11名志愿者,通過手指按壓、新型腹股溝止血帶和SAM交界部位止血帶(SJT)3種方式分別在受試者雙側腹股溝壓迫股動脈直至遠端血流信號消失,每種壓迫方式應用22人次,每次操作間隔5 min。比較兩側腹股溝壓迫止血...
脾切除術對全層皮膚缺損愈合影響的實驗探究————作者:汪斐然;曹元;張宗宇;邱新毓;金巖;隋秉東;王蔚;
摘要:目的 探討脾切除術對皮膚全層組織缺損修復的影響,以及脾切除術后不同恢復時間對皮膚組織缺損愈合的影響。方法 將39只8周齡C57雌性小鼠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別分為假手術組、脾切除組術后3 d(Spx3d)組及脾切除組術后3周(Spx3w)組,每組13只。分別在各組小鼠背部制作全層皮膚缺損創面,觀察皮膚缺損后不同時間的創面愈合情況,計算傷后創面愈合率。缺損后14 d進行外周血細胞分析,并取創面組織行HE...
中國熱射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25版)————作者:宋景春;宋青;張偉;李維勤;張西京;劉樹元;高燕;李海玲;
摘要:近年來,隨著氣候變暖,熱射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均逐年升高,且具有不典型癥狀的熱射病發病數明顯增加。為了應對日益復雜的熱射病防控形勢,全軍熱射病防治與研究中心、全軍熱射病防治專家組和全軍重癥醫學專業委員會采用推薦意見分級評價、制定與評估系統(GRADE)、臨床指南研究與評估標準(AGREE)和國際實踐指南報告標準(RIGHT),基于2015版《熱射病規范化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草案)》和2019版《中國...
巨噬細胞極化在藥物性肝損傷中的作用研究進展————作者:邢國靜;王麗菲;羅龍龍;鄧淵;王振;鄭曉鳳;于曉輝;張久聰;
摘要:藥物性肝損傷(DILI)是臨床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嚴重時可導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患者死亡。近年來,隨著新藥的不斷推出和用藥范圍的擴大,DILI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趨勢,給公共健康和臨床治療帶來嚴峻挑戰。巨噬細胞作為先天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度可塑性和異質性,可響應微環境信號極化為促炎M1型或抗炎M2型。研究發現,巨噬細胞極化在DILI的發生發展中發揮核心調控作用,通過影響炎癥反應、細胞凋亡和...
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與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死亡風險相關性的多中心10年回顧性隊列研究————作者:劉紫軒;王輝清;鐘曉丹;賀行巍;王文華;于丹;張保全;李醇文;曾和松;
摘要:目的 探討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在多中心醫院急性主動脈夾層(AAD)患者院內死亡風險預測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為多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收集2010年8月—2021年12月來自三省五家教學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河南省人民醫院、鄭州大學華中阜外醫院、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以及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住院治療的2642例AAD患者�;贜LR分布的四分位點將患者分為Q<...
BDNF基因CpG位點甲基化水平與急性應激障礙發生風險的因果關系:兩樣本孟德爾隨機化分析————作者:唐雨晴;謝偉;白海花;喬瑞;
摘要:目的 探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基因Cp G位點甲基化水平與急性應激障礙(ASD)[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或創傷后抑郁癥]之間的潛在關聯。方法 (1)將30只SPF級雄性ICR小鼠隨機分為對照組、24 h束縛應激(Res)組和Res+5-氮-2’脫氧胞苷(5-Aza-cdR)組,每組10只。采用24 h束縛應激建立ASD小鼠模型。每天記錄小鼠的體重;造模成功后24、48 h采用曠場實驗...
甲潑尼龍對大鼠煙霧吸入性急性肺損傷的治療作用及其機制研究————作者:李虎明;陳旭昕;李泳群;張春陽;張燕;陳韋;韓志海;
摘要:目的 觀察不同劑量甲潑尼龍(MP)對大鼠煙霧吸入性急性肺損傷(SI-ALI)的治療作用,探究水通道蛋白(AQPs)的表達變化及緩解肺損傷的相關機制。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共86只,分為對照組(n=6)、吸入損傷組(SI組,n=20)、低MP組(吸入損傷+0.4 mg/kg MP,n=20)、中MP組(吸入損傷+4 mg/kg MP,n=20)和高MP組(吸入損傷+40 mg/kg MP,n=2...
1990-2021年中國和全球惡性腫瘤疾病負擔變化趨勢和預測分析————作者:金心怡;張穎;鐘悅欣;馬爽;
摘要:目的 比較1990-2021年中國和全球主要惡性腫瘤疾病負擔、變化趨勢并進行預測分析,為制定我國惡性腫瘤防治政策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負擔數據庫(GBD 2021),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中國和全球主要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情況及順位變化,使用Joinpoint對數線性模型分析1990-2021年中國和全球惡性腫瘤標化發病率和標化死亡率的變化趨勢,運用R 4.4.0構建貝葉斯年齡-...
NAFLD/MAFLD臨床不良結局事件的研究進展————作者:胡鑫鑫;田利民;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種多系統疾病,具有廣泛的肝外表現,包括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骨骼肌肉疾病和腫瘤性疾病等。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MAFLD)是NAFLD的新定義,主要被定義為伴有肥胖、糖尿病或綜合代謝功能障礙的肝脂肪沉積。盡管兩者診斷標準有所重疊,但患病人群并不完全相同。NAFLD和MAFLD在臨床特征方面存在差異,本文綜述了二者與肝外疾病的關聯及不良結局事件預測和高危個體識別方面...
解放軍醫學雜志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第五編 醫藥、衛生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