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偷偷伊人-色偷偷综合-色无五月-色香蕉影院-色亚洲影院

寒包火理論探源及其在肺系疾病中的應用

所屬欄目:臨床醫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1-09-02 09:11 熱度:

   寒包火,也作“寒包熱”,首見于清代程鐘齡所著《醫學心悟》,“又或其人素有郁熱,而外為風寒束之,熱在內而寒在外,諺云寒包火是也”[1]。原指素體陽盛體質的人外感風寒邪氣,得病后呈現出外有寒邪束表、內有郁熱的病理狀態。近年來,隨居民飲食結構及生活環境的改變,該證型呈多發趨勢[2]。肺為嬌臟,不耐寒熱,易成寒熱錯雜、表寒里熱之證,寒熱并用是此病的重要治法[3,4]。本文從臨床角度出發,對寒包火的病因病機、辨治要點做了歸納總結,并詳細闡述了寒包火理論在肺系疾病中的應用。

寒包火理論探源及其在肺系疾病中的應用

  1 寒包火病因病機析要

  不論何種原因導致的體內郁熱,與外界寒冷之氣相合,均可形成寒包火狀態。認識這一特殊證型,關鍵在于理清郁熱如何形成。

  1.1 夏季貪涼,冬季郁熱

  《靈樞·百病始生》言:“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現代社會廣泛使用空調、暖氣,極大地改變了人們故有的生活環境,使發生“非時之感”的概率大大增加。暑夏酷熱,機體應火熱炎上之性,熱盛于內,腠理開泄,若驟然處于空調低溫環境,易外受風寒,寒主收引致毫毛閉塞,則熱郁于內不得出;另一方面,凜冬寒冷,機體應閉藏之性,氣機內斂,孔竅關閉,若長久處于暖氣溫熱環境中,易內生郁火。此二種情形使寒包火現象日益頻發。此外,人與天地四時相應,受五運六氣影響,人體在某些特定時節發病也可呈現為寒包火狀態。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言:“厥陰司天之政……二之氣,寒不去……陽復化,民病熱于中。”即厥陰司天之時,二之氣對應的春分至小滿時節,發病多表現為“表寒里熱”狀態。

  1.2 五志過極,郁而化火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七情不暢發生率明顯升高。五志過極,皆可郁而化火,正如《素問玄機原病式》所言:“若五志過度則勞,勞則傷本臟,凡五志所傷皆熱也。”情志過極,伐傷臟腑,臟腑失和,氣機失常,不循常道,郁滯而化火。又如《素問·舉痛論》所言:“百病生于氣……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提示過于悲傷可使肺臟宣降失常,營衛郁滯而化熱。“少火生氣,壯火食氣”,邪火又可耗氣傷陰。

  1.3 飲食不節,肺胃郁熱

  物質生活的豐富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高糖、油膩、煎炸炙烤等高熱量食物及咖啡、奶茶、酒釀等“熱性飲品”攝入逐漸增多,使機體處于能量飽和甚至超負荷狀態。早在《黃帝內經》就對飲食不節的危害詳加論述:“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素問·奇病論》);“高粱之變,足生大丁”(《素問·生氣通天論》)。后世朱丹溪對此亦有發揮,認為“醉飽則火起于胃”(《格致余論》),并認為濕熱郁積日久,可“伏于肺胃之間”,變生諸證。總之肥甘厚味蘊于中焦,氣機郁滯,升降失和,則郁熱內生,“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郁熱循經上傳肺臟,可形成肺胃郁熱的狀態。

  1.4 邪氣入里,陽氣怫郁

  《素問·評熱病論》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若正氣不足,無力抗邪,邪氣可由表入里;又或表證初期失治誤治,過早或過多使用苦寒清熱藥物,既可使邪氣內陷于里,又會導致寒凝、冰伏、凉遏、濕阻,氣機郁滯�!秱摗穼⑦@種表邪未散、邪氣隨經入里的狀態稱之為“太陽隨經”。寒主收引,濕性黏滯,寒濕等陰邪入里化熱,并非入里后轉化為陽邪,而是因其特殊屬性阻滯了氣機運轉,氣機升降出入失常,陽氣怫郁則化熱化火,此即劉完素所言“陽氣郁結,怫熱內作”之理。

  2 寒包火辨治思路要點

  2.1 明晰火之虛實兼夾,臟腑病位

  寒包火的外因乃外受風寒,外寒表現相似,但隨體質不同,里熱表現有所差異。內蘊之火(熱)常有虛實二端,實火多見于氣郁質、痰濕質、濕熱質患者,如氣機郁滯,怫郁化熱;痰飲久郁,化為痰熱;濕熱蘊蒸,更可彌漫三焦;虛火則多見于陰虛質者。但隨火邪累及臟腑病位不同,具體臨床表現有別。如肺司呼吸,為水之上源,火熱迫之,煉津成痰,易見痰熱壅肺,久之可成肺熱陰傷;肝屬風木,風火相煽,肝郁化火,易成郁火內熾;三焦為水火運行之通路,元氣之別使,熱蒸于上,濕動于下,易發濕熱內蘊,臨床應加以明辨。

  2.2 散寒清熱并施,重在辛以散之,火郁發之

  寒包火的實質是表寒里熱證,屬表里同病,寒熱錯雜、難以割裂。若單以辛溫散表寒,恐傷津液加重內火;若單以苦寒清里熱,又慮寒邪入里,內陷臟腑。“發表不遠熱,攻里不遠寒”,故寒包火的治療應散寒清熱并施,表里同治,和而調之。

  “客邪貴乎早逐”(《溫疫論》),五味中辛能行能散,可行氣血、通經絡、散邪氣,故治療時多選用辛味藥,常用荊芥、防風、紫蘇葉、麻黃等辛溫藥。“辛以散之”,溫散寒邪,開啟肺之郁閉;配伍薄荷、牛蒡子、桑葉、連翹等辛涼藥,既能發越怫郁之陽氣,即“火郁發之”之理,又能防止藥物過于溫燥耗氣傷津,旨在透邪外達[5],給邪以出路,使氣機得行,郁熱得透,則寒熱自調、咳逆自平�,F代研究證實,辛味藥中含有熱敏通道激動劑,可抑制寒戰,阻止產熱,使腠理開泄,汗出熱退且不易反彈[6]。

  3 肺系疾病常見證型及方藥

  肺為嬌臟,位居華蓋,外邪易侵,寒熱易見,虛實易成,“寒包火”征象在肺系疾病中尤為顯著,其常見證型及治法方藥闡述如下。

  3.1 表寒里熱,肺氣郁閉

  此為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初期最常見證型,與夏季貪涼、冬季郁熱直接相關。臨床除見惡寒發熱、身痛、鼻塞流涕等表寒癥狀以外,同時可伴有口干、咽痛心煩、咳痰黃黏等里熱表現,臨證根據寒熱之輕重緩急可分為以下兩種證型。

  3.1.1 寒重熱輕

  太陽經為六經之藩籬,主一身之表,為寒所束,陽氣不得布散溫煦,則惡寒、身痛、骨節酸痛明顯,多見于常人感冒初期,常以大青龍湯發表開郁、兼清里熱。此方麻黃用六兩,為仲景用麻黃劑量之最,可使在表邪氣隨汗而泄,有“開鬼門”之效;配伍石膏,清宣并用、寒熱同施、內外兼顧,既能開郁散寒,又可清熱透邪;麻黃與杏仁同用,一升一降可復肺之宣降。此方發汗解表功效極強,如青龍興云布雨而故名,非表實者不可予之,還需警惕邪氣傳變迅速,若化熱之象漸著,應及時調整方藥配比,如減少麻黃用量或配伍甘寒養陰透熱之品,以防辛溫發散過度使陰竭陽脫。

  3.1.2 寒輕熱重

  肺氣為寒所郁閉,里熱不宣,蕃盛于內,則見大熱汗出、痰多色黃、口渴煩躁;肺腸表里,升降相因,氣機不暢,則便秘腹脹,多見于素有胃腸積熱人群,常以防風通圣丸表里雙解、通腑降氣。此方用藥配伍精妙,表里上下均顧,既有麻黃、荊芥辛溫而“力強開沖”,又有薄荷、連翹辛涼以“開發郁結”;既有石膏、黃芩清氣開郁,又有大黃、芒硝通腑涌泄;且有當歸、白芍、川芎養血,白術、甘草健脾,攻補兼施,祛邪而不傷正。清代醫家王旭高稱贊其乃“表里、氣血、三焦通治之劑”。

  若為表寒里熱之感冒輕癥,可予同仁堂感冒清熱顆粒,此方集荊芥、防風、白芷等溫藥與薄荷、柴胡、蘆根等涼藥同用,寒溫并進,共奏疏風散寒、解表清熱之功,適合惡寒發熱不重,以流涕、鼻塞、頭昏、乏力、咽痛等為主要表現者。

  3.2 外感風寒,飲郁化熱

  此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等慢性氣道疾病急性加重期常見證型。肺為水之上源,病程日久,通調水道失司,水氣不利,聚則生痰成飲,故水飲伏肺是慢性氣道病的核心病機[7]。這與西醫之氣道黏液高分泌極為相似,均有咳痰增加、胸悶氣短等表現,可相互參證。

  這種慢性氣道疾病患者病程日久,當發生外感時極易誘發原有氣道疾病急性加重,與常人外感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內傷基礎上的外感發作[8]。外邪侵擾除導致肺之宣降失常、肺氣上逆而發喘咳外,還易加重已有郁閉之氣機,使陽氣閉阻,內伏之水飲郁而化熱。尤在涇所言“痞堅之處,必有伏陽”(《金匱要略心典》)即是對此最好的概括。

  臨床表現為咳嗽氣喘加重,常伴有咯痰色白或黃白相兼、質稀量多,心煩急躁,胸悶氣短等,常以小青龍加石膏湯治療。此方乃小青龍湯加石膏而成,方中麻黃、桂枝辛溫散寒,兼有麻黃平喘、桂枝化氣之用;干姜、細辛溫肺化飲,半夏燥濕化痰,使內飲自消;石膏清透郁熱于外,芍藥、五味子斂陰養營,兼防藥性過于燥烈。其中“干姜、細辛、五味子”配伍極為重要,外可散寒、內可化飲、兼有收澀斂肺之效,為仲景治咳喘病常用組合,且暗合“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之治法。此方有解表化飲、清熱除煩之效。尤在涇稱之“溫寒并進,水熱俱捐”。因內郁之火熱乃水飲郁滯而生,故治療仍需以“溫藥而和之”,輔之以辛涼透邪,不可見熱用寒,反會使寒飲冰伏難消。

  若以咳喘胸滿、煩躁脈浮、表證不著為主要表現者,可予厚樸麻黃湯宣肺平喘、行氣除滿,此方為小青龍湯去桂枝加厚樸、杏仁加減化裁而成,減發表散寒之效,而增行氣除滿、內散飲邪之功。

  3.3 風寒外束,痰熱郁肺

  此為社區獲得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常見證型。肺為嬌臟,不耐寒熱,外合皮毛,通過口鼻與外界相通,易受風寒邪氣侵擾;邪客于人,失治誤治可內傳臟腑,與體內郁熱相合,火性炎上,痰隨熱升,易形成外寒客表、痰熱郁肺。

  臨床表現為咳聲重濁,喘息氣粗,身熱汗出,惡寒較輕,咯痰色黃量多、或質黏難咯,胸悶胸痛,咽痛口干,喉間漉漉有聲,溲赤便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常以麻杏甘石湯解表清里、化痰平喘。方中麻黃辛溫散寒,發汗解表;配杏仁以宣肺平喘,恢復氣機升降;與石膏寒熱并用,清宣同施,相反相成,既能清瀉里熱,又能透邪外達。全方組方嚴謹,為寒熱并用之代表。

  若為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者,其“痰熱蘊肺”表現更加突出,臨床常以麻杏甘石湯合千金葦莖湯加金蕎麥、天竺黃、黛蛤散等清化痰熱之品。方中蘆根清透郁熱于上,薏苡仁滲濕于下,冬瓜子排膿消癰,桃仁化痰通絡、祛瘀生新,給邪以出路兼可通達氣機,使痰出而氣暢、氣調而熱消。

  3.4 外寒內熱,濕熱內蘊

  此為感染性疾病大劑量抗生素治療后常見證型。中醫多視抗生素為寒涼清熱之品,大劑量抗生素治療后寒涼傷脾陽,使濕濁內生,易形成外邪未盡、濕熱內蘊之勢。另一方面,若起病時值酷夏或地處南方,本有外界環境潮濕,再兼過度使用空調,則形成外寒侵表、濕熱內蘊之態。濕性黏滯,熱為濕裹,濕熱膠結,彌漫三焦,病情纏綿不愈,熱勢反復不退,臨床表現多端,患者痛苦不堪。臨證根據濕熱之輕重又有如下二證之區別。

  3.4.1 外寒內熱,濕重于熱

  《濕熱病篇》言:“濕多熱少則蒙上流下。”若表現為惡寒不重,熱勢纏綿,頭身困重,倦怠明顯,納食不馨,小便不暢,大便溏黏,舌苔白膩,則提示表為寒濕所束,里為濕熱所滯,濕重于熱,可予三仁湯加紫蘇、藿香、白芷治療。三仁湯方中杏仁可宣降肺氣,使氣得行,開水之上源;白豆蔻芳香化濕于中,合厚樸、半夏行氣化濕,配紫蘇、藿香、白芷辛溫散表寒,透邪于外;薏苡仁甘淡性寒,滲濕于下,合滑石、通草、竹葉加強清熱之功。肺主一身之氣,諸藥合用,“氣化則濕亦化”,使肺氣得開、氣機得暢、外寒得散、濕濁得化、郁熱得清,而效其功。若寒濕為甚,苔膩如積粉者,可宗達原飲開達膜原之法,藥物組成有檳榔、厚樸、草果、知母、芍藥、黃芩、甘草。此方辛烈氣雄,能疏利氣血、破除戾氣,可使邪氣潰敗,速離膜原。

  3.4.2 外寒內熱,熱重于濕

  若病久不愈,濕郁化熱,表現為發熱明顯,口渴咽痛,干咳無痰,脘痞腹脹,倦怠乏力,小便赤澀,舌紅苔黃膩者,為濕熱內蘊,熱重于濕。此期外之風寒濕邪氣基本已入里化熱,表寒不著,以內熱為主,可以甘露消毒丹治療。方中藿香、石菖蒲、白豆蔻氣味芳香,可醒脾化濕濁,恢復氣機運轉;連翹、薄荷質地輕靈,味辛可外宣上焦氣機、透郁熱外泄,即“透風于熱外”;木通、茵陳、滑石清熱利濕,通利水道,即“滲濕于熱下”,宣上導下合用,升降浮沉并施[9]。全方藥物功效雖以清熱利濕為主,但實則將恢復氣機運轉、透邪外達的思想貫穿始終。

  若外感風寒、飲熱上迫于肺,則癥見喘息氣粗,痰黃質黏,煩躁不安;若濕熱郁表,則見身癢皮疹,小便不利,肢體水腫,臨床多見于過敏性哮喘伴有蕁麻疹或濕疹等皮膚疾病者,治療上可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因勢利導,宣肺透邪解表、清熱化濕開郁[10]。方中既有麻黃、杏仁、生姜辛溫以發散表寒,又有連翹、赤小豆清熱利濕透邪;桑白皮功用一箭雙雕,既有瀉肺利水之功效,又能以皮達皮,兼治身癢浮腫之患。此方應用關鍵在于辨識邪氣病位及屬性,凡表寒外閉、濕熱內郁、發于肌表者均可用之,不必拘泥于原文“身必黃”。

  3.5 風寒外侵,郁火內熾

  此為慢性咽炎急性加重期常見證型,多見于平素工作壓力大的人群及氣郁質患者。肝主疏泄,其經絡循行咽喉之后,情志不遂,肝氣郁結,氣滯痰阻,則癥見咽部不爽、如有異物、似有痰黏;若外寒束表,寒主收引,五志過極所化之火不得外泄,火性炎上,則癥見惡風發熱、咽喉腫痛、口苦咽干,上擾心神則心中懊惱、虛煩不眠。

  “氣有余便是火”,此火無形,不可苦降直折,苦下則傷脾陽,遷延不愈。此證雖有痰阻之象,乃氣行不暢、水津不運故也。調氣即是降火,理氣即是化痰,故治療上需清透熱邪、理氣化痰,可以半夏厚樸湯合梔子豉湯加減。方中半夏、厚樸行氣開郁、化痰散結;茯苓淡滲利濕,兼有寧心之效;柴胡、枳實升散相因,使氣機得行、郁火自散;梔子、豆豉宣降相合,既能透熱于外,又可瀉火除煩;生姜、紫蘇辛溫散寒,兼有寬胸散結之效,紫蘇葉又可“入陰和血而兼歸氣于血”,氣血同調。若心煩急躁,可守上方酌加牡丹皮、郁金清熱涼血開郁;咽部腫痛不適為甚,可酌加浙貝母、夏枯草清熱化痰散結;咽癢干咳、痰黏難出者,可酌加僵蠶、蟬蛻、枇杷葉以祛風化痰利咽。

  日常調護對此病的康復極為重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郁怒生氣是關鍵,還需注意飲食清淡,不接觸煙酒濃茶等刺激性物質,以免助濕生熱化火,加重病情。

  3.6 外邪久羈,肺熱陰傷

  此為過敏性鼻炎-哮喘綜合征常見證型,多在冷空氣下誘發。臨床癥見鼻癢流涕,涕質清稀,噴嚏連連,刺激性干咳,咯少量白黏痰,口干咽癢,嚴重者可有氣緊胸悶感,尤多見于陰虛質患者[11]。

  鼻咽為肺之門戶,最易受外邪侵擾,風寒邪氣犯人首客于此,風性輕揚開泄則鼻咽癢而干咳,寒傷衛陽則惡風流涕;本為陰虛之體,邪氣羈留日久,暗耗肺之氣陰,更使虛火內生,則痰少質黏、熱迫汗出。此證特點為風邪客于肌表,寒邪客于鼻竅,兼有體內陰虛肺燥,是局部的寒與整體的燥并見,治療上散寒透邪、清肺潤燥并用,可予蒼耳桑梅湯治療。

  蒼耳桑梅湯為蒼耳子散及桑梅止咳湯化裁組方[12]。全方立足于“宣”“透”“清”“潤”四法[13]。方中桑葉、桑白皮、薄荷宣透郁熱于外,與烏梅合用,宣散收斂并施,斂肺止咳而不留邪;僵蠶、蟬蛻清透郁熱于上,又可緩解氣道痙攣而平喘;芍藥、五味子、枇杷葉酸甘化陰,兼可潤肺下氣、生津止渴;杏仁、桔梗相配,一升一降恢復氣機;辛夷、白芷、蒼耳子辛溫芳香,與桑葉、桑白皮同用,使表寒得散、里熱得透,又善入肺經,能走竄而通鼻竅。全方既能通利鼻竅,宣透客居機體之風寒邪氣,又能清潤內生之燥熱,滋養耗損之肺陰,寒熱并施,內外兼治,使外邪得除、郁熱得泄,則氣機調暢、喘息自平。

  4 結語

  綜上所述,寒包火的形成本于素體郁熱、外感風寒,與先天體質、后天環境、五志過極、飲食不節、病邪化熱等多種因素有關,可見于上下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過敏性鼻炎-哮喘綜合征等各類肺系疾病。臨證時要詳辨外寒內熱之輕重緩急,郁熱、濕熱、痰熱之屬性兼夾,采取寒熱并用、表里同治之法;同時順應肺之生理病理特點,注重調節氣機升降出入平衡,“辛以散之”“火郁發之”“分消走泄”等均為常用治法,旨在透邪外達、給邪以出路,邪去而正自安,寒熱調則肺無外侵內擾之虞,升降和則肺司呼吸如常矣。

  參考文獻

  [1]程國彭醫學心悟[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4,16,293.

  [2]張曉雷,馬家駒 ,蔡永登,等“表寒 里熱證”臨床研究綜述[J]環球中醫藥, 2017,10(5):622-626.

  [3]弓雪峰,崔紅生,任培中,等.從“寒包火”論治肺系疾病[J].中醫雜志,2020,61(14):1273-1276.

  《寒包火理論探源及其在肺系疾病中的應用》來源:《中醫學報》,作者:呂明圣;崔紅生;任培中;弓雪峰;陳秋儀;李芷悅

文章標題:寒包火理論探源及其在肺系疾病中的應用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m.anghan.cn/fblw/yixue/linchuang/46609.html

相關問題解答

SCI服務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 欧美 日韩 另类 | 日本一级大黄毛片免费基地 | 96色视频| 免费黄片毛片 | 性a视频 | 成年超爽大片免费视频播放 | 午夜国产精品理论片久久影院 | 国产人成| 国模私拍福利一区二区 | 色婷婷综合在线视频最新 |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一级毛片一免费 | 伊人三级 | 公又粗又长又大又深好爽日本 | 亚洲永久精品免费www52zcm男男 | 国产jjzzjjzz视频全部 | 成人午夜大片免费视频77777 |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在线 | 啪啪免费看视频 | 美日韩一级 | 性xxxxbbbbxxxx中国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一区 |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 91麻豆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国产 | 欧美色视频日本片免费高清 | 国产成人性毛片aaww | 日韩免费黄色片 | www色婷婷| 免费看国产做爰大片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 一级黄色网络 |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本精 | 色网综合 | 国产日韩中文字幕 | 国产农村妇女一级毛片视频片 | 一级毛片aaa片免费观看 |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午夜 | 亚洲色图 激情小说 | 天天久久综合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