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偷偷伊人-色偷偷综合-色无五月-色香蕉影院-色亚洲影院

論哈尼族農耕文化在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中的關系

所屬欄目:畜牧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0-09-09 08:37 熱度:

  摘要:生存與發展是當今社會的兩大主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則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追求社會發展的同時,搞好生態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是全社會的普遍認識。目前,關于如何結合自身的農業耕作文化基礎,挖掘、完善和發揚其潛在的資源和優勢,把發展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與農耕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不斷地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是國際社會和各個政府、廣大專家及學者正在進行研究與探討的主要課題和內容。本文從哈尼族農耕文化的起源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在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中哈尼農耕文化面臨的問題、建立與當代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哈尼農耕文化、建立新型的可持續發展農耕文化的對策等四個方面闡明哈尼族農耕文化在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關鍵詞:哈尼農耕文化,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關系

哈尼族是全國少數民族中超過百萬人口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南部的哀牢山南麓,具體分布在紅河州、玉溪市、西雙版納州等地州市,總人口達130余萬人,紅河州的哈尼族人口為56.59萬人,占全國哈尼族人口的50%。哈尼族人民則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哈尼農耕文化,即:千年的紅河哈尼古梯田孕育了樸素且內涵深厚、有極強科學性、系統完整性,對森林生態世代相襲的虔誠和崇拜,使大片的原始森林得以保存完整的哈尼農耕文化,這都得到舉世的公認和贊賞。所以說梯田和龍樹林是哈尼族繁衍的重要物質基礎,作為人地和諧共處的良性人類生態系統和資源持續利用的樣板,一切都以梯田和龍樹林為核心的服飾、歌舞、文學乃至節日慶典、人生禮儀中均閃爍著與山、水、林、田割舍不斷地域特色文化,具有很強的可持續性。如何加強加快哈尼農耕文化的系統研究,深刻挖掘哈尼農耕水文化的內涵和理論體系,已成為生態環境建設中可持續發展的主題。
1.哈尼農耕文化與生態環境
在全國56個少數民族中,幾乎都有一些與現代環保理念有關的習俗、禁忌乃至習慣法。這些文化現象中,有的是直接出于保護民族社區或者部落的環境的目的,更多的則是由于各個民族自身的宗教崇拜或者其它一些社會歷史原因,但他們在實際上無疑都對當地的生態平衡環境維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1哈尼農耕文化產生的歷史背景
人類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生存環境的變遷和差異,長期從事各自的生產勞動,在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想意識、文學藝術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各種文化的產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末期,當漁獵、采摘、農耕已不適合干旱氣候,有的被迫南遷,有的南遷尋找最適宜生活的環境,有的從事游牧畜牧業。
2000多年前,一支來自青藏高原的游牧部落遷徙到哀牢山中,面對大自然的選擇,哈尼族文化表現出了其頑強的適應力和積極的競爭精神。他們用雙手創造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大地雕塑”——梯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元陽梯田),而且最早把稻作文化,源遠流長地傳播到東南亞諸國,如越南、老撾、泰國等。開墾梯田的成功使哈尼族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發生了重大轉折,他們終于從漫無邊際的游耕和無始無終的刀耕火種中定居下來,并以梯田稻作農耕文化為核心產生了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人生觀。
哈尼族梯田稻作農耕文化是歷史的產物,是這個民族在漫長的生存和發展中逐漸積累的智慧結晶。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員王清華先生歸納哈尼族性格的三大特征為"溫和柔順、熱情豪爽和富于堅韌性"。這也是他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哀牢山中的哈尼人,由于他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創造了梯田,而梯田和圍繞梯田發生的一系列文化現象,與自然有著那樣密切的聯系,他們在漫長的社會實踐中探尋出了-種面對自然所應該遵循的原則和態度。這正是哈尼族梯田文化蘊含的精神實質:感激自然、順應自然、善待自然。梯田幾乎遍及云南省所有哈尼族人生活的地方,其中廣泛被外人知曉的是元陽梯田。
1.2哈尼族農耕文化主要內容
哈尼族世代生長在云南南部的哀牢山脈,那里有以紅河流域為主的眾多水系和高山縱谷,年均氣溫17℃—30℃,年日照2000—2500小時,在干熱、濕熱河谷地帶,蒸發量都很大,在高山區凝成濃云密霧終年籠罩,有時轉為傾盆大雨瓢潑而下。如前所述,自古既有的森林被哈尼族尊為神林著意保護著,成為巨大的綠色水庫,無數溪流終年沿溝箐流淌,成為“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景觀。哈尼族利用這種環境特征,修筑了眾多纏繞大山的溝渠,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水網,在溝渠下開發一片片的梯田。水流經過梯田層層下注,最后匯入谷底江河,又蒸發為云霧陰雨駐留在高山森林中,哈尼村寨也選在梯田上方,人們可以居高臨下,合理利用水利資源,同時便于山水將人畜肥料沖入田中,大大節省了人力和物力。形成了周而復始、永不衰竭的可持續的良性循環生態農業系統。
1.2.1原始崇拜和祖先祭祀中孕育出的“神林”文化
云南的許多少數民族都有一種神林文化,既在村寨后方或附近,有一塊被賦予神秘色彩或者被作為宗教崇拜對象的的樹林(“神林”)。這種“神林”在彝族、壯族、傣族、苗族、瑤族等許多少數民族文化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各個民族中,這種樹林有不同的稱謂,如“密枝林”、“祭龍林”、“神林”、“壟林”、“竜林”、“龍樹林”等。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神林”有不同的意義,大多與各民族的原始崇拜和祖先祭祀有關,主要有三種涵義:一是原始崇拜中的護寨神;二是掌管風調雨順的神靈或神龍所在地或化身;三是安葬祖先的地方。在紅河的哈尼族村寨中,神林就是“龍樹林”,位于村寨背靠的大山上,是掌管風調雨順的神靈或神龍所在地,神林中的龍樹(生長最旺、枝葉最茂盛、樹齡最大)是神靈或神龍的化身,是村寨的保護神。由于上述原始崇拜的緣故,哈尼族對“龍樹林”和“龍樹”十分崇敬,一系列民族節日、祭祀活動和禁忌習慣都與“龍樹林”中的“龍樹”有關。每年春節期間的特定日子都在“龍樹林”中,由龍頭(村寨中最具威望的人)組織舉行“祭龍樹”的活動,其間有詳細的儀規和程序,村寨中的男女老幼都極為重視,殺豬宰羊,就象漢族過春節一樣隆重。在哈尼族文化觀念中,“龍樹林”和“龍樹”是神圣和圣潔的,平時人不能在里面打獵、砍柴、甚至行走,更不允許在其中放牧。由于民族傳統文化客觀上的保護功能,許多自古就有的“龍樹林”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的生態狀況,對于區域生態環境的保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文革”中因錯誤的政策而大量毀林開荒的年代,哈尼人民都仍然固守著祖先的“龍樹林”里的一草一木,從而保全了一片片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
1.2.2充滿智慧的“梯田”文化
哈尼族農業生產耕作方面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經驗,并形成了一套自成體系的耕作文化。這一文化體系以適宜農耕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以梯田文化為核心,以相應的資源管理制度、農耕禮俗、精神信仰和優長互補為調適器,以哈尼族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性為動力,即在水源相對較少的坡耕地上施行梯平地和保土耕作的耕作方式;在水源豐富的坡耕地上采取稻作農耕方式,形成波光粼粼的梯田,保證了哈尼族地區數千年來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的平衡和諧,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民族文化的長盛不衰。由于耕作文化的發達,哈尼族歷史上很早就形成了一些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習慣法,對妨礙和危害稻作農業發展的行為予以規范。因此,哈尼族的梯田農耕文化被譽為“山區農業綜合示范最高典范”的模板。
1.2.3傳統宗教信仰哲學中的環保文化
在哈尼族文化的傳統哲學中,認為人與自然是兄弟關系,在龍樹林還概括出一個作為整個自然界化身的超自然精靈的“龍樹”,民間也形成了祭祀大自然神“龍樹”的禮俗,每個村寨都有固定的祭場和固定的祭祀時間。在這種認識論的基礎上,哈尼文化中產生了一套保護自然的習慣法(村規民約)。常見的禁律有:龍樹林中不得砍柴、砍草、放牧和打獵等一切活動,保持自然的原生狀態;不得在水源地殺牲宰獸;不得隨意丟棄死禽死畜于野外;不得隨意采土挖石;不得在生活用水區洗滌污物;不得在水源旁大小便;不得濫搞毀林開荒;非“龍樹林”的砍柴山,立夏過后實行“封山”,禁止砍樹和狩獵等等,處罰也相當嚴格,這些禁律在哈尼族地區可以說比《森林林》管用,這對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哈尼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歷來是哲學家和民族學家關心的問題。中國傳統哲學就主張"天人合一",法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一方面強調自然環境是人類世界歷史的地理基礎,另一方面強調自然界通過生產力對人類產生影響。隨著文明的發展與進化,二者永遠也割離不開。哈尼族人通過各種形式作用于自然,并能盡量把自然對自己的制約加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設法最有效地利用自然的恩惠。整個一部哈尼農耕文化的文明史,實際上就是哈尼族不斷地破壞和重建自然與不斷耗損和再生資源的歷史。
2.哈尼農耕文化在近現代的流失和面臨的問題
哈尼農耕文化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哈尼人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過程。即:一是掘耕階段,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得以萌芽,鐵質農具替代了木棒,哈尼人為了養活自己并生存、發展下去,開始毀林開荒,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環境。二是園耕階段,雖然土地地力得到維持,但對自然的改造范圍已擴展,并一直有增無減。三是農耕形態階段,土地面積迅猛擴漲,沼澤、林地面積銳減,哈尼小農經濟開始萌發,對生態環境條件的利用直接地為小農經濟積累,利用、改造環境的能力空前提高,規模逐漸擴大,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人在環境中處于主導地位。在第三階段,小農經濟社會的大力發展,一方面滿足了哈尼人各種需要同時,另一方面在大規模的資源開發、土地破壞、集約生產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哈尼農耕文化中的神林文化、梯田文化及宗教環保文化,使得原始森林得以生存和保護,水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和利用、井然有序的大片人造梯田呈獻在現,原始的禁忌和習慣得以保留和傳承,哈尼人與自然環境關系在和諧中發展,在發展中逐漸走向和諧。
近代以來,隨著社會演進速度的空前加快,哈尼族地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相應地民族的傳統文化也不斷發生著變遷。從總體上來講,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漢族(中國主流)文化的強大影響,哈尼族傳統文化有逐步淡化和消失的趨勢。在這種背景下,原本一些有利于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的農耕文化也在隨之改變。如民族習俗和禁忌被改變和突破—“龍樹林”不斷被砍伐,許多梯田干涸成旱地;農耕文化在現代市場經濟面前顯得蒼白疲憊;傳統的哲學思想和宗教儀軌的吸引力變弱;傳統社區權利架構下的習慣法和行為規則在外界的強力滲透而趨于瓦解,這些都直接對生態環境的可持繼發展產生了影響。
2.1人口的劇烈增長破壞了傳統農耕文化的基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哈尼族地區人口增長非常迅猛。僅紅河州,1980年全州哈尼族只有49.8萬人,1985年54.3萬人,1990年達59.8萬人,1999年達65.59萬人,2000年為66.4萬人,2003年達到68.6萬人,2006年就達到72.3萬人。從經濟角度講,由于經濟相對落后,至今還有很多哈尼族村寨主要以薪材為主要能源,使原有的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和威脅,加之新增人口需要有新的田地保證糧食供給,毀林開荒的數量空前加大。從文化角度講,傳統稻作文化中一些積極因素,如今也成為破壞生態環境的誘因。例如,哈尼族的(旱)稻作文化中,坡耕地和山林的輪歇習慣,一般只種植1-2年就拋荒,在七、八年甚至十余年后才再次耕作,這樣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影響不大,反倒利于新生樹木的生長和環境的平衡。而隨著人口的增長,輪歇周期越來越短,輪歇范圍越來越大,最后導致所有輪歇地都成為永久的固定耕地,從而造成森林植被的銳減,生態惡化,形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其他自然災害。據調查過的一些哈尼族地區,由于人口膨脹的壓力,許多本來應作為水源林的地方也被開墾種上農作物,也使原本協調的梯田生態系統出現了不平衡。
2.2科技的發展和普及使本該受到保護的自然生態因而受到威脅
許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對自然界都十分的尊敬和崇拜,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受到相對簡單的、樸素的“萬物有靈”思想的支配。例如在我們州的一些哈尼族地區,在傳統上認為地上的神鬼無所不有,山中的花草樹木無不充滿靈氣。特別是對奇花異草、奇藤怪樹,莫不視之為神加以崇拜,還把一些神靈直接物化到樹、木、花、草上,過去許多被認為是神圣的動物,殺死它們會受到懲罰,這客觀上有利于這些生物的保護和利用,但是一旦這些民族接受了現代科學思想,不再對自然界和自然現象充滿畏懼和崇敬之后,大規模地開發利用乃至浪費自然資源的情況便發生了。目前,存在的偷砍盜伐、亂捕濫獵珍稀野生植物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生態系統中的循環速度、自然恢復和調節等功能的減弱、減退。
2.3政治和經濟的不協調發展促使有益傳統習俗因素逐漸流失
建國以來,隨著社會的經濟的發展和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國農村的生產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哈尼族地區,政治權力在鄉村社區中的力量變得十分強大,特別是發展過程中的不協調性,使村寨中傳統權力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與其相適應的少數民族文化也因而受到重大的影響,一些具環保功能的文化因素難以傳承、有消失的趨勢。尤其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由于受到“左”的思想的左右,盲目地把一切民族傳統文化都視為所謂“封建迷信思想”“破四舊”,導致眾多有利于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的民族習俗遭到拋棄。如在“文革”期間,在“向鬼山開戰,向神林要糧”以及“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革命”口號下,我們州全州的大部分“龍樹林”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從而造成水土嚴重流失,氣溫升高,農作物病蟲害增多,風災、水災、凍害頻繁,森林覆蓋率也一度由解放初期的47.7%下降到17.7%以下。
另外,由于哈尼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下,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高。80年代后,隨著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改革,國家在民族社區控制中的力量有所削弱,但與此同時,隨著視野的逐步拓寬和社會經濟交流的日益頻繁,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變得十分強烈,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也隨之出現,而且這種矛盾往往以原有的一些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習俗讓位于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結束。例如河口、屏邊、金平、元陽、紅河和綠春等民族地區,自50年代種植橡膠、杉木、龍眼、荔枝、香蕉、菠蘿等樹種和經濟作物成功后,全州開始大面積地種植橡膠林、用材林和經濟林,其代價就是破壞原生的森林和植被,在一些村寨中,村民甚至有一段時間,拋棄了年年專門用于燒柴的砍柴山和水源林,轉而毀林種植用材林、經濟林,具體為橡膠和香蕉、菠蘿等。
3.建立與當代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哈尼農耕文化
3.1哈尼農耕文化要適應社會的發展
哈尼農耕文化和其生成機制(社會經濟狀況)的關系是能動的:一方面,農耕文化離不開其生成機制,生成機制對農耕文化的類型、特征產生重要影響;另一方面,農耕文化對這個生成機制又產生能動的反作用,并隨著農耕文化自身的發展而越來越具有決定意義。”從掌握的資料和調查結果來看,近幾十年中,哈尼族地區的傳統農耕文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沒有把自己傳統中的有益于維護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的農耕文化因素完整地繼承下來,另一方面又尚未完全理解接受國家環境保護法律的理念,從而在這些地區出現了文化觀念上的“真空”。因此,要切實執行好環境和生態保護立法,就必須盡力填補這個“真空”,讓人們對法律理念產生認同感。因此,如何把當代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與傳統哈尼農耕文化因素相結合,引導哈尼民族文化走向有利于生態環境建設的方向,是一個十分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3.2切實運用社會控制,完善和發揮農耕文化的作用
社會控制是多元化的,國家法律是其中之一,在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是社會道德和正義的底線。國家法律本身蘊涵著社會主流文化(乃至主體民族的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敘事方式。因此,在非主流文化和哈尼族地區的法律制訂和執行過程中,多元文化的觀念是必須確立的。在文化多元的理念指導下,認真對待哈尼族農耕文化中的各種習俗、禁忌及習慣法,尊重和承認這些習慣法在社會控制系統中的效力(當然與現代法治精神相悖的要加以摒棄和改造)。
在我州各民族地區的環保實踐中,有很多多元化社會控制的例子。如,很多少數民族村寨中普遍訂立的“村規民約”,一般都包涵著某些傳統習慣法和現行社會意識,對本村的秩序起到了很好的調控作用。在制訂過程中,基層政府往往會提出一些示范性意見,這就為當代(主流)生態保護理念和國家法融入民族社區提供了很好的途徑,如:大老塘村子,其村規民約第二條規定了不得挖斷道路;第三條規定不得偷砍樹木;第九條規定牲畜應圈養;第十條規定不得濫砍濫伐、亂開亂挖,嚴禁放火燒山,違者按照森林法乃至刑法規定追究責任。這些規定中,有些是因襲已久的習慣法(第二、三條);有在生產生活中自發產生的新的環境意識(第九條);有些是依據國家法律作出的規定(第十條)。另外,哈尼族都有一世代流傳下來的喪葬習俗——人死后要用黃心樹(長蕊木蘭)制成棺木埋葬,幾乎所有的哈尼族沿襲和保留了這一習俗,因此,對其木材的需求很大,對森林的保護形成了威脅。但是,針對這一情況,林業主管部門在當地大力倡導種植黃心樹,并在保護區周圍村寨進行引種試驗該樹種,得到村民的積極響應。這一舉措既保護和發揚了民族傳統文化,又保護了森林,還綠化了荒山,增加了一定的經濟收入,可謂一舉多得。這種把傳統民族文化和現代環境理念相結合的模式,是非常值得總結和借鑒的。
文化多元理念的另一要義,在于認識文化變遷是隨時隨地都在發生的動態過程。這也是當代環境保護理念能夠融入民族文化中的一個前提條件。例如,哈尼田,人們基于傳統哲學中對樹——水——糧食——人的相生關系的理解,近幾年擴大了“神林”的面積,并賦予了它新的意義,使它成為水源林,有效地保護和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在許多少數民族村寨,原來具有濃厚宗教意味的“祭龍”活動已經逐步演變為一種節日性質的儀式——如果在法制宣傳中能夠利用這一現象,在祭祀活動中灌輸現代生態理念,應該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總之,農耕文化的變遷歸根到底由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單憑農耕文化本身是不能解決農耕文化變遷的問題的,但在生態環境保護及其法制實踐中是必須時刻牢記的。
4.超越傳統形成新型的可持續發展農耕文化的對策
在生態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的諸多觀念中,傳統的哈尼農耕文化是總病根。在歷史上,傳統的哈尼農耕文化創造了農業文明。通過幾千年的積淀,傳統的哈尼農耕文化已經成為哈尼族傳統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州南高北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地勢中,山地、高原、盆地等復雜地形更加強化了農耕文化的內陸,各地區意識封閉、交通不便、經濟發展不平衡,南、北部的差距大,最根本的是觀念的差距,因此,在制約生態環境建設發展的諸多觀念中,傳統的哈尼農耕文化就是總病根是“養牛為耕田,種糧為吃飯”的生產動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發展意識等等,以及由此演變出來的一系列落后觀念。如何在實施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中超越傳統農耕文化,形成新型的充滿活力的哈尼農耕文化呢?
4.1破除傳統劣勢論,樹立全新優勢論
這里所說的傳統劣勢論,就是在發展的基礎條件上,地處邊疆的哈尼族地區的區位、交通、資金、技術、人才等均不如內地和發達地區,很多民族地方的人民都普遍自認沒有發展的前途、空間和環境,只能隨風隨雨而行。因此,要超越和破除這種觀念,就必須以開放的、發展的和全新的眼光看待這些觀念和觀點的存在的根源,引導、幫助他們認識本地區的基礎條件、潛在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及勞動力資源等方面的發展空間和優勢,在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地承認哈尼族地區發展劣勢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和認識各種明顯資源優勢的發展方向和科技手段,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資金和人材等各個方面進行發展,增加廣大人民群眾的收入和地方收入,增強他們自己的自信心和創造力,才能形成一整套全新的、完整的、科學和發展的哈尼農耕文化可持續發展發展的認識論。
4.2拋棄等、靠、要的思想,強化自立意識
當前,由于國家扶貧政策和民族地區的優惠扶持政策較多,這些政策和措施并沒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體系和制度,加之監督不力,監管措施不到位,很多扶貧、扶持項目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具體地說沒有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造血功能,只是僅從資金和物資上給予扶持和幫助,因此,在很多地方形成了“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并且起來越嚴重、越演越烈。目前,在我們民族地區倡導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就要充分認識到其發展的根本動力仍然是廣大人民群眾,為此,我們就必須要強化他們的自立意識,在扶貧政策和資金支持的前提下,多開展科技教育活動和技術培訓,找到哈尼族地區發展的突破點和開發建設的最大動力,引導他們搞好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并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哈尼族全體人民當中重新恢復、樹立和發揚爭朝爭夕的哈尼農耕文化的精神,自立自強,發奮努力去推動和促進當地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3破除“歇氣論”,強化追趕意識
在當前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我們紅河地區在發展的速度上,“歇氣論”是經常出現的,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總有一些人抱著“成績不大年年有,進步不快總在走”的觀念,如老牛拉破車似的走走停停、等等看看。“歇氣論”的思想根源,追溯歷史仍然是傳統農耕文化中的小富即安,小進即滿,自我滿足,不思進取的思想。殊不知,落后地區要發展,唯一的出路就是追趕。只有追趕,將潛在優勢變成現實優勢;只有追趕,才能讓那些坐而論道者沒有時間與精力唉聲嘆氣;只有追趕,才能鞭策“歇氣論”;只有追趕,才能搭乘時代飛速前進的大開發列車,找到新形勢下哈尼農耕文化與時展相適應的接觸點,推進哈尼族地區經濟實現新的跨越,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4更新傳統的農耕文化價值觀念,營造濃厚的市場經濟氣氛
由于哈尼族地區相當一部分地方,還存在手工作業,甚至刀耕火種,至今還沒有完全走出小農經濟的藩籬。“養牛為耕田,種糧為吃飯”這種自給自足的農耕思想依然普遍,某些干部搞“行政命令瞎指揮”,某些群眾“不找市場找政府”等等,都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新農村建設是不協調的。因此,在今后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強化市場經濟意識和宏觀管理意識,營造濃厚的商業氛圍。
4.5走進市場,按市場法則,在競爭中尋求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些地區的群眾,受傳統農耕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封閉、保守的觀念,某些干部受傳統劣勢論的影響形成了悲觀失望、無所作為的思想,在他們看來,與其再搞也搞不出個什么名堂,或者竭澤而魚,吃祖宗飯,斷子孫路,標新立異,堆積一些所謂的“政績”,以便來日升遷、提拔。因此,要發展就必須跳出這種意識的怪圈,走出行為短期化的死胡同,走進市場、認識市場、走向竟爭;在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中,走近自然,認識自然,分析優勢,按市場法則辦事,才能在競爭中尋求廣闊的發展空間。
綜上所述,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同時,"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一直主導支配著人類文明的進程,人類經濟活動對自然的依賴和"自然無價值觀"之下,人類對生態環境的漠視,不可避免地造成所有人利益和自然界利益的共同毀滅――自然資源的破壞和生態環境的退化。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發展,人們已經認識到,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因此,在廣大的哈尼族地區就必須充分認識傳統的哈尼農耕文化和新形勢下的哈尼農耕文化的區別與聯系,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要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就必須重視和加強人文工作,使哈尼農耕文化在新時代重新煥發光芒。
結論
哈尼族人民在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哈尼農耕文化,也創造了人地和諧共處的良性人類生態系統和資源持續利用的樣板,具有很強的可持續性,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生態環境演替速度的空前加快,傳統農耕文化也不斷逐步呈現淡化和消失,利于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的農耕文化內涵和內容也在隨之改變,在市場經濟面前顯得蒼白疲憊,傳統的哲學思想和宗教儀軌的吸引力變弱,傳統社區權力架構下的習慣法和行為規則也因政治經濟的強力滲透而趨于瓦解。因此,必須加強加快哈尼農耕文化和生態環境的系統研究,結合傳統農耕文化基礎,挖掘、完善和發楊其潛在精髓,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和形成新型的、科學的、協調的、深刻的哈尼農耕水文化的理論體系,才能實現當地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金平縣縣志元陽縣縣志辦2000.12
2、云南民族雜志云南民族雜志出版社2007.12
3、張合平劉云國主編,環境生態學,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6
4、王禮先主編,流域管理學,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4
5、李期博主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辭典,2006.6
6、彭永剛主編,紅河州水土保持總體規劃,紅河州水利局,2005.12
7、紅河州統計年鑒,紅河州統計局,2007.12

文章標題:論哈尼族農耕文化在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中的關系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m.anghan.cn/fblw/nongye/xumu/4101.html

相關問題解答

SCI服務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鲁夜鲁天天鲁视频 | 久热这里只精品99re8久 | 福利一二区 | 欧美三级做爰在线 | 中国第一毛片 | 在线观看色片 | 欧美成人高清性色生活 | 国产精品精品国产 | 99视频久久精品久久 | 日韩一级欧美一级一级国产 | 手机看片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20 | 黄色日本视频 | 国产成人18黄网站免费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 美女黄色一级毛片 | 欧美第五页| 久久久精品2021免费观看 | 欧美麻豆久久久久久中文 | 亚洲国产影视 | 国产xx做受视频国语对白 | 色综合久久手机在线 | 日韩中文字幕第一页 |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 三级黄色片在线播放 |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 97福利社 | 黑人激情视频 | 色综合a| 尤物在线视频观看 | 国产福利专区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第一 | 国产精品一区三区 | 欧美成视频人免费淫片 | 欧洲视频一区 | 黑人巨大vs北条麻妃在线播放 | 国产高清一级毛片在线不卡 | 军营里娇喘呻吟声乳 | 国产美女极品福利视频 | 韩国毛片免费看 | 最新69成人精品毛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