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建筑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20 18:00 熱度:
摘要:本文在分析徽派建筑文化特點基礎上,重點對于徽派建筑中的建筑單體、街巷和村落的建筑特點進行分析,最后結合時展提出了文化創新是發展延續的根本基本觀點。
關鍵詞:徽派建筑,建筑文化,建筑特點,創新發展
徽州是一個有獨特生態環境與人文歷史的地方,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長期以來都處于建筑文化的原生狀態。然而,隨著它逐步走向開放,地域更新步伐的加快,尤其是旅游經濟的發展,建筑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就顯得尤為迫切[1]。因此,選擇這樣一個地域進行分析研究,具有典型性和現實意義。本文在分析徽派建筑文化特點基礎上,重點對于徽派建筑中的建筑單體、街巷和村落的建筑特點進行分析,結合時展提出了文化創新是發展延續的根本基本觀點。
1徽派建筑文化
在徽州建筑的物質文化中隱含著深層的精神文化。它們是無形的文化,卻時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與審美情趣,從而為建筑物質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感性的限定條件。(1)風水理論。風水對徽州建筑從選址、規劃、設計到營造的各個環節的深刻影響,通過對人的生活、居住環境的選擇與處理,以滿足人們避兇就吉的心理需要,而實質上是古人用來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手段;審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環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2)哲學思想。程朱的創始人程順、程頤兄弟以及朱熹原籍都在徽州。其中朱熹多次回到徽州講學,弟子眾多,影響很大。理學思想在徽州得到了徹底的貫徹和實現。“禮儀之國,有先王遺風焉”,這里推祟的是知書達理、循規蹈矩。程朱理學賦予了徽州建筑內斂的品質與淡泊的色彩。(3)徽商的影響。徽商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為徽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他們捐置田產,興辦書院,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同時,徽商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當地人們的價值觀念。中國傳統社會對商業是極其蔑視的,“士、農、工、商”中以商為最低階層。然而經商在徽州己成風氣,為人們所接受和推崇。但即使經商,他們也以儒家理論規范交易行為,保持著亦儒亦商的特質,在其經營活動中表現出以誠待人、以信接物、以義為利。因而徽州的建筑也體現出中庸對稱的祥和感。
2徽派建筑特點
徽州古代民居、街巷與村落在其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與其周圍的自然與社會環境構成了一個相對和諧的體系,形成了自己的地域風格,即聞名遐邇的“徽派”。徽州現存的古跡有宏村古村落、西遞古村落和潛口民居、歙縣古城、漁梁古鎮等明清民宅,都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徽派建筑風格[2]。
2.1建筑單體
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基本方整,絕大多數都以圍繞扁平長方形天井為基本單元,單元之中的房屋呈三面或四面圍合,軸線取中,兩廂對稱。正房一般面闊三間,明間臨天井。兩側辟有廂房,可住人或起到調節起居的作用。徽州地區民居的屋面幾乎都是雙向坡頂,覆以青瓦,在附屬房屋部分也間以寬窄不同的單向坡屋頂。山墻多數作成硬山封火山墻,墻頭部分的造型豐富。徽州民居在裝修雕飾上突出的地方性特色,是將架梁斧砍略帶弧形,做成月梁。一般梁斷面粗大,梁頭部淺刻一條凹槽曲線,形似新月。另外窗扇的形式規整美觀,窗下的木雕鏤刻欄板刻工精細。連續的排窗襯托在大片木墻之間,相互對比,顯得格外精巧細致。外部的磚雕,無論是出現在門罩窗媚上,還是庭院隔墻上,刻工磨工都堪稱藝術佳作。徽州民居混合運用了干欄巢居的穿斗式與北方四合院的抬梁式結構,各取其長。這種混合木構架既滿足了住宅使用空間功能劃分又發揮了兩種木構架的材料力學性能。室內隔墻用木板鑲嵌在柱間。一般不作吊頂,樓層用擱柵樓板。
2.2街巷
徽州的街巷多半不是平直的,穿透的距離不遠。不同走向的街巷交織成網狀的交通。不迷失其中需要依靠街巷中的標志,在此一塊石頭、一眼井都是人們定位的標志。另外,徽州街巷序列本身也可以形成方向感,它是主街一巷道一次巷道的環狀多級網絡系統。徽州街巷疏密有致,寬窄變化呈現出一種舒緩的狀態,所以連續性好,而且體現出變化多樣的特點。
街巷交叉形成節點,街巷的起迄也形成節點。節點可分出層次,普通的小節點只是巷道的轉折和連接點,而大的節點可發展成中心、小廣場。起始點是街巷開始的序幕,多做高差變化,有很強的標志性和導向性。街巷的交匯點使道路連接、轉折,給人以方向。交匯點依據整個街巷的空間需求有疏有密,使街巷既統一連續又變化豐富。交匯點尺寸擴大還可以形成各種各樣的中心,如生活中心、祭祀中心、交往中心等。中心空間的豁然很好地調節了巷道整體的封閉與幽深感。
2.3村落
由傳統民居集聚而成的徽州村落,融合于山水之間,或背山臨水,或依山跨水,或枕山面水。村落一般都是座落在緩坡上,隨著地形、道路方向逐步延伸。從徽州傳統村落總體來看,都是山巒為溪水的骨架,溪水是村落的血脈。房屋群落與周圍環境巧妙結合,村落順溪水走向展開,形成優美的村鎮風貌。
徽州村落總的來說呈現出對外封閉的形態,其布局主要有三種形式:一種是線型布局。這種布局通過沿巷道的建筑群完成,或者通過各建筑群的軸線關系延伸。線型布局總有一條主要干線,序列感強,民居一般均可得到良好的朝向與景面。線型布局當主干線過長時,交通、生活稍有不便。第二種是散點型布局。在地形復雜的山地地段環境中,民居各處于適宜地帶,呈散點狀。散點型布局可使建筑隱于山林,有利于保持自然風貌,很適合于小自然村的形式,如婆源上曉起。但此種方式有時顯得凌亂,各戶聯系不夠緊密。第三種是集聚型布局。它適于規模不等的各種村鎮。這種布局方式占地少、緊湊,而且因為建筑集中,封閉性較強,如黯縣屏山。
3關于徽派建筑思考
在皖南古民居到新民居的演變過程中,平面型制的變化,裝飾的簡化,建筑新材料的運用等,這是人們一直積極努力探索新生活的熱情和天然創造力的表現,也是我們應該正視和學習的地方。地域更新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建筑文化的不斷發展創新將是歷史的必然。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轉變。徽州民居作為徽派建筑文化的重要載體,它的更迭告訴我們創新并不是拋棄傳統,相反只有不斷的發展創新才是對傳統最好的繼承和保護。
同時,面對信息化的時代,地域建筑文化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而作為徽派文化的重要載體,徽派建筑的創作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對建筑地域性和建筑文化的探討一直是業界熱點。當前,面對傳統與現代所發生的碰撞,如何創作出“現代的”地域性建筑?人們在不斷積極努力的探索。比如,80-90年代初期,一方面是省外的建筑師對我省的傳統地域建筑文化的關注,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對省內地域建筑創作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如汪國瑜先生與單德啟教授創作的黃山云谷山莊、齊康大師設計的黃山國際大酒店、單德啟教授創作的黃山玉屏樓風景建筑等。另一方面,省內的建筑師在探索地域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的實踐中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作品。如黃山軒轅大酒店、合肥亞明藝術館、徽州文化園、安徽省徽文化博物館。這些建筑作品從多角度對徽派傳統地域建筑進行了新的診釋,反映了省內地域建筑設計思維的活躍以及在實踐中達到的新的高度。因此,新徽派建筑在經歷了上世紀的創作高峰后,必然會引起更大的關注和發展,必然會在中華的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陳卓.傳統徽派建筑文化淺析——從賴特的有機建筑到中國傳統徽派建筑[J].家具與室內裝飾,2008,09.
[2]單德啟,李小妹.徽派建筑和新徽派的探索[J].中國勘察設計,2008,03.
文章標題:淺析徽派建筑文化與設計特點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m.anghan.cn/fblw/ligong/jianzhusheji/144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