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旅游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26 12:08 熱度:
[內容摘要]本文結合旅游文化的具體定義,從旅游經營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旅游地經營文化和旅游企業經營文化等方面探討旅游經營文化。
[關鍵詞]旅游文化;傳統文化;旅游經營文化
當前,旅游發展與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由于旅游經營管理中存在的欠缺,旅游業發展給文化遺產保護帶來的壓力在不斷加大,且還沒能充分挖掘旅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因素。如何正確處理好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旅游發展二者的關系,實現傳統文化傳承和旅游發展的協調發展,是目前中國旅游經營管理中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傳統文化傳承與旅游經營文化的協調
1.深入挖掘中國旅游資源的傳統精神文化內涵。傳統旅游是一種全新的、知識含量高的旅游形式,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新時期的旅游活動不會局限在觀光旅游的初級層次,而要向娛樂休閑和專門旅游等較高層次發展,追求文化感受和精神消費的需求會不斷增加。為了旅游者的需要,旅游區必須開發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旅游新產品,深入挖掘中國旅游資源的傳統精神文化內涵,才能夠創造和凸顯自己的特色,使旅游業的發展擁有持久的生命力。今后,中國廣大旅游風景區經營單位要以文化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手段,及時研究旅游者的需求和旅游市場的趨勢,不斷推出適銷對路的傳統旅游新產品。產品的創新要圍繞旅游者“新、奇、美、樂”的需求原則,把握觀光型向度假型、參觀型向參與型轉變的市場趨勢。
2.發展參與式與體驗式的中國傳統旅游形式。旅游作為需要用心靈感悟的精神文化產品,不應當只是淺層次的展示存在的歷史實物形態或過去的歷史事件,而是要求旅游經營管理者為旅游者提供身心參與的進入方式,在旅游中經歷心靈震撼。近年來河南開封古城旅游中開展了一些大型文藝表演,在書店街、馬道街、大相國寺這一市中心地帶,開辟文化夜市。發揮開封本地的地方戲劇和民間文藝活動特色優勢,并對開封市有突出特色的豫劇、盤鼓、地方曲藝雜技進行包裝和宣傳,挖掘深層次文化的內涵,對主要戲劇茶樓進行改造升級,充分利用現有娛樂設施,同時注重對環境氛圍的渲染。近年來紅色旅游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是人們追求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結果,它是一種精神文化產品,其獨特的精神價值,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已形成具有世界遺產意義的“紅色精神”,為中國人民、海外僑胞及國際友人提供了一個表達對歷史事件和歷史偉人的懷念與敬仰之情的良好途徑。
3.實現中國旅游地區科學合理地規劃和管理。旅游業的綜合性,決定了旅游規劃必定是一種跨行業、跨地區、跨年度的中長期計劃。所以旅游經營管理必須在政府主導下,按照科學的原則合理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尚未被旅游業所利用的潛在旅游資源進行開發,使其產生效益;二是對現實的正在被利用的旅游資源進行再生性開發,延長其生命周期,提高綜合效益;三是憑借經濟實力和技術條件,創造旅游資源和創新旅游項目。最后,在旅游資源保護的立法方面,應當進一步完善《文物保護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等旅游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
4.做好傳統旅游理念的基礎教育工作。文化傳承和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道在于傳統文化教育。今后,需要通過文化教育來普及文化傳統知識,使國民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意義,認識到所負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旅游理念的實施過程中,要對全體公民尤其是青少年、遺產地居民和旅游者、遺產工作者和各級領導干部進行的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科學知識、價值功能、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宣傳教育,以期提高公眾的傳統文化意識,促進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有效保存和永續傳承。同時,各旅游區需要把傳統文化作為旅游宣傳中的重點之一。通過舉行旅游新聞發布會、推介會,散發精美的宣傳冊,制作光盤,在各旅游網站中專門開辟旅游欄目,策劃旅游系列重大節事活動和傳統文化主題的文藝節目,結合中秋、國慶以及黨建等重大紀念活動和節假日組織好旅游的宣傳推廣工作,使中國傳統旅游深入人心。
二、旅游業對接待地傳統文化的影響
1.旅游業對接待地傳統文化的正面影響。(1)促進接待地的對外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前提。旅游在客觀上起著促進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國度文化之間的相互溝通作用優勢十分明顯:首先,它是一種人群之間的直接交往,與其他文化傳播柑比,旅游活動的交流方式的而不是以文字、有形物品或者以個別人為代表的間接溝通或信息傳遞;其次,旅游體現著各種社會文化現象的交叉和滲透,其中不同文化主體間的溝通內容涉及甚廣,幾乎無所不包;再次,旅游是人類的和平交往,是人類文化最理想的交流方式;以旅游為媒介的對外文化交流雖然離不開政府的參與,但主要是一種民間文化交流活動,這種民間活動常常能發揮正式的外交活動所不能發揮的作用。接待地通過發展旅游,一方面可以了解別人,促進人類整體和世界大同觀念的形成;另一方面又可以宣傳自己,樹立自己的真正形象。這在中國國際旅游業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表現得相當明顯。(2)促進接待地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復興。體驗和了解不同的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動機之一,所以接待地在旅游開發中就有可能會重視自己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以便盡可能多地吸引旅游者。二戰以來,隨著世界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及旅游產業經濟優勢的的凸顯,許多國家或地區都逐漸對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采取了系統的保護、挖掘和利用措施,以使本國、本地旅游業更具特色和魅力。因此,一些原先幾乎被人們遺忘了的傳統習俗和文化體育活動又得到開發和恢復,如某些傳統工藝受工業化產品和西方消費口味的沖擊,正瀕臨絕跡,旅游業則幫助它們起死回生,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等受到重視和發掘,幾近湮滅的文物古跡得到維護、整修甚至重建。更有意義的是一些國家或地區從經濟建設總體的高度研究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把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納入城鄉總體規劃之中,因此,世界旅游組織指出:具有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的東西,旅游有能力保護、拯救和復興它們。當然,所有這些原先幾乎被拋棄的傳統文化遺產之所以能夠獲得前所未有的重視都是因為旅游業所能帶來的“實惠”,而不是因為它們對當地居民所代表的價值。
2.旅游業對傳統文化產生的負面影響。(1)接待地歷史文化遺產遭受不同程度的人為破壞。游客對接待地歷史文化遺產的攪害,一類是由他們不檢點的行為所造成的,另一類則是旅游發展的必然結果。前者如一些旅游者每到一處,常常毀掉那些他們不顧路遙遠特地去觀賞的寶物,還有一些游人亂刻亂畫、隨意丟棄廢物所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文物古跡的破壞。后者則是指因旅游接待所導致的客觀上的損害。這些現象者不得不令人懷疑有些人所持的“旅游資源可以永續利用”的命題。除了來自旅游者直接或間接的破壞之外,接待地的歷史文化遺產還有可能由于開發和保護不當而被當地人士借發展旅游的幌子所損壞。比如:因規劃不當、管理不力或者片面追求短期經濟效益,一些古都、古城的歷史風貌被削弱,一些古建筑被毀壞或者被改造得面目全非。(2)接待地固有文化的舞臺化、商品化、庸俗化。獲取經濟效益,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任何一個接待地發展旅游業的根本目的。這個目的決定了接待地會積極吸引旅游者和各方旅游投資者,而這個目標能否實現又完全取決于接待地是否符合旅游者的口味,是否令旅游者滿意。相當一部分旅游者并不是真正關心接待地文化特色的真實含義,而是為了獵奇,這就使接待地文化在發展旅游過程中有被不正當舞臺化、商品化進而庸俗化的可能。一些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東西被任意改頭換面或大肆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礎不再是當地的社會生活,而是旅游者的需求。一些落后的文化如鬼文化、占卜文化等被刻意渲染。一些與本地文化無絲毫聯系的“景觀”或活動內容憑空出現,如傳統民間習俗和慶典活動本來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按照傳統規定的內容和方式舉行的,但是很多這種活動隨著旅游業的開展逐漸被商品化,不再有什么“規矩”。而是根據“旅游需求”隨時隨地開展,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和價值。(3)促成或加劇了接待地的社會問題。旅游者會把其民族文化中積極的和消極的文化因素帶入接待地。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在發展旅游過程中,難免將受到西方社會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兩重性一樣。旅游活動的開展,在促進傳統文化復興的同時,也給當地的傳統文化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旅游給傳統文化帶來的影響較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更為廣泛、更加深入,進而將影響到當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應受到我們的更多關注。(4)影響接待地文化健康發展。旅游的發展,一方面有可能加重接待地文化的“仆從性”。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國家和地區的居民在發展旅游過程中,受來自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富有游客以及伴隨這些游客進來的外來經濟勢力的直接沖擊,民族(地區)自卑感和媚外思想會逐漸加重。另一方面,又有可能導致接待地產生排外情緒。旅游者的大量涌入會激發他們與當地居民之間的某些矛盾;特別是在接待地綜合接待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外來游客的大量增加和游客密度的提高,將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擾和妨礙。當這種情況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當地居民對旅游者的態度就有可能從起初的友好熱情轉為不滿甚至怨恨(旅游業的專職人員稱之為“旅游怨”)。除此之外,一些旅游者主要是來自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旅游者深受文化上的“種族中心主義”影響,認為只有本民族傳統文化才是最正確、最優秀的,喜歡用傲視天下的態度來對其他文化加以貶低和任意批評,這種行為極易引起接待地居民的反感,從而造成旅游者與當地居民之間人際關系的緊張。
三、旅游接待地社會文化變遷對其生命周期的影響
1.旅游接待地社會文化變遷。李蕾蕾從傳播學的角度入手,系統地分析了旅游作為一種跨文化傳播的方式對旅游接待地地方文化認同的各種影響,這種復雜的影響既可以摧殘原有的認同心理,使旅游地逐漸喪失個性和特色,也可能凸顯、增強原有的認同感和文化自尊感。宗曉蓮運用人類學中的文化再生產理論,進行了旅游開發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變遷的研究。周宵認為,旅游所導致的文化變遷是不可規避的,東道社區或社會的文化變遷實質,可以看作是旅游地原始文化和旅游者外來文化,兩個相互開放的文化系統之間,隨著其碰撞發生的持續地交互適應。田敏(2003)就旅游對民族社區的文化變遷所產生的影響及其關系進行了歸納和辨證分析。
2.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旅游休假地和其它產品一樣,也有其興衰的模式,即休假地的生命周期。然而,系統地把市場學中的生命周期概念引入到旅游休假地管理的研究中,還是1980年加拿大旅游學家R.W.Butler的貢獻。他對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的描述是,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始于一小部分具有冒險精神、不喜歡商業化旅游地的旅游者的“早期探險”(exploration)。在“參與”(involvement)階段,由于當地人們積極參與向消費者提供休閑設施以及隨后的廣告宣傳,使旅游者數量進一步增加。在“發展”(development)階段,旅游者數量增加更快,而且對旅游經營實施控制的權力也大部分從當地人手中轉到外來公司的手中。在“鞏固”(consolidation)階段,盡管旅游者總人數仍在增長,但增長的速度已經放慢。至于“停滯”(stagnation)階段,旅游者人數已經達到高峰,旅游地本身也不再讓旅游者感到是一個特別時髦的去處了。而到了“衰退”(decline)階段,因旅游者被新的度假地所吸引,致使這一行將衰亡的旅游地只有依賴短距離的一日旅游者和周末旅游者的造訪來維持其生計。
3.旅游接待地社會文化變遷對其生命周期的影響。一般而言,在旅游地的早期探險和隨后的規模開發階段,由于旅游者多數由一些具有冒險精神、不因循守舊的人構成,因此他們對旅游地的風俗習慣、社會規范都能積極適應,加之他們的出現給旅游地創造了又一個了解外部社會的渠道,因此,他們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影響主要是正面的積極影響。而在旅游地達到飽和或停滯期時,由于旅游的大眾化,因此對地方文化的沖擊就趨于深刻,對地方社會的各種習俗和規范的適應性就差,由此而引發的種種社會摩擦,就可能潛在地或現實地加速旅游地衰退期的到來。
四、旅游接待地可持續發展中的文化調適
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學界、政界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而對任何一個接待地來說,要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必須對旅游的社會文化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加以重視,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對文化的潛移做出合理化的調適。旅游接待地的文化調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旅游開發的文化均衡和當地居民文化心態的調整。
1.接待地旅游開發的文化均衡。(1)傳統性和現代化的均衡。在接待地旅游發展的實踐中,要均衡傳統性和現代化的矛盾,首先需要樹立這樣一種的指導思想:一方面,要保護和弘揚實質性的傳統,在推崇設施設備現代化、思想觀念現代化、管理手段現代化的同時,不忘以傳統文化作為底蘊;另一方面,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的過程中,必須結合現代化中的合理性內涵,作為傳統的發展和創新。陳傳康先生認為:旅游文化具有明顯的二元結構——傳統性與現代化的極化互補結構,只有建立合理的二元結構,才能更好地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和提高。(2)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均衡。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均衡重在處理在某一時間內接待文化與外部世界文化的關系問題。接待地的發展進程在某種程度上也具有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而民族性的文化要想具有世界意義,一方面要積極吸收外來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一方面又要避免民族文化特色的消失和削弱。接待地可以在旅游資源開發、旅游企業的經營管理等諸環節合理利用外來文化的某些形式和內容來嫁接和改造民族文化,或者賦予外來文化以民族性特色,這既能促進旅游者對接待地文化的認同和理解,又為文化再創造提供了新的動力。(3)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均衡。旅游地的開發,尤其是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如果是以旅游業為驅動力,那么商品化是無法避免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把握本真與商品化的均衡。首先,不能把旅游可持續發展理解為經濟型永續發展,從而將旅游的經濟效益擺在過高的地位,為過度的商業化提供便捷。其次,旅游產品或商品的開發設計既要遵循經濟規律,又要遵照文化法則。置文化內涵于不顧的隨心所欲、粗制濫造,實際上違反了商品化原貶,不可能獲得長遠的經濟效益。(4)開放性和限制性的均衡。接待地要發展旅游,就必須開放自己的社會文化門戶,接受外來文化的滲透和沖擊。但是,每個社會的文化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為了使主客文化的沖突和融合能夠在互不傷害的前提下穩步進行,許多專家認為,在有些情況下,有必要對以旅游者為媒介的外來文化的進入和擴散給予適當限制。通常采用的辦法是錯開旅游區和居民區,使主客之間保持一定距離。當然,任何限制措施都應以不導致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隔離為前提,否則就成了變相的排外和自封,阻礙了旅游業的繁榮。接待地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做出合理的選擇,以使旅游適應本國或本地社會與文化情況的意志。
2.接待地居民文化心態的調整。這里所謂的接待地居民文化心態,特指接待地居民對旅游和旅游者的態度,這種態度會直接影響旅游的社會文化氛圍,影響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居民文化心態的調整,目的在于防止出現抵觸和全盤接受這兩種極端,引導居民向積極的一面靠攏。要實現這一目的:一是加強旅游業的宏觀管理。政府部門在規劃旅游業的發展時,不能把經濟效益作為唯一的目應當把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長遠奮斗目標.把旅游業發展與社會文明進步作為一個整制定科學、系統的政策和行動準則,進與社會文化共同發展;同時還要健全旅游經營管理體制,制訂全面系統的與旅游有關的法律、法規和管理條例,對各種不良行為及時予以取締和打擊,控制旅游污染的發生。二是尊重接待地居民,吸收他們參繁榮。因此,在制定旅游規劃時,必須與旅游決策。接待地居民的態度直接決定旅游業能否長期穩定樹立“居民第一,游客第二”的思想,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各種期望,為他們提供一個對其所期盼的未來社區類型發表意見的機會。由于旅游開發“通常只能讓一部分居民受惠”,而其社會成本(如擁擠、物價上漲等)卻由全體居民共同承擔。所以在旅游決策時還應注意當地居民參與的廣泛性,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做出權衡。三是強化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首先,要引導接待地居民克服認識的局限性,樹立正確的旅游態度,培養世界公民意識,提倡居民與旅游者相互尊重和理解,避免相互歧視和指責,便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加深了解,建立友誼。其次,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強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防止出現“客尊主卑”的思想和行為。再次,引導接待地居民加強自身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文化鑒別能力,自覺地吸引外來文化中先進的東西,抵制腐朽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
注釋
[1]王蕾.構建和諧的旅游企業文化[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6(2):34-37
[2]楊永平.旅游企業文化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王璐璐.國內旅游對目的地社會文化影響研究的理論綜述[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8):25-28
[4]李維云,張躍西,魏鴻雁.旅游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初探[J].甘肅農業,2005(11):100
文章標題:旅游經營文化新論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m.anghan.cn/fblw/jingji/lvyou/210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經濟論文范文
郵電論文 文化產業論文 特許經營論文 餐飲管理論文 房地產論文 人力資源論文 項目管理論文 工商企業管理論文 家政論文 物業論文 國際貿易論文 電子商務論文 審計論文 財會論文 統計論文 財稅論文 銀行論文 證券論文 保險論文 金融論文 經濟學論文 市場營銷論文 旅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