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10 22:05:43
東南學術最新期刊目錄
空間再造與情感整合:城市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的雙重邏輯————作者:劉宗錦;薛瀾;
摘要:空間既是人類活動的載體,又是人類活動的產物。空間的規劃、建設和管理,不是一個單向的物質再造過程,而是含有社會激活屬性的綜合過程。歷史文化街區作為特殊歷史遺存,承載著保護和發展雙重屬性,本質上是物理空間與精神財富的統合。城市歷史文化街區更新呈現出空間再造和情感整合雙重邏輯。一方面,城市通過物理空間的有機更新、文化空間的積極培育、交往空間的深度融合三重手段,實現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再造。另一方面,城...
中國共產黨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歷史考察及經驗啟示————作者:潘玉騰;楊建鋒;
摘要: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是近代以來文化建設的一個基本問題。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問題突顯,是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社會現實在文化領域的集中反映。受“古今中西”文化的沖突碰撞,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文化結構性矛盾愈加突出,使中華文化主體性在相當長時間內處于難以破解的困境之中。在百年奮斗中,中國共產黨作為文化建設的領導力量,改變文化受辱地位,實現文化獨立自主,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在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中發揮關鍵作用...
AI造音:文生音樂的智能生成與聽覺烏托邦————作者:王櫻子;
摘要:人工智能輔助生成技術通過用戶所提供的提示詞可迅速產出各類跨媒介產品,“文生文”“文生圖”“文生視頻”等各類文藝生成形式層出不窮。其中,“文生音樂”是獨樹一幟的存在。人工智能音樂生成技術使聲音的文藝創作成為信號到信號間的自動化轉換,過去具有動態經驗性、空間沉浸性及強烈聽覺感官特征的聲音文藝作品變成一首首“無唱奏的音樂”;通過提示詞寫作、參數調整、微調迭代等操作,AI技術與軟件用戶共同完成可以模仿曲風...
新時代地方立法“有特色”原則的再思考——從優化資源配置視角出發————作者:朱恒;謝勇;
摘要:地方立法自覺踐行“有特色”原則,是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指引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應有之義是在國家法制統一框架下回應地方治理需求、推動地方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配置法治資源是地方立法實際滿足針對性和實效性原則要求的法規范方式,因此優化資源配置必然構成“有特色”原則在手段層面的概念要素。地方立法機關制定規范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以彰顯特色,應遵循三項基本準則,一是以貫徹上位法為目標指向,二是以滿足...
AI遠讀:網絡文學的算法批評如何可能?————作者:張永祿;
摘要:以算法批評為核心方法的AI遠讀作為新質文藝批評的生產力,開辟了網絡文學研究的新空間。以比特敘事作為底層邏輯,寄生互聯網空間的網絡文學,因其海量文本、巨型文體特征和類型化的取向,召喚著算法批評進場。算法批評主要包含使用算法進行文學批評和對文學中的算法進行批評兩個層面。推進算法批評,在觀念上需要區分專業的算法批評和通用批評的AI批評,擁有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的雙重視野;在實操上需要在批評者、算法、文本的...
中國式現代化:基于社會機制視角的認識————作者:種鵑;邱耕田;
摘要:基于社會機制視角,能夠深入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運行的內在機理。在現代化機制分析框架內,中國式現代化的運行離不開動力機制、平衡機制和導引機制。動力機制是一種“需要—實踐”的矛盾運動機制,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來源;平衡機制是一種“失調—協調”的矛盾運動機制,統籌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外因素,形成一種同質同向的合力;導引機制是一種“理論—實踐”的矛盾運動機制,側重將理論轉化為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具體觀念、方針政策...
城市中國的鄉土特質————作者:陳忠;
摘要:我國正步入城市社會,成為城市中國。鄉土性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城市中國是城市社會與鄉土社會、城市性與鄉土性的有機融合。城市中國的獨特空間性、鄉土性、戀地情結表現為:對土地、住房等空間,對家、族、城、國等共同體,以及對共同存在、共同成長的超經濟依戀與生命性執著。鄉土社會的優質基因,對于城市中國而言具有重要的發展價值、秩序價值。開新我國城市社會的鄉土特質,需要處理好鄉土社會與城市社會、鄉土中國與城市中...
企業新質生產力與供應鏈配置多元化————作者:習明明;李婷;周旋;
摘要:推動企業供應鏈配置多元化是提高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關鍵。對2012—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企業新質生產力能通過提高技術創新力、盈利能力和產品競爭力,推動供應鏈配置多元化。在國有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高市場化地區中,企業新質生產力對供應鏈配置多元化的推動作用更為明顯。據此,推動供應鏈配置多元化應進一步強化技術創新驅動,因地制宜提升企業新質生產力,構建高質量供應鏈體系...
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產業體系——以分布式光伏為例————作者:林伯強;王思泉;
摘要:分布式光伏作為新質生產力推動下的新業態,近年來已步入全面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以分布式光伏為例探究與之相適應的產業體系,有助于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并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中國能源產業的變遷過程反映了生產力三要素的躍升進程,其中分布式光伏的發展歷程和大規模應用極大地推動了能源產業的質態維度躍遷。持續推動發展分布式光伏,需完善現有能源體系、依托傳統產業體系,并構建起與之相適應的產業新體系
科斯產權觀點的意旨及其批判:基于機會成本的分析方法————作者:米運生;
摘要:對于科斯定理賴以成立的交易成本方法,不少學者心存疑惑甚至認為是錯誤的。然而,他們既沒有精準地指明錯在何處,更未能成功地糾正錯誤并揭示科斯看待產權問題的真實觀點。這使得科斯產權觀點的意旨依然云山霧罩。其實,科斯產權觀點的分析方法并非交易成本而是機會成本,即減少外部性給妨害者造成的產值損失。從機會成本的視角看,科斯產權觀點主要包含三重含義:通過談判解決問題時,責任的初始界定決定了雙方迥異的結局;借以法...
政府監管的演變歷程與邏輯動因:從政府與市場關系變遷說起————作者:徐國沖;黃麗妹;
摘要: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政府與市場關系是公共管理的核心議題,厘清這一關系是政府監管的邏輯起點。近代以來,西方政府監管的演變經歷了皇權主宰、市場主導、質疑市場、政府主導、政府與市場調適幾個重要階段,政府監管的目的和手段在不同階段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市場力量從“次要”走向“重要”,政府與市場從對立走向融合,這種持續互動從深層次推動了政府監管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政府與...
融合ESG理念的PPP項目績效評價————作者:林建秀;駱良彬;
摘要:績效評價是PPP實現預期目標的關鍵,也是監督和管理PPP項目規范執行的重要手段。已有的項目績效評價機制難以全面反映PPP提供公共設施和服務、滿足公眾需求、促進公共利益的目標。ESG理念及其所包含的經濟、社會、環境以及制度保障等內容與PPP目標之間存在內在契合。融合ESG理念的PPP項目績效評價內容主要體現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構成多元評價主體;項目結果、外部效應及項目過程構成評價目標;從項目運營...
人類文化3.0:通用人工智能歷史科學定位————作者:劉方喜;
摘要:從匯通自然運動-思維運動-社會運動、自然史-人類史的大科學、大歷史、大文化看,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人類支配自然力而邁向自由的一步。作為人類文化1.0版,人類幼年期的摩擦生火把機械運動轉化為能量運動,開始支配自然力。文字等符號發明之后,思維運動成為這些符號的“社會運動”與個人大腦神經元的“自然運動”的交互活動,個人智力不斷匯聚為社會智力,累積發展為現代自然科學知識體系,其物化為蒸汽機等把能量運動...
基于大數據的實驗方法:AI時代實驗政治學的前沿推進————作者:孟天廣;張靜;
摘要:大數據在驅動計算社會科學研究范式的革新的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議題和方法范式。伴隨社會科學對因果性知識生產的回歸,計算社會科學正在推進理論驅動與數據驅動范式的融合,以實現在大數據框架下的因果推論。在政治學領域,大數據方法與實驗方法的融合,尤其是探討基于大數據的實驗方法在數據采集、測量方法、干預實施等方面的方法創新,以及提升內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方法論功能,呈現出基于大數據的實驗方法的...
社會的再經濟化——數智時代的“經濟社會”及其政治挑戰————作者:孫國東;孫榆慧;
摘要:數智時代,掌握算法的數據平臺公司開始產生有別于國家公權力的社會私權力,從而使得類似于19世紀的“經濟社會”再現于當下。與作為服務性權力的社會私權力相適應,這種經濟社會帶來了市民社會的“再經濟化”。與作為壓制性的社會私權力相適應,這種經濟社會基于技術封建主義的運作邏輯導致了公民性的部落化。數智時代的經濟社會形成了條塊分化與階層分化結構耦合的社會結構,致使現代社會的功能分化結構性失能,為社會建設和民主...
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中的若干爭論問題及其思考————作者:溫東;
摘要:作為應對全球性挑戰、維護人類共同利益、建設美好世界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一經出場便引發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十多年來學界的研究成果顯示,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存在方式、基本性質、政治面向、方案可行性、實踐主體、歷史定位問題上,學者之間存有較大爭議,甚至有的觀點截然對立。從進一步研究的角度看,歸納、總結和思考這些爭議性問題,澄清其中的錯誤理解和認識,對于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化研究和理論創新具有重...
理解的客觀性何以可能?——兼論馬克思實踐詮釋學的超越性————作者:孫謙謙;
摘要:理解的客觀性是現象學和解釋學的核心問題。哲學解釋學因對科學方法論中的客觀性原則展開批判而飽受“主觀任意”和“相對主義”的質疑。而實際上,哲學解釋學堅定地站在維護客觀性的立場上。伽達默爾在海德格爾解釋學本體論轉向的基礎上,反對近代主觀主義的思維方式,把由事情本身所引導的辯證遭遇歸入一種理解的全新客觀性,將語言看作這種客觀性的基礎。但在馬克思看來,語言歸屬于社會現實,只有回到社會歷史領域,從現實的實踐...
主體消亡與馬克思的雙重主體表述————作者:繆辰;
摘要:“主體消亡”與“重新確立主體性”的呼聲反映了資本邏輯下人類主體的危機:資本主體取代人類的主導地位,使近代主體理論主張的認識主體和自律主體信念無法實現。作為對主體危機的理論回應,僅僅肯定人類主體在生產實踐中的能動性,仍無法解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人受制于自身產物的“異化”境況,即人類實現自身主體性的行動反而將自己置于客體地位。因此有必要引入馬克思將價值-資本視為與人類并存的另一重主體的觀點,這種非人類...
代表性民主視角下的陪審選任:全球變革與中國實踐————作者:王翔;
摘要:陪審制度是代表性民主的重要制度性表達。從全球范圍來看,以描述性代表理論為基礎的隨機抽選模式以及以實質性代表理論為基礎的組織推薦模式,構成了代表性民主在陪審選任制度中的落實方式。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至今,經歷了從實質性代表轉向描述性代表的民主轉型過程,選任主體模式逐漸由組織推薦制轉向了隨機選任制。從地方實踐來看,在兩種模式的過渡期間,地方采取多種策略性方法以適應隨機選任,形成四種...
“臨去秋波那一轉”:禪宗語錄劇論偈及其影響————作者:李小榮;陳福川;
摘要:唐以后的禪宗語錄載有大量的劇論偈,其興起、發展與演變,既與禪師“竿木隨身,逢場作戲”的儀式性戲劇因素密切相關,又和中國戲劇發展史基本同步。就其類型而言,前期(唐五代宋元)主要偏重于形式批評,以評述當時各類劇種及其演出情景為主;后期(明清)除了注重劇種批評外,更重視戲劇的本體與本位批評,甚至有較為系統的理論總結。就影響途徑看,若從靜態考察有直接和間接之分,若從動態分析則有從戲劇因素到戲劇主題的轉變;...
東南學術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第一編 哲學、社會學、政治、法律類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