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11 01:05:27
茶葉科學最新期刊目錄
渥堆發酵對六堡茶低聚糖的化學組成及抗氧化活性影響————作者:唐芷琦;秦寒傲;夏寧;滕建文;黃麗;歐筱瑄;陳麗萍;韋瑋;王瑞;
摘要:為探討渥堆過程對六堡茶低聚糖的結構特征及抗氧化活性的影響,選取同一批次的毛茶原料與渥堆結束后的六堡茶,利用水提醇沉法制得粗低聚糖,通過大孔吸附樹脂與葡聚糖凝膠LH-20色譜柱分離純化得到毛茶低聚糖RLTO-1與渥堆六堡茶低聚糖ALTO-2,并采用化學分析、凝膠滲透色譜、離子交換色譜、紅外光譜、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分析其化學組成;通過測定其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總抗氧化能力,...
茶樹PATL基因家族鑒定及CsPATL1上游轉錄調控分析————作者:王金波;謝思藝;竇祥亞;申小華;田娜;劉碩謙;
摘要:Patellin(PATL)基因家族對植物生長發育和環境適應性有著重要影響。對茶樹PATL(CsPATL)基因家族進行了系統鑒定和詳細分析,通過多種生物信息學方法,成功鑒定出CsPATL家族的5個成員,并對其蛋白序列的理化性質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CsPATL家族的5個成員編碼氨基酸232~585個,蛋白質分子質量為26.31~64.69kDa,等電點為4.65~9.35。同時,對這些基因的染色體...
‘櫧葉齊’葉綠體與線粒體基因組密碼子偏好性分析————作者:曾文娟;朱友鵬;陳嘉欣;李洪玉;王雙輝;龔意輝;陳致印;
摘要:密碼子使用偏好性作為基因表達調控與分子進化的重要驅動力,在植物細胞器基因組研究中具有特殊意義。‘櫧葉齊’(Camellia sinensis cv.‘Zhuyeqi’)作為中國重要的茶樹品種,其細胞器基因組密碼子使用模式尚未見系統報道。本研究對‘櫧葉齊’52個葉綠體編碼基因和29個線粒體編碼基因開展系統生物學分析。結果表明:(1)‘櫧葉齊’葉綠體基因組(ENC=44.64±3.25)和線粒體基因組...
基于農藝性狀和SNP分子標記的湖南78份茶樹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研究————作者:郭佳璐;璩馥榕;蔡天晨;趙洋;楊培迪;劉勇;周躍斌;劉振;
摘要:為明確湖南省茶樹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探明種質資源的遺傳結構,并對其進行精準鑒定評價,本研究利用靶向測序基因型檢測技術(GBTS)對湖南省內的78份茶樹種質資源的76 252個SNP位點進行了基因型檢測和遺傳多樣性分析,并對這批資源的30項農藝性狀和15項生化成分進行了精準鑒定。結果表明,78份湖南省茶樹種質資源間存在比較豐富的遺傳變異,表型性狀的遺傳多樣性指數為0.07~2.08,變異系數為2....
森林轉化為茶園及其管理對土壤碳、氮庫的影響和調控機制初探————作者:黃福印;張少博;胡強;羅瑩;董雅潔;張潔;李鑫;付建玉;王華森;顏鵬;
摘要:為明確森林轉化為茶園及其茶園管理對茶園土壤剖面的碳(C)、氮(N)組分的影響,并從土壤真菌微生物群落結構方面探索其調控機制,以森林土壤以及低、中、高3個不同施肥水平的茶園土壤為研究對象,分別采集0~10、10~20、20~40 cm和40~60 cm土層土壤,測定土壤碳、氮組分和其他養分含量以及真菌群落結構與組成。結果表明,與森林土壤相比,茶園管理顯著提高0~10 cm土層土壤有機碳和總氮含量。高...
茶樹L型凝集素受體激酶基因家族鑒定及其對茶輪斑病和茶炭疽病的響應————作者:李悅欣;鄢東海;張金峰;蒲運丹;李帥;孟澤洪;
摘要:植物L型凝集素受體激酶(LecRKs)是植物受體激酶家族的重要亞家族,在植物發育和免疫反應中發揮關鍵作用。本研究系統鑒定并分析了茶樹L型凝集素受體激酶(CsLecRKs)基因家族,探討其在茶樹生長發育及抗病防御中的潛在功能。通過HMMsearch分析,共鑒定出59個含有PF00069結構域和PF00139結構域的L型CsLecRKs。基于系統發育分析將其分為5個亞組,不同亞組在外顯子-內含子結構上...
茶樹葉斑病病原菌的分離與鑒定————作者:楊芳;江冰冰;雷金梅;郭存武;李麗梅;徐嘉憶;王興華;袁文俠;王白娟;
摘要:茶樹[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葉斑病是茶樹重要的葉部病害之一,嚴重影響茶葉的產量和品質。2023年,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茶園進行病害調查時發現茶園茶樹30%的葉片出現類似茶樹葉斑病的癥狀,為明確該病原,采用組織分離法和有傷接種法對病原菌進行分離和致病性測定,分別觀察形態學特征并結合分子生物學技術確定病原菌的種類。結果表明,...
茶園履帶式掘耕機設計與試驗————作者:沈帥;任寧;鄭航;俞國紅;陳志東;
摘要:針對丘陵山區茶園土壤耕作環節面臨耕作機械設備不足、設備爬坡性能差等問題,設計研發了一款適用于丘陵山區的茶園履帶式掘耕機,以爬坡性能為設計目標,開展底盤主要結構參數設計,通過動力學仿真技術進行掘耕機橫坡、縱坡行走能力分析。仿真結果表明,履帶式掘耕機橫坡最大行駛坡度為22°,縱坡最大行駛坡度為31°。探究掘耕機耕作質量,以理論分析耕作運動軌跡為基礎,通過動力學開展耕作前進速度優選,獲取掘耕機的最佳耕作...
茶葉萎凋過程中氨基酸和多酚在葉莖內的時空變化特征————作者:程海燕;屠琳玥;陳琳;徐安安;謝亨通;徐平;
摘要:葉莖內的氨基酸和多酚在萎凋過程中的變化對于形成茶葉風味物質至關重要。系統解析了葉片和嫩莖中氨基酸和多酚的差異積累模式以及在萎凋過程中的變化特征。結果顯示,在萎凋過程中葉片的酚氨比為4.66~6.36,高于嫩莖(1.97~2.59);嫩莖中游離氨基酸總量顯著高于鮮葉,嫩莖中游離氨基酸占干質量的7.44%,葉片中游離氨基酸占干質量的2.22%。鮮葉和嫩莖間存在44個差異積累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其中3個...
基于HS-SPME-GC-MS與分子對接技術的3種香型紅茶揮發性成分研究————作者:張鵬;黃艷;魏成江;鄭志強;吳偉偉;鄭昌坤;申衛偉;于英杰;林馥茗;孫威江;
摘要:近年來,蜜香型、果香型和草本薄荷香型紅茶深受消費者的關注與喜愛,但其香氣特征的成因亟需深入研究與解析。本研究采用頂空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聯用(HS-SPME-GC-MS),結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別分析(OPLS-DA)的變量投影重要性值(VIP)和相對香氣活性值(ROAV),確認了3種香型紅茶的關鍵揮發性化合物,最終利用分子對接技術探討關鍵揮發性化合物與嗅感受體的結合位點和相互作用。結果表明...
貯藏時間對‘汝城白毛茶’白茶化學成分與滋味特征的影響研究————作者:謝明威;丁樹洽;聶晴;周玲紅;文海濤;蔡淑嫻;
摘要:‘汝城白毛茶’(Camelliapubescens)具有較好的白茶適制性,對其所制的白茶貯藏變化的研究尚屬空白。以‘汝城白毛茶’所制的白毫銀針和壽眉為研究對象,通過代謝組學、感官審評和定量描述分析(QDA)揭示了不同貯藏年份白毫銀針和壽眉的化學成分與滋味特征。結果表明,貯藏時間對壽眉成分的影響更顯著,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別分析(OPLS-DA)模型在白毫銀針和壽眉樣品中分別獲得349個和805個...
α-二羰基化合物在不同茶類中的含量分布研究————作者:陳文雪;諸力;劉躍云;江用文;朱宏凱;
摘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UPLC-MS/MS)方法,通過檢測茶葉中α-二羰基化合物與鄰苯二胺形成的穩定喹喔啉類化合物,分析茶葉中10種α-二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與組成。結果表明,3-脫氧葡萄糖醛酮是六大茶類中最主要的二羰基類化合物,高溫殺青過程是綠茶、黃茶、烏龍茶中短鏈二羰基化合物形成的主要誘因,相對較低的干燥溫度是白茶、黑茶中形成長鏈二羰基化合物的重要影響因素。綠茶、黃茶、紅茶和烏龍茶中的α-...
茶飲料泡沫生成機理及控制技術研究進展————作者:黃珊由美;林東藝;馬成英;榮杰峰;孫威江;黃艷;
摘要:茶飲料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泡沫會影響產品的質量、穩定性及外觀等,了解并掌握泡沫產生的原因及其控制技術,對優化生產流程具有重要作用。系統性闡述了泡沫生成的基本理論,并分析泡沫生成過程中不同因素(如茶葉成分、溫度和pH等)的影響,概述了消除泡沫的不同方法、消泡原理,以及在食品領域中常用消泡劑的類別,為茶飲料加工工藝優化提供參考
基于社交媒體數據的西湖龍井茶園生態系統文化服務評價————作者:楊浩;唐佳暖;杜舒琪;張豆;胡廣;
摘要:茶園作為地域性農業文化景觀,不僅可以產生較高的經濟價值,還能為人們提供游憩、教育和精神療愈等多種生態系統文化服務。然而,如何高效、精準地識別量化茶園景觀的生態系統文化服務仍是一個研究難點。以杭州西湖龍井茶園為例,通過篩選攜程、新浪微博等網絡社交媒體上的游記與短文,以關鍵詞出現頻率和語義網絡分析為基礎,基于公眾文化形象感知對西湖龍井茶園的生態系統文化服務進行量化評價。采用扎根理論構建西湖龍井茶園生態...
茶渣基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性能優化及風力監測系統應用研究————作者:林東藝;黃沖;王未名;黃艷;馮新凱;
摘要:研制了一種新型茶渣基摩擦納米發電機(Tearesiduepowderbasedtriboelectricnanogenerator,TRP-TENG),并以其為基礎開發了智慧風力監測裝置。以不同發酵程度的茶渣超微粉末作為摩擦膜材料,制備了不同的摩擦納米發電機,通過水平往復沖壓平臺測試比較其電輸出性能差異,尋找TRP-TENG的最佳材料并進行器件的優化。進一步對優化后的TRP-TENG進行頻率響應、...
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抗漢灘病毒效果研究————作者:羅璐璐;趙悅汐;王彥博;幸怡;齊洋;馬宏煒;程林峰;張芳琳;
摘要:為明確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在體內外對漢灘病毒(Hantaan virus,HTNV)的抑制成效,開展以下試驗:(1)運用細胞活力檢測法測定EGCG的細胞毒性;(2)在感染HTNV的不同時段添加EGCG進行處理,采用蛋白免疫印跡、實時熒光定量PCR、間接免疫熒光及斑點形成試驗(Focus formation assay,FFA)檢測H...
萎凋過程中環境脅迫對茶葉品質影響研究進展————作者:晏朵;余鵬輝;龔雨順;
摘要:萎凋是茶葉品質形成的重要加工工序。萎凋期間茶鮮葉受到失水、溫度、光照及機械損傷等多種環境脅迫,導致其發生復雜的生理生化變化,最終影響茶葉品質的形成。綜述了茶葉萎凋過程中不同環境脅迫對茶葉主要品質(滋味與香氣)形成的影響,重點分析了不同環境脅迫如何調控茶鮮葉內化合物的合成與代謝,探討了其影響茶鮮葉內細胞物理結構變化、酶促和非酶促化學反應內在作用機制,旨在為提高茶葉品質提供理論指導
基于代謝組學的不同年份青磚茶主要品質成分分析————作者:馬夢君;胡新龍;邱首哲;張銳明;唐慧珊;劉晨;余子銘;李婧;王明樂;
摘要:為探究陳放年份對青磚茶品質的影響,采用茶葉感官審評結合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技術分別對生產于2022、2019、2014、2009年和2002年的5份青磚茶樣品進行全面分析。感官審評結果表明,隨著陳放時間的延長,青磚茶外形逐漸褐化,茶湯色澤加深,陳香逐漸顯露,口感更加醇厚,青磚茶的綜合感官品質得到提升。從不同年份青磚茶樣品中共鑒定出特征性化合物189種,其中以類黃酮、有機酸、氨基酸...
綠茶中7種不同極性農藥在茶湯中的浸出規律及其風險評估————作者:徐金屏;杜雪梅;呂婉儀;朱雷;張丹陽;陳紅平;陳玲;柴云峰;
摘要:呋蟲胺、苯醚甲環唑、唑蟲酰胺、蟲螨腈、聯苯菊酯、丁醚脲與草甘膦等7種農藥是在我國登記的在茶樹上廣泛使用的化學農藥,是茶葉中農藥殘留風險評估重點監控對象。使用氣相色譜和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監測了綠茶沖泡中7種農藥的浸出率。結果發現,茶湯中農藥的浸出率與水溶解度、辛醇/水分配系數相關。呋蟲胺、草甘膦易溶于水,在茶湯中的平均浸出率均高于70%,其他5種農藥的水溶解度較低,平均浸出率小于11.3%。...
茶樹BZR1基因家族的鑒定及CsBZR1-5響應干旱脅迫的分子機理研究————作者:董圓;張永恒;肖燁子;余有本;
摘要:BZR1轉錄因子是油菜素內酯(Brassinosteroid,BR)信號轉導途徑中的關鍵轉錄因子,在植物生長發育以及脅迫響應過程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基于茶樹基因組數據,鑒定并克隆了6個茶樹BZR1家族成員,分析了它們的基因結構、編碼蛋白的亞細胞定位和轉錄激活活性,并探究了它們在不同組織和干旱脅迫下的表達模式。結果表明,6個茶樹BZR1成員的內含子個數為2或3,其編碼蛋白都包含典型的bHLH特征結...
茶葉科學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