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10 05:05:08
城市規劃最新期刊目錄
感知山水:多維比較中的古代城市形勝評價————作者:袁琳;姚雨昕;許寧婧;
摘要:山水形勝是理解中國古代城市的重要概念之一,雖然這一概念的使用頗為廣泛,但對何為最優形勝的評判卻并不清晰。以都江堰灌區16座核心城市為研究對象,針對縣志中記錄的形勢評價差異開展研究,通過視域和景感分析反映該地區“形勝之最”的視覺感知特征。研究認為在區域自然資源和軍事防御條件相近的情況下,山水視覺感知對于城市山水形勝優劣的評判起到關鍵作用,兼有城市近景10公里范圍的山岳環繞感和綿延數十至上百公里的山岳...
跨界交通基礎設施的區域競爭與政府博弈——以港珠澳大橋為例————作者:邊防;葉嘉安;周江評;周暢暢;
摘要:港珠澳大橋是“一國兩制”制度框架下建設的重大交通設施走廊,是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的尺度重構和再地域化的跨界區域基礎設施。本文以跨界區域政府博弈為視角,審視“一國兩制”制度框架下港珠澳大橋規劃過程中的政府博弈動機和行動邏輯。研究發現,跨界政府博弈主要聚焦于大橋的主導行動者、線路設計和收入收益分配。在縱向博弈中,中央政府的權威介入可有效降低大橋供應中的不確定性。在橫向博弈中,強勢政府行動者會采取“尺度上移...
西方現代城市規劃的產生與土地政策之演進——地價單一稅思想的提出、實踐和影響————作者:劉亦師;
摘要:土地所有制和相應的地租問題具有廣泛的政治、經濟、社會意義,是政治經濟學和城市規劃等學科的核心議題。在整個19世紀,西方各國的經濟學家圍繞土地所有權和地租,提出過各種互為補充的土地改革理論,其中尤以美國人亨利·喬治的土地單一稅學說影響為最大。土地國有和土地增值歸公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也促生出田園城市思想和郊區化運動。雖然存在理論不足,土地單一稅理論曾在世界各地進行過不同程度、方式的實踐,并于19世紀...
緬甸古代都城空間形態演化及規劃特征研究————作者:江泓;周妍;
摘要:緬甸歷史都城呈現出獨特而多元的空間形態,是當地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理念和方法的重要載體。基于對都城空間及其形成背景的歷史回顧,分析了緬甸古代都城的發展階段和空間形態,系統總結了都城形態的總體演化特征和規劃內涵。研究指出,緬甸古代都城空間形態經歷了“初始萌芽期”“過渡發展期”與“穩定成熟期”的發展階段,呈現出規劃思想多源融合、都城選址向心集中、功能體系單一發展和形式布局規整成型的演化特征,折射了古代緬...
大都市區非對稱尺度跨界治理的機制與路徑——以深圳南山區和香港為例————作者:魏昱昊;于濤;
摘要:由于尺度的不對稱,大都市區低層級政府推動跨界治理的過程受到制約。以深圳南山區和香港為例,發現非對稱尺度的跨界治理存在兩個過程,其一是政府間的縱向尺度重構以促進跨界資本和人才流動;其二是政府、企業、社會團體間的橫向多中心治理以服務跨界人才“安居”和“樂業”所需。且伴隨各個過程分別存在特殊政策產業園區、基層社區服務中心、專業化服務平臺和生活性服務場所作為空間載體。最后提出應當遵循以尺度重構發揮各層級政...
北京市二十年以來職住空間關系變化和新趨勢——基于人口和經濟普查數據的新動態————作者:張純;張婧楠;張威濤;朱高儒;
摘要:中國城市的職住空間關系在過去20年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本文以超大城市北京為例,基于第五、六、七次人口普查分鄉鎮街道的居住人口和同期經濟基本單元普查中的就業人口數據,采取GIS空間分析法識別了首都市域范圍內的居住與就業空間特征,揭示了2000年以來不同年代的職住空間變化規律。分析結果顯示,居住人口離心分散的居住郊區化趨勢愈發加劇;2010年后近郊和遠郊就業中心發育更為明顯。職住比最近10年變化不大,遠...
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夏門鎮夏門村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作者:李紅艷;羅國康;張睿;
摘要:<正>1.概況夏門村位于汾水河畔,“夏門”的由來可追溯至遠古時代,相傳夏禹為治理水患在太岳、呂梁兩山間狹窄處開鑿山口,將汾河水引入黃河,夏禹開山之處即今夏門村所在地。夏門村具有負陰抱陽的山水環境和獨特的城堡式民居建筑,距靈石縣城約9 km。夏門村的興盛與梁氏家族有著密切的關系,梁氏始祖梁福山于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由陜西渭南遷入夏門村,最初以農立家,重儒興教,后來梁氏家族仕宦傳家,人...
城市更新中的規劃得益制度與實踐——以英國倫敦國王十字車站地區更新為例————作者:賀璟寰;陳思楠;戚冬瑾;陳博敏 ;朱偉鵬;
摘要:英國自1909年開始探索規劃得益機制,深刻影響1947年土地開發權國有化,為后續的漲價歸公奠定了法理基礎。介紹英國規劃得益制度的歷史發展以及現行制度工具,回顧英國倫敦國王十字地區于20世紀90年代末開展的片區更新實踐,分析其多元發展目標的實施情況,重點是土地增值收益在社區層面的公共還原機制。總結規劃得益在城市更新過程中的關鍵要素——還原對象(公共利益)的識別、基于目標而非指標的公共還原內容的界定及...
基于街景圖片的城市相對貧困空間識別與評估——以廣州中心城區為例————作者:袁媛;沈睿熙;李珊;吳慶瑜;陳曦;
摘要:隨著我國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相對貧困問題成為下一步研究的重點。城市內部相對貧困人群集聚的空間,是城市高質量更新和人居環境改善的重點地區。如何有效識別此類空間?傳統的社會經濟統計、人口普查數據更新周期長,城市多源數據種類和覆蓋范圍有限,且它們與城市建成環境特征關聯度不大,不能為人居環境高質量更新提供研判基礎。街道圖像數據更新周期短且覆蓋尺度小,能及時有效地反映出街道周邊地區的社會經濟和建成環境特征。...
感知·推演·生成·仿真:智能化城市設計方法研究————作者:楊俊宴;盛華星;史北祥;崔澳;孫昊成;馬巍;
摘要:在新一代多模態、可解釋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動下,人機交互的數字化城市設計正孕育著大量新的發展可能。本文在第四代城市設計范式內,探討了基于深度學習、大語言模型、混合現實為核心的智能化城市設計方法,提出了“感知—推演—生成—仿真”的探索,感知包括街景、人群行為和城市意象等的采集感知;推演涉及發展需求、格局結構和形態等的預判決策;生成包括設施布局、三維場景等的生成與優化;仿真包括空間模型、人體舒適度和行為活...
工業安置房規劃建設模式與策略研究——以蘇州市為例————作者:施嘉泓;王乙喆;許聞博;王興平;
摘要:為了更好推進城市產業空間更新實踐,研究立足產業生態系統理論對當前城市更新實踐進行了理性反思,從全面、系統、聯系的新視角提出了“工業安置房”這一全新更新理念和模式。以蘇州產業更新安置實踐為研究對象,發現當前產業更新實踐中普遍采用的貨幣安置模式給政府和企業雙方均帶來了愈發明顯的負擔與阻力,成為了阻礙城市產業發展的重要約束性環節。當前,蘇州各地出現了一些“類實物安置”的探索,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工業安置房...
整體性視角下歷史街區與鄰近地區共生模式判別及其協同更新路徑研究————作者:肖競;張芮珠;劉環寧;劉鵬;曹珂;
摘要:歷史街區與其鄰近地區具有密切的空間、功能關聯。既有歷史街區保護更新方法多以應對快速城市化建設沖擊和緩解街區傳統功能衰退為導向,聚焦歷史街區本體層面的空間保護與功能發展,輕忽街區與鄰近地區的共生聯系,易造成歷史街區空間、功能“孤島化”問題,不利于其融入城市整體發展。本文引入遺產保護整體性思想和共生理論,以歷史街區與其鄰近地區為共生單元,探索解析兩種空間場域在功能、交通、設施、文化等方面的共生關聯,并...
合美離傷:一種追求多元融匯與協同發展的營城理念————作者:李小龍;趙冰婧;原野;楊凌凡;王樹聲;
摘要:<正>1.何謂“合美離傷”中華文化強調以和為貴,崇尚“和合共生”。在此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中國本土規劃素來葆有強烈的整體意識和融合思維,強調多元要素、不同系統之間的融合共進與協同發展,著力創造超越個體的整體結構。面對經濟、人口、功能、空間等新變化,規劃始終強調新與老、內與外、本來與外來、人工與自然的秩序相合,以空間動態調適為手段,統籌協調和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風景營造、社會進步、文明延續,由此積...
城市設計的“開放框架”模型及其實踐——基于兩種結構范式的比較研究————作者:楊超;
摘要:他組織與自組織是規劃設計學科的經久命題,城市設計領域中的相關研究,尤其是基于二者辯證統一關系的方法論研究,目前仍較為稀缺。在創新驅動城市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自組織結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凸顯,值得深入探討。本文通過對結構化原理、空間發展模式、適用性及問題優勢的系統剖析和比較,提出復雜系統視野下以自發性秩序構建為核心的規劃設計觀,進而初步建立起能融合兩種范式的“開放框架”思維模型,包括其內涵本質、內容構成...
多尺度視角下城市空間形態對碳排放的影響——作用途徑與關鍵議題————作者:李沐寒;陳天;左明皓;
摘要:城市是最主要的碳源區域,城市空間形態與碳排放存在密切關聯,其發展方式是促進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關鍵。在回溯城市空間形態認知演進的基礎上,總結出“密度—形態—結構”3種城市空間形態的測度維度;基于現有理論,從區域、城市、街區3個尺度梳理了城市空間形態影響碳排放的既有研究,歸納出交通、工業和建筑3條城市空間形態影響碳排放的作用途徑及其機制;最后,立足既有研究和規劃實踐,從框架、機制和實踐3個方面提出了雙碳...
影響通學方式選擇的建成環境指標體系及實證研究————作者:徐守珩;莊惟敏;
摘要:建成環境對于通學方式選擇的影響較為復雜。本文從三大概念模型核心作用機制出發,基于P-P矩陣框架與共現網絡關系構建指標體系。然后通過兩輪交互檢驗的問卷調查,對核心機制適應性和指標體系科學性加以實證。研究發現:家長態度和兒童意愿是二者之間的中介因素,并受到家長陪護的調節。一二級指標中的安全性及其對應的交通安全、鄰里安全和設施安全更被看重,其次是基礎設施完整性。在三級指標中,學校區位、機動交通(速度、流...
山地城市社區綠色空間可用性評估研究——以重慶市渝中區為例————作者:朱維娜;巫昊燕;韓貴鋒;葉林;蔣文;
摘要:社區綠色空間對促進居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是良好人居環境質量的主要表征。從主觀意識—客觀物象交互視角切入,基于交通可達性、視覺可見性和服務吸引力3個維度,構建社區綠色空間可用性評估模型,可視化其空間分布,識別影響可用性的主要障礙因子,通過對重慶市渝中區兩上片區(兩路口街道和上清寺街道)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1)綠色空間可用性有顯著的空間分異格局,沿大規模高密度的綠色空間向外逐層衰減,局部位置...
規劃信息
摘要:<正>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感知學術專班在穗成立3月12日,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感知學術專班(以下簡稱“學術專班”)成立大會在廣州舉行。城市感知是指通過信息技術手段采集與智能分析多源數據,結合人對城市環境的主觀體驗,全面、動態地監測、理解和評估城市運行狀態的過程,目的在于發現城市物理空間、社會環境、居民行為等要素的關聯性和動態變化,從而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明清時期地方治所城市的建置要素類型————作者:葉亞樂;武廷海;
摘要:從古代地方治所城市的政治性出發,采用分析與歸納相結合的方法,梳理明清時期的府縣治理職能,挖掘制度規定設立的建置要素;基于地方志記載開展實證并分析建置要素在縣境的分布特征,從而明確城市范圍內的建置要素類型。研究發現:明清制度規定設立的建置要素類型包括10大類41小類,部分類型的具體構成與治所等級相關,從明到清總體上保持穩定,個別類型發生變化;建置要素在空間上呈分類集聚特征,城內和城關范圍一般存在的要...
城市社區生活圈低碳更新模式——基于設施布局形態類型的探討————作者:張曉榮;楊輝;
摘要:建成于不同時期的社區生活圈服務設施布局相對固化且形態差異顯著,折射出設施的類型、數量、密度等方面的時代性特征,并直接影響著居民出行活動及其交通碳排放。研究表明,沿路均質型、局部干路集中型、點狀集中型、散點無序型為4種典型的社區生活圈設施布局形態類型,其設施的密度、可達性、享有度指標值和其所服務社區的出行碳排放量均有著顯著差異,指標值與碳排放量存在負向相關總體趨勢,不同類型特征的成因和現實約束亦有所...
城市規劃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10月份初審通過的收到外審消息了嗎
2024-11-18 23:27導師一作,博士生二作兼通訊 投過五次沒中過。
2024-09-25 19:52從投到錄用,一個月時間,從錄用到見刊大概兩個月。城市領域,主題符合期刊要求很重要,選題要新穎,很重要,其他就沒有什么大問題。總體來說,性價比較高的C刊。
2024-08-31 13:56只能通過郵箱投稿,且收不到官網所說的自動回復
2024-08-16 12:01感覺很看運氣,對編輯胃口應該比較容易。從文章上看,水平是層次不齊的,關系稿應該很多。
2024-06-12 13:01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