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7-01 22:07:22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最新期刊目錄
大麻二酚在神經精神疾病中的應用研究進展————作者:沈子屹;唐銘;趙陪嶙;張樹山;蔣國會;
摘要:大麻二酚(CBD)為大麻植物中主要的非精神活性成分, 近年來因多靶點調控特性成為了神經精神疾病治療研究的熱點。本文圍繞CBD的潛在作用靶點、CBD在常見神經精神疾病中的應用現狀進行綜述, 以期為CBD治療神經精神疾病提供一些參考
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輔助原發性腦干出血穿刺引流術專家共識(2025版)————作者: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功能神經外科學組;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功能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
摘要:原發性腦干出血是高血壓腦出血中最嚴重的亞型, 內科保守治療死亡率較高。近年來, 手術機器人應用不斷增加, 其通過三維重建技術, 可以精準地定位血腫位置, 完成微創、高效的穿刺引流手術, 但臨床應用過程中缺乏規范化指引, 故本共識圍繞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輔助下原發性腦干出血穿刺引流術的手術指征、手術注意事項、圍手術期管理等內容進行論述, 提供領域內專家共同經驗及意見, 以期為原發性腦干出血的臨床診治提...
Necrosulfonamide對創傷性顱腦損傷后小膠質細胞焦亡的影響————作者:李婧歡;劉昆霖;Orazmyradov Berdimyrat;黃思賢;馮志明;賴澤林;鄒雨汐;蔡穎謙;唐艷萍;姜曉丹;
摘要:目的探討壞死性凋亡抑制劑Necrosulfonamide(NSA)在創傷性顱腦損傷(TBI)小鼠模型及BV2細胞焦亡模型中的作用及其機制。方法 (1)體內實驗:將50只小鼠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假手術組、TBI組、TBI+1 mg/kg NSA組、TBI+5 mg/kg NSA組、TBI+10 mg/kg NSA組, 每組10只。后4組小鼠采用改良Feeneey''s自由落體打擊法制備成TBI模型, ...
阿爾茨海默病疾病修飾治療藥物臨床試驗專家共識(2025版)————作者: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癡呆與認知障礙學組;
摘要:近年來, 阿爾茨海默病(AD)的疾病修飾療法(DMT)取得顯著進展, 靶向β-淀粉樣蛋白的藥物在國內外相繼獲批, 標志著AD治療進入對因治療的新時代。同時, 隨著AD基于生物標志物診斷框架的不斷革新, 傳統的藥物臨床試驗標準已不能滿足新藥的研發需求。故本共識基于大型國際DMT臨床試驗資料及最新進展, 提出了AD的DMT藥物臨床試驗框架, 重點對研究人群選擇、替代終點及安全性評估方案的設計進行了總結...
椎-基底動脈系統及頸內動脈系統狹窄患者睡眠質量、結構與心率變異性的關系研究————作者:馬隨隨;溫昌明;賈艷露;李慧;許夢雅;崔雪晴;孫舒寧;張耀恒;尹浩哲;劉春嶺;
摘要:目的探討椎-基底動脈系統及頸內動脈系統狹窄患者睡眠質量、結構與心率變異性(HRV)的關系。方法選擇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自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72例頭頸部動脈狹窄或閉塞(未導致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椎-基底動脈系統中重度狹窄或閉塞患者33例(椎-基底動脈系統組), 頸內動脈系統中重度狹窄或閉塞患者39例(頸內動脈系統組)。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問卷、多導睡...
延髓內側、外側梗死患者預后的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作者:趙娜;劉然;張雅靜;凌菱;相蕾;岳偉;
摘要:目的探討延髓內側、外側梗死患者預后的差異及影響因素。方法選擇天津市環湖醫院神經內科自2017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489例急性延髓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延髓內側梗死患者186例, 根據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梗死進一步將患者分為單純延髓內側梗死組(126例)、合并其他部位梗死組(60例);延髓外側梗死患者303例, 根據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梗死進一步將患者分為單純延髓外側梗死組(176例)、合并其他...
伴中央顳區棘波的兒童良性癲癇腦皮層結構發育、興奮/抑制平衡的變化及二者與臨床特征的關系研究————作者:姚馨荷;許強;陳譯文;張其銳;李建瑞;王昭杰;李玉卓;楊昉;何燕;吳春風;楊剛;盧光明;張志強;
摘要:目的探討伴中央顳區棘波的兒童良性癲癇(BECTS)患兒灰質體積(GMV)、腦興奮/抑制平衡的變化及二者與臨床特征的關系。方法選擇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金陵醫院放射診斷科自2015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83例BECTS患兒作為BECTS組, 同期通過當地小學廣告招募年齡、性別與BECTS患兒相匹配的101例健康兒童作為健康對照組。采集2組受試者的常規MRI及靜息態腦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
基于立體腦電圖的島后小葉起源雙側非對稱強直發作的解剖-電-臨床特征:7例病例分析————作者:莊君;費凌霞;李愷煇;談慶華;李淡芳;李花;蔡美玲;
摘要:目的基于立體腦電圖(SEEG)探究島后小葉起源雙側非對稱強直發作(BATS)的致癇腦網絡。方法應用解剖-電-臨床分析, 在廣東三九腦科醫院癲癇內科自2015年1月1日至2024年7月1日實施術前評估并給予SEEG監測的癲癇患者中, 篩選出7例發作起源于島后小葉且以BATS為主要發作癥狀學的島葉癲癇患者。回顧性分析7例患者的臨床特征、影像學表現、頭皮腦電圖模式及SEEG監測情況, 通過同步分析發作癥...
以發作性頭暈為首發癥狀的神經元核內包涵體病2例報道————作者:李秋菊;劉斌;管陽太;王宇卉;
摘要:神經元核內包涵體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 NIID)是一種罕見的以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損害為主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病理特征為多種組織的細胞核內出現嗜酸性核內包涵體[1]。NIID的遺傳異質性較大, 臨床表現高度多樣, 常被漏診或誤診[2]。頭暈是神經內科患者常見的主訴, 但發作性頭暈卻是NIID一種不常見的臨床表現。上海市浦東新區浦南醫院神...
腦源性外泌體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研究進展————作者:周靜;朱曉蕾;
摘要:阿爾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中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方法。腦源性外泌體(BDEs)是由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和神經干細胞等釋放的細胞外囊泡。研究表明, BDEs既可以通過傳遞β-淀粉樣蛋白(Aβ)、促進神經炎癥、破壞突觸功能等損傷神經, 加速AD的發生和發展;也可以通過減弱Aβ毒性、抑制神經炎癥、改善線粒體功能障礙等保護神經, 延緩AD的發生和發展。因此, 調控BDEs...
小膠質細胞代謝重編程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的作用研究進展————作者:王杰;朱曉婷;李云強;張馨月;李凡;黎明全;
摘要:慢性神經炎癥是導致阿爾茨海默病(AD)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小膠質細胞作為神經炎癥的核心參與者, 在AD病理進程中扮演雙重角色:一方面通過M1型極化發揮促炎作用, 加劇神經毒性反應;另一方面通過M2型極化增強吞噬β-淀粉樣蛋白的能力, 發揮神經保護作用。代謝重編程是決定小膠質細胞M1/M2型極化進而發揮神經毒性/保護作用的關鍵。本文圍繞小膠質細胞代謝重編程在AD中的作用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以期為AD...
A1、A2型星形膠質細胞活化機制及其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關系的研究進展————作者:周龍云;劉書芬;陸曉;
摘要:星形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CNS)中最主要的膠質細胞類型, 在病理性損害發生時星形膠質細胞可分化為A1、A2亞型, 呈現出阻礙或修復神經損傷的雙重作用, 參與腦卒中、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脊髓損傷及脊髓型頸椎病等多種CNS疾病的病理變化。本文圍繞A1、A2型星形膠質細胞的表型特征、活化機制及其與不同CNS疾病關系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以期為CNS疾病的治療研究提供參考
運動不能性緘默癥的神經機制及診療研究進展————作者:任愷思;鐘樹場;張利;葉祥明;張劼;
摘要:運動不能性緘默癥(AM)是一種以動機缺乏為特征的神經功能障礙, 常表現為運動和語言功能極度減弱甚至完全喪失。由于AM的臨床表現與意識障礙、閉鎖綜合征近似, 故常被誤診或漏診, 需引起臨床醫師的高度關注。本文圍繞AM的神經解剖基礎, 神經成像技術在AM診斷和預后評估中的應用, 以及AM的治療方法等多個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以期幫助臨床醫師加強對AM的認識
下丘腦調控慢性偏頭痛及其合并癥的機制研究進展————作者:鞏俊佑;段翔瀚;胡杰杰;蔡宏斌;葛朝明;
摘要:慢性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發作性腦功能障礙疾病, 多由偏頭痛進展而來, 常伴睡眠障礙、焦慮抑郁或肥胖等合并癥。下丘腦與中樞神經系統其他組成部分之間存在廣泛的連接;通過整合痛覺信號、神經傳導及炎癥通路, 下丘腦成為偏頭痛慢性化的重要樞紐。本文結合臨床影像學證據, 從高級神經中樞下丘腦的角度對慢性偏頭痛及其合并癥的致病機制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以期為慢性偏頭痛的預防及治療提供參考
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的應用研究進展————作者:劉欣婷;楊光;
摘要:單細胞轉錄組測序(scRNA-seq)技術可以在單個細胞水平上對各種器官、組織的轉錄組進行分析, 鑒定出細胞亞群或細胞間的異質性, 從而創建基因表達圖譜。目前, scRNA-seq技術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的應用已十分廣泛, 通過該技術可以更有效地揭示疾病的發病機制, 挖掘疾病相關生物標志物, 尋找新的診斷和治療靶點。本文現圍繞scRNA-seq技術在不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的應用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海馬神經網絡異常在膿毒癥相關性腦病中的研究進展————作者:沈埝萱;紀木火;夏德國;
摘要:膿毒癥相關性腦病(SAE)是膿毒癥累及中樞神經系統所導致的一種彌漫性腦功能障礙, 主要臨床表現為意識改變及認知功能障礙。海馬作為機體認知功能的關鍵腦區, 其神經網絡異常與SAE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本文圍繞海馬神經網絡異常在SAE中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以期為臨床上SAE的治療提供新思路
從影像學半暗帶到生物學半暗帶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理念的變更————作者:王麗嵐;楊清武;
摘要:血管內治療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目前最具針對性的治療手段, 其可使閉塞的血管再通、恢復缺血半暗帶灌注、縮小梗死灶范圍。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通過影像學檢查評估缺血半暗帶, 但其難以充分反映腦組織細胞的病理生理學改變, 且缺乏統一的標準, 迫切需要更為準確的缺血半暗帶評估方法。本文概述當前影像學檢查評估缺血半暗帶所面臨的困境及生物學標志物評估缺血半暗帶的研究現狀, 提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應同時聚焦影像學所...
不同血管入路栓塞前顱窩硬腦膜動靜脈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作者:龔文智;李燦;馮欣;劉文超;葛潤澤;黃馳;黃際萬;李然;郭慎全;段傳志;李西鋒;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血管入路栓塞前顱窩硬腦膜動靜脈瘺(ACF-DAV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為ACF-DAVF的個體化治療提供參考。方法回顧性選擇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神經外科中心腦血管病外科自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25例ACF-DAVF患者為研究對象。術中根據ACF-DAVF的血管構筑特征及微導管超選的難易程度, 選擇經大腦前動脈(7例)、面動脈(3例)、腦膜中動脈(8例)、眼動脈(6例)...
瘤內擾流裝置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作者:劉繼發;李元智;范鋒;張航;馬南;王振;管生;
摘要:目的探討瘤內擾流裝置治療寬頸動脈瘤等多種顱內動脈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顧性收集自2022年8月至2024年11月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介入科行瘤內擾流裝置治療的102例顱內動脈瘤患者臨床及影像學資料。總結并分析動脈瘤特征、患者圍手術期并發癥發生情況, 采用Woven EndoBridge(WEB)閉塞量表(WOS)評估術后即刻及隨訪期內動脈瘤閉塞情況。結果 102個動脈瘤中大腦前動脈33個...
前循環急性大血管閉塞性腦卒中患者機械取栓完全再通后院內死亡的危險因素分析————作者:慈舜超;王峰;李迪;李克;尹琳;
摘要:目的探討機械取栓后完全再通的前循環急性大血管閉塞性腦卒中患者院內死亡的危險因素并建立風險預測模型。方法選擇自2016年1月至2023年11月于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卒中中心、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介入治療科、大連理工大學附屬中心醫院神經介入及神經重癥科行機械取栓的468例前循環急性大血管閉塞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 術后即刻患者的閉塞血管均獲得完全再通(改良腦梗死溶栓分級3級)。收集患者的臨床...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有一說一,審稿速度在中華期刊里算比較快,一次外審到收到修改意見40多天,編輯態度也挺好,尤其地認真仔細,但是也會提出一些她們不太理解的東西,解釋清楚就可以,另外編輯潤色也不錯,總地來說,性價比很高
2022-01-12 08:48常見問題及解答
第五編 醫藥、衛生核心期刊推薦
廣東省廣州市地區核心期刊
copyright © m.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